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就在那裡

    北宋的作死是從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就埋下的。

    唐朝滅亡後,開封先後成為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的都城。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依然以開封為都城。

    開封地理位置極佳,位於豫東平原之上,水路,陸路交通十分便利。這樣的地勢對於經濟發展十分有利,但對於軍事防禦卻十分不利。因為四周一馬平川,無險可守。

    所以趙匡胤定都開封以後。一直想遷都別地。公元976年。趙匡胤借郊祀之名前往洛陽,並流露出遷都之意,群臣紛紛反對。並列舉了八條難處:

    八難曰:京邑凋敝,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

    遷都之事阻力重重。但趙匡胤卻也不妥協,一直藉故留在洛陽,絲毫沒有返回開封的意思。最後還是晉王趙光義前去勸說,以一句“安天下在德不在險”說服了趙匡胤。

    遷都不得,為了拱衛京師。宋朝必須常備幾十萬禁軍保衛京師的安危,這給朝廷財政造成了巨大的負擔。若是耗資巨大,能練出一隻強軍,倒也值得。但禁軍的表現卻實在是差強人意。

    因北宋自開國以來,為了防止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重演,實行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的政策。這樣的政策雖然避免了將領做大的危險,卻也極大的削弱了禁軍的戰鬥力。待100多年後金兵南下,禁軍在金人面前幾乎是毫無招架之力。

    北宋因痛失燕雲十六州,在對北方的戰事中一直處於不利地位,歷代北宋皇帝無時無刻不想收復那裡。

    北宋剛建國時,趙匡胤感覺契丹強大,因而定下“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但趙匡胤一直沒忘克復燕雲的夙願。在統一南方的戰爭中專門設立“封樁庫”,各國珍寶懼收入其中,希望將來能以贖買的方式收回燕雲。而且若是遼人不同意,還能將財務用於軍費,招募士卒,武力收復燕雲。

    而後宋太宗趙光義先後兩次北伐都被打的大敗,第二次北伐屁股還不幸中了一箭。自趙光義之後,北宋對遼國的軍事鬥爭便由攻勢轉為守勢。

    但宋朝皇帝依然對燕雲十六州心心念念,宋神宗駕崩前還曾留下遺詔,收回燕雲十六州者封異姓王,可見執拗之深。

    時間來到公元1100年,那一年宋哲宗駕崩,因為膝下無子,只得在宗室中擇一人登基。當時皇位的競爭者有簡王趙似,申王趙佖以及後來的宋徽宗端王趙佶。

    因申王有眼疾被排除出候選人,宰相章惇建議立簡王趙似,但太后卻中意端王趙佶。章惇看出“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因而極力反對。但奈何孤掌難鳴,端王在太后的支援下還是登基了。

    宋徽宗文采斐然,治國卻是個二流。

    當時金人在北方崛起,北宋的統治者們認為收復燕雲之地的機會終於到了。所以,當馬植從北方歸來,獻上“聯金滅遼”之策,夢想開疆拓土的宋徽宗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

    聯金滅遼之戰也把北宋的軍事實力徹底暴露在金人面前。按照盟約,宋出兵攻打遼南京(即燕京),而大太監童貫率領的宋軍卻被窮途末路的遼軍打的大敗,最後還是靠金人才收復了南京。自此,燕雲十六州再次回到中央政府的統治。童貫也因收復燕雲有功被宋徽宗封為廣陽郡王,北宋的疆域也在這一時期達到極盛,然後全是下坡路。

    遼國滅亡後,北宋不得不直面金人的兵鋒。

    公元1125年,金兵分兩路南下,一路包圍太原,一路渡過黃河,直抵開封城下。宋徽宗見金兵勢大,倉促禪位於太子趙恆,也就是宋欽宗。這一次圍城因大臣李綱指揮得力,各路勤王大軍源源而至,金兵不得不退去。

    當時西軍將領种師道派大軍尾隨金兵,欲趁金兵渡黃河時半渡而擊,卻被朝中投降派阻止。种師道還提議防患於未然,屯兵於黃河兩岸,均被投降派大臣駁斥。以致憂憤而死,而在此戰中立有大功的李綱也被宋欽宗外調河北。

    不久,金兵捲土重來,兩路大軍再次南下,而此時的北宋朝廷為了和金人議和,下令勤王之兵駐守原地待命、裹足不前。

    而朝廷為了湊足金人的議和款,在開封城內大肆收刮,一批又一批的宗室女、百姓女子被送往金人營帳。在這社稷存亡之時,宋欽宗居然還寄希望於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滅敵。

    最終,開封城破,徽、欽二帝以及北宋宗室,百姓數十萬人被虜往金國,北宋自此滅亡。

  • 2 # 雲世界3

    一是宋朝過於重文輕武,致經濟文化發達而武備日衰;其次對遼、西夏一味求和自保,致北患日漸坐大,最終被其所滅!

  • 3 # 學而識習

    宋趙匡胤以武臣起家,故深忌武人,有宋一代,崇文抑武,武臣在文臣面前始終抬不起頭。

    而狄青,以軍功起家,官至樞密使,相當於國家軍委主席、三軍總司令,是宋代唯一一位武人軍事宰相。狄青自少刺配從軍,臉有金印,為相後也不願磨去。

    曾中狀元的樞密副使王堯佐看不起他,每天問候狄青:“狄相,你臉上的金印越來越鮮亮啦!”狄青回道:“你喜歡的話,我也送你兩行!”

    狄青自恃有功,頗傲慢自得。在軍時愛惜士卒,士卒每得衣糧,皆曰:“此狄家爺爺所賜。”朝廷深患之。

    當時宰相為文彥博,建議免狄青為節度使。狄青上奏皇帝自己沒犯什麼罪為什麼要出守邊疆。當時的宋仁宗比較仁慈,被狄青問的不好意思,就向宰相轉述此語,還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說:“太祖趙匡胤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嗎?因為得到軍心,所以有陳橋之變,自己當了皇帝。”仁宗默然不語。

    狄青還不知道這事,到中書省找文彥博辨白,文丞相直勾勾的盯著他說:“貶你不為別的,只是朝廷懷疑你而已。”狄青嚇得後退數步,無奈出守陳州。

    狄青在陳州,文彥博每月兩次派使者問候,狄青每聽說使者要來,惶惶不可終日,怕朝廷有處罰他的命令,不到半年,正值壯年的狄青發病而亡。

    北宋第一猛將狄青就這樣被文臣嚇死了。

    北宋欲得不弱,欲得不亡,豈可得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張悟本的《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