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鈺說史
-
2 # 津城沐雨
陳勝吳廣的敗亡,主要有七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槍打出頭鳥。
陳勝吳廣率先反秦,不管東方各地民眾還是秦國,都非常的關注,遭到秦國的首先打壓,可以說,秦國盯著呢!
第二,章邯的出擊。
章邯是一個名將,各路分散秦軍失敗後,秦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派名將章邯出擊,而章邯把驪山囚徒和看守他們的秦軍帶出,這些秦軍都是百戰老兵,經驗豐富,囚徒大多也是六國降卒和亡命之徒,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強悍,陳勝吳廣農民軍難以抵抗。
第三,驕兵必敗。
陳勝吳廣起義後,迅速壯大,分散的秦兵幾乎不是他們的對手,過於順利的發展壯大使他們滋生驕傲輕敵的思想,驕兵必敗,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第四,名不正言不順。
陳勝吳廣起義後,雖然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但是仍然內心深處不自信,建立了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張楚政權,說是楚又不是楚,說不是楚又叫楚。
第五,沒有能征善戰的大將。
陳勝吳廣起義後,大多是農民等底層民眾,沒有大量的有才能的人加入,也沒有能征善戰的悍將統領,造成軍隊缺乏有效訓練和指揮,人多但是整體戰鬥力弱。
第六,沒有和其他反秦人士配合聯絡。
陳勝吳廣起義後,並沒有和此起彼伏的各地反秦軍隊和組織取得有效聯絡以互相配合,屬於孤軍奮戰。
第七,名望低,號召力有限。
在古代,尤其那個時候,名望和出身很重要,作為農民起義軍,沒有像六國後人那樣號召力大,雖然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是在當時還是有的。
-
3 # 夏朝與詩經研究
陳勝農民起義,莫以成敗論英雄!
作為年輕人來說,中學課本中《史記•陳涉世家》,是每一個學子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陳勝的四句名言,人人耳熟能詳:“苟富貴,勿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死國可乎?”,深深地影響做每一個走向社會的學子,是每一個處於奮鬥中人士心中的楷模,心中的英雄。
因為所有人對陳勝的生平事蹟都是相當的瞭解,對陳勝短短半年時間從一個屯田戍邊的苦力農民,成為一個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英雄人物,內心的羨慕嫉妒恨各種複雜情感夾雜其中,因此對農民英雄陳勝每個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評價與認知。
在所有對陳勝的認知中,到現在為止,對農民起義英雄陳勝生長生活的家鄉,仍沒有明確結論,使得陳勝在二千多年後,仍在四地“陳勝故里”奔波,無處安身。而其真正的出生地、生活勞動的家鄉安徽省懷遠縣陳集鎮君王村,更是對生活於此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一無所知。只有劉邦為祭祀隱王陳勝而建的園陵中,二千二百多年的古銀杏樹,在頑強地生存,靜靜地等待著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榮歸故里。
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司馬遷對陳勝起義的經過、原因、結局,進行了詳細而細緻的描述: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
可以說司馬遷對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與經過,進行了充分的說明、記述,作為史學家已經做到盡善盡美了,對陳勝為何以扶蘇、項燕為旗號起事也進行了充分的表述,充分體現了陳勝在領導反秦農民起義中的重要作用。
那麼在司馬遷描述的背後,還有什麼內容是司馬遷沒有表述出來的嗎?答案是有的,而且對破解陳勝故里和陳勝領導農民起義反抗暴秦,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秦謎》一書推測扶蘇之母是楚華人。陳勝和這九百人的隊伍作為楚國故地人,如果現在的秦朝是由作為楚國表親的扶蘇做皇帝,加上扶蘇的仁愛之心,定當不會讓他們受此大苦,走入生死難料的征途。因此,在楚國地盤上打著扶蘇的旗號起事反抗秦二世,將會得到楚國本地人的更多響應與支援,為農民起義的順利舉行增加號召力。
而更能激起這九百人奮不顧身、憤然起事的,卻是對犧牲於陳勝故里的楚國抗秦英雄項燕的崇敬與敬仰。
《史記·楚世家》記載:“王負芻元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二年秦使將軍伐楚大破楚軍亡十餘城。三年秦滅魏。四年秦將王翦破我軍於蘄而殺將軍項燕。”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王翦果代李信擊荊。荊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堅壁而守之不肯戰。荊兵數出挑戰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翦因舉兵追之令壯士擊大破荊軍。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秦因乘勝略定荊地城邑。”
