回覆列表
  • 1 # 艮坤為謙

    中國古代史從夏朝開始算,是因為後世史書對夏朝開始的歷史有了明確的紀年。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歷史後世都留下了時間地點這些明確的記錄,而不再是夏朝之前的歷史一樣,沒有準確的時間,人物也充滿神話傳說的色彩。按照古代出土的魏國官方史書竹書紀年的說法,我們所知的堯舜禹,應該根本不是所謂的禪讓的聖君。竹書紀年裡說舜禹其實都是篡位逼宮逼前任下臺奪取政權的,而晚年的堯舜都是退位後被軟禁的。也就是說,關於堯舜禹禪讓的傳說,很可能只是秦朝焚書坑儒時把像竹書紀年這種型別的六國官修史書全部銷燬後,相關歷史記錄缺失,歷代的統治者出於統治的需要而杜撰的,司馬遷那個時候關於這段歷史的傳說就已經是錯的了,所以司馬遷的史記關於堯舜禹這一段也不可信了!而且竹書紀年說到夏朝之前還有個虞朝,我們華人常說中國歷史是上下五千年,但是如果從夏啟公元前2100年左右建立夏朝開始算,中國的古代史只有4100年,而唐堯是黃帝的直系子孫,相差不過幾代,要是堯舜禹是連續的,那麼中國文明史也不超過4500年。但如果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夏朝之前還有個虞朝,堯舜禹的全稱其實是唐堯,虞舜,夏禹,虞朝就是舜的朝代,這麼算就真的有5000來年了!按照這麼算,唐堯虞舜很可能只是他們的朝代的亡國之君而已。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中國古代歷史書上寫夏朝以前的聖君經常是活了一百多歲甚至幾百歲,和竹書紀年的說法相佐證,這些人的歲數代表的很可能是代表的是他所在的那個朝代的長度,或者是那個朝代大部分君主在位時間短,影響力小,就把他們的在位時間全部算在了一個在位時間長影響力大的君主身上。大家不要忘了,春秋戰國時期華人的平均壽命不過30多,夏朝以前的部落時期壽命應該更短。這麼算的話,很可能是黃帝的統治傳到了五世孫堯手上,被舜的祖先推翻建立了虞朝,虞朝經過幾百年,到舜手上又被夏禹推翻,夏禹就像曹操,沒直接稱王,到他兒子手上才正式稱王建立了夏朝。因為很多君主壽命短影響力小沒有啥傳說留下,所以後世記錄把他們的統治期算在了其他有名的幾位君主身上,所以也就產生了一些君主歷史記載活了百來歲甚至幾百歲的情況。

    總之,我更相信竹書紀年的記載,因為那畢竟是魏國的官方史書,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當朝國君讀書人都可以隨便罵,更不要說堯舜禹了,所以魏國史書沒有必要黑堯舜禹的禪讓。希望以後考古能發現戰國時期的其他國家的官史吧。那樣相互佐證就能補齊中華民族早期丟失的記憶了!

  • 2 # 三觀粉碎機

    既然談到夏朝,還有堯舜禹黃帝這些人物的話,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在1996年啟動,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重點專案—夏周商斷代工程。

    眾所周知,我們一直稱中華文明為上下五千年,其實這個是從女媧開始算的,當然怎麼算的也不需要管。根據出土文物以及遺留下來的,已經被認證的古文古籍來看,一般周朝末年以前的史料我們幾乎可以不用相信(當然在甲骨文完全研究透之前,不過甲骨文所記載商的史料也實在太少了)。也就是不管是《尚書》,《竹書紀年》,當然更包括《史記》,只要牽扯到周之前的,基本都沒有什麼真實性,所以就更不用提堯舜禹黃帝這些人了,當然,由於也沒法比證偽,所以目前為止,我們信於不信,真實還是不真實,就是自己看的事了(畢竟你不需要相信那個年代會有絲綢,鐵器,瓷器等)。

    堯舜禹皇帝是基本沒有疑問的,他們的存在也就好似希臘神話裡的眾神以及北韓人的始祖檀君(一個在位近2000年的北韓皇帝)。真正至今國內外還爭論不休的其實就是夏朝,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工程被稱為夏周商斷代工程的原因。那麼關於夏朝的爭論到底在哪呢,也就是說為什麼聯合了170名相關領域科學家共同公佈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一九九六-二〇〇〇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為什麼至今不得完全說服人呢?

