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祠村最靚的仔
-
2 # 我是勝利哥
紀錄片不多,再說紀錄片沒有相關書籍講解的深和透徹,建議有關這些農產品的記錄還是去查閱相關的書籍。儘管這樣,我還是網上收索一下,你看看是否能夠幫助到你。
1.萬物滋養
萬物滋養的劇情簡介:
《萬物滋養》系列紀錄片以平等的態度,微觀的視角揭開為人體帶來無限生機的“植物食材”的故事:探尋其生長的天地、講述其生命歷程,並展示出華人“天地共生,萬物滋養”的滋補哲學和健康觀。《萬物滋養》系列紀錄片選取國內六種典型環境(海洋、江河、叢林、田野、高山、草原)中具有代表性的滋補性食材,以它們為主角來構建本系列片內容。
《萬物滋養》系列紀錄片將用鏡頭向觀眾展示中國的自然之美和風物之美,展現華人特有的滋補哲學和滋補智慧,帶領觀眾進入食材的原產地,探尋種植人與滋補食材之間的動人故事。
萬物滋養宣傳片
對農業從業者的啟示:
對於經營農業的你,這部紀錄片從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解讀了人與萬物的關係。大自然是一個萬物滋養的迴圈,你的農場/農莊中,時時刻刻都在上演著萬物滋養。
這部紀錄片一共6集,如果你時間不寬裕,推薦看第一集和第四集。特別提出的是,第四集的拍攝背景,大部分都是在安徽合肥小團山香草農莊。
2.大國根基
大國根基的劇情簡介
紀錄片以《大國根基》六集篇幅系統描繪了半個多世紀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的歷史性變革和成就,探尋和回答了糧食安全、誰來種地、綠色發展等影響未來中國發展的根本性話題。
該片從農業發展、農村改革、科技進步、生產經營主體變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角度,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三農”領域的成功探索事例,刻畫了大量具有時代特徵的典型人物,如“雜交稻之父”袁隆平、中國第一位“世界糧食獎”獲得者何康、治沙英雄石光銀等。
《大國根基》全片共有“種子的力量”“第一生產力”“希望的田野”“農業重器”“從田園到餐桌”和“綠水青山”6集,每集50分鐘。
大國根基片頭:
對農業從業者的啟示:
這部紀錄片宏觀的講述了中國現代農業的概況,有時間還是建議全部看完的,儘管裡面有些地方對於農業趨勢的判斷並不一定對,但是可以很好給你一個全域性觀。
3.舌尖上的中國3
舌尖上的中國 第三季的劇情簡介: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讓中國飲食依時而變,智慧靈動,中醫營養攝生學說創造了食材運用的新天地,儒家人倫道德則把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我們的餐桌。淘洗歷史,糅合時光,一代又一代的華人在天地間升起煙火,用至精至誠的心意烹製食物,一餐一食之間,華人展示個性,確認歸屬,構建文明,理解和把握著世界的奧妙。中國飲食生長於傳統文化的沃土,在寬廣的時空中,以感恩之心去領悟食物給予我們珍貴的滋養,《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繼續近觀飲食之美,遠眺中華文化的魂魄。
舌尖上的中國3宣傳片
對農業從業者的啟示:
可以說舌尖上的中國3比系列的前兩季差很多了,主要是在文化方面跑偏了。此篇閒暇時可以一看,作為正反兩面教材。因為農業肯定要跟吃結合在一起,要跟文化結合在一起,可以從中借鑑如何把農業做的有文化,但是又不要像片中那樣,有些地方為了有文化而有文化,反而跑偏了。
-
3 # 豫見小嚴
《萬物滋養》系列紀錄片用鏡頭向觀眾展示中國的自然之美和風物之美,展現華人特有的滋補哲學和滋補智慧,帶領觀眾進入食材的原產地,探尋種植人與滋補食材之間的動人故事。
《大國根基》從農業發展、農村改革、科技進步、生產經營主體變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角度,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三農”領域的成功探索事例,刻畫了大量具有時代特徵的典型人物,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第一位“世界糧食獎”獲得者何康、治沙英雄石光銀等。
