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資深人士說文史

    戰國七雄,分別是秦國、魏國、楚國、齊國、燕國、南韓、趙國;這七國中,魏國是第一個霸主國,秦國、齊國曾並稱東西霸主,楚國一直是大國,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事力量強大曾是唯一能夠對抗強秦的國家,只有南韓、燕國一直沒有強大。

    南韓的原因好分析,地域小,人口少,地緣政治惡劣,是天下嚥喉,處於四戰之地,四周強國對其虎視眈眈,向西抵抗秦國東進之路,也阻礙魏國,楚國和齊國爭霸活動,南韓受到四方牽制,國力一直強大不起來。我們來看看燕國為何不能強大?

    燕國是西周時期最早的諸侯國之一,其立國時各方面的實力都遠超於秦國,導致燕國不能強大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燕國因循守舊實行迂腐的王道統治,在制度上不思進取,在魏國發生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後,國力強大成為中原霸主,南韓也進行申不害變法有過10年的大治,秦國所進行的商鞅變法更是將秦國推向戰國強國行列,而此時的燕國卻不為所動;燕國的政治制度這與齊國的吏治統治,秦國的法治統治相差甚遠,燕王噲竟然將王位禪讓給大臣子之,可見迂腐到什麼程度。

    其次,燕國國君失敗的外交策略,使燕國國內發展陷於被動狀態,反覆無常的邦交策略,先是和弱國合縱抗秦,後又與秦國連橫對付中原諸國;燕國的邦交毫無戰略性,更多的是為私仇考慮,例如,燕國對齊國有私仇,死咬齊國不放,樂毅聯合五國伐齊,本來一鼓作氣能滅掉齊國,但燕國因固守王道傳統沒有趁機滅掉齊國,反而後來被齊國咬了一口。

    此外,燕國對自己的鄰國趙國也採取鄙視的態度,當秦國進攻趙國時,燕國國君沒有想到唇亡齒寒這個道理,沒有把趙國當作阻擋秦國的屏障,當趙國滅亡後,燕國離亡國也就不遠了。燕國眼中只有大國,秦強跟秦混,楚強跟楚好,齊強也依附齊國,但哪一方關係都不牢固,每次合縱連橫時,燕國都得不到實際的利益,還得罪不少大國,就這這種夾縫中生存狀態,燕王卻自得其樂。

    再次,燕國懷有濃厚的貴胄情節,它與秦國統一天下的出發點完全不同,燕國反對大一統國家,嚮往西周時期那種諸侯國的狀態,想回到西周老牌諸侯國那種自豪感,這就是沾沾自喜的貴胄情節,正是這種思想情節下,燕國總是在墨守成規,從來沒有真正考慮過改革、變法創新發展之路,燕國怎能不敗。

    筆者認為,燕國國君缺少雄才大略的胸襟,具有濃厚的復仇思想,之前我們所說的由於各種原因,燕國與齊國、趙國結了結了樑子,數十年抓住這私仇不放,死磕齊國和趙國,自己也耗費國力,失去了發展強大的機會,戰國末期,燕國太子丹甚至想透過荊軻刺秦王來改變戰國時局,來保衛燕國,這種狹隘的格局怎麼能成大事。

  • 2 # 奮鬥的阿龍286

    燕國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時代除了樂毅伐齊有可圈可點之處,其他時候基本就是默默無聞,算是戰國七雄裡的小老弟,之所以比較弱。

    一,當時燕國的地理環境不好。當時燕國的鄰國是趙國和齊國。加上齊國和趙國一直都是比燕國強大的,這就直接導致了燕國很難越過他們倆去參加中原事務,這樣燕國的存在感自然也就較低了。而且趙國和齊國也一直在中原爭霸,沒有時間去理會燕國,這就導致了燕國長時間的安逸,戰鬥力自然也就弱了。

    二,燕國在春秋戰國期間領土擴張比較大的地區就是遼東地區。當時那個地方都是未開化的地區,所以燕國對付他們不需要多大的技術含量。時間久了就導致燕國不會大幅提升軍事力量水平,也就出現了突然間和中原國家戰鬥,即使幾倍於敵也依然慘敗的結果。

    正如晚清時期一樣,長期的閉關鎖國必然導致戰鬥力下降。而燕國正是被齊國和趙國給閉關鎖國了。

    燕國的地理位置成就了他也毀了他,成就在於地理位置相對安全,毀也會毀在這裡,想參與中原事務,耍存在感也是很難的。

  • 3 # 水易堂主

    燕國不能強大的原因很多。首先,與舊勢力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如何自大?周武王一十三年,召工夥同周公等在牧野之戰中幫助武王滅了商紂王。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手持大鉞,召公高手持小鉞,左右夾輔周武王舉行祭社大禮,向上天和商朝百姓宣告帝辛的罪責。能有為領導牽馬墜蹬之榮,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之資,可見召工與周之姬族不分彼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召公封在薊地(今北京),建立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但召公沒有前往薊地就封,而是派他的長子克管理薊地,自己則留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繼續輔佐周王室。即使到戰國時期,周王室名存實亡,燕國仍有“復召工之政,納貢於周王室”之舉。

