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這句話現在還適用嗎,你是否認同?
56
回覆列表
  • 1 # 怪獸bobo

    這是一句俗話,意思是說棍棒之下出孝子,嚴厲的家教,和規矩形成人對家族權威的尊重,也就是孝順。 母親的事事關心,讓孩子心理永遠沒有斷奶的時候,讓孩子沒有獨立成長的能力,事事依賴的情節,是無能的表現。從現在的時代背景看,這個“嚴父”“慈母”並不是特指父親或者母親這兩個特定角色,而是代表著兩種教育模式——嚴厲家教和寵溺孩子的方式。實際上,這句話在當今社會早已不適用了、也是過於絕對的。

    父母對子女過於嚴厲或態度生硬、冷漠,即使並不經常打孩子,也會使孩子成長在不快樂的家庭環境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常見的表現有,負面情緒和負性思維嚴重,也就是,看人看事習慣於盯住消極和負面的東西,並自己主觀地將消極和負面的東西誇大,這樣的人顯然很難找到幸福感,很容易自陷於悶悶不樂、憤憤不平或悽悽慘慘的心境中。相反地,由於現在大多處於421的家庭模式,獨生子女很容易受到全家所有人的寵溺、嬌慣。長此以往,孩子對家長不會有敬畏之心,甚至不懂得如何尊重家長,性格也會變得很自私、很任性,這樣的孩子在社會上也不會受到多大歡迎。而適當的對孩子的生活、學習,給予關愛,能夠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有美好的童年生活,塑造出孩子積極、樂觀、Sunny的性格。

    所以說“嚴父”不一定出孝子“慈母”不一定多敗兒,而是要找到教孩子的正確方法。現在的孩子獨立性、個人意識更強,孩子犯錯,最好是以說服教育為主,多和孩子溝通,瞭解他的喜好,他做某事的原因,最好能成為朋友一樣,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的優點是父母身上的優點,孩子身上的缺點是父母身上的缺點。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樹立好個人品質,選擇好管教方式,將對孩子益處頗多。

  • 2 # 育兒媽咪

    這是一句俗話,意思是說棍棒之下出孝子,嚴厲的家教,和規矩形成人對家族權威的尊重,也就是孝順。 母親的事事關心,讓孩子心理永遠沒有斷奶的時候,讓孩子沒有獨立成長的能力,事事依賴的情節,是無能的表現。從現在的時代背景看,這個“嚴父”“慈母”並不是特指父親或者母親這兩個特定角色,而是代表著兩種教育模式——嚴厲家教和寵溺孩子的方式。實際上,這句話在當今社會早已不適用了、也是過於絕對的。

    父母對子女過於嚴厲或態度生硬、冷漠,即使並不經常打孩子,也會使孩子成長在不快樂的家庭環境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還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常見的表現有,負面情緒和負性思維嚴重,也就是,看人看事習慣於盯住消極和負面的東西,並自己主觀地將消極和負面的東西誇大,這樣的人顯然很難找到幸福感,很容易自陷於悶悶不樂、憤憤不平或悽悽慘慘的心境中。相反地,由於現在大多處於421的家庭模式,獨生子女很容易受到全家所有人的寵溺、嬌慣。長此以往,孩子對家長不會有敬畏之心,甚至不懂得如何尊重家長,性格也會變得很自私、很任性,這樣的孩子在社會上也不會受到多大歡迎。而適當的對孩子的生活、學習,給予關愛,能夠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有美好的童年生活,塑造出孩子積極、樂觀、Sunny的性格。

    所以說“嚴父”不一定出孝子“慈母”不一定多敗兒,而是要找到教孩子的正確方法。現在的孩子獨立性、個人意識更強,孩子犯錯,最好是以說服教育為主,多和孩子溝通,瞭解他的喜好,他做某事的原因,最好能成為朋友一樣,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的優點是父母身上的優點,孩子身上的缺點是父母身上的缺點。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樹立好個人品質,選擇好管教方式,將對孩子益處頗多。

  • 3 # 七媽咪的日常

    首先我覺得這句話有點片面。因為這沒有絕對的事件,嚴與慈都是要相對的,但是父親嚴一點是可以的,比較一家之主,還是要有點自己的威嚴在的,但是不是說時時刻刻都威嚴,如果偶爾可以想黃磊老師那樣,那也是兒女喜歡的,所以這個要根據你們家裡的情況啦!中今中外,都是有很多相反的例子的!希望你是位好媽媽好爸爸咯

  • 4 # 陳天哲

    當然適用!問題是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不要偏頗或者自我杜撰!我們不妨看一看當下的教育:嚴是愛溺是害,往往嚴格的家庭子女都有出息且孝敬父母的多,而溺愛的子女多沒出息而且容易在社會上惹事端,大多也不會孝敬父母。

    有人會誤導認為嚴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錯!這只是一個比方,寓意為父母要嚴格管教孩子,教他正確的做人觀,讓他懂得分辨是非好壞。我認為慈母嚴父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解釋,而並非真的要用棍棒來教子,畢竟暴力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而所謂的“不打不成器”是指在某些無能為力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極端措施,畢竟有些時候只有讓人受到巨大的困難後才會吸取教訓,並不是說毫無觀念的打孩子。