《舌尖上的中國3》繼續近觀飲食之美,遠眺中華文化的魂魄,農業肯定要跟飲食文化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從中借鑑如何把農業做的更有內涵。
-
4 # 農村劉二胖
專業記錄大米的好說,袁隆平雜交水稻的故事應該勉強算記錄大米的,但電影本身更多表達袁老的個人魅力。養魚養豬的肯定沒沒有專業的,網路上可以搜尋到“養豬技術大全”,是致富類節目,但我估計你需要的也就是致富類影片資料,很巧,還有“豬 沼 魚”迴圈生態系統影片,講的是養豬,拿豬糞養魚,魚塘底的淤泥養水稻的技術,感興趣可以搜尋研究一下
-
5 # 拾貳時記
《舌尖上的中國》
這部紀錄片是特別有名,算是家喻戶曉吧,得到了國內外一致的好評。主要是圍繞美食,但是展示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中國飲食生長於傳統的文化沃土,教會我們以感恩的心領悟食物給予我們的珍貴。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讓中國飲食依時而變,智慧靈動,中醫營養攝生學說創造了食材運用的新天地,儒家人倫道德則把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我們的餐桌。這部紀錄片展示了人類淘洗歷史,糅合時光,訴說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在天地間升起煙火,用至精至誠的心意烹製食物,餐食之間,華人展示了個性,傳播了文化,確認了歸屬,構建了文明,理解和把握了世界的奧妙。
2.《大國根基》
紀錄片《大國根基》共六集,分別是“種子的力量”“第一生產力”“希望的田野”“農業重器”“從田園到餐桌”和“綠水青山”,每集50分鐘。系統描繪半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的歷史性變革和成就,探尋和回答了糧食安全、誰來種地、綠色發展等影響未來中國發展的根本性話題。該記錄片從農業發展、農村改革、科技進步、生產經營主體變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角度,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三農”領域的成功探索事例,刻畫了大量具有時代特徵的偉大人物,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第一位獲得“世界糧食獎”獎項的何康、治沙英雄石光銀等。
3.《萬物滋養》
這一部紀錄片是中國首次以健康為核心的美食紀錄片。本片圍繞生態,健康,美食來講述,顯得更別緻,更開放,更國際化,與時代接軌。探求華人健康哲學背後的自然,美食,文化,科學。節目跨度大,從森林到海洋,從湖泊到田野,草原,展現各地域的文化差異,傳遞“天地共生,萬物滋養”的滋養哲學和健康理念。
用鏡頭展示了中國的自然之美和風物之美,展示了中國的滋補哲學和智慧,帶領觀眾進入食材原產地,瞭解食物的文化。
4.《源味中國》
這部紀錄片是中國首部反映地理標誌的農產品紀錄片。本片主要展示各地標誌性農產品,從不同角度呈現農產品的自然,水土,地理,氣候,歷史,人文等,探索發現並記錄一個個隱藏在背後的故事。
共七集,“天地玄黃”,“田野自甘”,“長相廝守”,“藥食兩宜”,“種子之旅”,“蓴鱸漸遠”,“煙火未央”。
還有很多吧,主要這幾部比較經典,你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去看看,都是很不錯的片子。
-
6 # 威哥返鄉
國內
大米:
美亞光電製作的《臻心為每一粒米》 紀錄片,主要講述中國古老的大米加工產業。
《稻米之路》。從經濟、社會、文化以及人類歷史發展等緯度找尋稻米留下的足跡,發掘食物背後的人文內涵。
大型紀錄片《稻之道》。共五集,以“稻”為主線,講述了人類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探討了水稻農業在現代文明中的發 展出路,梳理了從起源到未來的來龍去脈。
小麥:
紀錄片《小麥》
豬:
農業紀錄片《We feed the world》
國外
豬:
PBS紀錄片:透視美國之先進農業(三)
紀錄片《神奇的豬》(中文字幕)豬給我們的印象是骯髒、慵懶、貪婪。但其實豬擁有非凡的天賦,它們可以征服地球上 幾乎所有的棲息地。本片將帶你瞭解各種神奇的豬。
回覆列表