    其次,燕國不能強大是因為改革不夠徹底。樂毅經天緯地之才也。但燕昭王之用其強兵,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三十二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秦、韓、趙、魏五國伐齊,獲得大勝,五年內連下齊國70餘城,報了當年齊國入侵燕國之仇。此役後,齊國疆土只剰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即墨二都。本來挺好的局面,可惜關鍵時期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燕惠王為太子時,就與樂毅不合。齊國即墨守將田單知道燕國君臣相疑,利用這點,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樂毅擔心被殺,便逃亡趙國。騎劫平庸無能,並無軍事才能,他代替樂毅為將,造成了燕國軍心動搖。田單則故意誘使騎劫犯錯誤,以激勵齊軍計程車氣。田單以火牛陣一戰大敗燕軍,騎劫為齊軍所殺,燕軍望風而逃,齊軍很快就收復了失陷的70餘城,趁勢復國。前272年(燕惠王七年),燕國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燕惠王為燕相公孫操所殺,並立惠王子燕武成王為傀儡。從此燕國一蹶不振,每況日下。

    天下大爭之時,本是赤膊上陣之際。與舊勢力瞻前顧後暗送秋波,自己內部又亂的一團麻。還談什麼強大?

    等到荊軻剌秦不過是驚鴻一瞥曲終人散的鬧劇而已。

  • 4 # 澤宇明志

    通常來說,被封在邊疆的諸侯國,其發展空間較大,也易於崛起。齊、楚、晉、秦,趙,莫不如此。但有一個諸侯國卻似乎是另類,此即是燕國。燕國雖也被列為戰國七雄之一,但其國力卻長期很弱,也缺乏存在感。若不是戰國後期,燕將樂毅合五國之兵,連下齊國七十餘城而幾滅齊國的那一次驚鴻之舉,燕國真得很難被列入戰國七雄。

    燕國之固弱,令人瞠目結舌,曾趁趙國長平之敗、壯者皆死的機會,而舉國伐趙。燕軍雖擁有五倍於趙的兵力,卻仍被趙國打得大敗、並圍了國都。數年之後,燕國見趙國數困於秦國,廉頗也去將離趙,想因趙國之弊再次攻之,結果又一次大敗,主將劇辛被殺,燕軍損失兩萬。可以說,論諸侯的實際戰績,燕國的表現對比中山國、宋國也都相形見絀。那為何地處邊疆的燕國,卻如此羸弱不堪呢?

    燕國,為召公奭的封國。因成王年幼,召公奭留在周室輔政(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而未能就國,故由其長子克就國。燕國的早先地位,在宗室之中,僅位於魯國之後,也是北方最為重要的封國。但為何燕國卻長期默默無聞,發展緩慢呢?

    首先,燕國的位置過於偏北,遠離了華夏諸侯的核心圈,甚為孤立而不利於其交流與成長。春秋時期的燕國,很少參與諸侯的事務與紛爭。故而,關於燕國的史籍記載也很缺失。而各諸侯強國,都是在交流與碰撞中,才得以成長與壯大的。燕國缺少這種歷煉,長久也就自然漸漸落後了。

    再則,燕國雖立國甚早,卻歷經兩次滅國之災,影響了其勢力的發展。前7世紀,山戎勢力強盛,屢屢南侵,燕桓侯為躲避山戎侵擾而被迫遷都。燕莊公在位時期,燕國更是在山戎的大規模入侵之下差點亡國,後賴齊桓公出兵相救、擊敗了山戎,才得以保全。而進入了戰國中後期,因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而引發了“子之之亂”,齊國、中山國趁亂攻破了燕國,燕國再次幾乎亡國。雖然,燕國在燕昭王的招賢納士下,而使燕國得以恢復與富強,並差點滅掉了齊國。但畢竟底子過於薄弱,起步又太晚,已經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燕國的宜農地區也較為狹小,影響了其崛起速度。燕國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北為東胡,南為齊、中山、晉(趙)等國。適宜農耕的地區甚為狹小,又易遭到海侵。故而,燕國一直很貧弱,影響了其崛起速度。司馬遷也曾對燕國評論道:..燕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彊(通“強”)國之間,

    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

    。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於姬姓獨後亡,豈非召公之烈邪!

  • 5 # 雲暗雪山

    主要有下幾點原因:

    一,當時燕國的地理環境不好。當時燕國的鄰國是趙國和齊國。加上齊國和趙國一直都是比燕國強大的,這就直接導致了燕國很難越過他們倆去參加中原事務,這樣燕國的存在感自然也就較低了。而且趙國和齊國也一直在中原爭霸,沒有時間去理會燕國,這就導致了燕國長時間的安逸,戰鬥力自然也就弱了。

    二,燕國在春秋戰國期間領土擴張比較大的地區就是遼東地區。當時那個地方都是未開化的地區,所以燕國對付他們不需要多大的技術含量。時間久了就導致燕國不會大幅提升軍事力量水平,也就出現了突然間和中原國家戰鬥,即使幾倍於敵也依然慘敗的結果。

