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繁仁社
-
2 # 日新xin
最安全理財,是銀行大額定存,目前市場行情10萬以上的三年期定存,一般可以做到年化收益率4%以上~
其他型別的銀行理財,有企業債券為投向的,有貨幣基金為投向的,有國債為投向的……我個人不推薦某些高年化收益率的債券方向的理財,最近一兩年的行情,顯而易見,各種被認為是大而不能倒的機構信託,紛紛暴雷!
-
3 # 華湘Andy
2018 年 4 月 27 日,華人民銀行在其官網釋出了對於大資管行業未來發展影響深遠的綱領性檔案《華人民銀行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銀行理財體系的資管新規,本意是去槓桿、去資金池、去多層巢狀、去泡沫化空轉。
《意見》充分考慮存量資管產品期限、市場規模及其所投資資產的期限和規模,兼顧增量資管產品的合理發行,提出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定過渡期。過渡期設定為“自 《意見》釋出之日起至 2020 年底”,給予金融機構更為充足的整改和轉型時間。過渡期內,金融機構發行新產品應當符合《意見》的規定;為接續存量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維持必要的流動性和市場穩定,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但應當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整體規模內,並有序壓縮遞減,防止過渡期結束時出現斷崖效應。
對於什麼是老產品和新產品,並非單獨指產品自身的新與舊,而必須透過與產品投資標的物的新舊來理解。老產品是 指為接續存量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如銀行此前用短期限的封閉式產品投資長期限資產)而發行的與存量產品形式一致的產品,老產品可以是預期收益型產品;若所發行產品對接的是新資產而非原有未到期資產,則應認定為新產品,須為淨值型產品。
保本理財逐步消亡
明確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管業務;針對銀行發行 的資產管理產品,特指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金融機構發行的新產品需符 合《意見》相關規定,意味銀行新發行的保本理財正式壽終正寢。
針對市場保本需求,大額存單或結構化存款可作為保本理財替代方式。
通俗簡單的說:
1、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尤其是在2020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後,理財產品風險需使用者自己承擔;
2、理財產品淨值化,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成立,以後銀行理財產品類似於公募基金或私募基金,考驗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主動管理能力。
-
4 # 請叫我大美麗
銀行理財作為現在的一種理財產品,它的好處就是安全穩健,比銀行定期存款利息高。
銀行正規的理財產品,在2019年年初的時候,國家就已經要求銀行理財脫離銀行體系,單獨獨立運作,盈虧自負了!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各大商業銀行都成立了自己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此之前,銀行理財屬於銀行內部的表外業務,也就是說銀行理財不計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但是銀行理財也代表著銀行的臉面,在大部分情況下,銀行都會保證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賺了就賺了,賠了大部分也會給客戶進行兌付的!這就不符合國家的初衷呢,所以國家對於金融體系的改革,第一步就是要求銀行理財,不再允許保本保息!要求銀行理財,單獨分離出銀行的業務體系,單獨成立成理財公司!
一旦銀行理財獨立之後,那麼他就是有自己的獨立法人關係,他也需要有自己的財務體系,盈虧自負!
既然如此,我們以後再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它的風險是不是跟以前一樣呢?我的觀點就是在短期內它的安全性還是有保障的,大家都可以看到,現在銀行理財到期投資額度相比以往已經大幅度降低了,之前的銀行理財大部分是5萬起投或者10萬起投,現在的銀行理財大部分都是1萬起步,期限也由原來的中長期變成了現在的短期,大量的30天,90天,180天的產品出現,同時銀行理財的收益也比以往更加的高了,因為現在銀行理財產品的構成跟以前不一樣,在此之前銀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是保本保息的債務型的產品構成相對穩妥!
既然現在銀行理財單獨成立了,那麼他的產品範圍就會擴大,相對應的銀行理財的風險性也會增長,在閉著眼睛購買銀行理財,那麼你也會有虧損本金的時候,現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虧損都是自己承擔的,銀行是不會兜底的!
