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精彩的故事,很多人都會願意聽,但是怎樣才能把故事表達得精彩呢?
6
回覆列表
  • 1 # 電子競技也是門技術活

    尋找故事事件的戲劇性

    巨大反差

    一個賊不去偷盜,反而阻止同夥對受害者實行偷盜(《天下無賊》);一群強盜去剿滅另一群強盜,其目標不是為了錢財,居然是“公平”(《讓子彈飛》);一個和尚萬里迢迢去取經,途中要面對無數的妖魔鬼怪,他肉眼凡胎,毫無辨別危險能力和自保能力,而且他自身是妖魔鬼怪的首要攻擊目標(《西遊記》);沒有槍、沒有經費、主張和平主義者、具有“薩姆彈情結”的人,要去公開刺殺,完成“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借槍》);妓女比貴婦更高貴(《羊脂球》);等等。試想,如果“老鬼當家”(《小鬼當家》)、“青年與海”(《老人與海》),這樣的故事又該如何講述呢?堂吉訶德生活在17世紀,但腦子卻停留在騎士時代(《堂吉訶德》)。他披掛整齊、騎驢遊俠天下的時候,我們就想知道:兩個世紀的碰撞會怎麼樣?

    中國有四大愛情故事:牛郎織女、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講述的是貧窮的人間小夥與貌美富足的天仙的故事;白娘子與許仙是“人與妖”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最後因化為蝴蝶而獲得永久的幸福。國外也有許多“屌絲與白富美”的故事,比如貴族子弟與妓女(《魂斷藍橋》《茶花女》)等,還有一些經典的“偷情故事”(《安娜·卡列尼娜》《泰坦尼克號》《廊橋遺夢》《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等。在這些愛情故事中,人物的行動與自己的身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反差還存在於行為與結果之間:比如,反抗悲劇命運的行為卻導致悲劇命運的加速到來(《俄狄浦斯王》《無極》等);想要擺脫某種壞的東西,拋棄了之後卻發現是最寶貴的東西,因此而失落(《人生》《黑駿馬》等),或者相反,沒有擺脫掉卻因此而受益(《瘋狂的石頭》等);得到了一直想要的東西,最終卻發現不可能再擁有或者已經沒有價值(《三杆大煙槍》等)。這些故事有些是悲劇,有些是喜劇,有些是滑稽劇,但種種反差存在於其間。戲劇性只關乎趣味,無關乎主題。

    超越日常

    《太平廣記》《世說新語》《閱微草堂筆記》中,他們來自生活,卻非凡、特立獨行、難以解釋。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性格,這樣或那樣的癖好,這樣或那樣的經歷。英雄傳奇、歷史演義中的“大人物”“大事件”決定國家命運、歷史走向。還有幻想故事,我們就想看看,在我們的生活之外,還有什麼樣的生活。比如,“從前,有一塊木頭,叫匹諾曹。這塊木頭落在木匠安東尼手裡,木匠用斧柄敲敲木頭,木頭竟然大喊:‘很痛呀!’ ……葛培多將木頭刻成木偶,嘴巴刻好了,匹諾曹馬上伸出舌頭來做鬼臉。刻好了手臂,匹諾曹又立刻伸手把葛培多頭上的假髮拉掉。腳刻好了,匹諾曹拔腿就跑……”(《匹諾曹》)

    異質生命

    他們或是來自偏遠的地方,或是遙遠的過去,比如《邊城》《大淖記事》《馬橋詞典》《商州》等故事。在現代化、全球化的今天,這樣的人與事件或許在“量”上處於絕對劣勢,邊緣化,不被理解,現實中並無多少人願意模仿,但是他們仍舊有自己的價值。一個人在生活方式及意義上,並不像在數量上那樣處於以寡敵眾的絕對劣勢,相反他具有獨特的“傳奇”價值:“一個人有一套這樣道理這樣想這樣做,另一個人卻有另一套道理那樣想那樣做,而竟然這樣也對,那樣也對。”這讓我們不由得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那麼優越、正確。

    確立核心事件與核心動作

    故事以事件為核心,一個故事至少由三個事件組成,其中必有最緊要的事件,我們稱其為“核心事件”。它是故事的中心,相較於其他事件,起到聚合目標的作用,失去它,故事的其他事件就失去了方向。就小說而言,“核心事件是小說情節的‘綱’,並跟小說的題旨直接相關,是小說情節的總樞紐,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效。”核心事件與故事的核心行動相關,應有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參與。在這些故事中,其中有些事件是用以說明、設定人物的經歷、性格等“外部生活”“內心生活”以及二者的不一致,但是它們在功能上只是為將要發生的事件做鋪墊、解釋,交代隨後的事情為何發生以及發生的方式,重點在人物將要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式。

    提供新的感受與見解

    故事總是伴隨著見解與感情,小說、劇本故事讓見解與感情從故事中自動流露,散文或詩歌故事則要透過作者、詩人去揭示。但是每部成功作品,都能給這個世界習以為常的世俗生活提供新的感悟。反過來說,這些新的感悟構成了新故事的核。因為從這個“核”,可以生長出新的故事。

    《婚前試愛》表達這樣一個見解:“你愛一個人,首先就先要傷害他,因為內疚是維繫愛情最好的方法。”“內疚是維繫愛情最好的方法”,這句在現代都市迷狂狀態下的愛情感悟,似乎是長久以來類似愛情境遇的極端表達。雖然難以接受,但不無道理,在很多經典愛情故事中,深愛或者更愛,都是建立在“內疚”或“愧疚”的基礎之上,只不過話語表達方式不是這樣。“傷”了一個人,才更愛一個人;傷害至死,於是遺恨一世,才深愛一生。李尋歡(《小李飛刀》)對林詩音的愛,其實建立在對林詩音無窮無盡的“悔恨”與“愧疚”之上。他親手將自己深愛並深愛他的愛人送給一個無賴,最後又親手殺死了自己愛人的兒子。如果沒有那麼多的傷害,李尋歡會那麼“悔恨”與“愧疚”嗎?沒有那麼多的“悔恨”與“愧疚”,或許也就沒有那麼多的愛。這種關於“愛”的解釋,大大豐富了我們對愛情題材的認識。

    故事其實就是作者透過虛擬一些人物,在設定的場景裡,去虛擬地解決自己設定的問題,透過他們的行動來表達自己對生活與世界的認識,故事就是世界觀,對現世世界與永恆問題的發言。從這個意義上說,陳詞濫調沒有價值。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價購名種鴿賽績慘淡,如何選擇幼鴿才是致勝關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