    其實在史學界有一個公認的事情是,在商以前的中原曾經存在過一個名為“夏”的政體,但是問題是該政體的文明程度是否已經達到了我們現在所定義的初級國家定義,也就是說我們是應該稱呼其為“夏部落”還是“夏王朝”的問題。

    我們有在二里頭挖出在商之前的各種土石器,瓷器,骨器,也就是按照理論來說,既然這些文物是早於商朝的,那麼肯定就是我們所定義在“夏”這段時間內的。但是我們之所以能證實商朝的存在,是因為殷墟的發掘,其中不僅有精美的青銅器,還有大量的甲骨文,這樣和史料兩相一對比,當然就可以被證實了,這叫二重證據法。但是問題是,即使被證實的殷墟,他也僅僅是商朝後期的歷史,我們的“夏周商斷代工程”所考證和最後給出的,是結合碳14法所測出來的各朝代年限(由於本人非考古學專業,故不多言,但是對該工程給出的年限,學術界同樣是質疑聲不斷),它並沒有給出真正的實際考古物證來證明在商之前中國存在著一個叫做夏的初階文明國家。

    雖然,從嚴格上來說,到了這個程度,在沒有找到實物文字記載證據之前,任何關於夏的史書對於證明有夏都毫無疑義,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的,正如我們之所以要推進夏周商斷代工程為的就是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但是不管是該工程啟動時的二十年前還是完結時的十年前,中國都以飛一般的速度證明自己有多厲害,那麼這一段歷史的存在與否,只要國家富強,我們自己說有就有了。

  • 3 # Malo38

    建議閱讀郭靜雲、郭立新新作《時光之旅—文明搖籃追蹤》

    石家河是夏,盤龍城是湯商,殷墟是殷商。

    中國青銅文明,特別是別具特色的中國青銅禮器傳統和範鑄技術源自何處?在中國青銅文明的三大源頭地區中,哪一個才是主流?最近湖北屈家嶺遺址第四次發掘對此有重大發現,為以郭靜雲教授為代表的學者所主張的中國青銅文明之主流源自長江中游地區的學說提供了直接證據。

    長江中游地區的青銅合金冶鑄技術,至遲在石家河文化中期起步(公元前2400左右),至遲在公元前十八世紀末盤龍城文化興起,而公元前1600左右盤龍城三期取得重大進展,並進入鼎盛時期。這一高階資源的發展,基於盤龍城人直接掌握鄂東南、贛西北地區的金屬礦料開採和冶鑄;並由於位於幾千年以來的文明之中心區,以及當時發達區域之間的中心區,因此自然構建了以盤龍城為核心的、以貴重物品為主的遠端交換體系。位於北部的鄭洛地區的二里頭、偃師、鄭州,位於東南部的吳城、牛城,位於西部的三星堆等,都是這一交換體系的參與者。換言之,大約在公元前1400之前,在當時的歷史地圖上,盤龍城扮演主導角色。

