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實話第一人

    幾乎可以滅了魏國。從隆中對看的出,益州和荊州同時出兵,天下可定,這是諸葛亮預測的結果,那麼現實中關羽僅僅坐擁半個荊州,從江陵出兵曹操已經心驚膽戰了,那麼正好印證了隆中對的策略。如果再加上整個吳區域的用兵,即使不能一下子摧毀魏國政權,至少魏國實力很難恢復。久而久之循序漸進魏國必然會被吞噬。這個是整體戰略,但是不排除會有類似於逍遙津的區域性逆轉,但是總體形式還是無法改變,只是時間問題。

  • 2 # 挺141338794

    沒有可能擊敗曹魏。很多人喜歡認為對戰爭來說計謀重於實力,其實不然。論人口,曹魏佔天下人口六成以上,也就意味著曹魏在軍隊數量上佔據優勢。北方平原地區是騎兵的天下,曹操北滅烏桓,西敗馬超,其騎兵已是天下最強。南方軍隊缺乏馬匹和騎兵,到了北方平原地區會被曹魏圍殲。中國古代史上除了朱元璋(他解決了騎兵問題)之外的北伐無一成功便是很好的例子。打仗靠的是硬實力,諸葛亮的軍事並非其所長,其軍事能力頂多是陸遜水平(應該不如陸遜)。東吳人口兩倍多於蜀國,人才和將領遠多於蜀國,多次北伐曹魏,從未攻下合肥,或打過淮河,都以失敗告終,其主要原因並非吳國無能所至。吳國步兵十萬或二十萬到了北方對曹魏來說區別不大,反而是南方出兵越多,到了北方,沒了水運,軍糧的壓力就越大,更容易被曹魏騎兵截斷糧道後圍殲。蜀之國力對於吳來說只是錦上添花,兩者合力對魏也是處於弱勢。吳蜀合力,東西合擊魏國,千里之隔,根本無法協同作戰,反容易被魏分而滅之。吳蜀合併也就相當於南宋之地而己,南方依賴的山地和水網地形,北方假以時日,就能功克(參考元滅宋),南方北伐時的騎兵問題卻是無解的。南方擊敗北方的唯一可能就是北方內亂,然而從魏到西晉前期,其領導層一直非常優秀,並未給南方以可乘之機。總之一句話,南方北伐就是如何用步兵打敗騎兵的問題,三國時代,根本無解,和誰帶兵從哪裡北伐關係不大

  • 3 # 清水空流

    先說結論,可能性不大。曹魏內部不發生內亂的情況下。諸葛亮統一的可能性很小。

    諸葛亮坐擁吳蜀之地,其實就是江南半壁江山。有三江之利,山川之險。自保肯定無虞。但如果以此北伐真夠嗆。

    古代由南往北打,統一天下的,只有朱元璋。再沒有他人。朱元璋北伐的時候,元朝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所以朱元璋北伐成功。而諸葛亮北伐天時地利人和都欠缺。

    與朱元璋對比一下,諸葛亮吳蜀的經濟實力未必強於曹魏。甚至還不如曹魏一半,因為那時候江南還沒有徹底開發。不少地方屬於蠻荒之地。而軍事實力吳蜀也難以強於曹魏。吳蜀雙方沒有傑出的將領。諸葛亮死後,吳國後期靠陸遜,蜀國靠姜維。但陸遜伐曹魏並不成功。甚至不如姜維。因此在綜合人才方面,吳蜀就輸了兩分。

    反觀曹魏,除了一代奸雄司馬懿,(司馬懿可是熬死了所有的人),司馬師,司馬昭,還有曹真,曹休。郭淮,鍾會,鄧艾,王浚,可謂良將輩出。吳蜀後期幾乎沒有傑出的軍事人才。在人和這一方面,吳蜀就又輸了兩分。

    再就是當時的士族門閥大都支援曹魏。在天下人看來,漢獻帝禪讓曹魏,曹魏就是正統。法統上的天然合法性使得曹魏有道德上的感召力。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確保了士族門閥政治利益。而諸葛亮執行的是察舉制。從根基上觸犯了士族門閥的政治利益,在這一點上是無法調和的,諸葛亮也不可能為了北伐曹魏廢除察舉制。如果這樣的話。自己本身的統治基礎就得動搖。因此在天時再輸兩分。