「稻米之路,沒有絲綢之路連線大漠天際的壯闊,沒有瓷器之路在海天澎湃間的悲壯,其終點也不是皇宮和城堡;但卻毫無痕跡地透過手手相傳的方式在民間悄然延展。」這一取自系列紀錄片《稻米之路》中的解說詞,某種意義上詮釋出了作為最熟悉稻米的我們選擇觀看這部片子的意義所在。
伴隨著紀錄片開始以更為多樣的姿態進入大眾視野,歷時近四年制作完成的《稻米之路》摒棄常規人文紀錄片宏大背景下的上帝視角,借稻米解讀全球化世界下的歷史脈絡,用專業知識講述人類與自然的相處,其價值體系與敘述視角可稱人文紀錄片的敘事典範。
主題破解:小切口反映大主題
稻米,作為片子主題與主體,本身具有對立又統一的二元性。一方面,在這個約有70億居民的地球上,近60%的人以稻米為主食,這是平日裡我們最為常見的食物,普通到我們不會將其作為新奇之物去刻意探究其來源和演變;另一方面,稻米卻串聯起了考古、科研、文化、貿易等一系列交叉相融的專業學科。
對於現代人來說,關於如何利用野生稻培育新樣本、亦或如何迴圈利用發揮稻米的全部價值,稻米本身或許是需要學者和機構來不斷思考和探究的專業課題;但若調整觀察視角,將稻米置身於整個亞洲文明與世界文化之下,稻米便成為了一個關乎歷史、生命、財富、信仰的文化命題。而紀錄片《稻米之路》所實踐和希望實現的,就是透過以小見大和見微知著的主題處理方式,帶領觀眾用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身邊日常。
這樣的處理方式有助於形成紀錄片對於內容的精準設定和內容背後故事的深度挖掘——
一則,稻米本身藉由這樣的處理方式巧妙自然地突破了單一的食物範疇,形成了簡單而又不簡單的主體形象設定,觀眾們會自然地透過稻米所串聯起來的歷史與世界,獲得更多解讀世界的維度,看到稻米在主食之外更多與酒文化、茶文化、詩詞、繪畫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未來我們再次審視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時,除卻絲綢之路外,亦會納入稻米的傳播考量;
二則,稻米與觀眾之間天然的熟悉感契合了紀錄片敘事講常識的傳播特徵,它與觀眾正常的思維是相通的,觀眾不會因對主題感到陌生而對具有科普職能的紀錄片題材產生排斥,例如在第四集提及宋代稻米清香時佐以的故事並非僅有史說陳列,而是現代人利用糯米追求還原千年前的味道,觀眾極易在強烈的情感共鳴下實現對於知識共鳴的追求。
正是因為普通人在面對稻米時,很難想象它與我們今天的社會、文化、生活還能夠產生怎樣更深的關聯,因此片子如若真想去實現一部亞洲文化簡史的搭建,便不能僅僅講述人類的日常生活,而應在專業學科知識的支援下娓娓道來綿延萬年的故事。
同時,面對當下整體紀錄片行業普遍高呼呈現綜藝化的趨勢,紀錄片這一題材很多時候成為了內容市場的一種流行和時尚,但是僅有情懷極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秉持高度學術嚴謹性的《稻米之路》所恪守展現的是腳踏實地地堅持著紀錄片知識傳遞的本質和職能初心。
看似最尋常的稻米,卻擁有著萬年以上的壽命。它最早被中國的先民發現培育,又從中國出發,輻射到全世界各地,它是世界三大主食之一,也是亞洲人餐桌上最常見的主食。稻米,是華人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影片的立意早已超出了食物的範疇,稻米帶來的社會和經濟生活的變化不容小視。
在日本,稻米代表的是精神方面的追求,相撲被譽為日本的國粹、國技,它來源人們感恩稻作之神的儀式,人們盼望能透過這樣的形式帶來好的收成。從南端的鹿兒島,到北端的北海道,都有稻米存在的身影,稻米是日本人用來祭祀神靈的貢品,稻穀是有“稻魂”的,而且稻魂和人的靈魂本質上是一類。正如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的關澤真由美教授所說:“稻米深入到人們的精神層面。人們用稻米祭祀敬神。
片名中“路”,有時間和空間的解釋。一方面,從時間上來看,稻米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先民偶然發現了野生稻,一點點將之改良,一直到今天,水稻的栽培技術還在不斷進行著改進。另一方面,從空間上來看,稻米沒有腳,卻透過人類不斷的傳播,跨洲越洋,養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
