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企業辦主任陳塵

    王陽明心學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1,王陽明心學的主要觀念“良知”,在事實上是不存在的。“良知”的出處來的孟子“四端”之說。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認為,這是人類共有的本性,這個本性是以“仁義禮智”意識為內容的人的本性,是人所獨具有的本質特徵。

    王陽明對此表示贊同。他在“大學問”裡說:“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就是說,良知,就是孟子所說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一類。是非之心,不用考慮就能知道,不用學習就可掌握,這就叫“良知”。這裡,我們看到,王陽明贊同孟子的“四端”之說,認為“仁義禮智”一類道德觀念就是人之本性所具有,是與生倶來的,它們不用考慮就知道,不用學習就能掌握,之就是“良知”,這是王陽明自己對“良知”的權威解釋,那就是,“良知”是“先天就有的道德觀念”。

    那麼這個“先天就有的道德觀念”,在事實上存在嗎?很遺憾,任何人也無法證實,人“先天”就存在道德觀念。恐怕這是王陽明為建構心學體系虛構,預設的。其實這就是宋明理學的道德神學觀念。

    2,王陽明認為,吾心便是理,便是世界本體,它既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又是事物變化的歸宿。他說,天地間諸事萬物,舉凡倫理綱常,言行舉止,成敗榮辱,無一不根於吾心而森嚴畢具。他強調,“理”從自己本心體認,不假外求始得。這是他主觀唯心思想的表達。“理”不是向外求而來,不是在實踐中而來,而是人的本心產生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既如此,“道理”不用外求,外學,只在人的本心就能產生,為何王陽明在“戒子書”裡,告戒兒子要“勤讀書”,求知識要向外求,而非學習“心學”,用心學的本心體認,學知識“不假外求”,只求本心?一方面,認為心之本體就產生道理,知識,學習知識“不假外求”,只求本心即可;另一方面,為何又要求兒子學知識要“勤讀書”,相外求?此非自相矛盾?

    3,對“私慾”問題。王陽明說,“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他還說,“將這不善念徹底克掉,不使之有絲毫不善念存心”,這裡,所謂“克己”之“己”,及“不善念”當指“私慾”,“私念”。

    所謂“不善念”“私念”是與生倶來的本性,是不能盡克的,只能約控。細揆人之初始,嬰兒待乳,不果則哭鬧不止;心喜一物,必手持把攥方寧,所謂“喜怒哀樂”,皆以“私念”貫之,此即人之“私慾”“私念”,乃人之本性所具,非為外力加持。此本性之“欲”,豈可盡克?如私慾果能盡克,則無人類矣!孔子倡“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其“克己”之意只是剋制本身慾望,而回歸道德秩序,則天下無憂,豈是“盡克”之義?豈能盡克乎?朱熹“存天理,滅人慾”,也是存道德,控人慾而已,又豈能盡滅人慾?而王陽明言“克己須要掃清廓除,一毫不存方是……”;“將這不善念徹底克掉,不使之有私毫不善念存在”,此意即克盡人之本性之“私念”,又豈能如其意?

    人之初皆有“私念”。此乃人之本性。有私念而不傷人,護私不為過;以“私念”而傷人,是為侵奪他人,此即為“惡”,“不善”。孔子一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揭示此意真諦。“私念”與“惡”,“不善”,以傷人與否為其邊界,一目瞭然!

    陽明先生,心學大儒,立意玄遠,心裁別出,於心之領域索幽探微,多有建樹。吾儕晚輩,自應習而效之。奈習讀之餘,若干思而難解處,以此情教高明大家,若可不明稍解,庶不負初衷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衣花生有哪些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