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亞瑟大大

    話說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說得其一便可得天下,可劉備二者皆得,到最後還是失敗了。所以,龐統不死,蜀漢政權會不會有突破,這真的不好說,我們只能試著分析一下。

    “縱觀整部三國,可以說龐統那無限的智慧只得到了極其可憐的體現”,不由感到惋惜,鳳雛龐統有經天緯地之才,為劉備做了很多的大事,他的死對於劉備一方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如果鳳雛不死,也許蜀漢有些事就不會發生,這些事的發生,影響沒有影響蜀漢政權,答案是肯定的。

    龐統死後,劉備方的幾次大的失利,對後來的蜀漢政權,可以說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

    一、先說荊州失守,與關羽的無謀,至少說與劉備沒有給關羽安排個智囊有著直接的關係。就關羽的為人、能力、智謀來說,讓他獨擋一面、鎮守軍事重地——荊州,是不十分明智的,至少應派一位能對他施加影響的智謀之士加以輔佐,如果龐統在,是不是可能不會發生。荊州的重要的戰略位置不言而喻,況且那還是劉備真正稱雄的起點,失去荊州,對劉備一方來說太傷了。

    二、在荊州失守之後,劉備便義氣用事,亂了方寸。如果,在荊州失守之後,鳳雛龐統還在,是不是可以改變劉備,或者說在夷陵之戰中,有龐統為謀,是不是敗得就不至於那麼徹底,傷了蜀漢的元氣。這不好說,但很有可能。前面說的原因,都是蜀國滅亡的外因,蜀漢政權的滅亡,真正的根本,我覺得還是在於內因:君上無能,國力空虛,人才匱乏,政策失誤,多次北伐。

    如果龐統不死,以他的才略,究竟能不能改變蜀漢的走向,我們不好說,也許可以,也許不行。我認為是不太行的,因為就算龐統不死,以落鳳坡事件,我也覺得他和諸葛亮以後在決策上有分歧,在政權上會有較量,這樣會不會更快的內耗呢!所以蜀漢政權有沒有突破,不單取決於某個人,以一己之力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畢竟太微弱啦。但可以肯定的是,龐統不死,對蜀漢是很有幫助的。

  • 2 # 揮弓探賾

    我們熟讀、細讀了《三國演義》,你就會發現,這其實是司馬徽先生撒的一個謊言: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人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其才華始終沒有得到施展,一生湮沒不彰;其有三位赫赫有名的學生,徐庶、諸葛亮、龐統,分別安排在魏、蜀、吳陣營。

    當時落魄的劉備被曹操追著打,說自己是為了復興大漢而奔波,只是保證自身安全的一個旗號而已。劉備急需挖掘人才,在旁人的推薦下找到了司馬徽,就有了我們熟悉的三顧茅廬的故事。司馬徽早就知道了,最終的天下會歸司馬家族所有。劉備後來又得到了龐統,伏龍鳳雛都得到了,說好的天下哪兒去了?蜀漢之亡,一半是自己在作死,天命難違啊。

    司馬徽是造成三國鼎立局面的始作俑者,使他們內耗,司馬家族在三方勢力中得利。只可惜司馬徽英年早逝,所有的壓力都壓到了司馬懿的身上。

  • 3 # Inferior14

    就我個人對三國的一知半解而言: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我們先分析沒了龐統後,蜀漢的大轉折,龐統的死促成了劉備師出有名取益州的目的,其後,劉備召孔明入川,劉關羽守荊州,劉備坐擁荊益,初步站住腳跟;關羽膨脹,失荊州,劉備尋仇,夷陵大傷元氣,這裡說一下,劉備舉國伐吳也許看似愚蠢,實際上有不得不伐的理由:劉備集團,本質上是靠義字聚集起來的,核心群體都是靠義凝聚在一起,在有別於曹家與夏侯家可以說就是一家,孫家是一群小地主圍著一家大地主,所以說蜀漢就像一群黑社會,老二死了,老大不報仇,凝聚力就低了。孔明一肩挑北伐不斷失敗不斷北伐(這裡說一下,孔明同樣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可是任然不斷打,其實還是回到了體制,曹操坐擁天子,所以他的地盤是以一個完整國家的形式執行,曹操掌握了國家的軍隊當然還有政治;東吳是一群地主,一群封建階級,他們是最沒有野心的,他們只是希望自己能過得舒服;而劉備集團從公孫瓚開始,就是一群流浪兵,當拿下荊州,益州,才算是擁有國家的軍隊,注意,本質任然是軍隊,所以出師表裡孔明耶說了,要以待時變,等待的不是魏吳血拼,而是把擁有國家的軍隊調整成擁有軍隊的國家,那麼處於軍隊階段的他,必須打仗,而他本人也已經沒沒有時間和空間去以待時變了,因為待的前提是坐擁兩週,要知道曹操可是天下三分得其二)。孔明身死,蜀漢滅亡就不多說了。

    現在我們來設想如果龐統不死,以當時劉璋的實力是擋不住劉備入川的人馬的,那麼孔明會留在荊州,即便調整,臥龍鳳雛也肯定會荊益各配大將守一州,這就杜絕了關羽死失荊州和夷陵大敗,也就有充分的時間空間和硬實力發展,發展十數年,和荊州益州原著融合後,不再以擁有國家的軍隊示人,而是擁有軍隊的國家,孔明龐統兩路出擊,是挺有機會的

  • 4 # 挺141338794

    龐統死不死對蜀漢影響不大。"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是最大的牛逼,劉備兩個都得到了,也只是得了西川而已。想統一全國,實力是最重要的,什麼是實力,最重要的就是人口數量和軍隊的數量,還有就是是否有強大的騎兵部隊。三國時期,蜀漢和東吳的實力相對於魏國,都是劣勢。古代時候南方政權北伐,缺少馬匹和騎兵,基本沒戲,根本不是靠幾個優秀的謀士就能解決的,看看歷史上有多少次北伐失敗的案例,成功的就一個,朱元璋(他主要是靠元朝內亂和獲得元朝的養馬場才成功的)。很多人總是覺得依靠幾個優秀的將領或者謀士就能從南方統一全國,這只是坐井觀天而已,其實哪有那麼簡單。就如美國取代英國的霸權一樣,不是英華人不聰明,實力使然而已,二戰時美國的人口是英國的3倍,現在是英國的5倍,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中國古代也是如此,曹魏在北方佔據著全國60%人口以上的地區,幾乎全部的馬匹和騎兵資源,南方政權北伐到了平原地區就等著被屠殺吧。孫吳北伐了多少年,合肥都沒打下來,反而損失慘重。龐統又不是神仙,作用有限。諸葛亮的隆中對都是建立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劉備佔有荊州益州,曹魏內亂等),本身就有問題,一旦情況有變(劉備丟了荊州,曹魏沒內亂),就變成空想了。

    很多人總是喜歡把實力不足的問題意淫為運氣不好,實則自欺欺人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多年為什麼一直練不出六塊腹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