所以現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應當擦亮眼睛,選擇合適的收益合適的產品,切勿貪圖利息收益! -
5 # 中年老劉聊財經
提問者擔心的是疫情下低迷的經濟形勢可能會給銀行理財產品帶來風險的問題吧?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一點的是,銀行理財不同於銀行存款,自2014年4月28日央行下發《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之後,銀行理財的剛性兌付就從此打破了,換言之,銀行理財是不保息並且是不保本的,理財的收益率也只是預期收益率,不再是固定收益率。
再者,銀行理財又分為銀行自己設計的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理論上來說投資者更青睞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因為“銀行網點”就在那裡,是跑不掉的,萬一出現問題可以到銀行詢問、查證。但是代銷的理財產品跟銀行除了“代銷”關係以外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即使最後出現問題也很難找到設計發行理財的公司。第三就是提問者擔心的疫情對理財安全的考量,因為理財本身是“聚集”了資金幹“大事”,所聚集的資金可以用來購買銀行大額存單、買基金、買股票、買原油、買期貨、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等。但是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理財所掛鉤的“基礎專案”難免會在疫情中出現“差池”。
比如說,疫情導致國際原油價格跌破20美元,那麼基礎專案掛鉤“原油”的理財可能面臨較大的風險;再比如,疫情導致股市持續震盪,這難免會增加“股票型”理財產品的安全性;同樣,基金市場、期貨市場當下行情都處於震盪期,風險也很大;即使是掛鉤“基建”類的理財產品也有可能遭遇因疫情而出現“誤工”的可能。
所以當下理財產品確實存在的風險性較往常要高,投資者做好延期兌付甚至是虧本兌付的心理準備。
結語但是上文中我們提到過理財所掛鉤的基礎專案是多種多樣的,假設掛鉤的產品是“銀行存款”,那麼完全不用擔心安全性。
-
6 # 愛鋼筆的王大禹
2020疫情突然而降,幾個月的隔離造成了全國各地的經濟出現了嚴重的下滑,再加上房貸車貸以及信用卡等提前消費,已經出現了經濟低迷的狀況,老百姓已經開始了變現儲存模式,以備不時之需。
根據以上分析經濟形勢,分析一下銀行理財產品。
首先分析一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分類(1)自主管理類(2)代銷類理財產品。
1.1~主動管理標準化產品類,大部分銀行發行的小額主動管理類理財產品基本都是標準化產品,底層資產大部分涉及到的多是債券,股票,當然也會有一部分涉及到期貨等套利保值的產品,此類產品標準化模式高,很透明和Sunny,盈虧自理,有些大行會把表外業務轉成表內業務,實行剛性兌付,這要看具體銀行,推薦在大的國有銀行去買理財產品,如果想要保持資金流動性,就買天天利型別的隨時可贖回的,如果想要收益高的,請看下邊!
1.2~主動管理非標產品類,此類產品多是銀行將資金投入到實體企業,抵押著企業的應收賬款,或者實際資產,又或者企業股權等有溢價的資產,這類產品一般都在華人民銀行或者各省份資產交易中心等做備案登記,給企業放款,到期回收本金利息,或是到季度末年末進行回款再放款。此類理財產品一般期限長並且起投金額比較高,並且利息也會比普通理財產品高,一般都是百萬起,大多數的農商行或者城商行此類業務比較少,具體可諮詢銀行的資產管理部或者私人銀行部!
2.1~銀行代銷類產品,此類產品屬於銀行代銷,說白了銀行的理財產品有一個櫃檯,專門賣各種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比如信託,契約基金,股權投資基金,FOF基金,ABS資產管理計劃,定開債等,銀行除了賺取客戶2%左右的利息差以外,金融機構會把銷售佣金返還給銀行,此類產品的管理能力在金融機構,並且銀行的此類產品不能夠表外業務轉成表內業務,此類產品收益很優質,但是更推薦去相應的金融機構財富端去購買,我建議長期閒置資金購買長期理財產品,不論是標準化的還是非標的,原因是,從長遠來看,疫情只是一個插曲,而標準化產品目前處於債券牛市,股市又處於底部區域。非標業務利息會高一點,國家卻一直降準降息,勢必會造成通貨膨脹,資金貶值,所以建議配備長期產品!
