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京漂追夢人

    報喪的習俗是老一輩人傳下來的,如何形成的,因為時代的久遠已經無法考究。

    我們山東的老家,在以前如果有家中老人去世,要派人去通知,也叫報喪。

    記得三十多前,我那時候還沒結婚,我本家的一個大爺爺去世了,主喪人讓我去老人的女兒家報喪。

    老人的女兒嫁到了二十多里路的一個不大的村子,於是我就騎著腳踏車前往。

    按照輩分,我應該管大爺爺的女兒叫姑,管她的老公叫姑父,到了村裡之後,我打聽到了姑父的名字。

    進了門,我向姑說了大爺爺去世的訊息,姑聽了以後,對丈夫說,趕緊準備準備白衣服回家發喪。

    姑在鍋裡煮了幾個荷包蛋讓我吃了,這是規矩,必須得吃,以表示對報喪人的尊重。

    這種報喪的習俗一直到了90年代以後,人們有了電話才被逐步淘汰了。

    早年間,姑娘家如果遠嫁到了遠地方,大部分父母去世的時候都見不著面,因為那時候沒有電話,千里之遙無法通知。

    董青島供稿。

  • 2 # 歸真的書畫與文字

    報喪,簡單來講,就是把一個人死亡這事告訴給認識的人。但嚴格來說,報喪一般都是告訴給親戚朋友。

    報喪,其實也算不上習俗,它只能說是習俗裡面的一種死訊禮節。既然帶了禮節,就有禮節的一點規矩。

    筆者所在的農村地帶,以前若是遇到人死了,亡者家庭中人,就會派人去通知住得遠的親戚。被委派去的人,必須要走路快的,人老實的。因為那個年代沒車沒電話。親戚們大多分散而居,最遠的要走一天多的路。所以必須是走路快的人,才能擔當。尤其是親戚多的,就要派出好幾個人去報喪了。所以,報喪人在農村是“吃香”的,也受人尊敬。

    報喪人走到那個親戚家,先是打過一個招呼,便說:你的舅公(或其他尊稱)XX過世了,我是來通知你的。報喪人不能直接直呼死者的名字,要在前面加上一個稱謂,而且要以親戚這方來稱呼。不能說“死了”。要說“過世了”。因為死了,比較冷冰冰的,不講人情味。而說過世了,語氣軟和一些,聽著不刺耳。能夠讓親戚家人聽了,接受得了。

    曾經有個報喪人,不懂啥規矩,跑去報喪,人還沒到親戚家門前,就大喊起來。XX,你的姑父死啦。親戚家人一聽,嚇得暈倒了。因為太突然了,而且還大聲叫出來。是個人,都會大吃一驚的。

    懂得禮數的家庭,還會請報喪人吃一點東西,比如油餈粑,或煮兩個糖水荷包蛋,表示感謝。因為報喪人走幾十里路來報喪,很辛苦。

    這都是在以前。現在各方面條件都好了,一般報喪,都是打電話。報喪人徹底“失業”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算不上報喪,只能以“死訊”這個詞來完全代替了。

  • 3 # 花生常態

    人百年過後是一種與塵世訣別,人世間匆忙走一遭,與很多人結為塵緣。塵世間的繁文禮節是隆重告別。像大拜二十四拜,三拜九叩之大禮。鼓樂齊鳴,眾親朋跪倒匍匐前行。表痛苦之哀思。

    當有人過世必須告知親戚朋友,共同做最後告別。這種通知方式叫做報喪。報喪也有一定的講究。特別是關係親近的,如果母親去世,對舅舅的通知需要外甥本人親自去,腰上扎著繩子‘,穿著白衣服白鞋,到村頭時脫掉鞋子,赤著腳走到舅父家,跪倒在舅父家門前叩頭,直到舅父出來還禮方才停止叩頭起來。直到現在有一個小村莊仍然堅持著這種規矩。大部分都不那麼講究了,電話省事。沒那麼多禮節了。

  • 4 # 生產隊長老楊

    問:報喪的習俗是如何形成的?