    正如晚清時期一樣,長期的閉關鎖國必然導致戰鬥力下降。而燕國正是被齊國和趙國給閉關鎖國了。

    燕國的地理位置成就了他也毀了他,成就在於地理位置相對安全,毀也會毀在這裡,想參與中原事務,耍存在感也是很難的。

  • 6 # 調侃歷史

    大家好,我是調侃君。歷史問題我來答。

    燕國的故事,可謂黑色幽默。

    燕國(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享國八百二十二年。(司馬遷定論,因為燕國具體年代無歷史考據)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除了燕昭王高薪聘請樂毅和荊軻刺秦王事件,燕國在整個春秋戰國史中一直沒什麼存在感,曾經差點還被山戎打到滅國,最後是齊桓公出兵相助,不然戰國七雄恐怕就要改名了。是什麼造就了燕國的存在感這麼低呢,根本原因就是弱,所以,調侃君今天就帶大家瞭解瞭解燕國為啥硬氣不起來。

    考慮到燕國的歷史記載很模糊,也很簡單,燕昭王之前的燕國史幾乎是空白的,所以大多數都是調侃君自己分析,如有錯誤,請指出。

    地理位置

    歷史上的燕國在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消滅了薊國、孤竹、令支、無終、平定遼東等)

    燕國地處北疆,農耕區極少,而且東面由於渤海海侵和黃河故道的原因,產生了一大片沼澤地,在那個時期是“苦寒之地”,東到遼東,西至太行,北抵草原,南面是趙國、中山國與齊國,在以農耕為主且並不發達的春秋戰國時期,燕國連溫飽都難以解決,更別提強國了。而且由於位置遠離中原,脫離了交戰區,雖然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安逸,可是缺少碰撞,軍隊實力不夠。

    堅守舊制,固守王道

    在整個戰國時期,燕國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個例。在那個時期,各國在不同地域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探索與創新,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每一個國家都在為了自己的生存探索著自己的生存方式。

    燕國的始祖是召公,這是西周分封的1800多個諸侯國之中最重要也最特殊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是周公旦,魯國)

    史料顯示,召公曆經文、武、成、康四代,是西周時期最長壽和權力最大的權臣,有傳言說他活到了180多歲,從“歿若顏淵,壽若召公”就可以看出召公是一個長壽的人,燕國的政治就被長壽的召公奉行的王道所凝固了(就是以德服人) 。但這種政治在戰國時期就顯得十分可笑,而一旦有新君主想要進行一些變動時,老貴族階級就站出來說不尊重祖先,召公的帽子太大,扣在了燕國的頭上。在那個時代推翻這樣一個大BOSS的制度除非是一個能力壓群臣且有雄主之風的人外根本辦不到。這就導致了燕國一直迂腐到滅國。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樂毅攻齊,齊國只剩下最後兩座城池,樂毅本來打的下來,可是燕昭王對齊的態度突然發生了變化,改用王道德政,在齊國推行了5年,有這時間,齊國怕是早打下來了。這也是後來樂毅為什麼堅持不回燕國的原因,他已經發現了燕國迂腐所造成的危害。

    還有就是長平之戰後,燕國不與其他國家一起聯合,反而因為仇恨一直攻打趙國,完了還打不贏,打不贏不休養生息反而繼續打,這也是王道的迂腐思想。范雎就是利用每個國家的弱點進行遠交近攻。

    司馬遷在《史記·燕召公世家》中寫道:召公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且人乎!燕外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幾乎者數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歲,於姬姓獨後亡,豈非召公之烈邪!

    太史公將燕國長存的原因歸於德,卻不說滅亡的根本,可這正是我們所關注的重點。

  • 7 # 減水書生

    宋國是春秋時期的笑話,燕國就是戰國時期的笑話。

    別說燕國沒強大過,其高光時刻差點兒拿下了整個齊國。但是,架不住燕華人自己作啊,硬是把崛起的機會給弄丟了。然後呢?然後就是繼續自己折騰么蛾子的本性,一直在幹損人不利己的事。

    戰國時期,燕國的存在感極低。但是,燕國充分說明了啥是生命不止、折騰不息,從來不在東北一角踏實待著,從來都要製造點兒國際玩笑。

    01.燕國要強大,只有兩個途徑

    秦國據關中之險,這地理位置算是得天獨厚了。但是,燕國的位置也不錯,起碼比南韓和魏國強,而且強太多。它跟秦國一樣,只有一面遭戰,不用擔心腹背受敵。南韓和魏國,是四面遭戰之國。所以,從列國競爭的角度看,燕國的位置不錯。

    燕國是人少地少,但地少的問題好解決,因為到處都是荒地,只要有人就能開墾出來種糧食。整個戰國,總得來說就一直是地廣人稀。所以,土地不是主要矛盾。

    戰國競爭的主要矛盾是人口,人口才是硬實力。比燕國更慘的就是秦國,前期被戰國群雄集體瞧不起。而且,周王東遷後,關中秦地也剩下不了多少人口。沒人口咋辦?那就鼓勵移民。秦國的人口主要是在商鞅變法之後招攬的六華人口。只要國家給政策,人口的問題也好解決。

    燕國也可以解決,就看它想不想解決。

    土地的問題雖然不嚴重,但要爭霸天下,就得逐鹿中原,就是往黃河邊上打,打通黃河通道才是關鍵。所以,燕國要強大,就得在中原能發聲、在黃河有地盤。這就得往南發展,而往南發展立即會遭遇兩個對手,一個是趙國,一個是齊國。