3.1~理財產品安全性,正規的理財產品都會有風險等級評估,分別是R1,R2,R3,R4,R5。對應著也會評估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分別對應C1,C2,C3,C4,C5。C1的投資人只能買R1的理財產品,C2的投資人可以買R1,R2型別的理財產品,以此類推!
重點來了:2018年國家釋出《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以來,明確規定打破剛性對付,換言之就是金融理財產品如果出現預期或者虧損,不允許金融機構用自己自有資金給投資人兜底,說白了就是所有的理財產品都不會承諾保障本金和利息不受損失。
目的和意義:讓各類金融機構充分暴露在市場競爭中,讓市場去檢驗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的風險把控能力,產品設計能力,守法合規能力等,真正的做到市場化,經濟化,篩選出優質的頭部機構,淘汰依賴通道業務的機構。
-
7 # 財思思
2020年銀行理財總體上是穩健的,但我們無論是做銀行理財還是其它理財對風險始終要保持敬畏的態度。
2020年的理財市場形勢1、低利率在悄然來臨
近來我們會發現,以餘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經正式跌破了2%,比如十萬塊放在餘額寶裡每天的收益約是5.07元,而在2014年年初時,餘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最高為6.7630%。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高收益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目前全球都處於貨幣寬鬆時代,像美國三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近期也是年化1.2%左右。
因而銀行理財收益率未來也是呈下行的趨勢。
2、央行釋放流動性支援經濟發展的目的不變
我們看到,央行在2020年以來已經進行了3次降準:
第一次是1月6日,央行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8000億。
第二次是3月16日,央行定向降準,釋放5500億。
第三次是4月15日,央行定向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2000億。
由此可見,今年以來央行僅是透過降準已經釋放了多達15500億資金,主要的目的是支援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代表著市場上流動性資金多了,銀行貸款端成本會下降。
這對銀行理財端產生什麼影響?在銀行理財的規模有可能會相對下降,原因是一部分投資者會傾向收益更高些的投資,也有部分投資者會變得保守,傾向持有現金以應對不確定性事件。
銀行理財產品安不安全?1、銀行理財的分類
銀行理財主要是分成兩大類,一是銀行自主理財,自主理財是銀行自己發行,風控由銀行自身把控的。二是銀行代銷理財,代銷理財是指別的機構在銀行平臺上發行的理財產品,銀行起著代理銷售的角色。從嚴格意義上區分的話,銀行正規理財一般是指銀行自主型理財。
2、銀行理財的風險等級
購買銀行理財,一般都需要做風險等級評估,銀行理財風險分為R1-R5等級。
R1(謹慎型),受市場波動小,一般意義上屬於本金比較安全型別。
R2(穩健型),本金風險相對較小,收益浮動相對可控,但不保證本金償付。
R3(平衡型),不保證本金的償付,有一定的風險,收益浮動且有一定波動。
R4(進取型),本金風險較大,收益浮動且波動較大,不保證本金償付。
R5(激進型),不保本,本金風險極大,收益浮動且波動極大,同時容易受市場波動和政策法規變化等風險因素影響。
銀行理財產品一直是大部分投資者的首選,因而潛意識上人們普遍認為銀行理財是低風險、安全的,往往忽略了它也有風險的另一面。
3、資管新規
在金融市場,無論是對於金融機構、從業人員還是投資者,近年來有一個監管政策非常我們值得關注和重視的,那就是“資管新規”。
資管新規是2018年4月由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管局等四部委聯合釋出頒佈的,資管新規給銀行理財帶來了什麼變化?