    不過,公元前1500~公元前1400年間,吳城學習模仿盤龍城青銅製造技術而創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青銅文化,快速崛起於贛中地區;成都平原的三星堆人也掌握鑄造大型堅固青銅器的技術,大量鑄器供於神廟。與此同時,鄭洛一帶相繼出現一些重要的城邑或國家,如二里頭、偃師城、鄭州城。鄭洛地區城邑國家的命運興衰,同時受南北兩方面大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來自南方農耕文明區的支援,特別是盤龍城的支援;和北方遊戰族群南下進攻的方向、強度直接相關。開始時是遊戰族群順黃河干流而南下,經三門峽進入豫中平原農耕區;後來轉而向東,沿太行山東麓的華北平原南下。相應地,在盤龍城時代的早期,北境最重要的城邑和國家是位於三門峽口的二里頭和偃師城。二里頭存在於公元前十八世紀末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比鄰的偃師城興起於公元前十六世紀中葉偏早階段,在公元前十五世紀達到頂點,進入公元前十四世紀以後漸趨衰落。隨著時間的推移,鄭洛一帶西部的重要性下降,至公元前十五世紀中葉偏早階段,鄭洛東部的鄭邑開始建城,並變得越來越重要。與二里頭相比,偃師、鄭州與盤龍城的關係顯然更為緊密,因而也獲得更多支援。在公元前十四世紀早期,即二里岡上層早期之時,鄭州發展成為最重要的邊境城邦,這裡是南北各方的前線和交易中心。在此背景下,盤龍城、吳城和三星堆等地製造的青銅重器,皆輾轉來到鄭州,此一背景可解開鄭州二里崗上層銅器窖藏的來源之謎。

    直至公元前1380年左右,來自北方大草原的殷商王族在其首領盤庚的帶領下,突破燕山屏障,沿太行山東麓南下,打破洹北城,在安陽殷墟建都立足;爾後,於公元前1300年前後,在殷商王武丁的指揮下,征服鄭州,並南下遠征,打敗盤龍城,將盤龍城的技術、人員、青銅器和歷史等據為己有。至此,以盤龍城為核心的遠端交易體系崩潰。受此影響,三星堆沒落,被金沙古國取代;南方虎國(吳國)網路中的吳城勢力也經過了政變,贛中牛城、湘中寧鄉炭河裡一帶的勢力則因盤龍城這一原有主導力量崩潰,北方政權鞭長莫及而獲得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

    郭靜雲:“使用現有的所有材料來研究,當然會得到與目前的知識和材料相應的結果;如果之後有新發現,就應該改變原有的觀點,這沒有什麼可奇怪的。科學認識也好,歷史復原研究也好,都是一種歷史過程。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唯一需要尊重的就是一手的資料和證據。所以,當新的資料表明,二里頭、二里崗和盤龍城等遺址都呈現出同樣的文化內容,屬於同一個大的文化圈,那麼,我們應該放棄既定中心的做法,而是根據所有資料和證據重新思考,這個文化圈的中心到底在哪裡。當然,在重新思考過的程中,除了從材料出發外,我們還需要看到組織材料背後的情況,以及文化發展淵源問題。鄭洛地區在二里頭遺址出現之前是相當貧窮的地方,而長江中游一向是富裕繁榮的地方,盤龍城的大部分因素,見於長江中游的石家河,而不是鄭洛地區所謂王灣三期、新砦之類。其實仔細來看,所謂王灣三期文化就是豫中南地區的人們受到石家河文化影響的成果。文化的傳承怎麼可能先從石家河傳到幾百公里遠的二里頭,然後再傳回到石家河故地的盤龍城?如果說後起的盤龍城比二里頭晚很多,那還有可能;但問題是,盤龍城二期和二里頭一期幾乎是同時興起。跟二里頭相比,盤龍城二期之前還有一期文化層,文化發展成熟的年代應該更早。盤龍城順天時,得地利,具人和,理應是石家河文明的直接傳人。”

    鍊銅需要銅礦,還要掌握高溫技術。所以,率先自行發展出青銅技術的地方,一定是有著製作青銅所需礦物,同時具備高超製陶技術的地方。在長江流域的湖北大冶、江西瑞昌一帶,是礦藏富足的銅礦帶;加上屈家嶺文化時,製陶技術就已經十分發達,結合這兩點,很有可能發現銅。

    銅的熔點高達攝氏1084度。即使人們居住在臨近銅礦的地方,但如果沒有掌握高溫技術,就煉不出銅。如果不能熔化出銅液的話,銅礦對他們來說,還是無法利用的石塊而已。所以,最早鍊銅的人,一定已經掌握了高溫的技術。在那個時代,人們之所以掌握高溫技術,和製陶有很大關係,不是嗎?

