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里阿紅
-
2 # 牧豆人
根據豆類作物葉片鐵鏽紅這個危害特徵,我很自然的想起了鏽病,而不是有些人所說的大豆炭疽病,豆類作物葉片鐵鏽紅就是由鏽病引起的。我相信不少大豆種植戶對大豆鏽病都不陌生,它是豆類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熱帶和亞熱帶,危害程度十分嚴重。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大豆鏽病。
大豆鏽病大豆鏽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它的病原菌名為豆薯層鏽菌。其中,大豆鏽病的夏孢子可以透過氣流和雨水這兩種傳播途徑進行長距離的傳播。大豆鏽病主要危害豆類作物的葉片,剛開始是有褐色小斑點,然後夏孢子堆開始生長。隨著時間推移,夏孢子堆成熟,夏孢子從中破裂而出。在氣候乾燥的時候,這些夏孢子是呈紅褐色的,類似紅色鐵鏽一樣,符合提問者的描述。那麼,對於大豆鏽病,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治呢?下面我給大家回答大豆鏽病防治方法。
大豆鏽病防治方法首先改變當地大豆的種植時間,使大豆生長期與大豆鏽病流行期錯開,這樣可以減少大豆鏽病的發生。大豆品種也要進行選擇,例如芸豆,它的矮生品種相比蔓生品種抗病能力更強。
在同一塊種植地上面,豆類作物與非豆類作物進行輪作,避免土壤中大豆鏽病病原菌的積累。
在大豆生長期間,做好科學的田間管理。例如合理施肥,及時挖溝排水,收穫大豆後深翻土壤,清理病殘體,進行消毒。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幫助種植戶預防大豆鏽病。
平時可以噴灑少量藥劑進行防治,例如多菌靈。當大豆鏽病出現的時候,種植戶根據發病嚴重程度、傳播範圍選擇不同試劑配合使用。
-
3 # 鄉音鄉情
豆類作物葉片出現鐵鏽紅症狀,這是豆類鏽病的主要發病特徵,由此可見,豆類作物是得了鏽病病害;豆類鏽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在高溫高溼的條件下,最容易發病,靠風媒蟲媒和勞動工具,雨滴濺起的水花傳播,將鏽病菌核孢子感染給當季豆類作物;豆類鏽病發生的原因是種子帶菌,土壤帶菌,種植園帶菌,連作種植,過度密植,高溫高溼等。
豆類作物鏽病症狀豆類鏽病在作物生長全程均可發病,常見鏽病侵害植株的葉片,葉莖和果實;初始可見葉片上有1毫米左右的黃白色斑點,斑點有微微隆起;病斑隨著時間逐漸擴大,慢慢轉化成黃褐色病斑,再轉化成紅褐色,紫褐色斑塊,病斑逐漸擴大;當病斑重疊連線後,形成區域性或者整片葉片紅褐色葉面,遠看像鐵鏽狀;如果葉莖或者果實感染了鏽病,初始也會出現黃白相間的斑點,接著進展成紅褐色或者紫褐色的病斑,病斑有隆起;一般鏽病從下部葉片感染,逐漸向上蔓延,發病較早的葉片容易失去水分乾枯脫落,感染鏽病的植株矮小,生長緩慢,容易落花癟莢落莢,發病嚴重的植株逐漸失去生殖能力,造成品質下降和產量減少。
豆類作物鏽病發生規律、豆類作物鏽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鏽病菌核孢子寄生在病殘體或腐殖物裡在土壤裡越冬,當溫度達到15至24度的時候,溼度達到80%的情況下,鏽病菌核分生孢子分裂出單胞鏽菌,尋找到新生寄主,隨之感染當季植株;因此,高溫高溼是鏽病菌核發生的誘發環境,而高溫降雨和連續陰雨是鏽病發生的關鍵因素;其次,種植密度過大,植株之間通透性差是鏽病感染傳播的主要因素。
豆類作物鏽病傳播途徑豆類鏽病鏽菌孢子在高溫高溼條件下形成活躍分生孢子,感染給新生寄主,透過風媒,蟲媒傳播蔓延;還可透過勞動工具,勞動者的勞動過程傳播給當季植株;另外,分生孢子還可透過動物穿行遺留的毛髮,雨滴濺起的泥土,雨水淹漬到植株毛孔,都可感染傳播給其它植株。
豆類作物鏽病發生原因一,高溫高溼;高溫高溼是豆類作物發生鏽病的主要誘因;當夏生鏽菌在15至24度,溼度在80%以上,是鏽病發生的活躍期;夏季雨季雨量大,陰雨連綿,雨期時間長,鏽病的發生機率高,傳播速度快,感染面積大,危害程度也高。