      雖然現在一些教育家說不提倡棍棒教育,但我個人認為,所謂的棍棒教育並不是說像一天三餐飯一樣,老是打孩子,應以說服教育為主,多和孩子講道理,以理服人。不過在孩子犯了重大錯誤的時候,應該給於一定的懲戒,讓孩子記住,同樣的錯誤不可再犯因為小孩的記性好,但對於所犯的錯誤卻是忘性大,但事後也要和他講道理,讓他知道錯在哪裡了~~~~

      越不孝順的子女父母越是從小就寵愛有加,孝順的孩子從孩提時代父母就對其較為嚴厲。

      為什麼會這樣呢?從現在心理學角度來看,父母寵愛愛子,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就是家中的老大,父母不僅要對他們言聽計從,還要柔順地巴結、恭維和討好他們。這樣久而久之,從襁褓到成人,歷經十幾個風霜雪雨,這種習慣、思維和觀念就會逐漸在子女的心中定型。長大乃至成家立業後他們會照樣對父母頤指氣使,不僅從未樹立起孝敬回饋父母之心,而且掠奪搜刮父母之心更盛。為何如此?皆因隨著年齡日增,慾望的胃口也會越來越大,自己無力盡情滿足的情況下,早就習慣於依賴父母的子女對父母的要求也就不斷增加。父母不僅不能獲得晚景安詳,還會變本加厲永無止境地貼補早已長大的孩子,稍一不順就會惹來子女的呵斥或打罵。這就是所謂的“習慣成自然,溺愛結惡果”!這樣的孩子不孝根子是否在父母身上?事實正是父母對孩子的溺愛造就了子女的不孝啊!

      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厲的父母調教出來的孩子大都是孝順的。為何?父母的嚴厲從小就在孩子心中生了根,高大、權威、不可隨便挑戰就成了孩子心中父母的形象。有此大小、高下、尊卑的心理定位,孩子就會自覺地依從父母,揣摩父母心思迎合父母行為就成了孩子們的習慣,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自然而然地尊敬和愛護父母,想父母之所想為父母之慾為就成了他們孝順的習性。

      我們知道,人的本性中有惡的一面,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抑惡揚善,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且,讓他們知道,做了不該做的要受到相應的懲罰。這樣,懲罰的誡懼效應,使得當事者明白了這個社會有一種規則必須遵守,否則就要付出代價。這種規則意識會使他們終身受益,使社會受益。我想,南韓教育體罰的積極意義也正在於此。

      這就像教育小孩子時,家長告誡孩子的叨嘮是最不受孩子歡迎的。我想,不妨讓他吃點小虧,比叨嘮有效得多。當我們告訴孩子燭火燙人時,他常常是要試一試的,我們不是厲聲斥責,就是趕緊將他拉走。可是,常常在我們不在場、不注意時,孩子被燙傷了,可能是很嚴重的燙傷。於是,我想,不如在他試圖摸燭火時,先告訴他燙人,摸不得,如果他非要摸,就讓他試一下,當然,家長的責任是注意儘量減少傷害。這一次疼痛的經歷一定會讓他銘記終身的,一同銘記的還有一個觀念——不聽父母的告誡是要吃虧的!初看起來,父母好像是狠心的,可是這個狠心是為了孩子有正確處世觀念,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老師的懲罰,包括體罰,就像燭火,只不過儘量減少傷害的責任要由老師來把握。還有,在中國的這種教育體制下,一味的追求愛的教育對我們這人口基數大,人均素質低的國家........愛的教育不一定適合我們。​

  • 5 # 在路上的Nancy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

    這句話流傳很廣,很多人認同,與此類似的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說了規則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我把這句話改成:

    規矩出孝子,溺愛多敗兒。​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讓我想起一個奶奶,曾經朝我訴苦,說她最疼愛的孫子打人。

    “我家孫子愛亂打人。”

    “哦,他打過誰?”

    “他不敢對他爸媽動手,只打我。”

    話一說出口,淚水漣漣。一位最疼孫子的奶奶,卻被孫子打,她想不通,也很傷心,不知道該怎麼辦。

    如果只給孩子疼愛,滋養,而不給孩子規矩,孩子就沒有規矩,無法無天。那些喜歡動手,攻擊性強的小孩,常常是父母給了過多的愛,而缺乏管教導致的。​

    自由粗放型教育,釋放孩子天性,發揮孩子潛能,但這樣的教育並不代表孩子應該沒有規矩。雖然孩子純真無邪,但是孩子得管。任意妄為的小孩,老師和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歡。雖然家人可以溺愛自己的孩子,但社會不會溺愛他,最終,社會會給孩子補上家長管教的課的。

    嚴父代表規則,慈母代表滋養和安撫。在養育小孩的過程中,兩者不可或缺。

    只有規矩,孩子會感到冷冰冰,距離感,沒有愛;