    最初完全有可能是出於偶然,因為陶坯或做窯爐的粘土中含有碎小的礦砂。當時製陶時,為了追求製陶技術的進步,陶工經常進行改良實驗,在陶土中加入各種不同的摻和料,很可能在其中加入銅礦砂,或者取摻了銅礦砂的土製陶,大溪晚期、屈家嶺時期已經能燒很高溫的陶器,所以就能發現銅的熔化現象了。

    神話不能直接當成史實。這是古人留下的某一文化的記憶,到戰國、漢代時,這些原先口傳的神話被記載下來,但已經涵蓋和混合很多不同時空的理解和記憶。當然,其中可能也含有源自長江中游發現銅的記憶,但是傳說和史實有差異!首先,長江中游的銅器不以兵器為主,主要是工具和禮器,這是本地特點。在北方,直到西周時期,青銅工具還是不多,南方因不缺銅,技術也發達,青銅工具一直被廣泛使用。

    屈家嶺文化應該是有紅銅器,但目前很少有正式公佈,因為意識形態的框限,認為這是「新石器時代」,所以不允許發現銅,但確實曾發現過。石家河文化則是確切有小型青銅器發現,如石家河城中的鄧家灣和邊上的羅家柏嶺都曾有發現,時間上和北方發現小型紅銅、青銅器的時間相差不多。由於銅礦來源的關係,北方很可能是接受外來的器物或者技術,而石家河文化所發現的器物應該是本地自行研究發明的產物。

  • 4 # 蓋天宣夜說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的下(夏)朝天經地義的存在過!她們是比現在歐洲白人的膚色還要純白膚色毛髮(華髮)與眼睛懼怕太Sunny的夜裡成人的蓬高夜郎——下里巴人東夷人簇!她們銜接傳承上古(故國、故圓)歷史的東夷文化,以西方理念理論灌輸的現代科學工作者已經視為了神話傳說故事,也曲解了《黑夜傳》的夜郎自大及《杞人憂天》等“曾經滄海難為水”與“衰蘭送客嫌陽(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滄海月眀珠有淚之說!中華文化包羅永珍的博大精深,需要系統的來完善並非易事也!

  • 5 # 柴墟子孫

    根據史記記載夏朝從約公元前2100年至1600年,共472年。〈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行30000裡去儋仰黃帝墓,〈山海經〉記載:黃帝崑崙處所,〈水經注〉記載黃帝方位。〈詩經〉:赫赫我祖、來自崑崙。中華民國第一首國歌:……華胄來自崑崙巔。夏朝由十二個部落或方國組成,設六卿,正等行政官員,治煉製陶業發達,有法典和監獄,發達的防洪農業灌概,是當時世界先進文明的國家。夏朝有〈禹刑、〈政典〉、〈甘誓〉等典籍,〈史記〉:“五帝三墳”。採用城市邦國形態,商朝初年稱為方國。哈拉帕城邦國城市構造,分內城、外城、神廟(北京天壇),和明清北京規劃一致。然而夏朝一直沒有被世界所承認。縱觀文獻和考古均未發現夏的都城或方國所在地。歷史上印度河中下流存在哈拉巴文明,哈拉巴文明存在時間為公元前2210至公元前1766年。這個時間段與北宋大家邵雍記載的夏朝起止時間一致穩合。哈拉巴由數十多個城邦國組成,有發達的冶煉銅和青銅,其青銅器比商朝青銅器中鉛、錫、鎳、砷等金屬配比一致。,印染業,有社會管理階層,有象形文字,為世界所公認文明古國,他不僅繼承了蘇美爾文明的遺產,也是被中國商朝相繼承。夏既是季節名詞,也是炎熱的象徵。也是後世對夏朝地域特徵的指向。哈拉巴文明毀於戰爭或洪水,在哈拉巴文明消失後,不久商王朝在中原大地建立。商王朝是哈拉巴邦國聯盟首領,率所屬領邦國子民,翻越崑崙山,進西域,穿河西走廊,來到中原大地,複製蘇美爾和哈拉巴文明。