    這兩個國家,哪個都不好惹。所以,燕國的南向發展,就一直受限。

    首先是齊國。戰國之世,秦國最強、楚國最大而齊國最富。齊國是能與秦國和楚國較量一番的,所以燕國不是能不能打齊國的問題,而是怎麼才能不被齊國打的問題。

    其次是趙國。秦國之強,強在了綜合國力,表現在虎狼之師的軍事實力上。但是,單拼軍事實力,趙國一點兒不比秦國差。整個戰國,也就趙軍能在戰場上跟秦軍較量一番。所以,燕國是屢屢挑釁戰國,但是屢屢被趙國打得滿地找牙,從來都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所以,這個南向發展問題解決不了,燕國就別想強大。窩在東北一角,除了打打東胡,燕國連國際新聞都製造不出來,因為沒人理他。

    02.燕國也有春天,它迎來了崛起的機會

    燕國的國際新聞全是齊國給製造出來的,就是齊國要麼揍它、要麼玩它、要麼折騰它。齊國不折騰的它的時候,燕國就自己折騰自己,弄出來一個子之之亂。就是燕王噲非要效仿三代搞禪讓,要把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

    這時候是公元前318年。

    商鞅秦國變法是公元前356年,吳起楚國變法是公元前386年,申不害南韓變法是公元前355年。春秋無義戰、強國定章程,到來了戰國就更是無義戰、強者滅弱者。

    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戰國的同志們都在搞變法圖強。而在這幾十年後,燕國不僅不變法,還要效仿三代,玩什麼禪讓。真心無法解釋燕國的騷操作,只能說它在東北呆得太寂寞,非要製造點兒國際新聞、刷刷存在感,要不大家都得把它給忘了。

    子之之亂,差點兒把燕國折騰亡國了,折騰的主要禍首肯定是齊國。因為齊國折騰燕國是有傳統的,燕國沒事要折騰,燕國出了這麼大么蛾子,齊國要是不動手都對不起燕國。

    子之之亂後,燕國應該是被揍醒了。咱們不能在這麼玩了,必須得發憤圖強,不說統一天下、不說爭霸中原,起碼也得報仇,就是收拾齊國。於是,在燕昭王時期,燕國終於勵精圖治了一番。

    而且,老天真得很眷顧燕國。齊愍王主政齊國時期,齊國當真是彪悍得要命,么蛾子都是空前絕後的放,把能得罪的主要戰國全給得罪了,終於招致了五國伐齊。當然,這時候幹齊國幹得最猛的肯定是燕國。名將樂毅領兵,燕軍高光時刻,佔領了齊國七十餘城,打得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這兩座城池。

    秦國太遠夠不著,打完齊國也佔領不了齊國,戰事結束乾脆退兵。三晉和楚國把好搶的齊國土地和宋國土地都給搶了,然後也就回去了。

    燕國就不一樣了,勵精圖治而國力上升,名將領兵而燕軍彪悍,關鍵是跟齊國有滅國之仇。所以,齊國就跟老天送給燕國的一樣,打著報仇的名義,滅了齊國簡直就是合理合法。

    但是,燕昭王一死,燕國就立即開始折騰。前線換將,樂毅下課、騎劫擔當。而後,田單火牛計就把燕國打回了東北老家,燕國就再也別想什麼南向發展和中原逐鹿了。

    一個天大的餡餅砸到了燕國腦袋上,而且沒人跟他搶。而燕國呢?燕國竟然被餡餅砸暈了。

    這以後,燕國繼續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玩命地製造國際新聞,但仍舊是沒人願意搭理它。

    03.燕國就是一個國際玩笑,真別指望它能強大

    六大戰國,也不是沒人瞧得上燕國,秦國就比較喜歡它。原因是秦國要實施遠交近攻的大戰略。所以,就要交好齊國和燕國這些不接壤的國家,而死命揍三晉和楚國。

    齊國,倒還聰明,知道秦國的詭計,但是可以樂得消停,看著你們打,自己優哉遊哉。但是,燕國就不能消停了,秦燕結盟後就開始跟趙國死磕。只要趙國政局不穩、只要趙國跟人打仗,燕國就肯定得偷襲一下趙國。

    秦趙長平之戰,打得要多慘有多慘。

    這時候,列國看得都很清楚:最強大的敵人就是秦國,這傢伙是天下公敵;能幹秦國的就只有趙國,但趙國這傢伙也不是什麼好東西。所以,大家最好的做法就是坐山觀虎鬥,等打得差不多了,再援助趙國、揍秦國。

    但是,燕國這時候幹了一件什麼事?它才不管誰是天下公敵。秦國在上黨揍趙國,自己就在北邊揍趙國。你燕國不幫忙就算了,這麼落井下石真心不仗義。

    秦昭王死了,秦國算是要戰略退縮一把。於是,秦燕結盟也就淡了下來。然後,燕國趕緊跟趙國結盟,咱們休戰不打了。為表誠意,燕國不僅跟趙國簽訂了友好條約,而且送上五百鎰黃金為趙王擺酒祝壽。這就是燕國的操作,你要是真拿出五百鎰黃金,送給趙國的丞相和權臣好不好。這些人跟趙國之間還有利益接合部,到時候向燕國出賣點兒國家利益都有可能。你送給趙王是怎麼回事?

