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碼界滅霸
-
2 # 通訊瞭望
手機是與人相處時間最長的物件,24小時時刻接觸使用,人們生活已然離不開手機。且上網獲取資訊、刷劇等需求量大,時刻擔心自己流量是否會用超,打著算盤過日子。所以對資費特別敏感。
-
3 # 拾光小弟
大家每個月的流量寬頻費用低於公共交通費用,為什麼大家會覺得電話費用貴,而不覺得交通費用貴呢。我接下來從兩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一方面是心理原因,可能每個月交通費加起來還比話費多,但是一次性給和分多次給感受不一樣。比如每一次讓你給我一毛錢,後面會繼續找你要,你可能會給我,因為你主觀上對這一毛錢感受不是很強烈,但是讓你一次性給我10塊錢,肯定是非常不願意,因為這個一毛錢和10塊錢給你的衝擊感是不一樣的。
另一方面,就是成本問題,因為大家覺得這個話費運營商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他們的利潤空間還非常大,而交通費的運營成本比較大,利潤空間比較小。所以很多人會覺得,話費價格過高。
-
4 # 我是運營商
關於題中的現象,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賬單
每個通訊使用者,都會在月初收到上月消費明細,月月刺激,“高消費”的意識被根深蒂固,但是交通出行方式多,單價標準不一,無人彙總支出賬單,所以交通費被默默擼走,感知甚少!
二、促銷宣傳
各運營商在促銷上,可以說天天在做,往往在宣傳上突出優惠,少說條件,甚至不說,導致使用者知曉後,感知極差,“套路”、“貴”等標籤被貼運營商。而交通費很少變著方做促銷宣傳的,很多地方公交十年不變,大眾感知良好。
三、每天受眾基數不一樣。
通訊使用者因為套餐費幾乎天天扣,或者月初預付費,而交通出行不一定,強烈對比,導致大眾覺得通訊費高於交通支出。
-
5 # 十里春風不如手機好玩
出行是必須的,比如是生活的一個環節,工作的一個行程,這個費用花出去了,輔助完成了生活或工作的目的,而生活、工作是生存必須,因此出行費用在它的實現價值上,人們潛意識會覺得很大,手機吃虧在被定義為娛樂工具,因此它產生的費用讓人們覺得是“玩”掉了;另外,公車費用是被比較出來的低,它的參照物是私家車費用,人們的習慣是同類項比較,一百多比以前多低很多,因此潛意識覺得它是更實惠的出行花銷
-
6 # 不輕信不盲從
無論通訊公司,運輸公司及各行各業也好,都要講求成本和效益才能經營下去,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才是經營目標。
行動通訊公司及客運公司亦然,少不了材料裝置的投入,在生產銷售過程中還會產生費用。自己認為,行動通訊公司的直接費用主要是員工工資和終端材料等消耗費用較大,客運公司主要是燃料和車輛維修費用較大。
在消費群體(客源)中,行動通訊公司的收入涵蓋各行各業的消費者,就國內已有十億以上的消費人數在支撐著,而客運公司除走路的,開私家車和公司車輛的,還有不出門的,最多也是繁忙時的乘車人流的消費優勢。所以兩者消費人數差距明顯,誰的利潤大一目瞭然。
生意人都說薄利多銷,以低價去吸引大家消費,而日常生活消費品的經營者往往出於眾多競爭才逼於無奈降價搞促銷,俗稱血本無歸,而行動通訊公司有多少競爭者?可想而知他不愁客源。目前的移動通訊公司完全可做到薄利多銷,甚至還有不少減低收費的空間。
自然資源是共享的,通訊公司和客運公司也是資源的共享者。今天資訊化時代的通訊公司利用的社會資源,人力資源和資訊資源可不少,按理其成果應與大眾分享,當然不是要無嘗服務,而是不要暴利。