1)銀行理財不再剛性兌付
過去投資者購買理財,理財產品出現了風險,金融機構一般會用自有資金進行剛性兌付,後來監管層慢慢地意識到剛性兌付的弊端。
首先,金融機構用理財資金去投向不同專案獲取收益,肯定會有個別項目出現風險的。經濟環境好的時候,一兩個出現風險的理財專案,金融機構能兜底,一旦遇上經濟表現不好時,若大部分理財專案出現了風險,金融機構是很難進行剛性兌付的,這容易引發金融市場風險。
其次,過去金融機構用理財資金去投資專案,會更傾向利潤高且穩定性好的專案,比如房地產,但大量的資金進入樓市,容易助長房地產泡沫化,不利於實體經濟發展。
為了有效地防範金融風險,引導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因而資管新規誕生了。
2)銀行理財趨於淨值化
我們細心觀察,現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是以“預期年化收益率”或“業績比較基準”標註,而過去是以“固定收益”標註居多。說明了銀行理財產品慢慢地趨向淨值化,比如“業績比較基準為3%”,那麼到期後收益有可能低於3%,有可能高於3%,也有可能是3%,淨值化的銀行理財正慢慢打破投資者過去習慣固定收益的思維,更加市場化。
大部分投資者眼中的銀行理財安不安全,實則是希望銀行理財能保障本息的如期兌付,資管新規的頒佈,這代表著銀行理財剛性兌付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我們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保本保息”的宣傳字眼幾乎是很少見了。
結語總而言之,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尤其是銀行自主型理財,總體上是比較穩健的,從過去來看幾乎是很少出現過大規模的風險性事件,但這並不代表著沒有風險,我們投資者始終要敬畏風險。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金融市場同樣也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這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我們投資者要適應新形勢,同時也要轉變“銀行理財產品一定是保本保息”舊思維。
在自己風險承受範圍內,做好自己的資產配置才是王道。
-
8 # 小黑看財經
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充裕,利率的走低,高固收類的理財產品越來越不安全了,值得廣大投資者警惕。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購買的中低風險理財產品所募集到的資金,絕大部分投資於債券、固收類資產、貨幣基金上,那這部分投資以後的表現會如何呢?
這些資產都有存在一個問題,收益是兩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票面價值,比如發行面額100元的債券;第二部分是利率,比如年利率3%。從目前來看,債券和固收類資產的價格是往上走的,但是這類資產的收益邏輯出現了問題。現在是利率往下走,從3%下降到1%,票據面值在升值從100升到了120元。
但是這類資產的長期收益率是由利率決定的,利率下行不是一件好事;面值的升降是不固定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有漲跌,會有較大幅度的波動。就拿最近一段時間的股市暴跌來舉例,避險資金瘋狂買入債券,債券的面值上升了,導致了債券收益猛漲,表面上看上去非常不錯,但是其中存在隱患;一旦這個危機過去,避險資金流出債券市場,面值下跌,而利率長期維持較低的水平,那麼這類資產就會出現較大的問題。
目前各國央行都在降息,企業發債的利率都特別低。因為債券利率太高的話,企業還不如去貸款,因為利率降低了,企業貸款成本也就低了,發債的成本如果很高的話,企業反而會去貸款,不選擇發債。
債券、固收類資產整個投資價值在未來是有所下降的,基於債券的各種投資,貨幣基金、債券基金,長期來看,收益率都是會下滑的。隨著量化寬鬆、印鈔機的開動,未來的錢會越來越多,錢會越來越不值錢。這樣的環境下,雖然目前債券市場的收益還不錯,但是債券階段性會出現投資風險,需要投資者警惕。
綜上所述,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充裕,利率的走低,高固收類的理財產品越來越不安全了,值得廣大投資者警惕。
-
9 # 百家e財經
今天招商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負收益的事情被刷屏了。之所以被刷屏是因為在大家的認知中理財產品不可能出現負收益。可實際上除了保本理財產品,其他類理財產品都是有可能出現負收益的,只是此前各家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控制比較好或者即使出現風險也用貸款承接了。體現在兌付環節就是即使是非保本理財一般也都是保本保息的。長此以往,給大家形成了理財產品跟存款一樣安全的印象。