    吳蜀的三江之利,山川之險。是在於固守,而非進攻。如果司馬懿採取主動進攻。一路由郭淮,張郃為主將攻吳,另一路司馬懿自己為主將攻蜀。諸葛亮肯定對峙司馬懿。只要司馬懿拖住諸葛亮,何人可以迎戰郭淮與張郃。姜維與陸遜恐怕不是對手。

    曹魏的經濟實力遠遠高於吳蜀兩地。可以拖得起,而諸葛亮則未必。在就是諸葛亮主政的時候,皇帝是誰?劉禪,孫權,孫亮,孫休,關鍵是諸葛亮能否擁有全權。如果沒有,那就徹底不可能。如果擁有全權,諸葛亮則完全可以確保自身安全。這樣就提前出現南北朝。而司馬懿卻有機會獲勝。

  • 4 # 模式主角

    我來說兩句本人熟讀史書二十四史幾乎可以背誦。首先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有問題,毛澤東點評過,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焉能不敗。在三國那個時代,什麼是重中之重,是人口,曹操在漢中敗走,幾乎將漢中人口全部遷走。所以想贏必須在運動戰中進行殲滅戰。以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為前提而不是為了佔領土地,諸葛亮北伐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我覺得都沒有什麼用,你的戰略不對,打下長安又如何,蜀道難你如何運兵運糧,又怎麼能守住長安,所以老毛說過不必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再有從東吳這個方向出兵,就兩個選擇一個打合肥,一個打江陵江夏這個方向奔襄陽。關羽打了襄樊,這地方離許昌進,曹操隨時可以派兵接應。你打合肥,也是屬於打下來守不住,你將直接面對北方騎兵,所以後期司馬懿掌權時壓根就沒再把東吳放眼裡,你打合肥我把舊城拆了躲新城死守你就過不來。你過來了我就騎兵衝鋒,你跑不回去。而且魏國三代明主,也沒有內亂,人口經濟軍事都是三國頂尖。後輩裡,鄧艾,鍾會,陳泰,王基很多頂級的將軍,還有司馬懿這個老奸巨猾的。光靠諸葛亮是打不下來的。然後我們看看由南向北統一的例子,只有朱明和民國北伐。朱明那是元順帝放棄了大都沒敢死扛,其實那會王保保已經帶十幾萬人來救了。民國就更不用說了怎麼統一的大夥都知道東北易幟打到後面幾乎沒動刀槍。再說幾個例子,恆溫北伐,還有劉裕北伐一度打下洛陽,最後也是守不住,說白了就是頂不住對方騎兵,再有就是糧草不濟,所以對比古今,諸葛亮雖然是五廟十哲的人物,除非再給他配個吳起,李靖這樣的副手,而且曹魏得有內亂我看才差不多。

  • 5 # 張正鋒ZZF

    微乎其微就當時南北雙方經濟實力和人口對比北方佔有絕對優勢,諸葛亮即使坐擁吳蜀兩國,面對北方安定團結的曹魏也無法完成統一,要知道即使是百年以後南方經濟人口都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又出了如宋武帝這樣的牛逼人物面對混亂的北方,劉宋王朝也進行了大規模的北伐可結果依然不能統一北方。總之中國古代在北宋以前南北方經濟實力差距太大,從南向北統一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宋代以後南方經濟實力超過了北方形勢才發生了逆轉,這才有了朱元璋北伐成功統一天下,後來的國民政府北伐也算勉強完成統一。

  • 6 # 雨老師

    統一絕對有希望。

    大家都知道關羽北伐,殺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曹營名將無人可擋,差點打的曹操遷都,最後徐晃憑優勢兵力才擋住關羽。

    可是當時關羽手下只有三萬多人,出兵時機也不好,都能取得如此戰果。

    而且關羽失敗是由於東吳出手,斷了他的後路。

    可以想像,如果諸葛亮統一指揮,關羽帶上更多的兵力,呂蒙陸遜進行協助,張飛趙雲從漢中出兵。幾路之下,曹魏必將滅亡。

  • 7 #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只要能解決一個問題:為什麼打仗,為誰打仗的問題,可以打敗曹魏。

    蜀漢孫吳為什麼失敗,首先他們自己內部就不穩定,劉備孫權都留下一堆爛攤子,撒手不管了。蜀漢的各方勢力雲集,還好有諸葛亮坐鎮,透過不斷北伐解決內部問題。東吳沒有諸葛這樣的人才,看看內部亂成什麼樣子有被廢除的皇帝,有強橫的外戚、大臣。

  • 8 # 脂肪故事

    基本上沒有可能。

    一,論統率能力,曹魏比孔明強太多了。尤其是麾下良臣猛將如林,孔明手下有幾人?

