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認識的媒體朋友都去廠商當公關了,去廠商當PR是數碼KOL最好的出路嗎?還有其他的嗎?如果是,那麼在自己還是數碼KOL的時候,應該怎樣處理廠商、消費者、媒體這三者的關係呢?
9
回覆列表
  • 1 # 科技數碼體驗談

    很多數碼kol其實都有本職工作的,在工作之餘憑藉著多年的數碼經驗在圈子裡混出了一定的名氣,名氣有了自然有很多廠商願意送機器送數碼,以求在他的圈子裡有一定知名度,而得到的機子多了,自然而然又有了可以當數碼kol的資本了,畢竟玩的多,懂得才會會多。光憑藉想象是想象不出來很多數碼產品的優缺點。很多數碼kol可能還只是學生,作為數碼kol要花費大量時間去體驗數碼產品,所以必須有充足的業餘時間,當然也有些成了專職數碼kol,但這一類少之又少。比較著名的如王自如,科技美學那巖。作為獨立客觀數碼kol.又要花大量時間評測體驗,曾經一度那巖也要放棄數碼這方面的測評愛好了,如今走了商業模式,科技美學才繼續走了下來。

    提問者說的數碼kol的出路,這裡答案就很明顯了,其實很多數碼kol不需要出路,因為他們本身有全職工作。而所謂的去當公關也只是部分全職kol在做的事,當名氣大了可以像王自如那巖那樣成立工作室。這些才是數碼kol的出路,數碼kol大部分源自興趣,慢慢走上了這個道路。有的人在道路上迷失了開始的興趣客觀。

    關於如何處理廠商,媒體,消費者關係。以最近三星note7事件為例,不管真實情況是怎樣,到很多數碼kol很明顯的收了三星的費用,不停的洗白後又不停的被打臉。直到如今國行版爆炸,還在不停的洗白,被打臉後,馬上刪除原微博。這種做法讓很多消費者,粉絲寒心。因為客觀,很多人關注你,但也因為收利益,粉絲也會取關。那麼你在廠商眼裡也沒有價值了。所以,保持客觀才是數碼kol該做的事。也是處理好三者關係的關鍵。

  • 2 # 乙迷

    好的標準是什麼?

    收入更多?生活更穩定?

    就HiFi界而言,KOL數量明顯比手機界要少,畢竟HiFi依然是小眾數碼領域,雖然這個體量在增大,但增幅還有限,哪怕很多手機廠商都在做HiFi生意,依然如此。

    KOL個體的能力精力是有限的,歸宿依然是團體運作——要不然單獨成立工作室(相當於媒體角色),要不然歸附廠商,要不然去媒體方。

    這個世界不可能完全孤立運作。

  • 3 # 科技芯青年

    誠然,如果能夠成為一個廠商的御用KOL,而且廠商有比較靠譜,比如華為,比如VIVO等,那麼這樣的出路還算可以,至少產品線比較豐富,資源也相對較多,但是這樣的KOL,廠商需要的量,相對較少,而且質量要求較高,比如方恨少少等,就是這一類的典型代表,但是全國號稱數碼KOL的何止百萬千萬。

    一個KOL如果真想發展的比較持久,而名聲有還可以,那最好堅持一些原則,和有底線,需要遵守相應的規則和制度。說的大一點,比如最近,食品公司奧利奧透過YouTube進行了一次影片營銷,但是遭到英國廣告標準局的封殺,主要的原因是影片博主播出的影片中,有哪些屬於此次付費營銷計劃不明確。說的小一些,對於品牌和企業而言,和KOL合作能夠獲得相當正面的效果,不過在啟動營銷計劃之前,一定要對營銷形式和計劃三思而行。

  • 4 # 拙言

    KOL這個成為在消費類數碼圈乃至整個行業在最開始的時候是有一些積極的意義的,當消費領域的智慧手機乃至智慧家居逐漸蓬勃壯大之後,這個詞彙才有了不一樣的色彩,甚至變得有些貶義。

    數碼KOL去給廠商做PR並不見得是唯一的出路,但卻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中的一條。但是,當你被束縛在一個品牌,一個廠家的時候,你似乎也就不再具備有KOL的客觀性、以及意見領袖的公平性了。你沒辦法在工作和興趣之間做一個選擇,因為你做的恰恰就是數碼KOL中走的最後的一條道路。