銀監會頒佈的資產管理新規改變了原來的遊戲規則,核心的要求是不能一款理財產品對應多個非標資產,理財產品要像基金一樣實行淨值化,不能約定固定收益。這個要求聽起來比較難懂,但說白了就是要打破剛性兌付,讓購買者既獲取收益也承擔風險。理財產品的運作逐步向基金運作模式靠攏,按照不同風險級別配置不同的資產,例如:低風險理財產品重點配置、銀行存款、債券等低風險資產。中風險資產會配置一定比例股票、商品等中高風險資產,從而實現風險和收益的平衡。
理財產品如果配置了高風險資產,自然就會有虧損的可能性。但是如果都配置低風險資產,那麼收益率就會很低。這個矛盾是無法調和的,因此未來買什麼樣的理財產品主要還是取決於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打破剛性兌付,風險買者自負是未來理財產品的遊戲規則。
-
10 # 獨孤求財先森
這兩天招行和平安等銀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出現不同程度浮虧,引發了人們對銀行理財產品是否安全的擔憂。更確切地講,是對保本型理財產品還能否保本的擔憂。
首先,要強調的是,自從2018年5月監管層釋出資管新政,要求銀行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之後,銀行理財產品就不再兜底了,客觀上就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不再絕對安全。投資者需要自擔風險、自負盈虧。
其次,銀行的理財產品是有相應風險評級的,有低風險的,也有高風險的,但凡能上市銷售的,基本都是合規的(銀行會有合規審查),只是適合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因此,安全性並不是銀行理財產品的標籤,只是低風險型別的產品,如固定收益類理財相對安全一些而已。很多投資者的認知誤區是因為還沒擺脫過去銀行兜底兌付的思維。
第三,現今的理財產品市場化改革在加快。不僅產品向淨值型轉變,相應的,產品估值方式也從攤餘成本法向市價法進行了切換。因此,金融市場的波動,都會引發理財產品淨值的變化。此次,招行和平安等銀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浮虧就是受債券市場的大幅震盪所致(只要投資者沒有贖回,就不一定是確切的虧損,所以用“浮虧”一詞來表述)。以後,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常見。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提高了,比如此次招行和平安的淨值型產品都屬於固定收益類,在內部的風險評級也都是低風險或中低風險。之所以其淨值浮虧引發輿論關注,是因為投資者還沒有習慣從原來不透明的理財產品運作方式轉換到相對透明的淨值型運作方式。而那些買過公募基金的投資者對此就見慣不怪了,因為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就和公募基金類似,每天的淨值都有可能變化。
今後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會向淨值型轉換,投資者接受和熟悉這類產品的運作也只是時間問題。在銀行理財日趨市場化導向下,投資者的應對方式就是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相應風險評級的產品,既不可盲目追高,也不用過分保守!還是那句話,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就是最好的!
-
11 # 投資界的韋小寶
需要看底層資產,雖然有風險,但是要看銀行自有產品還是承銷產品,自有產品有銀行自己的風控,應該還可以,但是也不建議全都買理財,做好配置才是王道。
-
12 # 觀足球
銀行理財存五大陷阱。
瑞安市市場監管管理局近日釋出消費警示,提醒消費者小心落入五大銀行理財陷阱。
陷阱一:預期收益代替實際收益。使用者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是為了獲取更高的收益,因此,高收益也成為了銀行宣傳理財產品,吸引使用者眼球的一個撒手鐧。為了吸引客戶,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往往會刻意誇大收益,不少工作人員在給客戶講解時,也會口頭保證預期收益。銀行會在宣傳中強調此前發行的同類理財產品均達到預期收益,令客戶對收益產生心理預期,把預期收益當作是實際收益。而實際情況是,有很多結構型理財產品都沒有達到預期收益,有的甚至本金都虧損。
陷阱二:偷樑換柱,理財產品變身保險。據統計,有30%的使用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被誤導,把保險當成了理財產品。不少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會在銀行內推銷保險產品,而且銀行的工作人員也會給使用者推銷其代售的保險產品,使用者在銀行內很容易被“忽悠”,稀裡糊塗的就買了保險。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使用者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注意產品認購書上,寫的是理財產品還是保險。如果被告知想要購買的理財產品已售完,而工作人員又推薦了另一款產品時,使用者就需要小心了,這個時候是最容易被銷售人員 “忽悠”,錯把保險當成理財產品。
