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江說農
-
2 # 努力就好
大姜是山東安丘地區重要的經濟作物,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受各種限制,因而種植面積並不是太大,產量也不是太高,價格也不行。就是現在,你也很難保證一畝地能掙多少,也許會賠本呢。大姜這種作物,不管產量還是價格,就是一種忽高忽低的作物,很難說一畝地能掙多少錢。下面我就給你分析一下哈。一,產量的不穩定性
就拿我們這裡來說,70–80年代,老輩人種的都是小姜,中產田4000來斤,高產田5000–6000斤,還有很多低產田,畝產量也就是2000–3000斤,甚至更少。
到了90年代,大家都採用地膜覆蓋栽培大姜,小拱棚和大拱棚栽培,以及立體種植,間作套種等一系列綜合高產技術措施,大大延長了大姜的生長期,充分利用時間,空間和地力,再加上到後來又提倡栽培大肉姜,提高了品種的質量,產量這才一步步提了上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現在來說,一般中產田畝產量也在6000斤以上,8000–10000斤的高產田屢見不鮮,甚至有高達近20000斤的產量,如大棚姜。
但是,事情並不是絕對的,也有畝產不過千的,也有畝產不足5000斤的,至於為什麼,先賣個關子,下面再詳解哈。
二,價格的不穩定大姜價格一年一個樣,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價格,也不在國家調控範圍之內,是市場說了算,否則就不會出現"姜你軍","豆你玩","蒜你狠","蘋什麼"了。
我種過好多年的大姜,有掙也有賠,好時候曾經賣到12元一斤,孬時候2毛5一斤,還有不到1毛錢一斤的時候。你說是掙還是賠呢?就拿今年的姜價來說,到今天為止,我們安丘市場上的黃姜價格是過4元每斤了,而昌邑市場則過了5元。你說今年的姜能不掙錢嗎?
我不說畝產量達到2萬斤,就平平淡淡的1萬斤,最低不得收入4萬元錢嗎?我們刨去地錢,姜種錢,化肥錢,農藥錢,澆水錢,收和培土開溝錢,再加上燻地錢,零打碎敲的去它1.5萬元,那不得純剩2.5萬元嗎?這是最低。當然了,這你得有地方存,就是去年賣鮮姜,就去年的價格來看,也要掙個5000元以上。
以上我是按正常年景,按照大姜正常生長來說的。可天有不測風雲,那就另說了,這也是我上面所賣的關子。
三,天有不測風雲大姜這種作物,說好的時候很順溜,可也有不順心的時候,如姜瘟病,莖基腐病,根腐病,根線蟲病等這些對產量和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的病害,一旦發生那是很麻煩的事。
就拿最令種姜者頭痛的姜瘟病來說,輕者會損失1–2成的產量,重者過半甚至絕收。姜瘟病發生厲害的時候大都是在8–9月份,化肥也投的差不多了,膜也投入了,農藥錢也花了不少,水錢油錢也投了一大半了,可它偏偏就發生了,你說讓人上火不上火?再就是根線蟲病,也就是癩皮病,人家收姜的直接不要,最後賣個毛兒八七的每斤,你說不得佘爬下嘍?!
綜合以上所說,我不敢給你一個肯定的答覆,也無法保證一畝地的大姜能掙多少錢。反正種姜人每年都是抱著"賭"的想法來種姜,誰能保證前途一片光明呢?農民種地大多數不都是在"賭"嗎?都盼望著明天更美好!
