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容美搭

    本人認為一個人的薪資和能力是成正比的,在一定的範圍內成立,但是需要有前提條件,那就是處於同一個階層。同時,剔除掉關係戶、潛規則等等。

    部門價值即是一般的公司員工,我們為部門服務,如會計、行政、運營、品牌等等,均是一個部門中的一員,你所創造的價值均屬於部門所有。此時對員工的能力相對要求較低,能做好領導交代的事情就能混日子了,但是此時如果想要升職加薪,那就需要超過同部門人員的能力了。專業知識也好、溝通能力也好、協調能力、妥善處理問題等等,你只有比別人做得好,比別人多想一步,你才能拿到比別人更高的薪資。

    公司價值即是公司的管理層,直接向老闆、向董事會等彙報,下面管著一個小團隊,在公司層面為公司的經營做貢獻。作為一個管理者,要求就比一般員工要求要高了,對上需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對下需要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對外需要有一定的戰略眼光、對內需要有一定的統籌協調的能力等等。從該層面來看,不僅能力決定你的薪資,還有你所處的部門對於公司的重要性也是關鍵因素,所以如果你能處於一個重要部門的最重要的職位,那薪資自然比別人更高。

    前段時間網上的段子,賣煎餅的大媽:“我月入三萬怎麼會少一個雞蛋?”簡直讓大部分艱苦奮鬥的白領們懷疑人生,有木有=_= 覺得自己是不是也該去轉行賣煎餅 ……還有很多一路學習考大學考研、畢業了之後各種考證加班的高學歷人才,看到高中畢業的發小已經做生意買房買車,老婆孩子熱炕頭一家其樂融融,而自己還在為買房發愁的時候,是不是會在深夜裡對自己曾經的努力表示深深的懷疑 ˊ_>ˋ

    綜上,對於薪資和能力是成正比的,如果你處於同一個價值創造階段,當然是成立的。如果你想有大的飛躍,首先考慮爭取跨越價值創造層次。

  • 2 # 職場火鍋

    不同意。如果人的能力可以交易的話,薪資就是能力的價格,根據市場經濟學定律,價格圍繞價值波動,“薪資與能力成正比”這句話看上去是正確的。但在現實中,價格經常偏離價值曲線,有時偏離幅度還比較大。就像股票,有低估的時候,也有高估的時候,甚至還有被炒成泡沫,人的薪資與能力也有高估和低估的時候。

    第一:薪資比能力高估的情況。

    前幾天在網路刷屏的新聞:一個小學畢業的人,透過層層面試,拿到月薪7萬元的高管職位。其實,他根本不能勝任這個崗位,他都是拿一個月的工資就走人。他沒有能力,但是薪資價格卻高的離譜。可笑的是,這個人能騙,證明騙的能力高強。

    可惜的是,這個騙薪資的騙子,有這麼高強的騙人能力,卻沒有用在正道上。同時也反證了一點,那些拿著高薪的面試官們,被騙的懵圈,他們的薪資與能力是不是成反比。

    當然,這則新聞成為笑話。但是現實職場中,一些關係戶,就是安置型,根本沒有崗位能力,卻拿著高薪。一些上司的情人,雖然是花瓶,也拿著高薪。這些現象大量存在,你說薪資與能力能成正比嗎?

    第二:薪資比能力低估的情況。

    在職場上,有許多能力高強的人,由於得罪了上司,或受到幫派的排擠,一直鬱郁不得志。他們有能力,但是薪資沒有匹配。他們有才華,但是不給展示的舞臺。

    有的人因為不得志而跳槽,找到了薪資與能力相匹配的職位。也有的人,有專業能力,但沒有勇氣和魄力(這也是一種能力),不敢去跳槽,有能力沒勇氣,只能憋屈在原單位 拿著低估的薪資。還有一種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值多少錢。

    第三:能力不代表業績,薪資應該與業績成正比。

    在職場上,許多有能力的人,並一定能做出很好的業績。做出業績,與天時地利人和有關係,與情商有關係,與人脈資源有關係,不僅僅與能力有關係。能力不是做出業績和賺取高薪的充分必要條件。

    比如說,一個專業能力很強的人,性格偏激,不容易與人合作,那麼他不一定幹成事,恰恰相反,持才自傲,反而更做不成事。有能力的人很多,但做出業績的人不多。那麼,許多公司的薪酬主要與能力和業績掛鉤,所以,能力與薪資倒掛。

    綜上所述,正規企業的薪資體系,決定薪資的有兩個要素,一個是能力工資,一個業績工資,能力決定基本工資,業績決定獎金多少。但,能力與薪酬出現倒掛現象,出現偏離現象,在職場上也比比皆是,絕對不是成正比關係。

  • 3 # 陳釀飲食

    付出與回報不一定成正比例,但一定要有相應的能力才能付出,至於回報?哪有這麼公開公平公正的規則,這世界都是弱肉強食,強權金錢利益至上!

  • 4 # 楓林義明

    一個人的薪資和能力是成正比的?這句話你同意?

    一定程度上,能力和薪資是成正比的,但是否能成正比會存在一些的誤差,通常的誤差有多方面的因素,通常的因素類似於以下:

    第一種:年代發展的影響,例如公司新招的員工工資有些會比較老員工的工資高;這個是比較常見的情況,按道理講,老員工對公司業務比較瞭解,有工作經驗,工作能力也不錯;新員工的能力肯定是無法與老員工比的,而老員工經過好多幾年的努力,每年增加一點工資,可以說是,工作能力是越來越強,工作也是越來越高;但是因為工資漲的水平大多數同事都是比較有限的,而隨著社會的經濟快速發展,新人對工資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司不提高工資待遇就找不到人,所以,有時候,有些老員工的工作就有可能比新員工的工資低一些的情況發生。

    第二種:資訊差,這個資訊差指的是領導對不同同事的瞭解程度,比如,同一個時間進公司工作的二個人,可以說工作能力都不錯,剛開始時工資待遇也是一樣的,但是A平時只是認認真真工作,B除了平時認認真真工作外,還比較善於溝通,經常與領導有接觸溝通一些工作的內容,甚至平時領導很多問題都會找B協助處理,而同樣的問題實際上A也是了樣可以做好的;但是對於領導來講,他見到或接收到的資訊往往是B的工作能力可行的,雖然A的工作能力也可以,但是很少有展示的機會,在領導的印象中就會存在能力的資訊差,從而在選擇時,這種資訊差就會起著一定的決定作用。

    第三種:人脈的重要性就更容易理解了,同一個學校畢業,同一個專業的同學,到了同一家公司的同一個部門,因為人脈上的影響,工資待遇和職位發展的機會都是千差萬別的。

    總結,我經歷的公司都基本上是要求薪資保密,即同事之間不允許談論工資;所以,能力與薪酬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正比的,這個一定程度上決定在所有的可能影響的因素同是在同一條件下時才有可能發生;否則,有任何一個因素的不一樣都會影響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仗之前,若是預估的結果出現了偏差,這支軍隊最終命運將會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