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崇禎時期其實是有很多能幹的人的,比如范文程,洪承疇,袁崇煥,吳三桂,個個都堪稱當世大才。范文程,洪承疇投奔了後金,袁崇煥被冤殺。如果崇禎皇帝能知人善用,他會成為明朝的亡國之君嗎?
20
回覆列表
  • 1 # 如三歲兮

    如果他知人善用,或許明朝還能再續一口氣。

    歷史上,崇禎繼位,劉鴻訓建議他任用官員時採取“長任久視”的策略。也就是長期任職、長久視事。這樣,可以避免被官員短期花哨的舉動迷惑,可以看出官員執政策略的效果,避免被矇蔽。劉鴻訓這個建議,其實就是在培養新皇帝怎麼執政。

    然後,崇禎表示同意。不久崇禎聽說,劉鴻訓對人說:“皇帝畢竟是衝主。”說他年輕經驗不足(這是大實話,沒毛病),於是怒了,藉故將劉鴻訓廢為庶人。

    崇禎在位時,號稱“崇禎五十相”。(這個說法不太準確,崇禎只是換了五十個大學士)

    這能有什麼辦法。

    但凡聽進去幾個忠臣的建議,也不至於上吊致死。

  • 2 # 鄂G遊天下

    知人善用無論是對於職場團隊的領頭羊還是古代皇帝也好都是一種極為出色的領導智慧,但凡哪個皇帝有此一條,國家都不會差到哪裡去。明朝崇禎皇帝如果知人善用,就算是遇到小冰河期,也不會最後吊死煤山,成為亡國之君。

    崇禎皇帝登基以後面對的最大的政治問題就是黨爭、經濟問題就是小冰河期和土地兼併帶來的稅收減少,國庫空虛,軍事問題就是軍制敗壞。

    一、政治

    如果崇禎皇帝知人善用,不會出現消滅魏忠賢這個大宦官後又重用宦官,稅收,軍隊,朝廷都讓宦官介入,搞得天怒人怨;如果崇禎皇帝知人善用,就不會清理魏黨時矯枉過正,內閣裡的瑞圖、李國、施鳳來、黃立極都不是魏黨,卻都給弄掉了,還有各部尚書幾乎全換了,這就讓東林獨大,並且政局不穩;如果崇禎皇帝知人善任,就不會出現任命的首輔,總不能服眾,就不斷換人上臺,執政17年的時間,閣臣達到了50多人,更換如此頻繁,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中央機關這樣的頻率換人,政策如何有效實施,對國家有多大壞處?國家運轉效率極其低下!能臣賢臣都在黨爭之下不是明哲保身,就是被排擠,楊嗣昌長於謀劃,不善領軍打仗,崇禎皇帝卻在黨爭環境下把楊嗣昌派出去統兵,搞得和底下將領不和,襄陽被破,闖軍再次崛起,楊嗣昌這樣一個絕佳的參謀長戰死沙場。

    二、經濟

    如果崇禎皇帝知人善任,不會出現稅收剛有好轉,就用一些東林黨人和宦官去徵稅,導致稅收收不上來,上下勾結,各種逃稅避稅,經濟更加惡化;如果崇禎皇帝知人善用,不會出現地方官面對災民毫無作為,等到李自成他們去開倉放糧。

    三、軍事

    如果崇禎皇帝知人善用,就不會瞎指揮,導致已巳之變,清軍入塞,一會兒讓袁從煥上,一會兒讓孫承宗上,一會兒又讓梁廷棟上,搞得軍隊無從是從;如果崇禎知人善用,何來洪承疇投敵、何來袁從煥、盧象升、熊廷弼、孫傳庭這些帥臣都沒個好下場。

  • 3 # 學益精舍

    兄終弟及

    天啟七年八月,天啟皇帝朱由校遊玩過程中染上重病,臨終召見朱由檢,把國家交給弟弟。公元1627年,朱由檢繼位,次年改年號為崇禎。登基之初,國家權力集中在宦官手裡,而此時皇帝已經沒有輔政的內閣大臣,由於宦官文化水平低,為自己謀利的慾望強烈,因此朝政混亂。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兩年後攻佔撫順,次年明軍和金軍在薩爾滸大戰,明軍大敗,從此元氣大傷。

