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宙閃電少女
-
2 # 申卜元
"爾曹身與俱滅,不廢江湖萬古流"
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寫的【戲為
六絕句、其二】。全詩如下: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戲為六絕句】是杜甫針對當時文壇
上一些人存在貴古賤今,好高騖遠的
習氣而寫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對好古
非今的文學批評觀點。
該詩是【戲為六絕句】中的第二首,詩
中既明確肯定了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的文學貢獻和地位,又告誡那些輕薄之
徒不要"一葉障目"而譏笑王楊盧駱,
因為,他們的詩文將會傳之久遠的,其
歷史地位也將會是不容抹煞的。
杜甫在這首詩裡的評價可謂是"一言
中譏",事實也是果真如此。"爾曹
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也
就成為了千古名言!
-
3 # 小東北風情小鎮
這句話的意思:你們這些守舊文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滅,而四傑卻如江河不廢,萬古流芳。
出自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其二》
原文: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譯文:
-
4 # 鵬學天下
這是兩句回覆當時中國文學界對前人的質疑的,要搞懂這兩句的意思要看上下文,全句是這樣的:
王楊盧駱當時體,
輕薄為文曬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
意思是:你們現在攻擊和誣衊王楊盧駱的文章,但等你們這些人死亡後,名字全部被人忘了,也阻止不了他們的聲名,他們的文章像江河那樣萬古常流.
王楊盧駱指的是初唐四傑——中國唐代初年著名的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為“王楊盧駱”。他們的很多名作直到今天還是耳熟能詳的,不是嗎?
-
5 # 老兵4200
唐,杜甫“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主要是歌頌唐初四傑,駱賓王.王勃.楊炯.盧照鄰開創和提倡的一代詩詞風格和體裁。
其實,當時四傑並非以詩詞著稱,而主要是駢體文和賦,後來遂延申為詩。據說《討武曌檄》出自駱賓王之手,把武則天“劣跡”寫了個夠,也罵了個狗血淋頭。但武氏看到駱賓王文筆後,不僅不生氣,也大為讚賞,尤其當看到“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時拍案而起,準備重用,可惜駱賓王寧願討武,也不侍武。
特別是後兩句,告誡人們,要正確對待改革和創新,不要守舊,更不要頑固不化。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凡妄想阻止歷史前進的,也必將被歷史碾得粉碎,並不能阻擋住滾滾奔流的東流的水。
-
6 # 刀斧手
此句摘自杜甫戲為六絕句中第二首,全首: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楊王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縱使盧王操翰墨,劣於漢魏近風騷。龍文虎脊皆君馭,歷塊過都見爾曹。才力應難誇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若體其義,須明其意。詩詞歌賦一般都寄託作者當時的抱負、思想或對時局的看法。清人李重華評論杜甫絕句詩“杜老七絕欲與諸家分道揚鑣,故爾別開異徑。獨其情懷,最得詩人雅趣”。他說杜甫“別開異徑”,在盛唐七絕中走出一條新路子,與眾不同。首先,其從內容方面拓寬了絕句的領域。感時議政,談藝論文,身邊瑣事,凡是能表現於其它詩體的,杜甫同樣用來寫入絕句小詩。其次,絕句詩在藝術上,摒棄朦朧雅韻、無病呻吟,採用樸質健雅之風,獨開勝境,如同和讀者圍爐閒話,剪燭談心;無論是感慨唏噓也好,或者嬉笑怒罵也好,都能給人以親切、真率、懇摯之感,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此絕句從開篇到結尾,整體論述,一氣呵成。從庾信文筆到王楊盧駱之體,採用舉例,針砭今人竊攀屈宋,利用清詞麗句之類偽體附庸風雅,殊不知爾曹身與名俱滅,而遭汝等輕薄之體,卻如江河萬古奔流不息。從而闡明各位官人須轉益多師,採眾家之長,才能避免才力難誇數公,步齊梁後塵之尷尬!