    燕使慄腹送完黃金回國,就對燕王說:我看長平之後,趙國滿大街都是小孩子,根本就沒有壯丁,這時候揍他肯定行。

    剛簽完友好條約就要開戰、剛送完金子就要送棍子,在哪個戰國看來,這都是非常不要意思的事。但是,燕國不一樣,因為它就喜歡幹這種事兒。所以,說幹就幹。

    公元前251年,燕國大軍奔著趙國殺了過來。但是,燕國真是要多慫有多慫。長平之戰被揍沒半條命的趙國,回首一掏,就教訓了燕國怎麼做人,還把燕國國都給包圍了。

    燕趙之間的恩怨還沒完。圍困燕國國都的是老將廉頗。

    公元243年,老將廉頗被趙國君臣擠兌走了,燕國又發現了機會,於是馬上殺向趙國。凡是趙國有點兒風吹草東,燕國肯定動手。但是,每次動手都被剁手,趙國再一個回手掏,乾死燕軍兩萬多人。

    公元前228年,秦戰國的統一戰爭已經如火如荼,直接幹到了趙國國都邯鄲,趙國基本被滅,而且秦軍兵臨易水、虎視燕國。

    燕國這時候要做的就兩種策略,一個策略就是舉國備戰,一個策略就是求和秦國,能晚一天被滅就晚一天被滅。而且齊國和楚國都還在,大家還能搞搞合縱。但是,正常思維從來都不是燕國的特色,它非要幹出與眾不同的么蛾子來。

    燕太子丹居然虎口拔毛,搞了一個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徹底惹怒了秦國,就是不滅齊楚,也得先把燕國給滅了。

    然後,就是燕國國滅了。

    這個戰國奇葩的生命終結於公元前222年。別說燕國能搞什麼抵抗,看它在趙國面前的戰績就能知道,秦國滅它就是大人打小孩兒。

  • 8 # 煮酒聽史

    在戰國七雄當中,燕國算是最為正統的諸侯國。趙、韓、魏時透過三家分晉竊取了晉國的土地,齊國是透過田氏代齊取代的齊國,楚國則只是一個子爵,秦國在東周之初才被封為諸侯。

    因此,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燕國都不至於弱小到如此地步,那麼到底是什麼制約了燕國的發展,使得燕國一直無法強大呢?

    地理位置的因素

    西周分封之初,為了透過分封宗親開疆擴土,周王室將許多的王室子弟分封在當時的邊疆地區,燕國就是其中一位。

    燕國的始祖是燕召公,在當時是權力十分大的存在。而燕國的位置就在當時的最北方。那裡不僅十分寒冷,而且多山脈,少耕地。這在春秋戰國那種生產力水平低的時代,是十分致命的。

    在當時,兩個國家之間的國力比拼,其實沒有那麼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糧食產量。而這一點恰恰就制約了燕國的發展。最為要命的是,燕國的北方還時常受到戎狄的影響,使得燕國的發展受到了許多的制約。

    另外,燕國一直被兩個大國夾在中間,受盡欺侮。春秋之時,燕國兩側是晉國和齊國,兩個老牌大國。而到了戰國時代,燕國兩側則是趙國和齊國,同樣是兩個大國。

    這兩個大國的存在,嚴重的影響了燕國的發展。

    燕國外交政策的反覆無常

    秦昭襄王採用范雎的“遠交近攻”政策,是因為秦國的強大。燕國如此弱小,其外交政策就應該是交好趙、齊兩國,而不是一味的在後面撿便宜。

    長平一戰,趙國被秦國坑殺了數十萬趙軍,實力下滑嚴重。此時的山東六國,應該已經意識到了恐懼,並與趙國一起合縱抗秦。

    有的國家確實是這麼做的,比如楚國和魏國,他們在邯鄲之戰中支援趙國,並大敗了秦國,延緩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

    但是很顯然,燕國就沒有這種覺悟。公元前251年,燕國聽說趙國長平之戰中遭到重創,決定派兵攻打,結果沒打過,被廉頗大敗,只好求和。

    燕國的這種外交政策,註定了其無法成長為大國。

    燕國沒有進行過變法

    戰國時期,各國為了強兵富國,紛紛開始裡變法活動。魏國有著名的李悝變法,南韓有申不害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齊國有稷下學宮,而燕國僅僅只是在燕昭王時期強盛國一時。另外,燕昭王時期燕國的強大,更多的是因為燕昭王的賢明領導,而非燕國的政治改革。

    這在局勢複雜的戰國時代,是十分不利的,這也是燕國一直無法強大的原因。

    結束語

    趙國在經歷胡服騎射之前,軍事力量孱弱,趙武靈王深感痛心,才決心改革。就是這樣的趙國,燕國也打不過。可見燕國,有多麼的弱小。

  • 9 # 皓月蔓

    戰國七雄,是指齊國、楚國、燕國、南韓、趙國、魏國和秦國!燕國也是七雄之一,為什麼不能強大呢?

    1、天時地利人和,燕國地理不好!

    2、國力不夠強!人力物力都差一點!農耕生產弱!

    3、受邊鄰國家的牽制!畢竟燕國當時不夠強大,時常會受到齊國和趙國的打壓!

    歷史明智,我們從燕國處於戰國七雄又不強這件事之中,得出什麼道理?

    1.從古到今,無不體現天時地利人和這個原理!古人都會用這個原理獲得更大的成功!燕國由於戰時,差點多次滅國,也是被逼在偏遠地方落腳立國!

    放眼未來,我們很多加盟連鎖店,看重的就是地理人和!有地段,有人氣,才有業績,古時沒有辦法選擇,現代人是可以透過選擇來處理的!