    從萬曆朝以來,百姓賦稅不斷加重,官員腐敗,戰事不斷,所有財政支出出自老百姓,到了天啟年間明目更多,天啟二年開始,國內多地發生農民白蓮教起義,揭開了明末的農民起義的序幕。崇禎帝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接到的這樣一副爛攤子,崇禎帝決定實現明朝中興,於是從剷除閹黨為突破口。

    清算閹黨

    登基第一年,天啟七年御史楊維遠彈劾閹黨五虎之首崔呈秀,七天後免職崔呈秀兵部尚書,從此開啟了倒魏大幕。海鹽縣貢生錢嘉徵羅列了魏忠賢十大罪狀,崇禎帝讓小太監當面宣讀,魏忠賢十分害怕,第二天辭職,幾天後崇禎帝讓魏忠賢去鳳陽明祖陵守陵,而魏忠賢離京時帶著一千衛兵,招搖過市,毫不收斂,崇禎帝大怒,下令抓捕魏忠賢,魏忠賢死後,崇禎帝清算了閹黨,為一些被魏忠賢迫害的大臣平反,重用了一批大臣,一年後徹底剷除閹黨,欽定的閹黨分子258人。

    遼東問題

    崇禎帝重新啟用袁崇煥,把遼東交給袁崇煥,袁崇煥選擇了欺騙皇帝(五年可以平定遼東)。幾年之後袁崇煥發現遼東形式複雜,鎮守大將毛文龍被袁崇煥先斬後奏(毛文龍的關係網被摧毀),導致遼東防線出了問題後金軍隊一路南下,兵臨北京城,皇太極十萬大軍到了遵化,京城宣佈全城戒備,而袁崇煥擅自退兵京城,導致防線縮小到京城,袁崇煥退守京城導致全國上下,一片譁然,有人認為袁崇煥故意放金兵入關。袁崇煥最後擊退皇太極,第二天皇太極利用反間計,誣陷袁崇煥,袁崇煥被捕入獄,最後凌遲處死。

    農民起義

    次年國內多地發生農民起義,國家派人鎮壓,但是沒有效果,政府用安撫政策,但是朝中非議,緊接著洪承疇接任用武力鎮壓農民起義,取得了效果,陝西全境速清,後來交到了陳奇瑜的手裡,不料陳奇瑜在關鍵時刻出了問題,圍困了李自成的起義軍,接受了被逼上絕路的李自成投降,後來李自成反叛,崇禎帝大怒,陳奇瑜被捕入獄(崇禎十七年,內閣人數五十多人,因此很難有所作為,對於鎮壓農民起義也是如此)。農民軍的再生力量太快,導致明軍沒有反擊的力量,就在洪承疇、盧象升等人在鎮壓起義有點起色時,遼東再次告急,東北皇太極建立大清國,崇禎九年清軍再次南下,京城宣佈戒嚴,崇禎帝召集部隊維護京城,農民起義再次得到喘息。農民軍迅速壯大,闖王李自成繼續發展勢力,崇禎十年朝廷實施措施,限制了農民軍的交流,步步為營,逐個擊破,一時間取得好成績,李自成部隊被洪承疇等人擊敗,逃到了陝西深山。崇禎帝看到了希望,不料遼東再次兵危,京城再次戒嚴,洪承疇被從鎮壓農民軍的前線調回來,清軍一路南下,深入內地2000裡沒有任何阻攔,因為沒有信心治理這麼大的領土,一番掠奪後退兵。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趁機進入河南,恰巧河南大災害,李自成收留饑民,開倉放糧,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老百姓一呼百應,唱著“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李自成部隊迅速壯大,對明朝構成威脅,崇禎十四年張獻忠攻下襄陽,同年李自成攻下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和鹿肉一塊煮,稱為福祿宴,清軍壓境洪承疇變節,大部分疆域領土喪失。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同年十一月佔領西安,京城瘟疫四行,崇禎帝面對這些無力迴天。

    崇禎十六年年底,老百姓忙著辭舊迎新,而紫禁城內部確實十分陰沉,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崇禎帝在占卜師的占卜下,意識到國家大勢已去。而此時的西安城,李自成稱帝,國號大順,正月初八揮師北京。李自成大軍壓境,崇禎帝召集將領勤王,而官員卻因為軍餉和他討價還價,最後只有八千人馬來救駕。軍隊連偵察兵的軍餉都給不起,敵人打到了哪裡了,皇帝都不知道,崇禎皇帝低三下四向大臣借支軍餉,但是官員們說自己薪俸低微,有心無力,崇禎皇帝冷冷地對大臣說,你們就留著吧,有人會讓你們交出來的,而這個人就是李自成,李自成從官員家的牆壁、地窖、水塘邊,搜出鉅額財富,足以維持大明王朝數十年的正常運轉,崇禎面臨的最後結局是死路一條,而這些所謂的道德君子在國家危難之際,選擇了投敵叛國,照樣逍遙自在。