下面回答題主的第二個問題,如何種姜。
四,如何種植大姜關於這個問題,我已有很多的問答,文章寫過,在這裡就不再詳述了,只是簡單介紹一下種植步驟罷了。
1,精挑細選種姜。
2,曬姜困姜催芽。
3,整地施肥,開溝播種。
4,噴藥插拱覆膜。
5,破膜放苗遮陽。
6,澆水衝肥除薊馬。
7,施肥小培澆水。
8,噴藥除蟲防病害。
9,大培施肥澆水。
10,噴藥衝肥防早衰。
11,看價可賣可儲存。
總之,種姜不簡單,有人說"姜夠本",我認為種任何農作物都不敢保證"夠本",我們所從事的農業種植,並不是旱澇保豐收的職業,沒有太多的訂單農業,誰也不能保證有種就有收,有投入就一定會有高回報,況且有的時候高產出並沒有帶來高收入呢!所以我說,種姜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回覆列表
首先回答種姜一畝能掙多少錢?
這是提問者最想知道,但又是最難回答的問題。種植生薑能掙多少錢,主要是和生薑的價格和種植者的產量有直接關係。生薑的價格主要受供需兩個方面的影響。如果當年的種植面積很大,市場上生薑太多,而需求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那麼價格就會下跌,如果當年的價格下跌,第二年的種植面積就會縮小,價格又會上漲。因此,生薑的價格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市場供求的變化而變化。第二是你的生薑產量,這個說不準,有的露地栽培的生薑畝產只有2000多斤,有的種植技術好,管理水平高,產量可以達到5000~6000斤產量,甚至更多,差距就是2-3倍。所以你說種植生薑一畝可以掙到多少錢,這的確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
但是,我們也可以對各種不同的生薑種植方式做一個估算,首先我們來看露地開溝栽培,這是種植面積最大最普遍的一種種植模式,如果你的種植管理水平是中等水平的話,平均一畝地大概可以掙到幾千塊錢,如果行情特別好,你的產量又很高的話,一畝地的效益可能就更多。露地撬窩栽培大概是露地開溝栽培的1.5~2倍的效益,大棚覆蓋栽培大概可以掙到露地開溝栽培的3倍左右的效益。還有就是鍋爐迴圈供熱生產姜芽,一畝地的效益大概是露地開溝栽培的10倍以上,還有,就是大棚冷床生產姜芽,其效益大概是露地開溝栽培的2倍左右。
現在我來回答第二個問題,怎樣種姜?
生薑種植方式主要有大致有5種,一是露地開溝栽培,二是大棚覆蓋保溫栽培,三是露地撬窩栽培,四是鍋爐迴圈供熱姜芽栽培,五是大棚冷床姜芽栽培。這些種植方式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很多不同之處。露地開溝栽培是目前生薑栽培的主要方式,因此對於新手來說,種植生薑應先從開溝栽培做起,取得經驗以後再從事其他效益更高但技術更復雜的種植方式。下面我介紹生薑露地開溝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安排 生薑起源於熱帶和亞熱帶森林地區,經過長期的系統發育形成了喜溫暖、不耐寒的特性,因此應將整個生長期安排在溫暖無霜的季節。一般將播期安排在地溫穩定在16℃以上時既開始播種,然後透過人工措施改善其溫度條件,促其莖葉早生快發。露地開溝栽培生薑的播期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決定,不宜過早也不宜過晚。播期過早的溫度不穩定,即使短期內溫度在16℃以上,但氣溫忽熱忽冷很容易爛種, 因此不能盲目提早播種時間,避免冷害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露地生薑在溫度穩定在16℃以上的條件下,生長時間越長其產量越高。在適宜溫度條件下,一般露地開溝栽培的時間為150天左右。
