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狂草控
-
2 # 殘墨修者
讀帖也好背帖罷,在我看來都不太準確,應該叫觀帖。你只讀帖背帖對自己書法進步沒有多了幫助,而觀帖就不同了,觀帖可以觀其型,觀筆意,觀佈局,為提高自己的書法提供幫助。
-
3 # 翰墨今香
首先說明一下,我不是大師。這位書友能有這樣的思考是非常好的,學習書法就需要去用心思考,而不僅僅是形而上的練字。
書法學習離不開臨帖,很多人學習書法只知道臨帖,卻不知道讀帖的重要性,或者說沒有真正理解“讀帖”的意義所在。因為“讀帖”二字確實很容易讓初學者誤解,真的只是把法帖當初了書讀一遍。那麼你把讀帖叫做“背帖”應該說比上面的所謂“讀”進步了一點,但我認為“讀帖”的真正含義在於分析。
南宋的姜夔在《續書譜》中引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話:
“皆須是古人名筆,置於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理,然後可以臨摹。”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其實就很好地說明了讀帖的問題。“古人名筆”說的就是名家經典法帖,“朝夕諦觀,思其用筆理”就是說早晚有空就看,看不能白看,要思考分析他是怎麼用筆的,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是如何下筆,如何行筆,又如何收筆的。下筆處是凌空切入還是逆鋒入筆,轉折處是使轉還是方折,這都是需要我們在“讀帖”的時候去分析的,所以這裡強調“思其用筆理”就是說思考名家是怎麼用筆的。
要將古人的法帖學到手,要靠臨摹,而比臨摹還要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讀帖。讀帖的過程就是分析字帖的過程,透過讀帖鍛鍊了我們的眼力和心力,讓字帖入於眼,記於心,臨摹的時候才能顯於紙。
如果眼觀不準,心記不住,手是很難寫出來的。不少學習書法者的經驗證明:臨不好帖的癥結不在手上,而在眼上。
當然讀帖對於初學者來說,不是說一讀就懂的,而且讀後也不一定馬上見效,這是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和逐步提高的一個過程。讀帖要和臨帖相結合,讀後就臨,臨後再讀,兩者互相配合,才能深入學習法帖的精髓。
-
4 # 尚古齋書法
首先說咱們同為愛好者,互相交流而己!
說到讀帖臨帖,不如先聊下臨帖七分像的問題,之前就在群裡與群友們討論過,當時算各執一詞吧:一種傾向於臨帖必須像,另一種是傾向七分像,透過瞎琢磨想通了一些,這是要分情況的.
啟功先生在已有成就的時候提出臨帖七分像的理論,是在解讀一直存在於書界的一個觀點:放下自我,實現自我!臨帖七分就是放下自我,融入三分便是實現自我,所以啟功先生後期臨帖作品都是以帖為基礎似像非像,在書體的基礎上有個人的特點。
順便說下如何臨帖,大致分三步:1、對臨,一筆一劃的臨;2、對臨,一字一句的臨;3、背臨,靠大腦記憶和肌肉記憶臨寫。有書友問齋主:為什麼離開字帖寫出的字沒有體了?齋主認為還是臨的少,還有就是臨像了要按上面三步走耒強化如果您想達到自由創作的高度,必須做到看到一個字,大腦裡便浮現出帖上那個字,筆法結體取法都不是問題了,這樣才好去考慮章法上的融合,才能實現自我!
