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竹緣陳新丁
-
2 # 陌上花開且緩歸
有關雷竹有這樣一句順口溜:“1畝雷竹10畝糧,3畝4畝娶新娘,5畝8畝蓋洋房,10畝確保奔小康。”可見雷竹的經濟效益是十分顯著的。那麼怎樣才能種好雷竹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雷竹種植園地的選擇。雷竹適合在山區、丘陵地區栽培。宜選擇在向陽、坡地較緩、排灌方便的地方,土層最好是深厚肥沃的熟耕地,土質最好是微酸性或中性的砂質土壤,不宜在鹽鹼土、石灰性土壤上栽培。年平均氣溫最好在15-18度。
種植前期準備—整地挖穴。透過整地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的透水性,提高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澇的作用;增強土壤通氣性,有利於雷竹根系的呼吸,增進養分的吸收和根系的生長髮育;還可以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加快土壤有機質的分解,為雷竹的生長提供更多的養分。穴的大小為80釐米×50釐米×40釐米,株行距為3.3米×3.3米。整地時每個穴內施入土雜肥25-30千克,與土壤拌勻施入。
雷竹種植的技巧。1、雷竹栽植時間為6—11月,最佳栽植時間是6月份,這個時節造林有利於雷竹生長,成活率高。
2、 及時將挖掘好的母竹運至造林地栽植。栽前適當修整穴和墊土,再將母竹放入穴內,讓鞭根能夠自然舒展。 栽植時應注意分清來鞭和去鞭,統一鞭子的朝向,利於雷竹生長及以後的管理。栽植時注意使母竹蔸深度比原入土深度深3—5cm,再自下而上,分層回填穴土,使竹鞭與土緊密接合,不留空隙。在栽植時,還要根據土壤含水量和天氣狀況,適當澆水。
3、雷竹林地的土壤要保持疏鬆,栽植1個月後如果有雜草,應及時清除。以後每年至少要除草一到兩次。
4、栽種當年及之後每年根據竹子的長勢,以及天氣情況,合理搭配農配農家肥和有機肥的用量,進行適度施肥。
5、栽種後要灌透水,之後根據天氣情況,見幹即灌透水,直到雷竹正常成活為止。在雨季,要經常檢查,若園中有漬水,要及時挖溝排水。
6、栽種當年,如有枯死母竹要及時補種。還有,要及時有效的處理病蟲害,雷竹的病蟲害主要有蚜蟲、介殼蟲、竹蝗和煤汙病。
7、新造雷竹林當年出筍儘量不留或留養少量的壯筍培養木竹,造林後的第2年也應合理疏除弱筍。
以上只是雷竹種植中大致要注意的方面,更具體的方面還是需要種植戶在種植過程中多學習、多請教、多摸索。最好是先向有經驗的雷竹種植戶們做個詳細的瞭解,以做到心中有數。
回覆列表
雷竹怎麼種?
雷竹是經過人工長期培育的優質筍用竹種,是在幾十種食用竹筍中篩選出來的優質、高產、高效的筍用竹種之一,具有筍體粗壯潔白、甘甜鮮嫩、味美可口、營養豐富,是一種能提供較多蛋白質的蔬菜。被認定是21世紀最有希望和最具潛力的綠色食品。
雷竹怎麼種?一般是一年種、二年養、三年便成林、四年有效益、五年達高產,一次種好便可永續利用的優勢。因此,雷竹要高產、高效的關鍵是要集約經菅,必須做到四點:
一、園地的選擇。 雷竹生長要求的氣象條件是,年平均氣溫在14.5一18℃,年相對溼度80%左右。建園時應選擇沙質壤土或紅黃壤,微酸壤土,PH值在4.5—7,土層深50釐米以上,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最好選擇農耕熟地或梯田建園。大面積集中連片開發的低丘崗地,海拔應在400米以下,坡度15°以下,背風向陽,光照充足,交通方便,靠近水源的丘陵坡地。
二、高質量建園。 1、整地。 竹園整地一般採取全墾整地。造林前,清除園內雜草、灌木、樹樁、石塊等物,墾地深30cm左右。然後按預定栽植密度放線挖穴,一般栽植密度株行距2.9米X2.9米(畝約80株),如投入允許也可加密栽植。挖穴規格:60釐米X60釐米X50釐米。有條件的話每穴用枯餅肥1斤,或30斤土雜肥、廄肥和土拌勻,回填穴內。 2、品種選擇 。雷竹有寬葉和細葉烏頭、青殼、嘉興四個品種,細葉烏頭雷竹出筍期比寬葉雷竹等品種早10一15天,筍口感甜嫩,產量高,經濟效益高於寬葉及其他雷竹,生產上多選用細葉烏頭雷竹栽植。如大面積發展可幾個品種搭配種植,延長上市時間。 3、母竹選擇 。i應選擇1一2年生、生長健壯、分枝低矮、枝葉茂盛、無病蟲危害、胸圍在10釐米(直徑3)左右粗的雷竹作為母竹。 