通古喻今,詩內所提倡之思想同樣適用於當下。目前國內文風輕糜,娛樂至死、金錢崇拜大盛,一場“肺炎”即是對國民的考驗,也是機遇,望諸公以此為契機,奮力前行,不負國家所期,不負時代所託!
-
7 # 塵世曉書僮
這是兩句唐詩,出自於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其二》。
杜甫是盛唐時期的最著名的詩人之一,而且他與李白一個被稱為“詩仙”,一個被稱為“詩聖”,兩個人都代表了唐詩最高的成就。他們的作品也都是膾炙人口,尤其是杜甫的詩,每一首都別具一格,可能初讀的時候會覺得很一般,可是他往往把現實生活中的無奈,還有感傷之懷,全部融入進作品中,也就令作品更加的厚重。
當然杜甫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那就是他骨子裡的家國情懷,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下,始終是心繫天下,憂國憂民,這也正是杜甫之所以能夠在這一千多年來,一直感動我們的原因,讀他的作品,最是能夠感受到人世間的無奈,還有對於現實的憂愁。
杜甫的一生也是顛沛流離,可是他並沒有過多的描寫自身的悲痛,而是把僅有的一丁點愛全部給予了更需要關懷的普通民眾。杜甫這種家國情懷,還有關懷之情,也是他作品的特色。那這首《戲為六絕句·其二》正是為“初唐四傑”打抱不平,當時有很多的文人,認為“初唐四傑”徒有虛名,作品根本不值得一讀,杜甫知道了之後很是氣憤,於是寫了這麼一首詩來反駁。
如果對於文學比較瞭解的朋友都知道,初唐時期有四位大名鼎鼎的詩人,他們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他們也被後世稱為“初唐四傑”。由於他們的文風很華麗,一直被受爭議,可是杜甫不這麼認為,而是充分肯定了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認為他們的作品一定是會流芳百世,所以在這首詩中,他更多的還是告訴了世人,千萬不要去嘲笑“初唐四傑”,他們的作品一定是會永垂不朽。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文人與文人之間有的時候惺惺相惜,有的時候可能就會惡語向相,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文人相輕,很顯然當時的人們太過於自負,覺得“初唐四傑”的作品,沒有什麼文學性,自然也不屑於去讀,而杜甫在這首詩中,其實是肯定了他們的才華,認為他們的作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開篇的第一二句,便是直接肯定了“初唐四傑”的成就,同時也諷刺了那些小人,這也正是杜甫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要知道王楊盧駱是屬於開宗立派的大師,他們開創新的文風,只有一些尖酸刻薄的評論家,才會認為他們的作品沒有存在的必要性,這顯然是很可笑。杜甫在這兩句中,先是讚美了“初唐四傑”,同時又是諷刺了那些尖酸刻薄的小人。
最後兩句正是題主要所問的問題,另外也是這整首詩最經典的兩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等到你輩都化為了塵土以後,那麼絲毫不會傷害滔滔不絕的江水。在這兩句中,杜甫又是進一步地諷刺了那些小人,意思是說,你們死了之後,一切都為了塵土,你們將不可能會記住你,但是“初唐四傑”則是會像江河湖泊一樣,一直會存在於天地之間。
杜甫骨子裡的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其實是最為令人感動,而且在這首《戲為六絕句·其二》中,他正是以一種公正的態度來評價“初唐四傑”,從各個方面肯定了他們的才華,同時也是告訴了世人,他們的成就一定是萬世永存,而那些嘲笑他們的小人,最終只會灰飛煙滅。
-
8 # 九思堂筆記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出自杜甫的《戲為六絕句》: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曬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意思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個人的詩詞作品,是初唐那個時代詩歌藝術的產物,卻總是被有些人輕易地、不尊重地、超越時代地寫文章妄加指責和批評。你們這些人,即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以致身敗名裂,也無法掩蓋和泯滅“初唐四傑”在詩詞藝術上的地位和貢獻。
-
9 # 亦有所思
倘若杜詩皆出處,本文或許可參詳。
這句詩的典故比較多!