    帷幕落下

    崇禎帝決定最後一搏,召集寧遠前線的吳三桂進京,而吳三桂帶著50萬人馬猶豫不決,三月上旬就出發,每天只走50裡,半個月才到山海關。李自成此時已經攻佔昌平,毀壞皇陵。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崇禎帝堅持早朝,官員們相視哭泣,不少官員已經逃跑,三月十八日農民軍控制了京城,崇禎帝悄悄登上煤山,看到京城失控,準備下山處理後事,讓自己三個兒子換上衣服,逃出京城,為大明留下血脈,自己則親手殺了嬪妃和公主,皇后上吊自殺,崇禎帝再次登上煤山,在壽皇亭邊一棵大樹自縊。崇禎皇帝臨死前留下兩句話:諸臣誤我,是文臣人人可殺,最後披頭散髮遮住了自己的臉,也遮住了大明王朝的悲壯氣韻。

    由此可見,明朝的滅亡並不是單單因為崇禎皇帝沒有知人善用,更多的是因為明朝末年官場的腐敗和文人士大夫道德淪喪。

  • 4 # 執墨三生

    綜帝之世,廟堂所任,以奸訣險諂為多且久,文武忠幹之臣,務摧折戮辱,或迫使陣亡,或為敵所禽。至不信外廷,專倚內侍,卒致開門引入。

    亡國之君崇禎帝朱由檢,他登基時爺爺萬曆帝哥哥天啟帝給他留下一堆爛攤子,想要有一番作為,卻奈何積重難返,自己又沒有中興之才,所以只能無奈的成為亡國之君。就其決心和氣節來說這位亡國之君值得讓人欽佩,頗有一些生不逢時之感,如果放在平世應該是位合格的守成之君,可惜放在末世只能淒涼落幕。

    但不可否認的是崇禎帝的御下之術基本上是零

    崇禎在大明的末世之中,雖然很努力但怎麼說呢,有些努力的方向錯了,所以再努力也沒什麼用,甚至適得其反。

    終崇禎帝一世,誅總督七人,巡撫十一人。

    這些封疆大吏級別的大員一共十八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罪不至死,有的是聽信謠言被殺有的是因為朝廷排程有問題,卻是小罪重罰。

    像崇儉與張獻忠之戰本就是勝利,結果楊嗣昌誣陷其撤兵太早導致出現了敗績,結果不等秋決就被殺死棄市了。南明弘光時,給事中李清還為此申過冤。

    雖然說亂世用重典,但崇禎帝並沒有用到點子上,殺了這些人于軍事上不論對滿清戰事還是鎮壓農民起義戰事都沒有起到良性重用。於政治上也沒有對明末那股貪汙腐化的嚴重之風起到什麼作用。反而造成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只想著自保,那敢再為朝廷做事。而且被殺中的很多人都是罪不至死本來還有大用的,結果一死更是不利於邊關戰事了。

    雖然自明朝中後期開始是以文制武,甚至還會派太監監軍,多方牽制武將。但崇禎帝派出去的太監監軍根本沒一個好鳥,無功無勞的騎在為朝廷賣命的武將身上,經常起到反作用。

    崇禎帝信任的太監高起潛與大臣楊嗣昌還合夥坑死了名將盧象升。

    崇禎帝的用人水平真不咋地。

    而且他還不會安撫人心,水平也是爛到極點。

    盧象升和孫傳庭不論是現在還是當時都是眾所周知忠君愛國的大將,結果盧象升被高起潛還有楊嗣昌害死以後,這兩個人依舊逍遙自在,都沒有撫卹盧象升家人,直到楊嗣昌死後才撫卹。如果說盧象升這個有被矇蔽的成分,那麼孫傳庭之死處理上面更是盡顯生性刻薄了,孫傳庭戰死以後,崇禎帝懷疑孫傳庭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

    崇禎帝如此作為,是大大了寒了天下其他為國盡忠的將士之心。

    崇禎帝的用人水平爛,安撫人心水平更爛,也難怪李自成進軍北京時他號召天下勤王,響應者寥寥無幾!