陷阱三:延長募集期,導致收益縮水。理財產品在發售時都會有募集期,時間從兩三天到半個月不等。在募集期這一段時間裡,使用者的資金是沒有收益的,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計息。對於理財產品來說,募集期越長,實際收益率就會越低。這在一些短期理財產品上體現得非常明顯。例如某一款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6%,時間為30天,募集期為5天,如果使用者在募集期的第一天就購買該產品,那麼最後的實際收益率為6%×30÷35=5.14%,明顯低於6%的預期收益率。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由於理財產品都有額度限制,不少使用者為了搶額度,往往在產品募集的第一天就購買。而在募集期內,資金一般按照活期計算利息或者根本不計利息,這就會導致使用者的收益被攤薄,所以使用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不要被名義上的高收益率所迷惑。
陷阱四:“霸王條款”賺取超額收益。在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有些條款明顯偏向銀行。如,某些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會規定 “超過預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將作為銀行投資管理費用”。也就是說,如果某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8%,但最後的實際收益率為10%,那麼多出的2%就歸銀行所有。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如果發生虧損,需要使用者自己承擔風險,但是產生的超額收益卻歸銀行。使用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儘量遠離這些帶有“霸王條款”的產品。
陷阱五:避重就輕,資訊披露不完整。銀行工作人員在推銷理財產品時,往往只強調收益,刻意淡化風險。產品說明中關於風險的表述有大量專業術語,普通使用者很難看懂。不披露或者選擇性披露資訊,產品資訊不完整、資金投資用途不明、收費專案不明、資訊更新不及時等是很多理財說明書存在的問題。消費者在投資前務必要看清事實,保持理性,謹慎投資。
-
13 # 投行張嘎
先不說現在大的經濟環境對於理財投資標的風險的影響。現在大家需要關注的是資管新規的落地對於理財市場的影響。
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2020年底以後:
1、沒有銀行理財產品了,主要銀行都成立了理財子公司,以後叫理財子公司資管產品。
2、就沒有固定收益型產品了。所有金融機構都只能發行淨值型產品。包括信託,券商,保險資管。
監管的目的就是要強行破剛兌,以上兩個要求目的是讓投資人明白,一來產品不是銀行發的,二來產品本息收益以淨值為準。不能保本承諾。
這其實是一項對所有老百姓會產生深刻影響的政策。就是以上兩個轉變就將極大改變人們對於理財產品的認知。目的是逼迫大家改變投資邏輯,或者說催熟大家的投資理念,減小金融機構的剛兌風險。前期主要在機構端產生影響,2020年後老百姓才會逐步感覺到。
-
14 # 康波財經
安全的,只要是銀行正規理財產品都是靠譜的,但在這裡要注意理財產品的投資風險,不管是什麼產品都存在投資風險。
之所以說銀行正規理財產品靠譜,這是因為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是受銀保監會監管的,靠譜性不用擔心,但要注意挑選什麼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安全投資範圍可以分為五個級別:R1-R5,數字越大風險越高,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選擇即可。
-
15 # 會跑步的海參
別太離譜,收益率在4-6的都行,畢竟現在銀行都是國家開的了,真正大企業開的就剩下兩個馬的銀行了。放心大膽買吧,國家開的銀行你都不放心,你還敢接下來幹什麼?
-
16 # 阿杰講保險
資管新規,已經發布多時了。
1.打破了銀行的剛性兌付、消除多層巢狀、去通道、禁止資金池業務,對老百姓而言就是專案風險直接由投資者自擔,銀行不再承擔風險。
2.禁止銀行私自拆分專案投資,防止風險過度集中,就是說投資者講承擔專案全程的風險,同時也享受全程的收益。防止集中暴雷。
詳情可以查詢,資管新規。
回覆列表
您好,作為一名銀行工作人員,如果您是在銀行櫃檯或者銀行手機客戶端購買的理財,固定收益類的基本上都是安全的,但追求高收益的,比如基金、股票等,那肯定是有風險的,自負盈虧。購買產品的時候,您需要確認自己買的什麼型別的理財,必須要有回執或憑據,利息必須註明,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防止飛單保險,或第三方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