《資治通鑑》記載:王翦取陳以南至平輿。楚人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御之;王翦堅壁不與戰。楚人數挑戰,終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戰,乃引而東。王翦追之,令壯士擊,大破楚師,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楚師遂敗走。王翦因乘勝略定城邑。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彊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項燕在蘄南戰死為始皇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24年,距陳涉首事僅僅過去15年。而據筆者論證,陳勝故里正是在蘄南的安徽省懷遠縣陳集鎮的君王村,也就是說項燕抗擊秦軍失敗戰死的地方,正處於陳勝的家鄉。陳勝做為九百人的屯長,當是年富力強的四十歲左右,按此計算,十五年前陳勝在二十五歲左右。陳勝作為一個年輕人,經歷、目睹了十五年前楚軍抗擊秦軍的整個戰鬥過程,對項燕的事蹟聽之眾多,對項燕為國捐軀的精神,深深敬佩與感動,激發了陳勝這個年輕的農民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而這九百人屯田戍邊的農民隊伍也基本來自陳勝的家鄉,對項燕為國捐軀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詳,充滿崇敬之情。
這支九百人的隊伍來自楚國大將軍項燕為國捐軀的地方,項燕的犧牲,對血氣方剛、年輕的、充滿理想壯志的陳勝來說,不能不產生巨大影響,是年輕陳勝心目中的英雄。陳勝以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項燕為旗號,高舉反秦的大旗,不僅是表達對心中英雄的崇敬,更是要像心中的英雄一樣為國捐軀,“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死國可乎?”。
因此,那些質疑陳勝農民起義的動機,以新出土的秦竹簡為依據,論證秦的法律還是很有人情味,沒有那麼殘酷,陳勝領導農民起義是農民陳勝有預謀的個人計謀。能寫出這種陰謀論文章的人,應該自己先去體驗一下這些農民的經歷:在七月份酷熱的天氣下,像九百人的隊伍一樣,自帶自備乾糧,在泥濘的道路上,無醫無藥聽天由命,光膀赤腳,在淮北粘性極強、寸步難行的沒有道路的路途上,食不果腹地走上一星期後,再回來坐在空調房裡評論秦朝法律的仁慈、陳勝及九百人必死農民隊伍的行為。不知這些教授是否還有興趣計算生死難料的苦力們耽誤3、5天是什麼處罰?耽誤10天是什麼處罰?秦竹簡現在能夠留下來的,件件都是國寶,字字都價值無限。但對被暴秦奴役下的人民來說,件件都是要命的殺人利器,字字都可以讓人民生不如死。那些坐在空調房裡研究秦竹簡的教授,何必要把你們的研究成果和陳勝的這九百人走在生死邊緣的隊伍聯絡在一起,來證明你們的研究成果?來證明你們的理性,陳勝的個人預謀?能理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死國可乎?”嗎?
陳勝做為一個改變中國歷史程序標誌性的人物,值得所有人的尊重,其結束了中國長期形成的貴族統治慣例,為每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民爭取了權益,使後來的統治者不得不考慮下層人民的需求,不敢任意妄為地奴役人民。陳勝個人雖然身亡,起義失敗,但其留下的反抗暴政的火種卻迅速瓦解了不可一世的暴秦,這是六國的貴族階級沒能做到的事情;農民英雄陳勝從以身殉國的楚國英雄項燕那裡繼承的勇於擔當、奮不顧身、捨生取義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作者:趙輝)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陳勝、吳廣起事於公元前209年七月,至陳勝被殺時,僅僅過去六個月。
陳勝很有戰略眼光,起義不久就攻佔了戰略要地陳縣並定都於此,並制定了軍事戰略規劃:主力西征、直搗咸陽、偏師掠地、一統天下。
吳廣率義軍主力西圍戰略要地滎陽,周文直搗函谷關進攻咸陽,宋留率軍平定南陽西攻武關,三路大軍直搗關中,滎陽是進入關中的門戶,函谷關和武關是進入關中的唯二入口,看似完美的計劃,卻不到6個月完全失敗。
陳勝的失敗主要有兩個原因:
政治原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千古名言成為歷次農民起義的政治口號,並不能說錯,這句話放在陳勝身上可以,放在劉邦身上也可以,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可以,造反有理,身份不限,這句口號對義軍來說簡直是分裂口號,憑什麼你陳勝可以,其他人不行呢,於是中原大地,峰煙四起,都起來造反,卻是一盤散沙,被秦各個擊破。
陳勝自立為王是極端錯誤的,先不說名是否正言是否順?一旦稱王你就成了出頭鳥,而且開了一個惡劣的頭,導致後面陳勝的部下攻城掠地後稱王者不計其數,武臣稱趙王,韓廣稱燕王,田儋稱齊王,周市擁魏咎為魏王,原來的部下都成了勾心鬥角的競爭對手。
內部原因。
陳勝被自已車伕莊賈殺死,吳廣被田藏殺死,兩大起義首領都死於自已人,足以說明起義軍內部混亂不堪。
‘’苟富貴,勿相忘‘’。這是陳勝說的,但並沒有做到,當昔日好友僅僅因為沒守規矩就被陳勝處死,導致故友寒心離去,人心向背,這是陳勝對故友。
陳勝的岳父聽說陳勝稱王了,前來投奔,結果陳勝對自己的岳父很傲慢,一點也不熱情,只當成普通賓客,並且也沒有行禮,岳父看到很生氣,就不辭而別了,這是陳勝對親屬。
陳勝稱王后設了兩個酷吏,專門糾正群臣過失,並不是以法律為依據督察群臣,而是以個人喜好為依據,凡是不聽話的大臣,都被治罪或被殺,導致群臣離心,這是陳勝對下屬。
陳勝派武臣攻打趙地,武臣自立為趙王,陳勝不追究。派韓廣攻打燕國,韓廣自立為王,陳勝不追究。田藏殺了吳廣,陳勝不追究,還封賞田藏,如此賞罰不分明,怎麼會不失敗呢?
陳勝缺乏凝聚人心和駕驅屬下的手段,導致人心渙散,內部分裂,又不能聽取正確的意見,怎麼會不失敗呢?