臨帖是學好書法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為此,要做到“五戒”:
戒“雜”
臨帖一定要專一,即固定一帖,堅持長期臨寫不動搖。中國古代優秀碑帖不下幾十種,可謂蛇紫嫣紅,爭奇鬥豔。
初學書法只能先突破一點,不能胃口太大。臨帖專一,是對初學書法者提出的要求,如果你臨一種字帖已經過關了,自然可選臨其它字帖的。
戒“多”
臨帖一次不能臨太多的字,要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切不可追求數蓋,“寧願少些,但要好些。”
戒“抄”
臨帖的目的就是要像,要逼真。要達到“像”和“逼真”的目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採取“一字多臨”的方法,實行各個擊破”。即一個字要多臨幾遍,臨完一遍馬上對照字帖找不一足,然後再臨,就會越臨越像。臨帖是可以通臨的,但我認為,最好在臨好單個字的前提下再通臨。
戒“奴”
古人要求臨帖時做到“肅”和”敬”。“肅”即態度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不能馬馬虎虎,粗枝大葉;“敬”即對帖要忠,不能三心二意,見異思遷,喜新厭舊。學臨一帖,要有雷打不動的精神,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另一方面,我們對帖又不要作“奴”,應該取其精華,決不能抱殘守缺,搞教條主義。我在教學中提出“三不臨”“:不清楚的字和殘缺的字不臨;錯寫的字不臨;生僻的字不臨。總之,要“活臨”而不要“死臨”。
戒“粗”
臨帖開始一定要堅持實臨,要“模擬”和“工筆”,力求筆筆精到,細緻入微。有人臨帖粗製濫造,信手塗鴉,還美其名曰“意臨”、文過飾非,只能落下笑柄。
要臨好帖,必須重視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精準的模仿力,做到眼到手到。
最有效的方法是多讀帖,多研究帖,使帖中的字點劃與結構特徵爛熟於心,這樣寫字時便可做到“意在筆先”。
另外,對自己的臨作要多上牆,每日“三省吾字“,這樣,容易發現毛病,加快進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書畫上牆,天天向上”。
共勉之
-
5 # 字有道理
古人說“讀四書五經”的時候,通常意思都是“背四書五經”,我們理解讀帖也可以這樣去理解,讀帖就是最大程度的去還原其中的規律和細節,去表現字形結構和書寫方法。
學習書法,讀帖是怎麼也邁不開的一個過程,讀帖最關鍵的三點就在於實臨、背臨、創臨。而您所謂的這個“背帖”,更多的是傾向於“背臨”的環節,拿《張遷碑》舉例,咱們在背臨時,就像背書一樣,先去讀很多遍,然後好像記得差不多了,再硬背出來,這就是剛開始的死記硬背,在書法上,我們要仔細觀察《張遷碑》的點畫形狀、線條粗細、字形結構以及起收筆的方圓等方面的豐富的變化,然後手拿著筆在宣紙上去依葫蘆畫瓢的進行臨寫,這是一個再現的過程,是咱們像背書一樣先去增強自己腦海裡的記憶,然後再表現出來。
然而讀帖不等於“背帖”,背帖是前期讀帖打基礎的基本功課。是積累點畫、線條、結構的過程,是為以後創臨做鋪墊的有力支柱。透過“背”,使得我們對所取法的碑帖的字形結構、點畫書寫的認識更加深刻,所以前期要不厭其煩的去背、去積累,在書寫表現時才能得心應手、筆下生花。
-
6 # 狂喜淡墨a
學書法讀帖,應該是背帖,是否誤導初學者,如何是好?
初學者,應該讀臨結合,若有能力背帖更有收穫,因為讀或背書帖,應該動動腦子,帶著自己的思索。
不單單讀,而且要仔細觀察筆意的來龍去脈,點畫的用筆方法。
臨帖實際就是一種加深背帖的過程,當然乏乏之用心,不會理解書墨筆畫的寫法。只能是照貓畫虎。
習練書法必有通靈,即有天賦,沒有對書法特別的感覺,還是先不要學書法,而是培養書藝情性,興趣是動力。
讀帖,不是誤導,而是初學者的必走的學書路程,廣泛的讀帖,其過程就是萌芽自己的書藝魅力引力。刺激自己的神通,與筆墨共舞共鳴。此間若有引力之大,有助習字的一絲不苟。因為被書墨之美而羨慕,故有去追求。
寫字,克勤,毅力。至要。
-
7 # 青山紅豆心
讀帖與背帖,都是書法學習的一種方法。兩者相似之處,都是閱讀與模仿,但兩者有所區別。
背帖,是在讀帖基礎上由識記到記憶的過程。臨帖是初讀後的一個環節,它包括面臨和背臨。只有在熟記帖中字的結構、字形、筆劃起止等基礎上才能達到背臨的地步。背臨階段,對帖中字已基本熟悉。
讀帖,並不僅僅體現在初讀階段。一個成熟的書法者,即使對所學帖子已很熟悉了,不但能背臨,甚至可能達到與原帖高度相似的程度。但他們還是不斷讀原帖,不斷揣摩原帖所蘊含的文化氣息,品悟其“氣”其“味”,所謂的書法中的“精”“氣”“神”,並將自己的感悟融進自己的書法創作中。
因此,讀帖的意義遠大於背帖。
-
8 # 寫字吧
我們常說,學習書法,臨習法帖,千萬不要上手就臨,比臨帖更重要的,是讀帖。經常聽到有人說,為什麼我臨帖這麼久,就是臨得不像,或者說,為什麼一直都沒有進步。癥結就在讀帖上。
題主問,書法上的讀帖是不是誤導初學者,覺得應該叫背帖。這個問題,就在於到對讀帖這個概念的理解。什麼是讀帖?我們說讀帖,到底是讀什麼?
