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背葫蘆的張先生

    以前有個相聲段子,就是諷刺的這種現象,說一個慢性子的人在在垃圾桶旁邊花了幾個小時分垃圾,垃圾車來了直接倒在一起了!

    段子是段子,但這就是現實情況,從目前中國各地區垃圾分類和普及情況看,還有很多路要走,不是長久能解決的問題。

    首先國民認識的問題,習慣性做法對垃圾分類有牴觸,因為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分類,畢竟大多數家庭並沒有普及使用垃圾粉碎機!花那個時間還不如看看手機看看電視來的實惠!

    其次是各地區要求高低不同,也沒有相應的管理獎懲制度來約束,沒有強制措施制約,人們肯定按照習慣做法處理!

    最後垃圾處理站末端,使用這種一鍋燴的傾倒方式,對分類處理上可能採取一刀切的方式處理,這樣會降低成本!

  • 2 # GRIDMAN

    十幾年前就是這樣,垃圾分類流於形式,居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物力進行垃圾分類,可是最後就混收混運,都拖到垃圾焚燒廠了。

    垃圾分類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分分類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多個方面的重大問題。

    比如,居民不分類怎麼辦?老人不會分類怎麼辦?分類後的垃圾如何運輸?如何處理?專門垃圾處理廠如何補貼?怎樣進行垃圾分類最經濟環保、簡便易行?

    居民不分類,有的地方是進行督導,比如上海,發動大爺大媽來監督。而有的地方是用專門的塑膠袋,帶有二維碼,居民丟垃圾只能用這一種垃圾袋,如果你不分類,馬上就可以查到你家。居民不分類,首先,我們應該進行教育,既要教成年人分類,也要教孩子,把垃圾分類教育搬進課堂。

    分類後的垃圾,那就應該分類運輸。但是如果分類分得太細,運輸成本就太高了,所以不是分得越細越好,而應該綜合考慮環境與經濟效益。

    再之後就是分類後的垃圾處理。分多少類,那就應該分多少類來處理。比如有毒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建築垃圾、小型電子產品、大家電等等,如果分成那麼多類,那就應該分那麼多次來處理。

    補貼問題。垃圾是負資產,處理垃圾,使之無毒無害,那是要投入很多錢的,所以我們要對垃圾處理廠進行補貼。

    最後一點,進行垃圾分類也應該考慮城市大小。大城市人口多,垃圾自然也會有很多,所以分得細一點也沒問題。而小城市就不行了。小城市人口較少垃圾量不大,如果分得太細,就不值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處理了。就比如說某小城市一天只有三十節乾電池的垃圾量,分類出這三十節乾電池怎麼處理呢?難道單獨建個廠?或者發到外地去處理?不現實的。

    所以說垃圾分類不是那麼簡單的,那些混收混運的垃圾分類只是做了表面功夫,形式主義,後端並沒有建設相應的處理設施。

  • 3 # 北緯燕歸

    街上確實是分類桶,但是現在居民分類沒有分出來,雖然桶顏色不一樣但裡面的垃圾都是混在一起,所以收集車過來只能一起收了。如果有分類分出來就會分類收集了。現在有一些地方還會有一個簡單的二次分揀過程,就是找出一些可回收的垃圾,剩餘的其他垃圾再倒進其他垃圾車輛。

    農村有些地方會推垃圾上門收集,社群會做宣傳,也是分兩類廚餘和其他,收集員會根據門牌號每天登記,比如分類率高打鉤,一般打圈,沒有分類打叉,再上報社群,社群再針對沒有分類的居民進行宣傳勸導,進一步提高居民的分類意識,也可以設定一些小禮品對分類率較高居民進行獎勵,一步步促進普及垃圾分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保健藥跟治療藥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