-
5 # 源稚生
誠邀。
在中國歷史上,秦國是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而秦國卻二世而亡,秦國也是第一個亡於農民起義的王朝。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途中在蘄縣大澤鄉(今宿州)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起義軍推舉陳勝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連克大澤鄉和蘄縣,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不久由於各種原因,起義失敗。
歷史上對於大澤鄉起義失敗的原因總結很多,這裡也不多說,我要說的是農民起義軍為何失敗的重要原因:農民階級無法提出更為先進的生產關係和方式,還有就是與之帶來的秩序。
所謂秩序:《辭海》的解釋,“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齊守規則之意。”從法理學角度來看,美國法學家博登海預設為,秩序意指在自然程序和社會程序中都存在著某種程式的一致性.連續性和確定性。一般而言,秩序可以分為自然秩序和社會秩序。
《史記·陳涉世家》裡關於陳勝的記載,十分完備。但陳勝在這六個月裡的表演並不精彩:舉止失當、賞罰不明、朝令夕改,基本上是優點沒有,缺點多多,最終亡於車伕之手,那麼為何轟轟烈烈,天下雲集響應的起義沒多久就失敗了呢?
因為陳勝沒有自己的班底,唯一的班底就是吳廣,除此之外,他沒有深厚的背景,也沒有足夠的財力,一言以蔽之:陳勝沒法建立新的秩序。陳勝的出現,意味著大秦王朝的混亂:天下狼煙紛起。不僅六國後人,當時秦朝的地方中下層官吏也對大秦王朝的暴政不滿,《史記》:“當是時,諸郡縣苦秦法,爭殺長吏以應涉。”
起義是打的旗號是張楚,所謂張楚就是張揚楚國風格的意思,本來這是一件十分好的事,因為在被秦國滅掉的六國中,楚國是最冤枉的。所以很多人對秦國其實十分的痛恨,這也是當時楚地十分流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種稅法的原因。陳勝吳廣的初衷是好的,但做法卻難以服眾,既然他們打出的旗號是張楚,那就應該立楚國的王室後裔為王,這樣的話陳勝吳廣就會師出有名,響應他們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可惜陳勝吳廣並沒有這樣做,選擇立自己為王。
陳勝親手點燃了武裝反秦的熊熊烈火,但是很快這把火開始失控。派出去的手下,有的自立為王,有的擁立六國後代為主,大家名義上共尊陳王,但私下裡各自為政,甚至於相互之間大打出手。
另一方面,陳勝馬上就連自己的內部都無法控制了。陳勝派吳廣進攻滎陽,滎陽還沒打下來,吳廣軍內部就先亂了。將軍田臧殺了吳廣,奪取了兵權,然後把吳廣的頭送給陳勝。陳勝對於田臧毫無辦法,只能接受事實。
陳勝吳廣兩人既沒有項羽百戰百勝的軍事能力,又沒有劉邦統御部下的手腕伎倆,最終導致了軍事上節節敗退,內部眾叛親離,失敗也是必然,沒有秩序,沒有目標綱領的農民起義失敗也是必然的。
-
6 # 慵懶國王
說到底還是農民自身的侷限性
在春秋戰國時代,貴族一直都是統治階級的核心,是構成國家人才選拔的核心力量。下層階級很難有上升通道,尤其是靠文治武功,當然也不乏有下層階級逆風翻盤,成為了新的貴族。
但是,這些人都是有經天緯地之才,不是隨隨便就能得到君王的青睞,還要遇上重大的人生機遇。比如範睢、蔡澤、李斯等人莫不如此。而農民長期處於耕織勞役狀態,想的是一日三餐活下去,根本沒有時間和機遇能夠接受教育,大多都是任勞任怨,忍氣吞聲的人。
就拿劉邦集團與陳勝集團相比,兩者都是農民起義的代表。陳勝集團的人物是活生生的草根,外出打仗,治理內政,陳勝集團基本上沒有拿得出手的人,因為他們確實沒有人接受過教育,或是黃土朝天,或是築牆幫工,前半生都耗在了生存上。如果他們不是這次去漁陽戍邊,恐怕一生都被綁在某個小地方,就這樣碌碌無為地過完一生。
而劉邦集團不同,雖然大多也是草根出生,但不少都做過秦朝的公務員,對於看世界局勢和問題角度都是不同的。尤其是劉邦還做過秦朝亭長,去過帝都咸陽,種種見識與閱歷不是陳勝可比。像劉邦的手下蕭何、曹參等都是官吏出身,對於安撫下層階級有的是一套。除此之外,韓信戰無不勝,沒落貴族張良運籌帷幄,陳平刁鑽毒計層出,這些都是劉邦的倚仗,也是陳勝所缺乏的。
陳勝集團的失敗,取決於自身認識不足。一是人才缺乏,真正統兵之將、治國之才幾乎為零。他之所以在前期能打下這麼多,主要是因為秦朝各郡縣兵馬不多,而能打動的民工數量是十分可怕的,常常是內部民工暴動,以人數取勝。而秦朝地方上郡守不以為意,驕傲輕敵。中央上趙高忙著奪權,封鎖訊息,一直到函谷關外才出動國家戰爭機器。