    報喪不是習俗,是規矩。

    家裡人故去了,兒孫們應該讓他最親最近的人知道,他最親最近的人才會來奔喪,如果他故去,最親最近的人不知道,自己私自埋了,以後見到最親最近的人怎麼交待?最親最近的人找你要人怎麼辦?一個人不能白白的消失了吧?

    老人故去,男的首先要給他姥家後人報喪,其次給他女兒姪女兒報喪;女的首先要給她孃家後人報喪,其次要她女兒姪女兒報喪,這是規矩,因為這些都是他她最親最近的人。

    老人故去,如果舉辦酒席,給表親送信也叫報喪,但這報喪不如給最親最近的人報喪重要。如給一般親戚或朋友,那不叫報喪,那隻叫白事送信兒或報信兒。

    過去,老人故去報喪第一個要去的地方是土地廟,也叫報廟,頭前有人提燈領頭,後面眾孝子哭著跟著,到土地廟燒紙錢磕頭,如此三趟才算報完廟。

    報喪自從有了固定婚姻就有了,因為有了固定婚姻就有了親人,蠻荒時代不知誰是親人,也就談不上報喪了。

  • 5 # 雪巖書法

    報喪:在我們豫東這一代就是死者的子女,頭系孝巾,鞋糊白布頭,腰繫散麻,到舅父家去,見了舅父或其他認識的人都要磕頭。去其他親戚家報喪可找他人或者旁院的人代替,(現在其他親戚一般都是電話通知)通知親朋前來燒紙弔喪。

  • 6 # 博聞強記

    舊時有些廣東地區的人常常罵那些行色匆匆趕路的人是"報死",因為根據當地的報喪的習俗,報喪的人必須來去急速,不進人家的大門,只能在門外高聲地喊叫,報過喪之後,討一口水漱口,來驅除不詳,然後就馬上回去。在江浙一帶,報喪習俗是用傘來暗示的。報喪的人帶著一把傘去,把傘頭朝上柄朝下,放在門外,來表示凶信。主人便要請報喪的人吃點心。然後,問清楚入殮的日期。最後,把報喪人用過的碗扔到門外,來表示驅邪避禍。在外地的親人如果收到一封"焦頭信"(信封的一角被燒焦),就可以知道這是報喪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屬身穿孝服,準備好菜餚酒飯等在門外,燒一些銀錠、草鞋等,這叫做"送無常"。"無常",就是民間傳說的勾魂的鬼。說是"無常"吃了菜餚酒飯,拿了銀錠花費,又有草鞋可穿,就不會來打擾死者了。舊時北京的喪葬訃文是比較嚴格的。人死了以後,親屬就要把訊息告訴給親友。報喪用的訃聞,一般只寫亡人生前的官銜、品級,不寫亡人的履歷和生平事蹟。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考,某大夫,其府君,痛於某年月日時終正寢,距生於某年月日時,享壽若干歲,不孝某某侍在側,親視含殮,遵禮成服,謹擇於某年月日安葬,叩在鄉、學、世、寅、戚、誼、衰此訃聞。某日接三,某日唪經。"最後要在訃告結尾寫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顙"之類的文字。

    由於民族的不同,所以在報喪的習俗上也有一點差異。在漢族的觀念裡,報喪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禮儀,更是一種和親屬家人一起分擔悲痛的做法。景頗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瑤族等少數民族用放槍來報喪,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話則敲鑼。在景頗族中放槍的數目還有嚴格的規定,死者是男性的話放偶數,死者是女性的話鳴奇數。有關學者認為前兩種可能是屬於早期的報喪形式,而後兩種則是屬於後期的現象。在貴州省、北盤江流域一帶的少數民族的報喪更具有特色。他們的報喪儀式是喪家請來鄰寨的青年,兩人一組,手裡拄著柺棍,到所有的親友家去報喪。當人們見到這樣的人進寨,就知道是報喪的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雷神3》好看還是《密戰》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