    首先明朝後期的幾任皇帝都是昏庸之輩,造成宦官專權,朝綱敗壞,官吏貪汙腐敗,到崇禎時已是無力迴天了。即使是萬曆時期張居正的改革,最終也因觸動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而得罪了利益集團沒有推行多久就被推翻了。

    其次就是明朝後期經歷了多次戰爭,鎮壓反叛,浪費了巨大的國力,造成國庫空虛。還有就是明末崇禎年間連年大旱,導致百姓吃不上飯,國庫又無力接濟,從而造反。全國各地起義風起雲湧,比較著名的李自成,張獻忠等。最終是李自成攻下了北京,崇禎上吊。導致崇禎皇帝眾叛親離,最終上吊自殺也只能怪自己時運不濟。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北方後金的強勢崛起,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非常傑出明主。他們覺得明朝氣數已盡因此對中原虎視眈眈,總想找個機會滅了明朝。面對強大的對手壓力山大。

    再加上崇禎皇帝為人刻薄寡恩,猜忌心重,總認為某些大臣人要造反。所以造成許多大臣要麼下獄,要麼被殺。因此手下的一些重臣對崇禎十分懼怕,都是陽奉陰違。也正因為如此,他才中了努爾哈赤的反間計殺了袁崇煥。殺了袁崇煥,不僅導致邊疆損失一員虎將,而且也使許多忠臣心寒,最終被吳三桂引清軍入關。

    1、政治體系的腐敗沒落,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超過200年,都會有陳屙,原來維持均衡的制度都不復存在;

    2、經濟上的土地兼併,除了江南,其它地方自耕農經濟幾乎不存在;

    3、軍事上衛所制度崩潰,京營更是形同虛設,地方軍官土豪軍閥化嚴重,完整軍事體系不復存在!

    以上是內因大明已經是個破爛不堪的破房子,下面幾個原因是屋漏偏逢的連夜雨:

    4、小冰河期,北方遊牧漁獵民族崛起,當然,這和壬辰戰爭造成的東北軍事真空也有關。

    5、天災+瘟疫,這個和小冰河期應該也有關係,李自成等就次崛起!

    6、這個破爛攤子偏偏遇上崇禎這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眼高手低的傢伙,崇禎放在現在公司就是辦公室小白兔,比誰都努力,比誰業績都差,崇禎除了態度真的啥都沒有,更不要說情商智商啥的!

    燕王朱棣和皇太孫建文帝的皇位之爭,直接爆發內戰,趕跑了建文帝,但是當時輔佐建文帝的人才大都被誅殺,這是明王朝歷史上比較嚴重的人才損失。

    其實是錦衣衛和東廠,西廠的權力之爭,這其實是特務領域的內外之爭,最後東廠笑到最後,但這也為宦官專權埋下了伏筆,到明朝中後期的大太監基本都是東廠廠公。

    再來是嚴嵩集團,當時的抗倭英雄戚繼光等都要依靠嚴嵩集團的支援才能順利抗倭,反映了明王朝的腐敗問題。

    最後就是東林黨之爭。東林黨最後戰勝了閹黨,但是東林黨人在長期內耗中只注重破壞,不注重建設,而且東林黨人不是力挽狂瀾的人,在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提不出建設的意見,而且肆意干涉軍國大事,造成了明朝抗金和鎮壓農民起義時候策略完全錯誤,後勤保障跟不上,直接埋葬了明王朝。

  • 5 # 一騎絕塵埃落定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熙熙攘攘,在崇禎之前已經有很多苗頭了,像張居正的改革未能貫徹下去,東林黨的文人跟太監掌權,努爾哈赤的後金崛起以及接班人的雄心壯志等等。站在崇禎的皇位立場,他需要用很多能人專門應付某一個難題,然而,這樣的難題太多,錯綜複雜,能知人善任固然是好事,但是過不了天下大勢分分合合。大明江山千秋永固是不可能的,只是背鍋俠壓在他身上。像現在美國統治世界也超過100多年了,也到了秩序重建的時候,非個人能力所能改變。

  • 6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如果崇禎皇帝知人善用,他會成為亡國之君嗎?答案是:會!