    二,論戰爭潛力,曹魏擁有的人口數量是戰爭的最大保障。

    三,論團結程度,曹魏如臂使指,孔明先生不容樂觀啊。

    四、論政治能力,曹操照顧的舊門閥的利益,獲得了他們的支援,孔明先生……

    最後想說的是,論文采、心胸、氣度、權謀,曹魏比孔明先生要強啊。

  • 9 # 流光清淺

    可能性幾乎為零。羅貫中在開篇就說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當時的大勢就是統一。諸葛亮就算能力再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想要恢復漢室,也是逆時代潮流,根本就不可能做到的,畢竟,漢室氣數已盡。魏統一了北方,人口,面積都佔優勢,又是正統,

    佔據了天時,所以只有由魏來完成統一大業。而吳蜀兩國,各占人和,地利。雖然赤壁之戰中兩家聯手大敗曹操,這只是一時的,沒有逆轉三國之間的力量對比,魏國還是擁有壓倒性的優勢。諸葛亮為什麼前後寫了兩片出師表?因為蜀國沒人,一共才90萬人口,能打仗的只有一直跟著他們入蜀的老兵,諸葛亮不得已才北伐。這就註定了諸葛亮不能夠恢復漢室。就算是諸葛亮擁有兩國的資源,魏國還有一個比他更能熬的司馬懿啊。

  • 10 # 嘟嘟讀讀

    劉備集團最初的部署就是這個模式——劉備龐統入西川,諸葛亮+關羽鎮守荊州重鎮。這個組合相當的牛逼,荊州軍不但陸戰、水戰都非常牛逼,如果龐統沒死,那麼統一魏國是遲早的事情。

    蜀國缺的是什麼?那就是人才,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諸葛亮後期伐魏的時候,都要邀請吳國一起出兵做策應——因為荊州已經失去了。關羽大意失荊州,造成了蜀國戰略上的失誤。在劉備手下能夠獨擋一面的大將裡面——諸葛亮、龐統、關羽、趙雲、魏延(不是小說裡的那個,大家看看三國志就知道了);這幾個人是能夠領導大集團軍。如果考慮到政治的可靠性,那麼魏延會被淘汰,龐統死的早,諸葛亮是軍師,大小事務離不開他。那麼就剩下趙雲和關羽了;關羽不僅僅有名聲在外——漢壽亭侯、美髯公,都是漢朝皇帝封的。而且關羽是有“桃園三結義”,留下關羽,震懾曹魏和東吳都比較有力,曹仁在樊城領10萬軍隊,就是專門防關羽的。

    最初,劉備的安排是諸葛亮鎮守荊州,關羽協助諸葛亮,這樣一文一武,兩個人的政治可靠性都非常高。諸葛亮在政治、管理、謀略上天下無敵手,關羽在三國時期也是名將中的名將,陳壽同志著作《三國志》時,大抵關羽的名頭還沒到神的境界,故陳壽同志指出:“稱萬人敵,為世虎臣。然剛而自矜。”矢石交攻之際,千槍萬刃之中,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這是關羽對兒子說的原話。他只是說了交戰的能力。但是處理複雜的政治、軍事矛盾,這個河東解良人的素質明顯先天不足。更為難得的是關羽服諸葛亮,諸葛亮能制服關羽,這極其關鍵。劉備帶領龐統去西川,佔領西川后,荊州方向和蜀國互為照應。諸葛亮加關羽這個組合,向北打曹操,絕對沒問題;這時候劉備龐統從長安方向突破,曹魏就完蛋了。接下來吳國不用打就投降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龐統半路上掛掉了。劉備不得已,召諸葛亮入川,諸葛亮入川時候,把一切交給了關羽,並且告誡關羽:東和孫權,北拒曹操。意思很明確,當時的主要矛盾是漢朝和曹操之間的矛盾,更是要關羽避免兩線作戰。諸葛亮走的時候,留下了一個很有才華也很有眼光的一個人——馬良,這個人不但有真才實學,而且很能幹。只是有一點,關羽尊敬他但是不服從他。後來關羽攻打荊州的時候,這個人是個很重要的人物;荊州很多管理事務也是馬良在處理。