爾曹:出處源自於《世說新語》,說的是東晉名臣殷仲堪的故事,他在荊州任上時恰好碰上水災,所以日常生活也變得晚為節儉,吃飯的時候掉下一個飯粒都會撿起來吃掉。他經常對學生和子弟說“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曹其存之”,大意就是怎麼可以因為當了官有了出息,就忘了本呢?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些話。延伸到這句詩裡,就是勸告年輕人不要忘本,不要覺得王楊盧駱的詩文不好,不要隨隨便便地否定今人。
身與名:出處源於《史記》,是戰國時期著名謀士蔡澤與範睢之間的對話,其大意為如果死後才能成就美名,那麼孔子不能成為聖人,管仲也不能成為名相。人只有活著才能做出一番事業,其間說了一句話“身與名俱全者,上也”,即生命和名譽都可以保全的是上策。延用到這首詩裡就是說,這些批評家們也會有故去的一天,而他們的批評更會影響到他們的聲譽,因為歷史會證明,王楊盧駱的文學地位不容置疑。
不廢:出處源於《論語·公冶長》,原句是“邦有道,不廢。”這個廢指的是不用,廢置,擱置,剔除,刪減之意。應用到本詩之中,大意就是他們四人的文學造詣和成就不會因為無知文人的質疑和嘲笑而泯滅,反而會形成江湖之勢,萬古長流。
杜甫也是他的偶像!
杜甫的絕句,常常用典,卻不必要求別人懂得,哪怕不懂,一樣可以看懂!
詩聖,就是詩聖!
-
10 # 唐風宋月
這話是說給那些鍵盤俠聽的。
唐初有四大詩人,一時顯榮,到了中唐時期,詩歌寫作漸趨成熟,於是一幫詩人就說初唐四大家浪得虛名,詩寫的不好。於是杜甫寫了這首詩,意思初唐四大家寫的都是當時的題材,語不驚人死不休,是大唐詩歌的開創者,他們有不朽之功。你們這幫鍵盤俠死了以後連名字都留不下,但是初唐四大家會流芳千古。
魯迅說,英雄死了,全身傷口,還是英雄,嗡嗡叫的蒼蠅再完美,也不過是一隻蒼蠅。何況蒼蠅也不完美。
這首詩告誡我們,不要做自以為是的鍵盤俠,專門挑牛逼人的毛病,刷存在感。做人還是要把自己的事做好。鍵盤俠是沒有出路的。
-
11 # 語留人
出自詩聖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其二》: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被稱為初唐四傑,他們最大的成就就是初步扭轉了當時的文學風氣。他們使詩歌題材從亭臺樓閣、風花雪月擴充套件到江河山川、邊塞江漠。七言與五言詩更規範化。他們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傑出人物,也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必然會受到守舊派的攻擊。而杜甫更是挺身而出,用新體裁的詩文力挺四傑,強有力的反抗那些只會譏笑、輕薄四傑的守舊文人。這其實是很常見也必定會經歷的一種情況,但凡推陳出新,都會受到質疑與抵抗,不可能一帆風順。舉個最熟悉的例子,戊戌變法不用我過多解釋了吧,政治上的維新顯然更加的慘烈,遭受的不僅僅是語言上的攻擊那麼簡單,六君子的犧牲也在所難免。試想一下,如果當時能湧現出千千萬萬的“杜甫”,可能結果就不一樣了,當然了,政治改革更為複雜,我只是表明一下這種態度。
其實,放自己身上也是一樣,我也經常作為鍵盤俠而恥笑他人的行為及言語,總認為那些看似低俗、無聊的搞笑影片簡直是腦殘之極,不值一提,但是,人家確實受到了好多人的認可,人家確實出了名,人家確實收穫了利益,這是不爭的事實。再說個更為明顯的例子,馬雲的成功,不也是這樣,他剛開始做電商有幾個人看好?他變革人們的購物方式又受到了多大的質疑與恥笑?但是,他在團隊及朋友的支援下走了過來,這就是成功。初唐四傑的詩文,如果沒有杜甫這揚的支持者,很難快速的傳播及發揚。
-
12 # 唏噓的奶茶佬
這句話的意思:你們這些守舊文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滅,而四傑卻如江河不廢,萬古流芳。
出自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其二》
原文: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譯文:
-
13 # 辣姜
這兩句出自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其二》
這句話的意思:你們這些守舊文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滅,而四傑卻如江河不廢,萬古流芳。
原文
王楊盧駱當時體
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
譯文
-
14 # 秋水文瀾原創
戲為六絕句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雲健筆意縱橫。
今人嗤點流傳賦, 不覺前賢畏後生。
(其二)
王楊盧駱當時體, 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其三)
縱使盧王操翰墨, 劣於漢魏近風騷;
龍文虎脊皆君馭, 歷塊過都見爾曹。
(其四)
才力應難跨數公, 凡今誰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蘭苕上, 未掣鯨魚碧海中。
(其五)
不薄今人愛古人, 清詞麗句必為鄰。
竊攀屈宋宜方駕, 恐與齊梁作後塵。
(其六)
未及前賢更勿疑, 遞相祖述復先誰?