    崇禎皇帝登基以後面對的就是一攤爛攤子,政治上是東林黨和閹黨的黨爭、經濟問題就是小冰河期和土地兼併帶來的稅收減少、國庫空虛,軍事問題就是軍制敗壞,民間則是起義此起彼伏,還有北方的蒙古以及東北的女真。整個明帝國可謂內憂外患,風雨飄搖。

    面對這樣的局面,崇禎確實拿出了自己十二分的力氣來,但終究還是未能力挽狂瀾,除了剛愎自用、獨斷多疑,沒有知人善用,更多的是他對改革現狀無能為力。

    首先是文官集團尾大不掉。從朱元璋誅殺諸多開國功臣大將,到土木堡之變,明朝能夠與文官集團抗衡的武官集團幾乎損失殆盡,文官集團因為失去了武官集團的制衡,從此大搖大擺走上明朝的權力巔峰。只要是對他們有利的,一律贊成,無利或者有害的,一律反對,而不管該政策是否對國家有利。張居正改革時弊,結果遭到文官集團瘋狂攻擊,最終被萬曆皇帝抄了家,成了文官集團口中無惡不作的奸臣。

    而閹黨的出現恰恰就是明熹宗朱由校搞出來的,為的就是能夠制衡東林黨。結果如今崇禎清除閹黨,東林黨失去了制衡,明末龐大的文官勢力變得更加膨脹,他們把持著朝政和大量地方官職,貪汙腐敗無所不為,比之閹黨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直接干擾皇帝立儲。

    當年崇禎想讓幾個大臣將太子送出紫禁城以圖延長國祚,東山再起,誰知黨爭時叫的一個比一個響的文官們都跪在地上磕頭,一句話也不敢說。

    而文官集團自己內部也是派系林立,浙黨、晉黨、東林黨等各大派系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鬥得你死我活,嚴重影響了國家政策的實施,就算崇禎知人善用,也鬥不過根基深厚的文官集團,畢竟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其次是貪汙腐敗盛行。這是任何一個朝代末期的通病,明朝也不能例外。各級官員相互勾結,層層貪腐,當年崇禎為了鎮壓李自成向文官集團討要軍費,結果拿到的只是杯水車薪,大臣們竟然不約而同地裝窮,穿著補丁的衣服跑到大街上哭。而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後強徵的財產總數高達7000萬兩。

    貪腐從來都是窩案,崇禎即便任賢用能,但終究抵不過龐大的貪官集團。

    這還只是朝堂之上問題的冰山一角,如果到地方,情況要嚴峻許多。為了籌措軍費,明廷向地方徵收各種賦稅,但偏偏就徵收不到那些富戶頭上,原因就在於那些地方富戶早就買通、投靠了那些地方官,彼此相互勾結,最終倒黴的就是老百姓,這就是李自成這樣的闖王為什麼廣受百姓歡迎。

    可以這麼說,從地方到朝廷,從地方地主富戶到朝堂上的大人們,大家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而且這個利益共同體已經存在了數百年,可以說根深蒂固。范文程、洪承疇、袁崇煥、吳三桂等人確實個個都堪稱當世大才,但你沒有派系的話就算是皇帝支援,人家給你磨洋工使絆子,不還是沒招!

    所以說,就算崇禎皇帝知人善用,他照樣會成為亡國之君。

  • 7 # 仁者厚德載物

    在歷代亡國之君中,崇禎帝朱由檢手中的牌是最好的,崇禎帝剛剛繼位的時候,手下人才濟濟,名將如雲,不用說崇禎帝知人善用,即使崇禎帝像蜀漢亡國之君劉禪那樣在後宮尋歡作樂,無所作為,而不瞎折騰自毀長城,崇禎帝也基本不可能成為亡國之君。

    看一下崇禎帝手下的超豪華名將名臣陣容,比如袁崇煥、孫承宗、袁可立、馬世龍、陳奇瑜、盧象升、洪承疇、吳三桂、馬科、白廣恩、李輔明、周遇吉、孫傳庭、鄭崇儉、熊文燦、趙光汴、範志完、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曹文詔、曹變蛟、滿桂、孫祖壽、黑雲龍、謝尚政、尤世祿、尤世威、邱禾嘉、金日觀、張春、黃龍、沈世魁、祖大弼、左良玉、朱大典、賀人龍、金國鳳、吳阿衡、張福臻、劉肇基、楊嗣昌、陳新甲、周遇吉、祖寬、史可法、黃得功、劉良佐、高傑等,還有著名科學家徐光啟、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財政專家畢自嚴、巾幗英雄秦良玉、斬殺倭寇天皇徹底平定倭寇的海戰專家曹文衡、寫《武備志》的兵法專家茅元儀、游擊戰專家毛文龍等。