所以說,陳勝前期聲勢浩大,很大原因是統治者的不重視。能將其扼殺於搖籃之中,對於秦朝來說並不難。可惜,雖然後來以雷霆手段屠滅張楚,但天下起義之勢已經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再怎麼撲救,也不過是垂死掙扎。
二是管理糟糕,軍紀不明。陳勝首義,打到陳地就建立政權,生活開始奢靡,對於部下也沒有管束,沒有血腥手段來鎮壓蠢蠢欲動之輩,鞏固自己的威嚴。縱觀農民起義案例,大多是內部瓦解,叛徒要麼反水,要麼謀殺,要麼帶著重要物資投敵,很不幸的是,陳勝失敗的都是叛徒反水,第一代農民起義以陳勝為核心的領導人都死於內部叛徒之手。
三是將自己的權力分散,派出多路軍隊去開闢新的戰場,自己反而成為了最沒實力的那個。這些多路軍隊要麼最後在秦將章邯手下敗亡,要麼自立為王最後被殺。
同時,雖然天下很多地方響應陳勝的號召,但他們名義上是起義諸暴秦,實際上還是對權力和財富的渴望。面和心不齊,天下亂成了一鍋粥,但並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聯盟。此時的張楚政權不過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陳勝並不能控制天下群雄。
四是時機不對,因為陳勝領導的起義是中國歷史第一次農民起義,之前並沒有可以參照的案例。而陳勝等人雖有領導才能,但沒有治理國家之能。在他們的字典裡,只要武力,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只要人多,就可以贏得勝利。也許前期適合於這種認識,到後期是絕對不行。
陳勝身邊都是一路貨色,沒有文臣、武將、謀士,比如劉邦、朱元璋等農民起義之所以能夠成功,人才倚仗與控制,是一代領袖所必須的。但毫無疑問的是,陳勝這兩條都不具備,他的失敗是上天註定的。
五是陳勝宣傳口號不對,“大楚興,陳勝王”不過是玩迷信手段,騙一騙下層百姓還是可以,對於有閱歷,有身份的人是不屑的。這直接導致六國貴族們站到陳勝的對立面。陳勝曾派武臣、張耳、陳餘等人開闢河北戰場。結果,剛剛站穩腿腳的武臣們反水,自立為王,陳勝不得不應允。
這就開了一個壞頭,只要手下有兵權有地盤的都可以稱王,也不必聽信陳勝一人。陳勝發家的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對於他人來說是洗腦,對於自己來說,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後迅速攻佔陳地,建立張楚。同時,派周文率領數十萬大軍西征,這個周文並不是農民,而是曾經春申君的門客,但由於缺乏戰爭經驗,在加上孤軍深入,被秦將章邯痛擊,兵敗自殺,五十萬大軍毀於一旦。隨後進擊滎陽吳广部,吳廣被叛徒殺害,張楚政權第二號人物的喪生,對於張楚政權來說,已是日薄西山。
隨著秦將章邯的進擊,張楚政權岌岌可危。而天下六國後代和貴族們在起義不到三個月內在各自故地復國,奪取農民軍的勝利果實。但他們都自私自利,不屑與農民軍為伍,最終導致張楚政權孤立無援。起義不到六個月,陳勝被叛徒殺害,張楚政權徹底滅亡。由此,六國貴族為首的起義軍接棒誅秦大業。
-
7 # 歷史就在那裡
不只是陳勝吳廣,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但最後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傳的劉邦,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往後隋朝末年,王薄、楊玄感等最先起義,卻也最先就義,其他諸如竇建德、李密等都跑了陪襯,反而是李淵父子在太原坐觀天下之變,後發卻先至。再往後元朝末年,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最先反抗元朝,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此時還在皇覺寺吃齋唸佛。即便後來朱元璋還俗加入義軍,也只是紅巾軍旗下郭子興部一小兵,誰又能想到“明王降世”最後卻應驗在了朱元璋身上呢。
為何最先造反、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卻不得善終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最先造反的人看似得了先機,卻也容易被人惦記,統治者必須以雷霆手段鎮壓,以震懾其他蠢蠢欲動的人。
而且造反初期,王朝雖慌卻不亂,中央政府權威尚在,很容易就聚集起幾十萬人平叛。比如陳勝吳廣起義後派遣義軍向關中挺進,秦二世雖慌亂,卻也立馬命大將章邯領驪山刑徒出關平定叛亂。自出關以後,章邯是屢戰屢勝,先敗周文、再斬項梁、又滅田臧。陳勝本人也在逃亡中被車伕殺死。這是一個王朝最後的輝煌,同時也是造反者們的悲哀,他們親眼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落幕,卻也不幸成了王朝的陪葬品。