    很多連鎖店看中的就是地理位置,這是成功之一!

    2.任何時刻,都要注重農業!

    農業是糧食根基!

    每個國家斷什麼不能斷糧!古時無電,可以斷電!但是,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糧食,就會動搖了一個國家的根基!需要源源不斷進口,才可以保證口糧!

    3.交流聯盟都是加強聯絡的一種方式!燕國地理位置偏遠,又被別國打壓,無法跟大國正常交流共同成長!

    4.儘管再弱,都要保持堅韌!燕國再不強,也是戰國七雄之一!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國之尊嚴!努力讓自己有翻身之地!做人也是一樣,儘管很多時候沒有存在感,也需要默默努力!

  • 10 # 依稀說史

    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國祚延續時間最長。公元前1044年召公被分封在燕地,燕國正式立國。公元前222年,王賁攻陷遼東,俘虜了燕王喜,燕國滅亡。燕國前後延續長達822年。在漫長的800年時間內,燕國始終沒有站在列國之巔,在各個諸侯國中始終處於中下游水平。春秋時期的強國先後衰落之後,燕國並沒有崛起;進入戰國時期,其他各國先後崛起,只有燕國悄無聲息。

    做為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為什麼一直都不能強大?其實燕國不能強大的原因非常多,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內在因素。

    燕國成為強國的軟體條件不足。

    燕國是一個老牌諸侯國,也是為數不多的貫穿兩週、春秋、戰國的諸侯國。老牌諸侯國擁有歷史悠久的優勢,當然也會出現一些積重難返的問題,燕國承受了太多的政治負擔。政治負擔過重導致燕國在轉型時期難以向他諸侯國那樣快速解決國內問題,出現政治、社會轉型困難。燕國揹負著沉重的負擔,在戰國時期步履維艱,逐漸落下了一個“老弱燕國”的名號。

    戰國時期的變法浪潮波及了其他各國,燕國卻基本上按兵不動。魏國任用李悝變法,楚國任用吳起變法,秦國任用商鞅變法,齊國任用鄒忌變法,南韓任用申不害變法,趙國實行胡服騎射。只有燕國沒有任何動靜,燕國在這股變法浪潮中逐漸失去了先機,也逐漸落後於其他六國。即使是比較弱小的南韓,也曾經是一個小霸,但是燕國卻一直是一個弱國。燕國沒有變法,反而出現了子之之亂,燕國的國基大大削弱,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更被邊緣化。

    春秋戰國時期,明君強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國家強大。戰國時期的強國中,都擁有大量明君賢臣。秦國有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商鞅、張儀、樗裡子、白起等,趙國的趙武靈王、廉頗、李牧、趙惠文王等,魏國有魏文侯、魏武侯、李悝、吳起、龐涓等,齊國有齊威王、孫臏、田忌、匡章、田文、田單等。燕國的明君也就是燕昭王,可惜燕昭王卻沒有進行深刻變法。燕昭王也只是讓燕國短暫強盛一時。燕國缺少能夠讓國家強大的明君賢臣,燕國只能一步步沉淪,最終淪為一個弱國。

    燕國除了沒有成為強國的軟體條件,也缺少成為強國的硬體條件。

    戰國七雄中,燕國的地理位置處於東北角,在戰國七雄中所處地理位置最差。戰國七雄中,齊國享有魚鹽之利、楚國享有廣袤之利,三晉坐擁中原之利,秦國則擁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燕國之地處於東北一隅交通不便利,而且遠離中原核心地帶。燕國北面和少數民族相鄰,其餘地方和齊趙兩大強國相鄰。燕國和兩大強國相鄰,卻無有利的地形用於防守。趙國和齊國時常會擊敗燕國,也經常干涉燕國內政。子之之亂時,燕國險些被滅掉。燕國的地理位置過於偏向一隅,所以一直遠離戰國政治核心,造成燕國逐漸落後於他國。燕國又時常被大國干涉內政,國家一直難以發展壯大。

    燕國的地理條件相對較差。戰國七雄中,燕國的地理條件最差,燕國的緯度最高,氣候相對比較寒冷。由於寒冷的氣候條件,加上相對較少的降水量,燕國的農業一直比較落後。戰國時期,如果農業發展不起來,就不可能成為強國。由於燕國的地理位置相對較差,而且氣候條件相對較差導致燕國的耕地面積相對較少,適合人類生產、生活的土地也相對較少。

    由於燕國的氣候寒冷,自然條件相對較差,可利用土地較少,所以導致燕國的人口也相對較少。燕國的國土面積大概為20萬平方千米,人口只有100萬左右。齊國的國土面積也就是25萬平方千米,人口卻到了500萬。趙國也擁有大概300多萬人。戰國七雄中燕國的人口、國土面積都不佔優勢。尤其是人口稀少,成為制約燕國成為強國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由於缺少成為強國的軟體條件和必要的硬體條件,所以燕國的國力一直都不強,燕國也一直無法成為一個強國。進入戰國時期之後,燕國一步步沉淪,逐漸成為戰國中最為羸弱的一雄。只有燕昭王在位期間,曾經強大一時。燕昭王和樂毅聯手壯大了燕國,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破齊國,差一點滅掉齊國。燕國的強大也只是曇花一現,隨著燕昭王去世,燕國又變回了“老弱燕國”。