    這些日子,有關三星電池門事件逐漸在發酵。從國際版開始出現問題到國行版也逐漸出現問題,有一些明顯開始不客觀的所謂KOL開始透過自己的領域去發話,或者一面倒的維護自己“代言”的品牌,或者冷靜的分析這其中的厲害關係但實際上還是將自己的意見慢慢的放到天平的這一邊—為廠家“代言”,諸如此類。

    他們不再客觀了,因為客觀要建立在有事實根據的準繩上,而他們除了在金錢交易中迷失了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夠“預知”千里之外的事情,別人都不知道的他就已經知道了,他此刻已經和腦殘粉沒什麼區別。因為,他覺得這個品牌就是真理,出現任何偶然性或者持續性事件都是對手在抹黑自己喜歡的品牌、自己代言的品牌。

    關於如何處理好這三者的關係呢?筆者並沒有比較好的答案。我更覺得如果想在興趣之餘,又能夠做到平衡的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你的工作時間時,你是工作人員,你當然需要盡一切可能的去維護自己的品牌;但這並不妨礙你在工作之餘還是KOL。但這顯然很難..歸根結底還是得看你自己!

  • 5 # 西風落日無語

    曾幾何時,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簡稱KOL)是對一個玩家的最大肯定,但這兩年說誰是KOL就有點貶義的味道存在了,究其深層的原因就是有一些所謂的KOL已經與某些品牌達成了統一戰線,因而讓他們的聲音變得毫無價值。

    只有保持中立的態度,在處理廠商產品BUG反饋的時候才能選擇公正的發聲,這對於自己的粉絲也就是消費者才是負責任的態度,所謂的自媒體三個字,其責任遠遠超出了傳統媒介的重量,不是說要多清高,但起碼在發文之時是要對得住良心的!

  • 6 # 郝聞郝看

    呵呵噠,去廠商當公關必然只是出路之一,當然有更好的出路。

    比如,透過KOL轉型企業顧問,依靠自己的專業能力為企業相關人員做相關培訓,使其瞭解媒體特徵,明確傳播策略,提升技術素養,一樣可以賺到很多錢,畢竟數碼企業很願意和頭部的KOL合作的,而且他們已經業內浸淫多年,對行業發展的歷史、脈絡清晰,且非常有技術素養,小郝子身邊就有幾位這樣KOL,為數碼企業出謀劃策,過得極為逍遙,服務企業又不被企業繫結,而且收入相當體面。

    除此之外,KOL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跳脫出企業的範疇,做一些行業內的外部培訓工作,在戰略上梳理整個行業的變化趨勢,教化行內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將原本跪求打賞的“注意力經濟”變成站著賺錢的“影響力經濟”,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關鍵是有行業內的廠商頭頭腦腦們認識、認可。

    其實小郝子覺得,要有上述出路,並不算非常非常困難的,關鍵是,能有自己原創的真知灼見,影響到行內諸多廠商的頭頭腦腦關鍵人,而不是人云亦云;同時要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正確地對消費者做合理的引導,而不是或“黑的一無是處”,“或讚的宇宙第一”的誘導,從而獲得B、C兩端的尊重;如此下來,媒體的小夥伴們也會越來越認可你作為KOL的身份,從而與你一起談到,採用你的建議與分析,進一步推動KOL的個人品牌與聲勢。

    真正這樣了,KOL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新媒體及商業諮詢公司,成為行內的標杆,與廠商一起運營活動,包裝、策劃戰略釋出,甚至幫助企業做梳理文化、智識的內刊等等。

    那些說只有PR才是出路的,也就是自己做自媒體掙不到錢了,才會這樣吧,因為根本就不是真正的KOL,真正的KOL哪裡會這樣無奈的只有一條路可走,笑話!

  • 7 # 未來智慧數碼

    沒辦法,混生活嘛。喜歡專職做數碼KOL(基本上就是有些話語權的人)的人很多,可是這個行業相當於清水衙門沒有什麼油水,所以可以去廠商做公關也是不錯的選擇,對於廠商 消費者 媒體三者的關係個人認為還是要區分對待,三者各自的需求是什麼?當你把這三者的關係理清楚,那麼距離廠商公關又邁進了一大步。

  • 8 # 科技爵士

    現在的kol大多是作假專業戶,各種刷資料,可惜的是廠商都裝看不懂,想想也是,把資料刷的好,廠商的工作人員也好跟上面交待。

  • 9 # NewKu鈕酷科技

    道路坎坷,已經看不到路。

    但正如魯迅那句話

    世上本沒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就成了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都卡點搶口罩,怎麼每次都搶不到,有啥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