另外先秦時期廣泛流傳一個思想,能成大事者必為貴胄之後。因為這樣的人有名望,有祖宗的福廕,振臂一呼就有義士相隨。所以造反的人都熱衷為自己找一個牛逼一點的祖先,實在找不著的也得向有名望的人靠攏,陳勝就借了公子扶蘇、楚國名將項燕的名頭來拔高自己。
但這畢竟都是虛的,陳勝的出身沒有絲毫的改變,突然的富貴也讓他有點不知所措。貴胄之人知道如何籠絡手下,維繫自己的權威。而陳勝的方法就要簡單粗暴的多,那就是殺。殺人很簡單,也能震懾人心,但卻容易讓自己離心離德,變成真正的孤家寡人。所以義軍內部陸續有將領獨立稱王,這些都削弱了義軍的力量。陳勝吳廣開啟了反秦的大勢,是造反這條路上的先驅、引路人,可也受到了秦朝全力的打壓。後來項羽在這條路上崛起,閃耀了一個時代之後也很快隕落,走到最後成功的是一個叫劉邦的人,他走的不算快卻也不算落後,所有的荊棘都被陳勝、項羽踏平,而項羽又被他踏平,所以,他得了天下。
記得杜牧的《阿方宮賦》中有一句話: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同樣族秦者,秦也,非陳勝吳廣、非劉邦項羽,更非天下也。
-
8 # 風塵講歷史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雖然很強大,但是卻僅僅存在了十五年就滅亡了,歷經了三世,兩帝一王,分別是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嬰。其實秦始皇在位時秦朝還算穩定,但是等秦始皇駕崩後,趙高串通李斯改了秦始皇的遺詔立了胡亥為帝,然後秦朝的百年基業就毀在了胡亥的手裡,後來的子嬰雖然頗有作為,還把權臣趙高除掉了,但是秦朝終究是日薄西山,子嬰無力迴天。秦朝更是在各地的起義中崩塌,而首先起義的陳勝吳廣卻沒有分得滅亡秦朝的勝利果實,反而很快就出局了,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還是因為陳勝吳廣的起義實屬偶然。在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帶領九百人去漁陽戍邊,但是行軍到大澤鄉時卻遇暴雨導致無法繼續前進,這樣一來到漁陽的就得誤期了,秦朝的法律又恨嚴苛,陳勝吳廣誤期按律當斬。那都到這時候了不起義是死,起義還有機會逐鹿天下,況且秦朝暴政已失民心,此時起義必能振臂百呼。果然陳勝吳廣帶頭起義後各地也紛紛起義。但是如果不是那場暴雨陳勝吳廣也不會起義,所以大澤鄉起義完全屬於偶然,陳勝吳廣並沒有事先準備充分,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秦朝滅亡是失去了民心,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也是因為失去了民心。在當時秦朝剛剛統一不久,原六國貴族都還在,誰都想復國,這個時候起義如果以恢復六國為口號一定能得到當地老百姓的支援,可是陳勝偏偏心急的自己稱王,還默許部下殺了與自己一同起事的吳廣,不光老百姓不服,就連手下將士都開始不服了。陳勝起兵用的是大楚的名號,按理應該是要以恢復楚國為目標的,哪怕最後是自己重新建立新的國家,但恢復楚國的樣子也應該裝一裝,可是陳勝並沒有立楚國國君的後代為傀儡王,而是自己當楚王,這可大大傷了原來楚國老百姓的心。而陳勝在公元前209年八月稱王后,他原來手下的左右校尉張耳和陳餘就另立山頭,還勸武臣在趙地稱王。可見陳勝稱王確實操之過急了。在失去楚人的支援後陳勝的義軍就不堪一擊了,後來在章邯帶軍攻打陳勝時更是無一人幫助陳勝。最後陳勝的結局也很悽慘,是被自己的車伕刺殺的,自此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徹底失敗了。
雖然最後滅亡秦朝的不是陳勝,但是他卻對此作出了貢獻,如若陳勝吳廣沒有率先起義,還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再有人起義。
-
9 # 帝國的臉譜
陳勝、吳廣起義,無疑是秦末波及最廣、影響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這次起義無疑也是秦朝滅亡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第一張骨牌,它摧毀了秦朝根基,因此也最具殺傷力。然而,陳勝雖然開啟了秦末起義的序幕,奏響了秦朝滅亡的序曲,醒得最早,但沒能走得最遠,起義僅僅6個月後,便以吳廣、陳勝被殺而宣告失敗。那麼,陳勝、吳廣起義為什麼會敗亡得如此之快呢?
秦二世元年(前209)秋,陳勝吳廣帶領九百戍卒開赴漁陽,行至大澤鄉時遇大雨受阻,不可能按期到達,在去也死、不去也死的艱難抉擇面前,陳勝吳廣當機立斷,揭竿而起,先後攻下大澤鄉、陳地等,短短兩個月,起義軍迅速擴大發展到數萬人。陳勝隨後自立為王,吳廣為假王,國號張楚。