    趙雲似乎是最早考慮的人選。其時趙雲經過長坂坡的嚴峻考驗(趙子龍單騎救主非小說家言):複雜多變的混亂局勢中救劉備的獨子,捨棄劉備的夫人,至少表明趙雲的政治頭腦十分清醒而堅定;千軍萬馬、血染戰袍、歷盡艱苦磨難顯示出趙雲對主子的忠誠耿耿;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匹馬縱橫充分證明趙雲的戰鬥能力——實萬人敵也!趙雲的最大缺陷是沒有參加“桃園結拜”,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給這個自己還算相信又不是最相信的,劉備不太放心。而且趙雲擔任劉備的護衛重任,這是不能隨便調離的。

    本來,諸葛亮的戰略是蜀國做根據地,從西面威脅魏國;荊州由關羽鎮守,北方威脅曹操的統治,東面又可以牽制吳國。諸葛亮結合形式,給關羽留下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后,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相當於還了南郡)。但是,蜀國依然佔據了荊州的絕大部分,尤其是荊州士兵,大部分在關羽手中。

    荊州,《三國志》說“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諸葛隆中之對已經明確說,佔據荊州,聯吳抗曹,兵分兩路,進擊中原,一統天下。其戰略位置之重要可見一斑。

    所以,不用得到吳國,把荊州給諸葛亮就可以了。趙雲鄧芝領荊州,那麼上庸的劉封孟達不但不會反,還會策應趙雲。諸葛亮從西線,趙雲從荊州,魏國將會蛋碎一地。但是,我們只能是假設了。

  • 11 # 終南高揚

    即使(蜀國+吳國)也不可能擊敗魏國,實現統一的可能性只有不到一成。

    第一個資料就把這個答案決定了:

    魏國當時有人口接近600萬人,還可以向附近少數民族借兵;可以正常組織起至少20萬到60萬人的正規軍隊。

    吳國總人口二百多萬人,而且江南大多數人豐衣足食不願意參與打仗;

    蜀國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有90多萬人口,大多數是老弱病殘和婦女,士兵不足十萬,組織正規部隊3萬人都不太可能,如果後勤保障10萬人,則整個國家基本就沒人幹活了。

    而歷史上一個國家的正規軍平均佔總人口的3-5%,除非極端宗教,否則很難全民皆兵。

    所以,這第一條實力的對比,魏國已經志在必得,只要魏國內部自己不會出現分裂和重大失誤,無論他倆如何組合,都沒戲。

    第二條,那為啥還有一點點機會呢?就是看魏國會不會出現內訌和分裂了,畢竟曹操老了以後,內部的權力已經在變化。

  • 12 # 這些歷史要讀

    不能!想想後來南北朝的長期對峙,就知道了!

    魏蜀吳三分天下,魏國獨佔七分之四,蜀吳人口加起來還比不上魏國。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前後,蜀國有108萬人;魏國有443萬人;吳國有256萬人;總計人口為767萬人。蜀吳兩國總人口364萬人,比魏國還少了80萬人。

    事實上,在衣冠南渡之前,南方的開發相當有限,蜀吳兩國範圍內不僅人口少於中原,就是生產力也比不上中原。儘管,當時的中原受漢末軍閥混戰的破環最深,但其人口和產力還是要比蜀吳加起來強。

    當時,諸葛亮憑蜀地之力北伐魏國,其實並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成果,對魏國造成的損害相當有限。其結果是蜀越戰越弱,魏越戰越強,而且這還是在魏國處於內部紛爭的過程中。最後,等到司馬家徹底掌權,不費吹灰之力就將蜀國給滅了。

    所以,即便給諸葛亮坐擁蜀吳兩個,也只能依託地理優勢,與魏國形成南北對峙之勢而已。

    而且這種對峙,能持續的時間其實也長不到哪裡去。其實,三角關係相對於兩雄對峙來說,是一種更為穩固的關係。較弱的兩國會聯手一起抗衡最強的一國,最強的一國則會設法離間較弱的兩國,三國都會在對峙期間尋求一種平衡。

    而如果蜀吳是一國,那麼魏國的目標就很一致和明確了,不需要考慮什麼外交博弈問題,就是不顧一切的拼實力拼底氣。這樣一來,魏國就能集中全力進攻南方的政治心臟(江南一帶),以便快速實現統一。

