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同心養老

    你好,人的眼淚時時刻刻都在分泌,在眼球表面流動。可是平時分泌的淚液很少,而且是緊沿著眼球表面和眼皮裡面微細空隙中流動,所以,你不會覺得淚水在流動。眼淚不但可使眼球表面保持溼潤,滑潤眼瞼與眼球的接觸,使眼球轉動靈活自如,還可以使角膜表面更加光滑細膩,減少散光,改善其光學特性。

    人的眼淚是淚腺產生的。人在清醒狀態下淚腺持續產生淚液。在正常狀態下,淚眼在潤滑眼球后,從淚點流入淚小囊中,淚小囊儲存的淚液從鼻淚管流入鼻腔,最終進入消化道。當、打哈欠時,面部肌肉緊張擠壓淚小囊,就會使淚液逆流,形成打哈且時候流淚的現象。當情緒極度哭泣、以及感冒造成鼻淚管下部堵塞時,也會造成流淚的現象。

    然而,在你眨眼的一剎那間,這些眼球表面的淚水就被吸到眼淚的下水道——鼻淚管裡去了。別小看這條不太長的細管子,它卻是眼淚通到鼻腔的唯一要道。淚腺不斷分泌淚水,鼻淚管不斷排洩淚水,所以平時人是不會流淚的。

    人在打哈欠的時候嘴巴張得很大,儘可能多地讓氣撥出體外,為的是撥出二氧化碳,吸進氧氣。隨著打哈欠的動作一股氣體有力地從嘴巴撥出。面頰部、舌和咽喉部肌肉緊張收縮,這時口腔及鼻腔的壓力增大。鼻腔壓力增高的結果就會一時性地阻擋鼻淚管排洩淚水的工作,“下水道”不通,淚水流不下去,積在眼睛裡的淚水就越來越多。就會兩眼淚汪汪的,最後奪眶而出,流到臉上來了。所以,人在瞌睡時大哈欠自然也就會流眼淚的。

  • 2 # 廣西小念

    想必幾乎每個人都會因為打哈欠眼淚奪眶而出吧?因為人在打哈欠的時候會導致臉部,咽喉嚨的緊緻收縮,所以就阻止了眼淚從鼻淚管下去,以至於眼淚奪眶而出。

  • 3 # 流水遊木

    打哈欠流眼淚是因為打哈欠的動作需要張大嘴巴。而幅度較大的動作會擠壓淚腺。嘴巴大幅度運動牽動面部肌肉擠壓淚腺。就如同一個裝滿水的氣球被用力擠壓。眼淚就會溢位來。

  • 4 # 掙脫枷鎖的囚徒
    人特別困時,為什麼打哈欠會流眼淚?有何科學依據?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人並非只有在睏倦時才打哈欠。

    已經觀察到,在疲倦、發燒、感受到壓力、某些藥物,社交傳染和其他心理暗示等情形下都會打哈欠。

    迄今,科學家並不確知我們為什麼會打哈欠。

    但是,已經提出了幾種理論,有些還獲得了一些研究證據的支援。

    這些理論包括提高警覺性,冷卻大腦,以及進化論上講向同伴發出警告資訊。

    提高警覺性

    正如題主所感受到的,打哈欠最常與睏倦相伴,這首先讓人產生打哈欠是為了增加警覺性的假說。

    試想,在一個溫暖的下午,你駕車在一條車輛罕見的高速公路上已經連續行駛2個小時,睏倦經常難以阻擋的襲來。

    這時,一個哈欠,連同上臂和腰肢的伸展運動,通常會讓人立馬會覺得清醒了不少。

    另外,打哈欠期間,也會啟用耳朵讓耳膜緊張的小肌肉,鼓膜的緊張會增強聽覺的靈敏度,有助於提高我們“耳聽八方”的對環境聲音的監視能力,也有助於提升警覺性。

    打哈欠為什麼會流眼淚?