陳勝自稱張楚王后,命吳廣率軍西擊滎陽(今河南滎陽),命武臣、張耳、陳餘等北伐趙地,命鄧宗南征九江,命周市北攻魏地。然而,吳廣畢竟一介農夫,缺乏戰爭經驗,他西擊滎陽,遭遇秦軍頑強抵抗,久攻不下,無奈之下,他修書一封,急送陳勝,報告實情。陳勝只好另派周文繼續西征,周文領軍攻秦,邊行邊徵召勇士,最後部眾竟猛增至數十萬人,長驅直入,不久進逼函谷關。然而,由於戰線太長,供給不足,加上部眾皆為沒有戰爭經驗的農民,故很快秦將章邯擊敗,周文自殺身亡。
周文大敗後,吳廣仍圍著滎陽,不作打算。在章邯進逼之際,吳广部將田臧、李歸打算除掉他,他們假借陳勝之命,說:“吳廣久留滎陽,蓄意謀反,我等受陳王命處立斬。”借陳勝之命,殺害了吳廣。
隨後,章邯兵分兩路,一路進攻鄧說駐守的郟縣(今河南郟縣),一路進攻伍徐駐守的許城(今河南許昌東)。鄧說聽到秦軍來襲,立馬就逃跑了。伍徐迎戰,結果戰敗,也逃了。二人逃到張楚政權的首都陳縣(今河南淮陽),向陳勝報告。陳勝一看敗軍之將,氣就不打一處來,隨即將不戰而逃的鄧說斬首。
章邯連下兩城後,進攻陳縣。陳勝心驚膽戰,命令上柱國蔡賜,領軍迎擊章邯。蔡賜上陣,抵擋了一會,也大敗戰死。章邯軍轉眼就到了陳縣西,守將張賀領戰敗,只好飛報陳勝,請求支援。到了這時,陳勝才發覺身邊已經無兵可派,只好帶領身邊親隨千餘人,去西城督戰。結果,剛出發不久,就聽說張賀戰死,全軍覆沒,陳勝只得放棄陳縣,往東南逃向汝陰(今安徽阜陽)。
章邯乘勝追擊陳勝,陳勝坐車慌不擇路地逃跑。陳勝見車走不快,便大罵車伕莊賈,莊賈被罵得惱羞成怒,抽出劍回過身朝陳勝砍去,一劍就把陳勝切劈成了兩半,這位秦末農民大起義領袖張楚王陳勝,坐上王位才短短六個月,就被自己的車伕殺死。
陳勝、吳廣之所以這麼快敗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才具不夠。陳勝、吳廣作為農民,如同草頭王,一哄而起鬧革命還可以,但領導千軍萬馬與秦朝正規軍作戰,在領導才能和個人魅力上便略顯不足;二是眼光短淺。陳勝的功利心太強,缺乏戰略眼光,求勝心切,根基太淺,稱王太早,當戰線稍一拉長,便被各個擊破。
-
10 # 人者仁義也
陳勝有幾個失誤點。
第一,排斥以前和他認識的故舊朋友。陳勝起兵稱王之後,他的以前的親戚朋友都來投奔陳勝。但是到了陳地陳勝的王宮之後不得相見陳勝。最後是陳勝出遊時,這些人在道路擋住車架才得以覲見陳勝,最後到了陳勝的王工,陳勝的故舊朋友和陳勝一樣都是農民,看到陳勝的王宮不由得發出感慨:“王宮的好東西真多,陳勝的王宮真的是壯麗呀。”這些人就像現在暴發戶的朋友,到處說陳勝以前做農民時候的模樣和故事,這導致陳勝大怒,這個時候有人就勸陳勝斬了這些人,陳勝就把這些人殺了,導致陳勝的故人基本上全部跑了,陳勝的岳父舅子都來投奔陳勝,但是陳勝對待他們就像尋常的賓客,導致岳父直接走人,對人說陳涉不能夠長久。要知道在秦朝末年的兩個爭霸天下的人物劉邦和項羽重用的都是那些人。劉邦用的是自己的故舊朋友周勃,曹參,夏侯嬰等人,而項羽則是自己的項氏一族。這些故舊朋友最低忠心一點,可以參考劉邦的故舊朋友,項羽當然裡面出了一個大叛徒。
第二,陳勝的軍事和政治指揮失策。陳勝佔領陳地稱王之後,把自己並不強大的軍隊四散出擊,他讓吳廣做假王,都督諸將往西攻打滎陽。讓陳地的武臣、張耳、陳餘等人向北攻打趙地,讓汝陰人鄧宗攻打東面的九江郡。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陳勝佔領陳地之後軍事力量並不強大,他這樣四面出擊只會損失自己的勢力,而且四面出擊的部隊並不能狗相互支援,比如陳勝任命的將領周文出兵已經攻破函谷關,攻打到了戲水,結果被章邯擊破沒有任何人援助他,最後兵敗自殺。而一系列分散的軍事力量,像鄧說,伍徐都兵敗而退。本來這個時候天下大亂,四處造反的人都打著陳勝旗號出擊,但是陳勝也沒有很好的利用這股力量,像葛嬰在東城起兵,立襄彊為楚王,但是聽說陳勝已經稱王,於是斬殺襄彊,向陳勝投誠,但是陳勝卻把葛嬰殺了。而且陳勝十分不放心手下人,據記載陳勝讓硃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專門用來監察手下人,而且這兩人苛察十分嚴格,導致陳勝的部下離心離德。
第三,陳勝手下人各自為政,不聽陳勝的號令。比如陳勝的部將武臣,他到達邯鄲之後自立為趙王,直接不聽陳勝的號令;而武臣派韓廣前去平定燕地,韓廣卻被燕國的原來貴族擁立為燕王;另外被陳勝派往齊地的周市被齊人大敗,被迫逃亡魏地,於是他就擁立魏國的原來的後裔甯陵君魏咎為魏王,周市自己當魏國的宰相。最後是陳勝的手下吳廣直接被將軍田臧假借陳勝的命令殺死,陳勝事後也只能夠追認事實,不能夠懲罰田臧。陳勝控制不了部下,那麼就不能夠打到秦國,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回覆列表