    只有滋養,孩子會沒有教養,不懂禮貌,無法適應社會。

    當孩子大晚上想吃冰淇淋,家長沒有給他吃,而哇哇大哭的時候。

    家長怎麼做才能既規矩孩子,又安撫孩子的情緒呢?​

    1.不說不,而說可以。

    “好的,可以吃,不過得等到明天中午。”不殘忍拒絕,而是口氣輕柔的延遲滿足。​

    2.瞭解他想吃冰淇淋的心情。

    “聽到了,知道了,你現在非常想吃冰淇淋。”安撫未得到滿足的情緒,只要簡單的看到孩子的情緒。​

    3.幻想式滿足。

    “你打算吃什麼口味的呢?櫻桃味還是草莓味?”透過幻想的方式,消解想吃的慾望。​

    4.轉移注意力。

    “媽媽給你講故事,看看小兔子又遭遇什麼新鮮事了?”孩子天生好奇,利用他喜歡的另一件事,轉移孩子注意力。

    智慧的家長們,你們get到了嗎?​

    書名:

    寶寶入園-陪孩子度過入園關鍵期

    幼小銜接-陪孩子度過幼升小關鍵期

    育兒困惑,請發郵箱:[email protected]

  • 6 # 獨狼129211

    身為人母人父沒有不寵愛孩子的,尤其是獨生子女佔得比重更大一些,當然隨著二胎的開放比重會減少,但是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的心態不會變得。孩子需要各方面的成長,需要不斷的適應這個社會,除了智力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適應。這個世界不只有我們一個家庭 ,這個社會不是我們一個家庭的社會,我們和孩子都要適應社會適應社會規則,道德和法律秩序,學會禮儀 學會尊重 學會……

    孩子要學的東西太多,在初生牛犢的時期他們不知道危險與錯誤,而這些危險是確實存在的,有時不光是對自己孩子 還有對他人造成的危險,有時候這些後果是大多數人不能承受的。如果我是新聞中的父母我會出手懲戒我的孩子,並讓他記住諸如此類的危險後果。

  • 7 # 使用者情感導師zmj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我不認同。

    嚴父不一定岀孝子。

    以前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不聽話,一般是父親用棍棒打。

    我覺棍棒打不出孝子來,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有叛逆心理,你越不讓他的事,他偏做。

    靠棍棒是打不出孝子的。慈母多敗子。

    母親教肓孩子多溺愛​。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對孩子過度溺愛,會導致孩獨立性不強。

    母親大都捨不得打孩子,什麼事都讓著孩子,這種溺愛會毀了孩子。

    等該子長大後,你管不了孩子了。孩子不能獨立,這樣會毀了孩子一生。父母是家庭的第一任老師。要用科學的方法去教育孩子,為國家培養出​棟樑之材。

  • 8 # 言勸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出自《增廣賢文》。意思是有嚴厲的父親,才會有孝順的兒子;有太仁慈的母親會驕縱孩子,孩子會學壞。

    慈母也好,嚴父也罷,只要把握好“慈”和“嚴”的度,就一定會出“孝子”。否則,一味的“慈”和“嚴”,就有可能出“敗兒”。

    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嚐盡了“慈”和“愛”,在家裡“唯我老大”,被溺愛的無視規則,他就很難建立適應社會規則的能力,一旦踏入社會就會四處碰壁。有一個民間流傳了很久的故事:一個母親晚年得子,所以對這個兒子倍加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任性妄為無法無天,孩子一直到八歲還爬在母親懷裡吸奶。長大後,偷盜搶劫、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結果被執行死刑,臨赴刑場時死囚要見母親,母子相擁淚水相融,孩子提出吸最後一次母乳,沒想到兒子狠狠地咬掉了母親的奶頭。這是死囚最後對母親寵愛的回報,也可以說是怨恨、報復!

    如果同樣一個孩子在嚴父的棍棒下,家裡儼然一個“重慶渣滓洞”,經常對孩子拳腳相加,嚴刑峻法。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也可能會走向兩個“極端”。要麼是更加判逆,滿腦子都是恨,仇社會、恨父母、仇恨一切;要麼性格孤僻、冷漠、自卑,膽小如鼠,無所作為。看起來"狼爸虎媽"教育的孩子"聽話",也只是表面的、暫時的,孩子從小迫於父母的"權威",熟悉各種規則和要求,長大後會懂得孝順父母,好好學習,甚至會成為一個別人眼中的優秀人。但是,孩子的核心是不牢固的,這些道德能力是被灌輸的,有一天他的自我意識可能會讓自己感到空虛,可能讓自己去反擊權威。

    教育孩子的“慈母"和“嚴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父親唱黑臉,母親唱紅臉"。夫唱婦隨各自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演好了事半功倍,演砸了就會事倍功半。"嚴"並不是動輒就訓斥吵罵、棍棒伺候;“慈”也不是一味遷就、過分溺愛。因此,“嚴慈”有度、"恩威"並重,這才是好的教育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個月寶寶奶粉可以加紅棗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