“擬進一分,則察亦進一分,先能察而後能擬,擬既精而察益精。”“察之者尚精”。我們說的“讀”,實際上是說的“觀察、揣摩、分析、對比”。第一要讀意境。第二要讀技法。第三要讀差異。
讀意境每一幅書法作品的創作出來,所獨有的氣息、意境,一定都會受當時的歷史背景、外界環境、創作者的心境、狀態等等因素所影響。孫過庭分析王羲之的各件作品說:“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有縱橫爭折。”
讀技法讀作品的整體章法,讀字的結構和特點。從筆法、字法、章法、墨法去分析。讀每一個筆畫的起筆是藏鋒還是露鋒,轉折是方還是圓,筆畫是否連線。讀字的結構是斜還是正,是收還是放。讀佈局,讀落款位置。等等。
讀差異臨帖和讀帖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學習書法,讀和臨相互進行,對比差異,進行分析、調整,最終從形、神上去整體去把握。
“取古人之書而熟觀之,閉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後舉筆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較,始得其二、三,既得四、五,然後多書以極其量,自將去古人不遠矣”。下面我們以讀《韭花帖》為例:《韭花帖》是楊凝式的一封致謝書信。記述他自己晝寢之後,感覺飢餓無比,碰巧友人送來韭花,心中愜意無比,為答謝友人饋贈美味韭花而書。
《韭花帖》用筆和緩,以精到的中鋒用筆。寬疏、散朗的布白奪人眼目。
在字法結構上也多變化,“韭”字與“謂”字滿滿充實四個角。
“飢”字右上角是空的,但“幾”部上面一橫無論是粗細還是角度,都有著明顯上揚的筆勢,所以能達到平衡。
“狀”字左上角和右下角兩個角以對稱的方式空虛,達到平衡。
“修”字筆畫粗細變化大。
“實”字與“察”字,主體部分筆畫之間距離緊湊完整,與“宀”之間拉開非常大的距離,“寶蓋頭”的寬度較為突出。
題外話,《韭花帖》中三個“宀”的寫法,至今仍是書論界的一個話題。古今中外,人們多以側帽為美。看“寢”、“實”、“察”三字的“宀”頭,有沒有讓你浮想聯翩,有人說像撒切爾夫人高高斜扣在頭部右側的帽子,又有人聯想到“側帽風流”的北周貴族獨孤信,還有“孟嘉落帽”風流軼事。
-
9 # 千年蘭亭
讀帖與背帖是兩個概念,讀帖好比學校學習時的預習,而背帖好比複習時的背誦課文。
臨帖之前先讀帖,方能有目的、高效地臨習。宋人姜夔說:“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視,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這就是強調讀帖的重要的。
在學校時我們都知道,凡是成績好的同學上課前都會提前預習,找出將要學習的內容的重點和疑難點,上課時重點聆聽。
讀帖也是一種課前預習。那麼,讀帖要讀什麼內容呢?重點要讀碑帖的文化背景、流傳過程、歷史地位、文字內容、大小尺寸、用筆特點、結字規律、章法行氣、風格特徵等,對碑帖的相關內容進行全面瞭解,這樣,下筆臨摹時方能胸有成竹。
背帖能加深對碑帖特點和書寫風格的理解,是由臨帖向創作過渡的一個重要方法。在學校,老師要求學生課後要及時複習,重點篇章還要求能熟讀甚至背誦,這是鞏固所學知識必須經歷的一個重要環節。
很多書法愛好者會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對著碑帖臨得很好,但離開碑帖自己創作時,就不會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是要多背帖,二是要進行集字訓練。
背帖能加深和鞏固原帖中的技法,能瞭解整件作品的行氣,能把握作品的節奏變化。
而集字訓練則能提高我們運用所學筆法、結體方法和章法佈局的能力。
所以說,在書法的學習中,讀帖、臨帖、背帖、集字、創作是一個完整的流程,缺一不可。
回覆列表
讀帖肯定不是誤導您。首先,臨書是跟古人學書寫的技術,技術從何而來?只有讀,悟,為什麼一樣的字(帖上)的看上去就美呢?不怕您笑話,有時我會把帖翻過來倒過去觀摹,如此等等,不斷探索,日精進而心欣喜。這可能就是書法的魅力所在吧?至於背帖,因為本人的記憶力不好,我學書五、六年了還真沒有背過呢,不好評價。謝謝邀請,祝學書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