不管是陳勝、吳廣還是項羽、劉邦,他們都是楚華人,楚華人擁有著極為狂熱的愛國熱情。最凸顯這一點的,就是在六國統一戰爭中,楚國在軍事上的抵抗最為強硬。以項燕為代表的大將一直秉承堅持抵抗政策;而另一方面楚人素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傳言,就算楚國剩三戶人家,滅掉秦國的依然是楚國;之後,上述幾人在反秦戰爭中的表現也充分地證實了這一點。
在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激勵之下,陳勝振臂一呼後,各地楚人踴躍響應。可惜在起義過程中,陳勝做出了三個錯誤的選擇,以至於6個月以後便徹底失敗了。
未勝利,急稱王
“槍打出頭鳥”的說法永遠不會過時——自陳勝稱王以後,他便成了秦王朝首個重點打擊物件。而另一方面,張楚政權從興起到滅亡,僅歷時6個月,其間,陳勝不僅不思進取,反而給自己修建了宮殿,設定了百官。當時,包括吳廣在內的所有初期舉事者,都成了司職一方的大小將軍,這使得人人都陷入了“功業已成”的幻想之中——他們既不清楚自己官職的政務應如何處置,更不明白應該如何向陳勝建議——以這些農夫的見識,也的確沒有什麼好計謀。
此時,陳勝拿出了農民聽天由命的招數——待人以誠,聽能人主張。當時,也的確有賢士前來投奔,張耳、陳餘、叔孫通等人即是此時投奔陳勝而來的。但陳勝並無辨識人才的能力,他只分配了4人管理政事:朱房為中正,胡武為司過,並領政事,並主司群臣;孔子八世孫孔鮒為博士,主大政方略問對;逃秦博士叔孫通為典儀大臣,執掌禮儀邦交。
朱房、胡武是六國舊吏,的確長於權謀,但是他們獨獨沒有大政胸襟;而叔孫通與孔鮒則是一般的儒家做派,他們不屑於腳踏實地地做事,終日只會侃侃而談。在4人的帶領下,號稱“百官”的二三十名官員就此上任。
隨後,叔孫通與孔鮒不斷向陳勝進言,願其封建諸侯,但此時的陳勝並沒有那麼遠的打算,他眼下只想討論兵馬糧草。如此一來,朱房、胡武二人便實際執掌了中樞決策權。沒過3個月,叔孫通便藉著攻城之機投奔了項梁勢力,並一去不復返了。臨行前,他對曾一起在大秦廟堂共事的孔鮒說了一句話:“豎子不足成事耳!文通君慎之。”不過,這孔鮒雖然為儒家,卻自有其執著本性,自跟隨陳勝開始到死於亂軍之中,他始終沒有離開過陳勝。
叔孫通的離開有其必然性——陳勝起義時,楚國舊王室在楚人心中依然有慣性權威。人們總是會對過往的領袖極度思念。對愛國熱忱如此高昂的楚人而言,陳勝的舉動無疑是一種背叛。過早地暴露私心與野心,只會導致英雄豪傑們紛紛離心。到最後,陳勝身邊只剩下了一些投機分子與趨炎附勢的小人。
同樣道理,朱元璋採納劉伯溫“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戰略,最終建立了大明朝;而同為農民起義領袖的洪秀全卻重走了陳勝的老路。結果,太平天國被徹底剿滅。
偏信、專斷,害死吳廣
起大事之初,最忌諱的就是在用人方面偏聽偏信、獨斷專行。陳勝並沒有用人能力,他在稱王以後,拜將選官用的全是“心腹”,而這些心腹恰恰是亂世時期的小人與野心家。陳勝本人並沒有才能,但在他手下帶兵者,卻有不少梟雄與大盜。
如何駕馭他們?陳勝便以中正朱房、司過胡武為“特派員”,監督眾將,二人專門負責挑眾人毛病、打小報告。各路將領在外作戰時,若有失禮或者違抗“王命”者,立即就地收押、處決。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稱王以後,便再未領兵出征,吳廣得令率兵攻打滎陽,而另一起義軍將軍周文則率軍直搗咸陽。由於孤軍深入,最終寡不敵眾,慘敗於澠池(今河南境內)。
此時,秦王朝派大將章邯率數十萬軍隊,正式反擊起義軍。此時,吳廣手下有田臧等部將。這些人看到周文戰敗、秦軍不久即至,而滎陽卻遲遲攻不下來,就準備分部分兵力牽制滎陽敵軍,並以大部分精兵來迎擊秦軍。
這些人在一起商議道:“今假王(吳廣)驕,不知兵權,不可與計,非誅之,事恐敗。”於是,便假稱陳勝之命將吳廣殺死,並將其首級獻給了陳勝,而陳勝此時非但不為一起起兵的好兄弟慘死而懲罰叛賊,反而“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從史料表面來看,吳廣似乎是由於剛愎自用以至於部下無法與其商議軍政大事才導致被殺的,但事實上,在《史記》中同樣有記錄:“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吳廣為人親切,在軍中有極強的號召力。這對於陳勝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威脅。
當時,陳勝為王,任用親信,不僅苛察臣下,而且還妄殺故人,因此將士離心;相反,整日帶兵的吳廣卻獲得了基層士兵們的擁護,陳勝與吳廣的關係不再如起事之初那般默契,而是漸漸地轉為暗中對手——由後面的“獻首於陳王”可知,田臧殺吳廣肯定是得到了陳勝默許的。
吳廣的死對於張楚政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而且他的死也預示著這一臨時政權終究不會長久。
苟富貴,勿相忘?