    雖然崇禎帝勤政節儉,兢兢業業,也不太好女色,比如面對絕代佳人陳圓圓、楊宛等也無動於衷,從個人品德上說,崇禎帝不算昏君。

    但崇禎帝性格上有致命弱點,他多疑急躁,剛愎自用,自毀長城冤殺了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名將熊文燦、鄭崇儉、趙光汴、範志完、賀人龍、祖寬等。

    崇禎帝還把把挽救明朝財政危機的財政專家畢自嚴以及名將陳奇瑜、孫傳庭、朱大典等逮捕下獄,逼死名將孫承宗、曹文衡、盧象升、孫傳庭、滿桂、孫祖壽、茅元儀等,逼降名將洪承疇、祖大壽、祖大弼、白廣恩、孔有德、耿仲明等,導致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明朝江河日下敗局已定,最終走向滅亡。

    可以說在歷代王朝的亡國之君之中,崇禎帝面臨的形勢是最好的,手下的名將人才是最多的,崇禎帝這樣一位自毀長城犯了無數低階失誤的皇帝為什麼能夠得到廣泛同情呢?

    首先崇禎帝有剷除權傾天下的大太監魏忠賢的輝煌功績,崇禎帝剛剛上臺就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扳倒九千歲魏忠賢,頗有一代英主的氣象與能力。

    其次崇禎帝的所謂臨終遺言為他加了不少分:

    其實崇禎帝鎮壓農民起義也屠殺了無數的無辜百姓,但這崇禎帝所謂臨終遺言,不管是崇禎自己留下的,還是同情崇禎的人偽造的,把崇禎帝打造成捨己為民的悲壯形象,為崇禎帝的形象加了很多分。

    第三,李自成在滅亡明朝以後,也沒有清算崇禎帝的暴政,比如把崇禎帝斬首示眾,向天下公佈崇禎帝橫徵暴斂屠殺忠臣等罪行,反而把崇禎帝以禮安葬。

    第四,滿清政權入關以後為了爭取明朝官僚地主集團的支援並麻痺剛剛成立的南明政權,打出討伐李自成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因此崇禎帝沒有像一些亡國之君比如新朝皇帝王莽那樣被後代王朝侮辱詆譭汙衊。

    第五,姚雪垠的現代小說《李自成》也把崇禎帝塑造成為憂國憂民胸懷大志的形象,讓崇禎帝的悲情皇帝形象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第六,很多明粉文人不承認崇禎帝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千方百計為崇禎帝辯護開脫,這些文人把明朝亡國的責任歸咎於萬曆天啟等前任皇帝,認為崇禎帝生不逢時,接了萬曆天啟留下的爛攤子,這些無恥文人大肆汙衊謾罵東林黨誤國,卻又說不出是哪一個東林黨大臣做了什麼具體壞事,甚至用小冰河鼠疫等天災為崇禎帝的低階失誤導致亡國而辯護甚至美化。

  • 8 # 歷史奇聞趣事

    如果這樣說,我可以肯定得說他不會成為亡國之君,但是明朝亡在他的兒輩還是孫輩就不好說了,因為那時候的明朝已經病入膏肓,不是憑一個皇帝就能挽救的。

    讓我們來一起理一下明朝後期的社會矛盾有多麼嚴重。

    1、政治上發生國本之爭,國力衰落

    國本之爭是怎麼回事呢,簡單來說就是就是明神宗的皇后沒有兒子,想立三兒子,不立大兒子,大臣之間就此開始黨派之爭。最終明神宗不得以立了大兒子為太子,因為這件事他對大臣們極度不滿,開始以不上朝作為報復。

    明神宗中期時財政困難,就想出一個餿主意,派太監下去收稅,導致這些太監以各種名義搜刮民間財產,導致民間怨聲載道。

    因為神宗不理朝政導致,缺官嚴重,朝政混亂,由此促成東林黨的形成。也就有了後來明熹宗時期鬧得不可開膠的魏忠賢閹黨與東林黨之爭,導致明朝國力急速下降。為亡國埋下了種子。