2、栽培方式 開溝栽培是一種以生產菜用嫩姜為目的的軟化栽培方式,所謂軟化栽培,就是採用開溝培土等技術手段,人為促使生薑地下莖變長、變脆嫩的栽培方式。開溝栽培是採用範圍最廣泛,歷史最悠久的生薑栽培方式。由於生薑的根系不發達,如果任其自然生長而不為其創造疏鬆、溼潤、黑暗的土壤環境條件,那麼生薑地下莖就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形成修長脆嫩的外觀和內在品質。開溝培土的目的就是為地下莖的生長創造有利條件,不僅可以改善生薑的外觀和內在品質,而且也是有效的增產措施。開溝的溝距46~50釐米,溝底寬13~15釐米,埂底寬33~35釐米,一般株距18~22釐米。出苗後培土2~3次,最後姜溝成為姜壟,原來的姜埂成為姜溝。人工開溝的速度較慢,機械開溝的速度快,效果好,值得在生薑集中產區推廣。
3、播種密度 一般開溝栽培的種植密度以6500~8000株/畝為宜,生薑的播種量受姜塊大小和種植密度的影響,“娘壯兒肥”,要獲得高產必須選用肥大飽滿的種子,種塊大則用種量會相應增多。高產田塊一般要求每畝400~600千克左右,一般地塊或新發展姜區,用種量可略少,但不能低於300千克。
4、播種方法 在播種之前先在姜溝內撒施少量化肥和幹糞,覆蓋2~3釐米的細土,然後再行播種。播後覆蓋3~5釐米細土,再淋糞水或清水。開溝的行距一般為50釐米,株距為15~20釐米。為了便於田間管理,播種的姜種應平放於溝底,姜芽朝向一致。
5、肥水管理 生薑屬於喜肥耐肥作物,姜苗在形成3個分枝之後,肥水需求量逐步增加,應採取“前輕後重,少吃多餐,合理搭配,分次追肥”的原則,滿足生薑在整個生育期對肥水的需求。第一階段是提苗肥,即在姜苗齊苗後,每畝施硫酸銨或尿素的5~10千克,兌清水或清糞水500~800千克施入;第二階段是壯苗肥,在生薑出現3個以上分枝以後,需肥量增加,每畝施肥總量為尿素20千克,硫酸鉀5公斤,腐熟菜籽餅肥10千克,兌清水或清糞水500~800千克施入;第三階段追肥為壯姜肥,當姜苗具有5個以上分枝時,是根莖迅速膨大時期,每畝施肥總量為硫酸鉀10千克、尿素20千克,分2次施入。每次兌清水或清糞水500~800千克。生薑是喜溼作物,保持土壤溼潤是穩產高產的基本保證。夏季氣溫增高,旱情頻發,應及時補充水分,每隔5-7天就要澆一次水。有條件的種植戶可採用塑膠軟管抽水澆田,以提高勞動效率。安裝了微噴設施的地塊,要利用設施適時補水,滿足生薑生長期間對水分的需求。
6、適度遮蔭 生薑露地栽培的主要生長階段在夏季和秋季,此期溫度較高,光照較強。生薑在高溫強光條件下,植株生長會受到抑制,適度遮蔭可減輕強光對姜苗生長的抑制作用。遮蔭栽培有2種方式,一種是遮陽網覆蓋栽培,另外一種是採取間套作其他作物的方式達到遮蔭和增加收入的雙重目的。根據試驗和姜農多年的種植經驗,遮蔭栽培是促進生薑生長健壯,獲得高產高效的重要措施。
7、田間培土 生薑根莖在土壤裡生長,要求黑暗和溼潤的條件,為防止根莖膨大時露出地面,因而需要進行培土。溝栽培要求把溝背上的土培在植株的基部,以後結合肥水管理進行第二次、第三次培土,逐步變溝為壟,始終將根莖埋在土下,為根莖生長創造適宜的條件。培土工作多結合中耕除草和肥水管理進行,一般從夏至開始培土,共培3~4次。
8、適時收穫 在姜苗開始分枝的同時,地下莖也開始逐步形成,其產量逐步遞增。一般來說,生薑銷售的時間越早,其價Grand SantaFe高,但產量不理想;在露地栽培條件下,南方地區在立冬後初霜前的產量達到最高值,但價格可能不如提早收挖的高。種植者應根據效益第一的原則確定生薑的收挖時間。露地栽培生薑一般在10月下旬初霜到來之前收挖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