陳勝稱王以後,早已忘記了過往的誓言,但他的鄉親們卻沒有忘記——當年他與人做工耕地時,曾經對一起耕地的苦難兄弟許下諾言:“苟富貴,勿相忘!”在陳勝於陳縣稱王以後,他在陽城縣的一批鄉親故舊想起了當日“富貴不忘”的誓約,於是便結伴至陳。
苦鄉親們哪裡見過這樣的榮華富貴?新奇之下自然又有幾分嫉妒。於是,一群人爭相將陳勝為奴時的糗事一一抖摟了出來,而這種抖摟其實並非為了讓陳勝難堪,而僅僅是爭相表示自己與陳王的親近而已。然而,此時的陳勝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許下“勿相忘”諾言的老實人了,他聽到自己的糗事被爆料以後,立即惱羞成怒,命人將幾個多話老鄉的腦袋砍了下來——剩餘的人見狀自然驚恐萬分,紛紛告辭。
陳勝為何要對昔日親朋好友痛下殺手?原因有三:
首先封建時代有“君權神授”之思想。古人素來認為,能登上王位的人都不是凡人,而是上天之子,是上天派到凡間來治理國家、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的天子。這雖然是帝王們利用當時人們的迷信思想來愚弄百姓的,但這種不凡的履歷在各朝各代都有新鮮物出現:南朝劉宋孝武帝稱,其母夢到口吞太陽而懷孕;漢高祖劉邦則宣稱其母夢見真龍入懷而孕。類似此類的傳說在中國史書中從未斷過,且各有其奇異之處,從不重複。陳勝也不例外——他並不滿足於稱一地之王,他的目標最終是稱帝中國,而他的出身自然也是要粉飾一新。可眼下,鄉親們不斷地揭他的老底,這對他未來的個人形象宣傳大為不利,這也是他對鄉親們痛下殺手的重要原因。
其次,平民稱王者多數性猜忌、好殺戮,他們唯我獨尊,為保來之不易的權勢,他們往往只知有己、不知有人。陳勝其人心胸本就狹窄,稱王以後,其岳父與妻兄曾投奔於他,但他卻想起貧窮時,被岳父家看不起的情境,雖然當時勉強收留,卻如同對待奴僕一般對待親人。其岳父與妻兄受不了此種侮辱,不辭而別。由此事便可知陳勝素來是待人刻薄的。
最後,那些舊識也忘記了自己面對的是誰。他們為了證實自己的確舊日與陳勝親近,便爭相揭露一些陳勝不得志時的隱私,且言語之間頗有嫉妒之意。但當時陳勝已然為王,怎可受此戲謔與侮辱?舊識們的不檢點,也是為自己招來殺身大禍的原因。
不管陳勝到底為何殺舊識,其“早相忘”之惡名已傳遍故鄉。從此以後,鄉親故舊們再也不曾投奔過陳勝。
輕重不分,兵力被分
陳勝剛起兵時,秦國主力部隊之所以未來得及救援,固然因為趙高等人對秦二世隱瞞真相,但另一方面也因為大秦主力一部分在朔方、一部分在嶺南,正在全力進行擴張戰爭,根本來不及回援。
後來,趙高看局勢漸難控制,便赦免了大批的刑徒與奴隸,並將他們調撥給少府章邯,令其帶兵去各地平定反軍。章邯此前並沒有打過仗,他主要負責皇帝的財務與衣食管理。在章邯的這支混軍未提高戰鬥力以前,陳勝只要繼續擁眾入關,滅秦並非沒有可能。
陳勝之短見也在此處徹底顯現——他只派出了一支偏師去攻打咸陽。而統率這支部隊的大將軍是周文。
周文本為風水先生,在陳勝舉兵以後,他跑去陳縣毛遂自薦,說自己是軍事專家,理論與實踐都頗有建樹。陳勝在未求證的情況下,便任他為統帥,去攻打咸陽。這位風水先生並不懂得治軍,更不懂得聚攏人心。他率領軍隊,一路燒光了安居的農舍,並裹挾當地的百姓,將他們驅趕在大軍之前充當炮灰。大軍一路浩浩蕩蕩衝向關中,途中正好遭遇章邯的隊伍——後者剛剛成軍,還未接觸過實戰,當然也沒有多少戰鬥力可言。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其實都非常心虛,但章邯明顯更擅長臨陣指揮。兩軍交戰,形勢一亂,周文的軍隊裹挾的百姓立即四散開來逃命去了,而章邯率領軍隊中戰鬥力極強的一股中軍,專門追著周文的旗號打,結果周文兵敗身亡。這一仗的失敗,是陳王由盛轉衰的拐點。
與此同時,陳勝還另派兵馬前去攻打北方諸城,結果,派去的人相繼自立為趙王與燕王,而且他們自立為王的靈感還是來自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你陳勝可以做王,我自然也能做王!
張耳、陳餘二人與陳勝手下大將武臣一起,前去接管趙地,並期望能多打一些地盤出來。
後來,聞聽周文身亡關中,武臣在張耳、陳餘的鼓動之下,擁兵自立為趙王。
武臣手下的部將韓廣被陳勝派到燕地,當時反秦志士便擁立他脫離陳勝,自立燕王。
佔據魏地的陳勝部將周巿,此時一看天下都在稱王,自己也蠢蠢欲動,但他知道自己出身卑微,便擁立魏宗室弟子魏咎為魏王,自己則做了宰相,脫離了陳勝集團。
這些人的離開不僅讓陳勝的兵力急劇削弱,同時也使他陷入了一個無忠軍可帶的必敗之局。
最終,戰勝了周文的章邯率戰鬥力漸強的大軍挺進關東,圍攻陳縣。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12月,陳勝親率農民軍與秦軍展開激戰,雖奮力拼搏,但終未挽回敗局,大軍被迫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
正當陳勝準備重新聚集力量、再做反秦努力時,沒想到跟隨他數月的車伕莊賈此時接受了章邯的誘惑,對他痛下殺手——中國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就此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