    2,賦稅嚴重,天災不斷,糧食減產,民心不定

    明朝後期各種賦稅壓在老百姓頭上,老百姓的生活變得異常艱難。對外貿易不佳,白銀輸入銳減,還要求老百姓用白銀繳稅。老百姓只有用銅錢去兌換白銀,但物以稀為貴,倒造成白銀價格暴漲,老百姓交不起稅就只能逃亡,進而民變。

    種地的老百姓少了,天災還不斷,糧食就少了,經濟就更差了。日子不好過,那還不造反。這是一個惡性迴圈,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改變的。但朱由檢如果知人善用還是可以緩解一下矛盾的,不至於到了最後,老百姓的憤怒積攢到一定程度就爆發了,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揭竿而起一呼百應。

    3,對外戰陣消耗太大

    打戰就是在燒錢,沒錢根本打不起戰。萬曆三大徵雖然勝利了,但也把明朝初期存下來的資本消耗殆盡。正是需要修養生息以求恢復的時期,後金發起反撲。朱由檢如果能知人善用,不撤回袁崇煥都能再拖延一陣子明朝的壽命,至少不讓明朝亡在自己手裡。

  • 9 # 浩然正氣長存

    就算崇禎皇帝知人善用,也難逃亡國之君的命運。

    大明王朝執行到崇禎皇帝時期,已經是內憂外患,各種矛盾都積累到了總爆發時期。就算洪武再世,也無力迴天。

    首先明朝的皇族發展到明末,足足有數百萬人之多。他們是寄生在大明王朝身上的毒瘤。他們才是大明王朝最大的地主。他們在各地為非作歹,肆無忌憚,在當地最大限度地攫取財富。他們才是大明王朝最大的掘墓人。崇禎皇帝敢取消存在二百多年的藩王制度,給朝廷減負,給百姓減壓嗎。他不敢。

    其次天下土地兼併非常嚴重。從皇族,到各級官員,再到各級將領,太監,最後到天下計程車紳們。誰人不兼併土地。張居正努了最後一把力,給大明續命幾十年。結果死後遭到滅族的下場。誰還敢忠心耿耿輔保大明王朝。在有錢有權有勢人眼中,自己身家性命最重要,自己擁有的財富最重要。崇禎時期,誰還敢為大明王朝效力呢?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人心早就散了。

    再次努爾哈赤創立的後金蒸蒸日上,作為新生的政權,對大明的子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到崇禎皇帝時期,已羽翼豐滿,成了大氣候。滿清的八旗軍橫行一時,天下莫敢擋其勢。大明官員喪其膽,大明軍隊失其魂,大明百姓談其色變。天下誰人不通虜啊?滿清的八大皇商是誰照就的呢,除了大明王朝,沒有其他任何人。

    再加上天災頻發,老百姓活不下去,官逼民反。燎原之勢已成。大明軍隊成為造反的主力,各地將領擁兵自重,聽調不聽宣。縱然有一兩個忠心耿耿的出色官員將領,也難改越剿越多的局面。失敗是必然的,勝利才是偶然的。

    大明王朝氣數已盡,就算洪武再世也無濟於事。

  • 10 # 當代曹植

    不會!

    沒錢,說什麼都沒有用,將領在外出徵,崇禎提供後勤,沒錢怎麼提供?大明是窮死的。

    供養宗室耗費大明20%的財政,且宗室佔有大明十分之一的良田,還不用交稅。

    小冰河天災,致使北方農作物大幅減產,百姓民不聊生,政府無錢救災,反而加徵三餉,於是百姓變流民,流民變流寇,政府練兵征剿流寇,又要加稅……

    魏忠賢死後,東林黨坐大,不允許崇禎加徵商稅與礦稅,崇禎只好在自耕農身上想辦法,於是自耕農紛紛破產,為張獻忠與李自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蝗災、鼠疫肆虐北方……