  • 13 # 史海爛柯人

    這個“如果”有點夢想家的味道,坐擁吳蜀兩國、擊敗魏國,這不就基本上等同於實現了統一麼?轉換一下的話,此題便成了“如果諸葛亮基本完成了統一,實現統一的可能性有多大?”題主的表述,顯然在邏輯上存在錯誤。當然,其大概意思可以理解為,如果諸葛亮在佔據了東吳以後,再興兵北伐,進而滅掉曹魏,這樣最終實現統一的可能性有多大。

    但我可以絕對肯定地告訴大家,諸葛亮並沒有《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麼神,而蜀漢政權的實力也無法同東吳、曹魏相抗衡。當初的《隆中對》,確實給劉備描繪出了一副宏偉的藍圖,並給這位大漢皇叔打了滿滿一管雞血,甚至都要與這位新拜的軍師朝夕相處、睡在一個炕上了。

    在諸葛亮歸附劉備後,時人有過一番評價:孔明既得其主,卻不得其時。大概意思就是,劉備是個好主公,可這個亂世,並沒有留給孔明多少發揮才能的空間。這句話其實評價的非常到位,年少時我尚理解不透,如今再思考時發現,諸葛亮治國卻有一套,但身處亂世之中,卻難以在軍事上獲得多大建樹!畢竟,一介書生而已。

    真實的諸葛亮,並沒有歷史小說和影視作品裡那麼神機妙算、用兵如神。當初的赤壁之戰,也是東吳出力最多,佔據荊州和進取西川,更是劉備乘機鑽營的結果。後來關羽在襄樊戰爭後殞命,荊州也隨之喪失,劉備親征也慘敗而歸。最終留給諸葛亮的,不過是一個苟延殘喘的爛攤子。

    讓一位書生去憑這點家當跟東吳、曹魏爭奪天下,那豈不是天大的笑話?可貴的是,諸葛亮真的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北伐事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令人由衷地欽佩。只是,讓諸葛亮佔據東吳、擊敗曹魏,最終實現統一,真的是天方夜譚。

  • 14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我們現在回過頭去看歷史,總覺得北方經濟發達、文化昌盛、人口眾多,於是認為北方統一南方是常態,其實這是不對的。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北方的底子比南方好的確是事實,但正所謂“勝敗兵家事不期”,中國曆朝歷代有多少勢力都是以弱勝強,最終統一天下的?經濟基礎在宏觀上決定了對戰爭消耗容忍度,但並不能決定戰爭的勝敗。

    三國時期三大戰役,除了夷陵之戰雙方實力相當外,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都是以弱勝強,這就是最好的例子。曹操對抗袁紹,從實力上就不如他,而且曹操的勢力範圍被多個諸侯夾在中間,並沒有一個安全而穩固的大後方,所以曹袁之爭,袁紹的勝算其實遠較曹操為高,但曹操卻勝利了。

    再看赤壁之戰,曹操二十萬大軍兵不血刃得荊州,下江陵,用蘇軾的話說那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天下統一在即。當是時也,劉備連棲身之處都沒有,孫權自張昭以下的文官盡數主降,試問孫權、劉備憑什麼能打敗曹操?

    以上兩個戰例,勝者贏就贏在人謀。所以如果要回答諸葛亮坐擁吳蜀兩國是否有可能統一,那就要看諸葛亮是不是能坐擁吳蜀兩國的人才。如果能盡揚、荊、益、交四州的人才,再借助漢朝尚未消散的民心,在曹魏內部起紛爭之時盡力北伐,統一天下也未必不可能。而且諸葛亮出身於荊州,一旦他擁有了荊州的人才庫,在用人上會更加得心應手,一旦北伐成功,說不定能讓中國文化重心提前南移,這又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 15 # 阿澤的小店

    肯定可以啊。

    我們來看下,他幾乎白手起家做過什麼事?

    初出茅廬赤壁鬥智定鼎荊益北伐中原六出祁山

    這些大家都知道吧?

    如果給他吳國的地利優勢,在加上蜀國的良將,如果還統一不了......

    就太假了把?

    但是有個前提必須是諸葛亮年輕的時候。。。

    PS:圖來自於策略遊戲,率土之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俯臥撐,還有什麼鍛鍊腹肌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