別裁偽體親風雅, 轉益多師是汝師。
《戲為六絕句》雖然主要是談藝術方面的問題,但和杜甫總的創作精神是分不開的。詩中“竊攀屈宋”、“親風雅”則是他創作的指導思想和論詩的宗旨。
其次,與之相聯絡的,這類絕句詩在藝術上,它不是朦朧縹緲,以韻致見長之作;也缺乏被諸管絃的唱嘆之音。它所獨開的勝境,乃在於觸機成趣,妙緒紛披,讀之情味盎然,有如圍爐閒話,剪燭論心;無論感喟歔欷,或者嬉笑怒罵,都能給人以親切、真率、懇摯之感,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樸質而雅健的獨特風格,是耐人咀嚼不盡的。
以詩論詩,最常見的形式是論詩絕句。它,每首可談一個問題;把許多首連綴成組詩,又可見出完整的藝術見解。在中國詩歌理論遺產中,有不少著名的論詩絕句,而最早出現、最有影響的則是杜甫的《六絕句》。
《六絕句》第一首論庾信。杜甫在《春日憶李白》裡曾說,“清新庾開府”。此詩中指出庾信後期文章(兼指詩、賦),風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健筆凌雲,縱橫開闔,不僅以“清新”見長。唐代的“今人”,指手劃腳,嗤笑指點庾信,適足以說明他們的無知。因而“前賢畏後生”,也只是諷刺的反話罷了。
第二、三首論初唐四傑。初唐詩文,尚未完全擺脫六朝藻繪餘習。第二首中,“輕薄為文”,是時人譏哂“四傑”之辭。史炳《杜詩瑣證》解此詩云:“言四子文體,自是當時風尚,乃嗤其輕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爾曹身名俱滅,而四子之文不廢,如江河萬古長流。”第三首,“縱使”是杜甫的口氣,“盧王操翰墨,劣於漢魏近風騷”則是時人哂笑四傑的話(詩中盧王,即概指四傑)。杜甫引用了他們的話而加以駁斥,所以後兩句才有這樣的轉折。意謂即便如此,但四傑能以縱橫的才氣,駕馭“龍文虎脊”般瑰麗的文辭,他們的作品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魏、晉六朝是中國文學由質樸趨向華彩的轉變階段。麗辭與聲律,在這一時期得到急劇的發展,詩人們對詩歌形式及其語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而這,則為唐代詩歌的全面繁榮創造了條件。然而從另一方面看來,六朝文學又有重形式、輕內容的不良傾向,特別到了齊、梁宮體出現之後,詩風就更淫靡萎弱了。
因此,唐代詩論家對六朝文學的接受與批判,是個極為艱鉅而複雜的課題。
當齊、梁餘風還統治著初唐詩壇的時候,陳子昂首先提出復古的主張,李白繼起,完成了廓清摧陷之功。“務華去實”的風氣扭轉了,而一些胸無定見、以耳代目的“後生”、“爾曹”之輩卻又走向“好古遺近”的另一極端,他們尋聲逐影,竟要全盤否定六朝文學,並把攻擊的目標指向庾信和初唐四傑。
庾信總結了六朝文學的成就,特別是他那句式整齊、音律諧和的詩歌以及用詩的語言寫的抒情小賦,對唐代的律詩、樂府歌行和駢體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導作用。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代表性的近代作家,因而是非譭譽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
至於初唐四傑,雖不滿於以“綺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但他們主要的貢獻,則是在於對六朝藝術技巧的繼承和發展,今體詩體制的建立和鞏固。而這,也就成了“好古遺近”者所謂“劣於漢魏近風騷”的攻擊的口實。
如何評價庾信和四傑,是當時詩壇上論爭的焦點所在。杜甫抓住了這一焦點,在《六絕句》的後三首里正面說了自己的看法。