    一個燕昭王、一個樂毅就可以讓燕國強大一時。如果燕國多出幾個燕昭王和樂毅,說不定燕國能夠成為強國。

  • 11 # 追歷史的公子

    我個人認為:燕國之所以不能強大,核心原因便在於它所奉行的政治傳統與其所處的時代格格不入。具體闡述如下:

    一:高貴的血統註定了燕國的王道

    從血統上看,燕國無疑是戰國時代最為尊貴的國家。燕國的開國君主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召公姬奭,即燕召公。因此,若論血統關係,燕國和周王室同出一脈,是名副其實的正統諸侯國身份。從興衰歷史上看,燕國建立於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分封之際,滅亡於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秦軍俘虜。因此,若論國運長短,燕國國祚長達八百二十二年,是春秋戰國時期存在時間最長、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

    按理說,擁有著高貴血統和悠久歷史的燕國,本應在戰國時代大放異彩。可現實卻是,燕國一直是默默無聞,在戰國七雄中屬於邊緣地帶。有人或許會認為燕國君主無能,致使燕國錯失崛起良機。客觀地說,燕國的歷代君主,雖不如秦國君主雄才大略,但也絕非昏庸無能之輩。燕國的崛起與否,很大程度上並非是君主所能左右的,而是由它建立之初的基因所決定的。

    換而言之,燕國無法崛起,在它初建之時就已註定。燕國的悲劇,從一開始就已演繹。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最終完成了伐紂滅商的大業,而後分封諸侯,燕國在此之際正式誕生。西周時期,是上古王道盛行的最後時期,也是周禮統治一切的時期,即所謂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燕國的先祖召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此種身份註定了燕國自建國起,便深受周禮的影響。正是受上古傳統王道思想的影響,燕國立國的國策便是施行王道,其核心便是仁和義。因此,燕國的文化基因是周禮,燕國的立國傳統是王道政治。

    二:燕國的王道政治,被時代的戰車無情碾壓

    遺憾的是,自夏朝以來,歷經商朝,到西周時期,王道已經盛行了一千多年,到春秋時期,王道已顯現出沒落之勢。當歷史進入到戰國時代,霸道政治開始崛起,開始成為魏國、齊國、楚國、南韓、趙國和秦國所奉行的政治文化。由此,各國之間兼併紛爭,爾虞我詐,整個社會騙子當道,惡棍橫行。

    然而,燕國是個例外。此時的燕國,仍舊死死遵循著其立國之初的王道政治,矢志不渝地奉行仁義之說。很顯然,燕國的王道政治與戰國的霸道色彩格格不入,燕國顯得如此另類,如此復古,如此令人感嘆而又令人同情。

    三:王道與霸道的搖擺,燕國一直在沉淪

    毫無疑問,在霸道盛行的戰國時代,燕國的王道政治是一種美好的理想,妄想以王道政治而實現崛起的燕國註定會被現實擊得粉碎。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在王道理想和霸道現實面前,燕國越來越矛盾,越來越糾結,也越來越沉淪。

    歷史註定是走向統一的,時代註定是要歷經變革的。逆時代潮流的燕國,註定會被時代拋棄,註定它一心想要實現的崛起最終無果而終。

    綜上所述,燕國無法強大的真正原因,實乃王道傳統所致。王道就如同一道枷鎖,壓在燕國的身上,使得燕國一直無法在戰國時代真正意義上施展手腳。於燕國而言,這既是它所獨具的一種特質,又是它歷經坎坷的根源。

  • 12 # 讀史逍遙今

    燕國在戰國裡貌似沒啥存在感,在我看來原因主要是這幾方面。

    一、地理位置。戰國七雄,楚國佔據南方,齊魯半島靠海,韓魏趙分居中原,秦國關中也已經是一片沃土。唯有燕國,在最北邊。華夏開篇在中原,春秋戰國時,整個中國最有價值的土地都被別的國家佔完了,那時候的北方天寒地凍,民生凋敝,直接上手了困難模式,這哪是一般玩家能搞得定的呢?一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就足夠說明問題了。

    二、人口規模。根據相關歷史資料統計,戰國七雄中有六個國家人口超過300萬,就連分家的韓趙魏都沒少於這個數字。唯獨燕國,人口將將150萬。這意味著什麼?在戰國,有人才有生產力,有人才有戰鬥力。燕國靠著比其他國家少一半的人口,能撐到後面已經很不容易了。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沒有人口,就連最基本的戰鬥力都無法保證,要怎麼在各國稱霸的歲月刷存在感呢?

    三、現在大家都在提宋仁宗,說他人好不愛打仗。可是要看到燕國的話,估計仁宗皇帝也得自愧不如。這一是因為燕國是周王室嫡系後裔,這就在戰國難等可貴。秦楚是蠻夷不入流,齊韓趙魏更是被家臣取而代之,可以說,這所謂七雄,只有燕國多少繼承了周王室的血統。另外,既然我說大周子孫,又偏偏在角落,還不如踏踏實實做個一國之主,不要插手別的國家,這樣對誰不都很好?