從東向西,稻米經由西亞傳到歐洲,從海上絲綢之路,稻米又到達了東南亞和更遠的島嶼,稻米無處不在。
在不同時代的歷史文獻和詩歌音樂方面,讚頌稻米的文章隨處可見。唐朝詩人杜甫在《憶昔二首》寫道:“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稻米、粟米雪白如流脂,品質都很高,無論公家還是私人的糧倉,都盛得滿滿當當,儲備充盈。我們眼前出現了大唐盛世之景。
宋朝詞人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寫道:“稻花香裡說豐年”。在宋朝,經濟中心南移,中原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耕作手法,促進了稻米的質量和產量,帶來了中國古代商業經濟發展最好的朝代,“蘇湖熟,天下足”就是最好的寫照。
本片的解說詞也是一大亮點,運用了平實的語句,將稻米進行擬人化的敘述,同時,解說詞中也不乏點睛之筆,“稻米之路,沒有絲綢之路連線大漠天際的壯闊,沒有瓷器之路在海天澎湃間的悲壯,其終點也不是皇宮和城堡。而是毫無痕跡,透過手手相傳的方式在民間悄然延展。”
為了不讓觀眾誤以為這是一部農業科普片,《稻米之路》採用了詳實的考古資料,全球多地採景,將故事性和趣味性融入到紀錄片之中,用精緻的畫面和質樸的故事帶給觀眾以美的享受。稻米不會說話,但是稻米又是世界上通用的一種“語言”。稻米之路,其實就是和諧之路,融合之路,代表著中國傳統的精神;“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稻米之路》以創新的拍攝視角和立意重新刻畫了我們司空見慣的稻米,突破了食物的範疇,延展出更深的意義。稻米以存在於地球的漫長時光印證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追溯稻米之路,首先是看它如何在自然界中拓展生存地域、找尋生長空間。它突破了原始的漁獵傳統,突破了北方傳統作物小米、耐旱能力更強的小麥等作物的“包圍”,還曾漂洋過海地去到彼岸遙遠的島嶼,在東亞、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地方埋下稻作農業的種子。從餐桌上最常見的主食追溯到艱難開疆拓土的歷程,影像的力量在於形成強烈的對比,以此突顯稻米強大的生命力,並且對映堅韌的意志品質。
在此基礎上,影片的表述開始從物質層面過渡到精神層面,將人與稻米的關係推向深入,而非停留在表面的“白描式”記敘。例如,第三集講述了日本文化對於稻米的珍視:日本傳統的一人相撲,便是在人和“稻靈”之間展開,每一次獲勝都是“稻靈”的勝利,表達著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對稻米的感恩之情;北海道的阿伊努人時至今日依舊以漁獵為傳統,但是他們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之上,會懷揣珍貴的米酒灑向大海,以此完成他們的祝禱儀式,祈求平安順利。從稻米衍生的儀式感來看,影片的立意早已打破了它作為食物的範疇,人們依靠稻米為生的同時,也時刻銘記在索取的同時感恩自然恩賜,勾勒出從器物範疇到理念範疇的傳遞與展示。
影片以發散性的思維尋找多樣文化之間的聯絡:中國雲南稻田中的牛,其實來源於西方的阿爾卑斯山麓,而以耕牛踩踏農田的耕作技能延續了千百年,化作了古代中國的“滾田”成人禮習俗和鬥牛現象,也化作了日本著名的“相撲”活動。這印證著中西方文化自古而有的積極交流與融合。再例如,日本每年春耕前以盛大祭典祭拜的農神,正是來自中國的古人——徐福,稻米漂洋過海之後形成了特有的稻作文明,影片歸納著稻米一路向東的旅途,也不斷明晰著亞洲文化的密切聯絡。
同時,鏡頭一路向南,找尋到海峽兩岸的福建和臺灣,早在5000年前相同的炭化稻米遺蹟,以及南洋中的馬來半島,早在3000年前與中國相同的稻米基因,為遠古農業文明的研究指引了方向。世界是如何逐步走向一體化的?影片以稻米為“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帶來了強有力的歷史佐證。影片以此深化立意,與今天中國所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形成強有力的呼應。
《稻米之路》給了紀錄片全新的啟示,用更廣闊的視野看待身邊一草一木,我們可以得到更多解讀世界的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