4、母竹挖掘 。首先根據母竹最下面一盤枝方向確定竹鞭走向,一般竹杆第一盤枝方向即是來鞭和去鞭方向。採挖母竹時,先在竹鞭兩側逐漸深挖,再挖來去鞭方向,來鞭在15—20釐米處截斷,去鞭在20—30釐米處截斷。千萬注意保護好竹杆與竹鞭聯接的“螺絲釘”,根部應帶宿土5公斤以上,砍去竹梢,切口平滑無裂口,留枝4—7盤。 5、母竹運輸 。母竹裝卸運輸時不得損傷竹鞭側芽與“螺絲釘”,儘量減少宿土掉落。 6、栽竹技術 。⑴栽植時間。通常栽植時間在每年12月到來年3月期間,或在梅雨季節的5——6月、秋季9——10月進行。為了不影響當年出筍,現大多采用梅雨季節的5——6月或秋季9——10月進行栽植。 ⑵栽植方法。栽母竹時,先將挖出的表土填入穴底,再將母竹放入穴內,深20——25釐米,讓鞭根自然舒展,注意竹蔸下部與墊土密接,使母竹蔸深度比原入土深度深3一5釐米,再自下而上,分層回填穴土,踏實竹蔸,使竹鞭與土緊密接合,踏實時切忌用鋤頭砸緊,以防砸傷竹鞭側芽。栽植時所有母竹來鞭與去鞭方向要保持一致,以防來年發筍不勻,形成空地。栽後要澆足定根水,再培一層薄鬆土,或在定蔸處覆蓋一層稻草保墒,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三、竹園管理 。1、幼竹林管理 。幼竹林管理,栽植當年可種植豆類、花生作物,以耕代撫,增加收益。從第二年開始不得間作農作物,以免影響竹鞭生長。竹園的鬆土除草要近蔸淺、遠蔸深,每年至少3次,第一次4月份淺鋤雜草,第二次6月份,深翻20釐米,第三次9——10月份,有鞭處鋤,無鞭處深挖。竹園的施肥,最好是以人畜糞、餅肥等有機肥為主。一年中必須達到4次,第一次在3月份結合挖筍每穴施餅肥或複合肥0.1斤,促進母竹恢復;第二次6月份結合深翻施長鞭肥,每畝施300斤菜餅、50公斤複合肥撒施翻入土中;第三次在9月份結合淺鋤措施崔芽肥,每株施尿素或複合肥0.1——0.2斤;第四次在11月份重施保溫肥,每畝施餅肥400斤或複合肥200斤。 2、滿園竹林管理 。⑴調整立竹度和竹林結構。保持合理的立竹度和年青健壯的竹齡結構是豐產和永續經營利用的關鍵環節。根據竹林的年齡、分佈狀況、生長情況及病蟲害情況等確定留1——3年生母竹佔70%以上,4——5年生佔10——30%,將6年生以上竹,結合撫育連蔸挖起。形成立竹度以每畝800——1000株為宜。 ⑵適度勾梢。為了保持竹林通風透光、防止風倒、雪壓及病蟲害,應對竹林勾梢。勾梢時間一般選在6月較好,過早勾梢降低竹林抵禦自然災害能力,過遲又會抑制竹下部枝葉及竹鞭生長,應根據勞力、生產習慣選擇勾梢時間,通常在5——9月之間進行。勾梢高度一般應留枝12——15盤。 ⑶筍期管理。對1——3年新建竹園,因母竹尚未滿園,每年每株母竹應留筍2——3個,筍間距離50釐米以上。對於4年以上已滿園的竹林,要適時挖除早晚期筍,保留中期筍,每畝選留150——200多個大筍壯,根據挖密留稀挖小留大的原則,挖除過密筍、病蟲害筍和退筍。
‘
四、覆蓋早出筍技術 。在自然狀態下,3月溫度10℃時竹筍出土。要想把竹筍提早到元旦、春節前後出土,必須採取增溫保溫措施,提高土壤溫度。在冬季,採用覆蓋物進行林地覆蓋是提高土壤溫度的有效方法。覆蓋增溫的原理是:有機物腐熟過程中產生的熱量是覆蓋增溫的熱源,其實質是微生物分解有機質釋放熱能的過程,透過有機物腐爛過程中所產生的熱量從而來提高土壤溫度。使用覆蓋技術實現冬筍春出的具體方法是: 1、覆蓋物件。必須是建園4年以上已滿園的竹林 2、覆蓋時間 。根據雷筍的價格,1月份的價格和春節前後的價格基本相一致,待到正月半後雷筍價格就下降,所以要使雷筍經濟效益好,元旦、春節前後要有成批量出筍,覆蓋時間可在11月中旬、12月上中旬進行。 3、覆蓋方法 ⑴澆足出筍水。雷竹在出筍期需要充分的水分。在自然狀態下,雷竹在3、4月出筍,正值雨量充沛,能充分滿足出筍需要,而元旦、春節前後一般雨水少,同時抽筍要消耗大量養分,因此在覆蓋前先要施足保溫肥,再澆一次水。澆水數量以澆透為宜。 ⑵覆蓋。覆蓋的材料可用竹葉、礱糠、稻草等。先將稻草、樹葉蓋在下層,厚15——20釐米,作為增溫層;再用穀殼蓋在上層,厚20——25釐米,作為保溫層,以控制地表溫度在15℃左右,覆蓋後約20——25天冬筍陸續長出。
種雷竹具有投資少,成本低,產出早,見效快,收益期長,產量高,效益好。只要科學管育,可以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