二,種子含菌;如果豆類作物種植時,採用上一季曾經感染過鏽病的種子,或者種子在採集過程中,儲藏過程中,受到鏽病菌害感染,在下一季種植過程中高溫高溼條件下,鏽病菌核孢子在適宜環境下形成分生孢子尋找到新生寄主,就會感染給當季植株。
三,種植園有菌源;如果豆類作物種植地,在上一季種植過程中,曾經發生過植株鏽病感染;且種植園裡遺留上一季感染的腐殖物或者病殘體,這些病殘體寄生鏽病鏽菌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在適宜環境下。可重複感染新生植株。四,土壤帶菌;如果種植豆類作物的土壤,在上一季種植過程中,發生過植株感染鏽病,且有病殘體或者腐殖物遺留在土壤裡,造成土壤中含有鏽病鏽菌越冬;而在第二年種植時候,土壤沒有經過滅菌處理,當環境適宜的時候,就會滋生鏽病鏽菌感染新生植株。五,連作種植;如果豆類作物連作種植三年以上,就會增加豆類作物感染鏽病的機率;連作種植豆類作物,會造成土壤形成疲勞期,土壤新鮮感降低,土壤活性下降,土壤惰性程度增加,土壤容易滋生病蟲害。六,種植密度過大;如果豆類作物的種植密度過大,造成植株葉片過密,通風不暢,土壤長期處於潮溼環境,在高溫高溼條件下,就容易滋生各種病蟲害,也包括鏽病感染和蔓延。豆類作物鏽病防治措施一,優選品種;預防豆類鏽病的發生,可選擇抗病能力強,抗逆能力強的品種;種源採用上一季植株健壯,未曾感染病蟲害的植株,成熟度高的種子作為當季種源,種子在採集,儲存過程中未曾感染鏽病鏽菌。
二,避免連作;種植豆類作物,避免在連續三年種植豆類作物的土壤中種植;透過歇茬,換茬種植豆類作物,以此恢復土地活性,提升土壤新鮮度,提高土地效能。
三,浸種除菌;豆類作物在種植之前,需要對當批種子浸種滅菌處理;一般情況下,種子需要在Sunny下照射6小時,然後使用50度作用的熱水浸泡30分鐘,再放置到涼水裡浸泡12至24小時,根據品種不同使用藥物不同的藥物浸種10分鐘,以此預防種子帶菌播入土壤。
四,種植園滅菌;如果豆類作物種植地上一季曾經發生過鏽病感染,需要在收穫後,將發生鏽病的病殘體全部清理出田園;在種植之前,可使用70%的甲基託布津溶液1000倍,或者50%的多菌靈800倍液,對種植園周圍和附屬設施噴施滅菌處理後再種植。五,土壤滅菌;如果種植豆類作物的種植地,在上一季曾經發生鏽病感染,在種植之前,或者在整地翻地之前,使用50%的多菌靈可溼粉劑1000倍液,對土壤表層均勻噴施後30分鐘內,即刻深翻作滅菌處理。六,高壟開溝培植;種植豆類作物,可採用高壟培植,開溝培植的發法預防鏽病的發生;高壟開溝培植,方便排水,減少淹漬;可增強土壤光照程度,改善植株之間通風條件,減少豆類作物鏽病發生機率。七,合理密植;豆類作物合理密植可預防鏽病發生機率;豆類作物合理密植,可改善植株之間的光照程度,提升植株底部通風效能,減少葉片過密遮擋光合作用;合理密植可提升植株抗逆能力和抗病能力,減少和抑制鏽病的發生和蔓延。八,清除病株;如果豆類作物單發或者局部發生鏽病,可將感染病株直接拔除,並帶出種植地,到遠離的安全地方深埋或者焚燒處理,然後使用50%的萎鏽靈1000倍液對染病植株周圍噴施預防鏽病蔓延。九,錯期種植;對於易感染鏽病的豆類作物,可採用錯期種植的辦法早播或晚播,避開豆類作物鏽病高發期,也就是避開鏽病易發的溫溼度適宜傳播期和雨季滋生期;這樣可減少豆類作物鏽病發生機率。十,藥物抑制;如果豆類作物已經感染了鏽病,且已經傳播蔓延;可使用15%的粉鏽寧1500倍液噴施,或者使用50%的萎鏽靈1000倍液,或者75%的百菌清750倍液,或者40%的福星乳油8000倍液,50%的硫磺懸浮劑300倍液噴施,對豆類鏽病發生和蔓延均可起到很好的預防和抑制作用。結論綜上所述,豆類作物葉片上出現鐵鏽紅,這是豆類作物鏽病的症狀,由此可判斷,此作物已經感染了鏽病;豆類鏽病發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豆類作物在種植時種子帶菌,土壤帶菌,種植園帶菌,土壤連作,種植密度過大,高溫高溼等原因造成的;種植戶在辨別作物鏽病發生的原因後,可採用綜合農業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預防和抑制豆類作物鏽病的發生。
-
4 # 鄉村一叟
豆類作物葉片鐵鏽紅是什麼原因?豆類作物葉片鐵鏽紅,很可能是得了鏽病,此病的發生一般在豆類作物生長中後期,主要侵害葉片,嚴重時莖、蔓、葉柄及莢均可受害。