    一般認為,打哈欠時的流淚並不是由打哈欠導致,而只是睏倦的一種表現。

    因為,睏倦時,我們眼球的移動和眨眼頻率也會降低,就如同我們集中精力凝視的時候一樣。

    我們知道,由於眼角膜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因此對傷害因素特別敏感。

    為此,“設計”出的相應的保護機制是在角膜表面建立起一層以眼淚為主的液體保護膜,適當的保護依賴於淚膜的完整性。

    而淚膜的完整性又依賴於不斷眨眼讓淚膜不斷的重新塗布。

    睏倦時,眨眼減少,淚膜破裂,區域性角膜暴露在空氣中,角膜上的傷害性感受器感覺到傷害,會刺激產生神經原性炎症,產生眼乾、眼澀,甚至紅腫,即我們所說的視疲勞。

    同時也會刺激淚腺增加淚液分泌來彌補淚膜的破裂。

    這就是視疲勞時眼淚會增加的原因。

    同樣的道理,睏倦時眼淚分泌也會增加。

    而打哈欠時往往同時伴有明顯的閉眼睜眼運動,這種運動讓眼睛表面的淚液被“擠出”,從而表現為打哈欠“導致”流淚的假象。

    當然,打哈欠的睜眼閉眼,已經淚膜的重新塗布,也有助於增加視覺的敏銳度,從而提升警覺性。

    冷卻大腦

    打哈欠機制的另一個理論是溫度調節假說。

    意思是說,打哈欠實際上是一種深度呼吸,會“哈”入多量涼爽的空氣,從而冷卻流向大腦的血液。

    這個理論的支持者聲稱,他們發現,打哈欠之前觀察到腦部溫度升高,而打哈欠之後發現體溫有所下降。

    但是,針對這一假說的研究表明,應該是大腦和體溫升高容易引發打哈欠,而不是打哈欠是為了冷卻大腦。

    實驗就發現,透過製造人工發燒就可以誘導實驗動物打哈欠頻率的增加。

    進化論上輪值者的警示訊號

    已經觀察到,並非只有人才打哈欠,在幾乎所有的脊椎動物都觀察到了類似打哈欠的行為,這表明這是進化角度上一種保守性的古老反射。

    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與其他社群性動物一樣,為了免受其他動物的攻擊,都有在休息時輪流值守的哨兵行為。

    值守者是在最睏倦的時候強行保持醒覺狀態,自然格外睏倦。

    此時,輪值者的哈欠可以提醒同伴,這位頂不住了,應該輪崗了。

    而哈欠行為的可“傳染性”,反映的其實是一種同理心,或者說同情心理,是這種說法最為有力的證明。

    哈欠的神經學機制

    研究發現,打哈欠反射涉及大腦的許多結構和聯絡。

    一項對那些容易被傳染上打哈欠人的大腦進行的磁共振掃描顯示,哈欠時大腦額葉腹側皮層被啟用。而這個區域與大腦決策相關,同時也與移情(或同情心理)相關。

    另一項研究,刺激大鼠下丘腦含有催產素神經元的特定區域會引起打哈欠行為。我們知道,催產素是一種與社會紐帶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激素。

    將催產素注射到腦幹幾個部位,也還會引起實驗動物的打哈欠。

    這些部位包括與記憶和學習相關的海馬區域,與動機激素多巴胺釋放相關的腹側被蓋區,以及與壓力和情緒相關的杏仁核。

    相反,如果阻斷了催產素受體則可以防止打哈欠。

    因此,打哈欠的第三種假說,即“同理心”假說反而獲得最多的科學研究證據的支援。

    另外,已知皮質醇是一種壓力應激激素,可以引起打哈欠。

    如果去除實驗動物的腎上腺(不能釋放皮質醇)就可以防止哈欠的產生,說明,情緒和心理壓力可能會觸發打哈欠,這也可能是為什麼長途旅行更可能打哈欠的原因,即使剛睡醒並不睏倦的時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購買昂貴的名牌手錶到底值不值得?怎樣的消費觀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