    忠賢若在,局勢何至如此?崇禎不必知人善用,只須如天啟帝一樣,繼續重用魏忠賢,做個甩手掌櫃,哪怕吃喝玩樂,都不會成為亡國之君。

    看一下崇禎帝手下的超豪華名將名臣陣容,比如袁崇煥、孫承宗、袁可立、馬世龍、陳奇瑜、盧象升、洪承疇、吳三桂、馬科、白廣恩、李輔明、周遇吉、孫傳庭、鄭崇儉、熊文燦、趙光汴、範志完、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曹文詔、曹變蛟、滿桂、孫祖壽、黑雲龍、謝尚政、尤世祿、尤世威、邱禾嘉、金日觀、張春、黃龍、沈世魁、祖大弼、左良玉、朱大典、賀人龍、金國鳳、吳阿衡、張福臻、劉肇基、楊嗣昌、陳新甲、周遇吉、祖寬、史可法、黃得功、劉良佐、高傑等,還有著名科學家徐光啟、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

    但崇禎帝性格上有致命弱點,他年少無能,多疑急躁,自毀長城冤殺了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名將熊文燦、鄭崇儉、趙光汴、範志完、賀人龍、祖寬等。

    崇禎帝還把挽救明朝財政危機的財政專家畢自嚴以及名將陳奇瑜、孫傳庭、朱大典等逮捕下獄,逼死名將孫承宗、曹文衡、盧象升、孫傳庭、滿桂、孫祖壽、茅元儀等,逼降名將洪承疇、祖大壽、祖大弼、白廣恩、孔有德、耿仲明等。

    崇禎如此作為,難道是皇太極派來的臥底?

  • 11 # 崤函四月風

    明朝末年,社會矛盾激化,國家運轉不暢,天時地利人合,三者全失。崇禎即位,掃除閹黨,勵精圖治,感覺非亡國之君。但細細盤點,崇禎帝應對措施,錯誤連連,失誤不斷,雖勤於政事,心急如焚,卻如火上澆油,適得其反,崇禎的勤政加速明朝的滅亡。我們先看看明朝滅亡因素:

    1.用人問題。用人多疑,崇禎在位十七年,首輔19人,其中溫體仁人首輔4年,屬於在任時間最長,有時一年換四任首輔。邢部尚書,兵部尚書更換頻繁,刑部尚書平均一年一個地更換。任人失察。近代清史學家孟森評價:“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明代為數不多的溫體仁、周延儒。溫體仁列入奸臣傳,評價曰:“流寇躪畿輔,擾中原,邊警雜沓,民生日困,未嘗建一策,惟日與善類為仇”。簡單說,就是國家危急,好的計策沒有一個,天天與黨派做口舌之爭。

    2.急於求成。急功近利,苛責嚴厲,在位十七年,更換五十位內閣大學士、首輔。沒有等新的大臣把謀略施展,期限已到,顯得的是大臣不盡心盡力,實則是崇禎過於心急。

    3.君臣對立。不信任文臣武將,認為“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對大臣,也就是自己身邊的大臣,失職就嚴格懲罰,沒有獎懲並舉,不寬厚憐惜臣下,把大臣推到自己的對立面,最後到了朝堂無人敢於主動領命、無人可用的可憐局面。

    4.任用宦官。崇禎朝大規模招錄宦官,朝廷六部都有宦官身影,尤其是參與監軍、鎮守,宦官指揮失策,錯失戰機。

    5.不恤臣民。對待大臣,失責便遭受怒斥、問罪、砍頭、凌遲等,致使大臣臨危受命,朝不保夕,朝臣對崇禎做法很不贊同。對待百姓,實施臭名昭著的明末三大餉,在遼餉基礎上加徵新餉,借鎮壓農民起義征剿餉,借朝廷練兵徵練餉,另外還有一些稅費名目,百姓苦不堪言,百姓不擁護朝廷統治。

    6.天災降臨。陝北天災不斷,旱災、水澇、蝗災,尤其連年大旱。全國瘟疫不斷,江南、河北、天津先後爆發,十室九空,餓殍遍地。

    7.邊疆危機。在北部邊境,對少數民族,孫承宗大棒胡蘿蔔政策,打壓強勢扶助弱勢的策略失敗,後金努爾哈赤統一長城以外地區,不斷侵擾關內,北京處於危險之中。

    8.農民起義。李自成、張獻忠這兩支農民起義隊伍,馳騁明朝半壁江山,重創明朝,最終直搗皇城,崇禎煤山上吊。

    如果崇禎皇帝知人善任,眾正盈朝,就不會出現急於求成、君臣對立、任用宦官、不恤臣民的情形,邊疆就不會出現危機,百姓不會起義,那麼覆滅明朝的因素,只有天災而已,明朝局命運可能轉變。不過歷史就是歷史,不容假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拍集體照用什麼鏡頭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