    所以,堪堪燕國,只留下了這許多淒涼。

  • 13 # 凡幾

    商朝認為自己是燕子的後代,以燕子為圖騰。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也一直以燕子為吉祥的鳥。“燕”這個字,也有安詳,吉祥的意思。燕山的命名,起源於商朝,燕國因境內燕山而得名。

    出土文物—玉石燕子吊墜

    呂思勉在《中國通史》中說:“居於邊地之國,因為和異族接近,以競爭磨礪而強,而其疆域亦易於拓展,該是其中最主要的。”

    北京房山出土的燕國鼎

    戰國七雄的秦、楚、齊,就是這樣發展壯大的。韓與魏夾在各國中間,位置最為不利,而燕和趙的北面一直受到北狄的侵擾,因此實力也得到加強,但北面卻橫亙著太行山脈,以至於開疆拓土不可能。他們的東面和西面又各自被強大的齊國和秦國夾在中間,也制約了發展。

    以商殷文和周銘文兩種文字記載的武王封姬克(姬奭長子)於燕的青銅酒罐

    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西周,封建諸侯,對召公姬奭其實並沒有那麼狠心,為了實邊衛周而發配他去薊州那樣的苦寒之地。事實的上召公最初的領地是南燕,在今天的河南封丘縣。

    險峻巍峨的燕山

    一方面西周時期,燕國一直在與北方戎狄的衝突中,慢慢向北推進領地。另一個方面,春秋時期由於受到各國間的戰爭影響,燕國被迫向北遷移,直到太行山擋住去路,才以北京為國都。在這個遷移過程中,燕國是不安定的,經濟與軍事實力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以戰車數量衡量一個國家的戰鬥力

    後來的北燕,地理位置和資源都令中原諸侯國不感興趣,也因此縱觀整個春秋戰國,只有秦和燕几乎完全沒有捲入各國間的戰爭中。但這兩個諸侯國的發展卻是兩個極端:秦國越來越強大,燕國一直很弱。究其原因,就如本文開頭提到的,同樣與異族不斷戰鬥,但秦國更容易拓展領土。

  • 14 # 愣頭青的筍寶

    咱們從地緣格局、氣候地域、變法改革、內憂外患等四個方面來說燕國為什麼一直不強大?

    1、以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為參考。燕國的疆域主要包含現在的京津塘和遼西平原以及遼西走廊。疆域範圍內山地平原交錯。主要為山地。可耕地面積少,人口少,東北部氣候寒冷。缺乏爭霸天下的物質基礎和兵員補充。從本質上就缺乏人力和物力條件。

    2、南部和齊國接壤,西部和趙國接壤,北部有匈奴草原遊牧民族,東北部有東胡森林漁獵民族。南部面臨齊國戰略空間的壓縮,西部同樣面對趙國居高臨下的威脅。北部隨時面臨著匈奴草原遊牧民族的掠奪,東部又會受到森林漁獵民族的侵襲。

    齊趙兩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都是可以爭雄天下的大國,燕國是在齊趙兩國的夾縫之中生存。無論是從疆域範圍,還是從軍事能力。燕國都不能和齊趙兩國中的任何一個國家有實力相等的對抗。

    其次北部的匈奴草原遊牧民族的侵襲掠奪一直存在,以至於燕國修建了燕長城。這樣就造成了燕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把很大比例的國力消耗在了北部邊境。這對於人少,地少,物力貧乏的燕國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東北部的東胡森林漁獵民族雖然記載比較少,但是對燕國的破壞和侵襲還是一直存在的。

    綜合以上條件來看,燕國從最開始就缺少爭雄天下的資本。雖然同時期的秦國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受到魏楚兩國的壓制。也要面對義渠國這樣的草原遊牧民族。但是秦國本身就居天下關中,易守難攻。無論是北部的義渠草原遊牧民族還是魏楚兩國都沒有威脅到秦國的統治核心地域。又有涇渭兩河肥沃的關中平原。能源源不斷的提供豐富的物資和兵源保障。所以雖然地緣格局秦國和燕國相差不大,但本質上還是不同的。

    3、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大變革時代。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魏國的李悝變法、齊國的管仲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等都是那個時期最鮮明的時代特色。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軍功晉爵等等,無論是從土地所有制、生產方式還是國家管理方式進行了一系列變革。而同時期的燕國卻碌碌無為。沒有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這也從根本上錯過了一次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

    4、大爭之世,合縱連橫。燕國並沒有像秦齊趙魏楚那樣去參與戰國的爭霸。蘇秦的連橫,張儀的合縱。都在那個時代熠熠生輝。而燕國在同時期並沒有處理好和趙國齊國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是無所作為。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沒有一整套連貫的外交政策。這也使得燕國在戰國時期不斷面臨周邊國家的威脅。鄰里關係非常不和諧,不時受到齊國的進攻。從外部環境上就破壞了內部的完整性。

    在戰國的後期,東方六國都要面對秦國的威脅。趙國是橫貫在燕國和秦國之間的屏障。而此時的燕國並沒有處理好和趙國的關係,唇亡齒寒。整個戰國時期可以進入史冊的,只有荊軻刺秦王。哪怕成功,但也不能阻擋滾滾的歷史潮流。

    綜合以上觀點來看,首先是燕國不具備爭雄天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資源,還錯過了歷史變革的重要節點,內政外交一塌糊塗。所以燕國在戰國時期一直都不是強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萬物隨心,心念一轉,萬物皆轉,心路一通,萬路皆通”,這話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