  • 6 # 錢品聚

    關於夏朝,這個極具爭議的朝代,至今為止,對於夏朝究竟存在與否的爭論,始終未曾停息。

    很多人認為夏朝時期,只是一個奴隸制的大型部落,控制的地區極為廣闊,而且人員眾多,但從文明程度和體制上來說,還難以被稱為“國”。

    另有反對者認為,夏朝已經出現了奴隸制王朝的雛形,夏啟在塗山大會後,建立起了諸侯的同盟,促成了整個中華大地實際意義上的大一統,並且發明了官員體制,有了宮廷的雛形。

    雙方各執一詞,至今對於夏朝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到目前為止出土的資料與文獻,都無法準確表明夏朝的政體形態,因為夏朝時期的很多體制都僅是有一個雛形,那時的人們還明顯處於早期農耕的原始社會向著“國家”的形態進行過度,很多原始人獨特的生活習慣並沒有被淘汰,相反還一直作為日常存在於生活之中。

    再一個,關於夏朝的記載,大多數都是和神話傳說或者記錄歷史典故的史料相輔,很多描繪神話傳說的書籍中,都有關於夏朝的描寫,所以對於夏朝,如果僅憑這些本身並不嚴謹的史料作為定義王朝的依據,那麼肯定也是不嚴謹的。

    所以夏朝這個朝代是否能被定義為朝代,目前還是處於存疑狀態。

    再說回堯舜禹黃帝,他們雖被傳統認知為中華始祖,但這數位大帝,無不都是伴隨著神話傳說而出現,我們所熟知的眾多典故,也大都飽含神話色彩,比如黃帝乘駕龍車,這些都是民間興起的傳說,目的是對真實的歷史人物表達崇敬,或者這些歷史人物都是某個大型先進的部族的代表,並無具體到某個人。

    因此,在夏朝以前,整個中華大地還是處於原始農耕,或者說是部落繁衍的時期,並未達成能被定義為“朝代”的具體條件,所以,我們將其稱之為部落時期,更為穩妥。

  • 7 # 林屋公子

    存不存在還真不知道,畢竟現在主要就是文獻證據,而文獻證據都是周代以後的,並且有非常明顯的層累趨勢:即西周時期最古的人是大禹、春秋時期出現了堯舜、戰國時期出現了炎黃,時間越晚,古史反而越長。正是顧頡剛先生所主張的“古史層累說”,所以確實有理由懷疑,堯舜黃帝這些都是逐漸添附上去的。

    至於文物證據,當然也有。西周中期有個“遂公盨”提到了大禹治水,戰國初年有個“陳侯因齊鐓”提到了黃帝,至於出土的戰國簡牘,如上博簡《容成氏》、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也均提到了堯舜。可見,這些文物證據也都是周代以後的,和傳世文獻並無本質上的區別。文物證據無非證明了周代有這種說法。

  • 8 # 培東1966

    電視臺播出了系列節目《華人從哪裡來》,支援了世界同源論,恰好這時蘇三的著作《向東向東再向東》進入了我的眼簾,對我有很大啟發。於是我開始寫博文《華人從哪裡來》,從此一發不可收,直到我發現了三皇五帝是誰,發現了中國古代史的奧秘。

  • 9 # 太興真人

    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在黃河流域的中游有兩個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的城池,這兩個城池分別是汾河流域的陶寺遺址和陝北的石峁城遺址,這兩個城池遺址不僅具有比較發達的建築技術,還有高度的物質文明,甚至還有奴隸社會才有的奴隸殉葬品。這說明中國在四千年前已經進入到階級社會,只差文字證明了。那麼根據歷史記載和傳說,這兩個城池有可能是炎黃時代的產物,陶寺遺址可能是炎帝神農氏都城,石峁城可能是黃帝軒轅氏的都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姻的本質是一場交易,你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