“不薄今人愛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傑等近代作家。杜甫之所以愛古而不薄今,是從“清詞麗句必為鄰”出發的。“為鄰”,即引為同調之意。在杜甫看來,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清詞麗句”不可廢而不講。
更何況庾信、四傑除了“清詞麗句”而外,尚有“凌雲健筆”、“龍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張兼收幷蓄:力崇古調,兼取新聲,古、今體詩並行不廢。“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當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
但是,僅僅學習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一類的“清詞麗句”,雖也能賞心悅目,但風格畢竟柔媚而淺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須恢宏氣度,縱其才力之所至,才能掣鯨魚於碧海;於嚴整體格之中,見氣韻飛動之妙;不為篇幅所窘,不被聲律所限,從容於法度之中,而神明於規矩之外。要想達到這種藝術境界,杜甫認為只有“竊攀屈宋”。
因為《楚辭》的精采絕豔,是千古詩人的不祧之祖。由六朝而上追屈、宋,才能如劉勰所說:“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則顧盼可以驅辭力,咳唾可以窮文致”(《文心雕龍.辨騷》),不至於沿流失源,墮入齊、梁輕浮側豔的後塵了。
回覆列表
出自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其二》
這句話的意思:你們這些守舊文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滅,而四傑卻如江河不廢,萬古流芳。
原文王楊盧駱當時體
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
魏晉六朝是中國文學由質樸趨向華彩的轉變階段。麗辭與聲律,在這一時期得到急劇的發展,詩人們對詩歌形式及其語言技巧的探求,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而這,則為唐代詩歌的全面繁榮創造了條件。然而從另一方面看來,六朝文學又有重形式、輕內容的不良傾向,特別到了齊、梁宮體出現之後,詩風就更淫靡萎弱了。因此,唐代詩論家對六朝文學的接受與批判,是個極為艱鉅而複雜的課題。當齊、梁餘風還統治著初唐詩壇的時候,陳子昂首先提出復古的主張,李白繼起,開創了唐詩的新局面。“務華去實”的風氣扭轉了,而一些胸無定見、以耳代目的“後生”、“爾曹”之輩卻又走向“好古遺近”的另一極端,他們尋聲逐影,竟要全盤否定六朝文學,並把攻擊的目標指向庾信和初唐四傑。
庾信總結了六朝文學的成就,特別是他那句式整齊、音律諧和的詩歌以及用詩的語言寫的抒情小賦,對唐代的律詩、樂府歌行和駢體文,都起有直接的先導作用。在唐人的心目中,他是距離唐代較近的詩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因而是非譭譽也就容易集中到他的身上。
至於初唐四傑,雖不滿於以“綺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但他們主要的貢獻,則是在於對六朝藝術技巧的繼承和發展、今體詩體制的建立和鞏固。而這,也就成了“好古遺近”者所謂“劣於漢魏近風騷”的攻擊的口實。如何評價庾信和四傑,是當時詩壇上論爭的焦點所在。於是,在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創作了《戲為六絕句》,表達了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