南方病菌主要以夏孢子越季。成為本病的初侵染源,一年四季輾轉傳播蔓延。北方該病主要發生在夏秋兩季,尤其是葉面結露及葉面上的水滴,是鏽菌孢子萌發和侵染的先決條件。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適溫是15至24℃,10至30℃均可萌發,其中以16至22℃最適宜。日均溫24.5℃,相對溼度84%,潛伏期9至12天。豆類作物進入開花結莢期,氣溫20℃左右,高溼晝夜溫差大及結露持續時間長此病易流行,苗期不發病,秋播及連作地發病重。南方一些地區春植常較秋植髮病重。
防治方法:
一、種植抗病品種,春播宜早,必要時可採用育苗移栽避病。
二、清潔田園,加強管理,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密植。
三、發病初期噴灑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1000至1500倍液,或50%萎鏽靈乳油8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2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溼性粉劑4000至5000倍液,隔15天左右一次,防治1至2次。
回覆列表
豆類作物是指豆科中的一類栽培作物。豆類作物種類很多,主要有大豆、蠶豆、豌豆、綠豆、赤豆、菜豆、豇豆、刀豆、扁豆等。豆類作物的種子含有大量的澱粉、蛋白質和脂肪,是營養豐富的食料。
豆類作物葉片鐵鏽紅應該是生了豆類植物常見的炭疽病。這種病毒是由半知菌亞門、刺盤孢屬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絲體在種皮下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條件適宜時借風雨、昆蟲傳播。
幼苗發病,子葉上出現紅褐色近圓形病斑,凹陷成潰瘍狀。幼莖上生鏽色小斑點,後擴大成短條鏽斑,常使幼苗折倒枯死。成株發病,葉片上病斑多沿葉脈發生,成黑褐色多角形小斑點,擴大至全葉後,葉片萎蔫。莖上病斑紅褐色,稍凹陷,呈圓形或橢圓形,外緣有黑色輪紋,龜裂。潮溼時病斑上產生淺紅色粘狀物。果莢染病,上生褐色小點,可擴大至直徑1釐米的大圓形病斑,中心黑褐色,邊緣淡褐色至粉紅色,稍凹陷,易腐爛。該病菌發育最適宜溫度為17℃,溼度為100%。溫度低於13℃,高於27℃,相對溼度在90%以下時,病菌生育受抑制,病勢停止發展。因此,溫室內有露、霧大,易發此病,此外栽植密度過大,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地塊易發病。
具體有以下幾種防治方發法:
(1)實行2—3年輪作、深翻改土,結合深翻,土壤噴施“免深耕”調理劑,增施有機肥料、磷鉀肥和微肥,適量施用氮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保肥保水效能,促進根系發達,植株健壯。
(2)選用抗病品種,播種時以50%四氯苯醌可溼性粉劑拌種,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拌種,進行種子消毒(藥量為種子量的0.2%),加強苗床管理,培育無菌壯苗。定植前7天和當天,分別細緻噴灑兩次殺菌劑,做到淨苗入室,減少病害發生。
(3)栽植前實行火燒土壤、高溫燜室,剷除室內殘留病菌,栽植以後,嚴格實行封閉型管理,防止外來病菌侵入和互相傳播病害。
(4)結合根外追肥和防治其它病蟲害,每10—15天噴施1次600—1000倍“2116”,(或5000倍康凱或5000倍蕓薹素內酯)連續噴灑4—6次,提高菜豆植株自身的適應性和抗逆性,提高光合效率,促進植株健壯,減少發病。
(5)增施二氧化碳氣肥,搞好肥水管理,調控好植株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係,促進植株長勢健壯,提高營養水平,增強抗病能力。
(6)全面覆蓋地膜,加強通氣,調節好溫室的溫度與空氣相對溼度,使溫度白天維持在23-27℃,夜晚維持在14-18℃,空氣相對溼度控制在70%以下,以利於菜豆正常的生長髮育,不利於病害的侵染髮展,達到防治病害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