-
7 # 茗頌通訊
回答這個問題的原因並不是為了閱讀量,索性就不按問答的套路來寫了,想到哪說到哪。
先說最重要一點,公交費用是固定的,每次交公交費都能滿足乘坐這個需求,不會讓人覺得吃虧或者佔便宜。而平均60元左右的ARPU,對使用者來說是剋制使用的結果,這個費用帶來的流量、語音並沒有讓使用者覺得足夠用,沒讓使用者得到“獲得感”。
除此之外,使用者覺得話費貴還有計費過程不透明、期望值過高、運營商過度服務、輿論引導、使用過程不可控、生活成本壓縮等等綜合原因。
1.運營商計費方法不透明,讓使用者覺得吃虧了運營商自認為自己的計費是準確的,沒問題,但是受限於資訊不對稱、知識壁壘,運營商沒辦法用淺顯易懂的道理讓使用者明白運營商計費為什麼是準確無誤的。而使用者根據自身感知認為運營商的計費(尤其是流量計費)不準,自己吃虧了。吃虧意味著多花錢,自然覺得通話費貴。
2. 提速降費讓使用者對話費下降的期望值過高運營商每年數千億的營業收入讓使用者認為這屬於暴利行業。提速降費讓普通公眾更加深了運營商是暴利行業的認知。既然是暴利行業,那麼現有的價格無論多少,都是貴,誰讓你賺那麼多錢了。
3.監管的壓力逼迫運營商過度服務,吊高了使用者的胃口在面對客戶時,運營商屬於最“窩囊”的行業,一方面受著使用者投訴、挨著使用者罵,另一方面還被誤解,裡外不是人。究其原因還是運營商太“慫”,過度的為客戶考慮。這離不開監管部門的高壓監管。在層層高壓下運營商不得不向一些提出不合理要求的使用者低頭。低頭多了,使用者的胃口就大了,要求越來越高,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把話費再降低一些,免費用才好。
4.指責運營商是輿論的主流意見,支援運營商的人佔少數罵運營商是某種觀點的正確,罵運營商是輿論的主流,替運營商說話就是同流合汙,是洗白。這些都是主流輿論的觀點。罵運營商的文章有閱讀量,替運營商說話者拉黑取關。所以,真心想做好自媒體的人在主流媒體上只能順勢而為,要迎合讀者的口味,而不是隨性而為。
5.使用者對通訊產品的使用量不可控,容易多花錢與每次坐公交只需固定費用不同,使用流量、打電話時不可能限定每次的使用費用。同樣看一個影片,高畫質影片用的流量多,標清用的少。但多會多多少?少能少多少?使用者沒有直觀的感覺,沒辦法精準控制費用的支出。沒有精準的控制就會導致對計費的不認可,不確定就意味著昂貴。
6.通話費是非必要生活開支,能少則少相對吃、穿、住來說,打電話、上網屬於非生活必要開支。在有免費wifi的情況下,通話和上網都可以不花錢。富裕的人對每月不足100元通話費並不在意,需要算計著生活的人對一切非生活必要開支的價格都很敏感。這類非生活必要開支,無論價格多低都會有人認為貴。
以上算是個人從業10幾年的一點體會。雖然內心對運營商口碑的現狀很是無奈,但個人改變不了公眾,替我所在的運營商出頭、發聲也沒一丁點作用,更換不來閱讀量。所以還是順勢而為罷了。畢竟批判運營商的文章有閱讀量。做自媒體麼,節操什麼的還是可以放棄一些的,閱讀量為王。(笑)
-
8 # 通訊一小兵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在中國,只要是花錢的,就沒有覺得不貴的,公交車也是一樣。而通訊費用之所以被很多人罵的貴,有運營商的原因,也有非運營商的原因。
必須說的是,在中國,很多人依然認為公交車很貴。公交車以前很多的城市都是非空調車,票價是1元,而升級為空調車,票價漲為2元,在網上就是輿論一片,認為2元一次實在是太貴了,這種聲音也並不是沒有。
瀋陽地鐵漲價的時候,也是罵聲一片,這個一點兒也不奇怪。
所以,說什麼認為公共交通便宜的,這在中國其實也是不存在的,或者說並不是所有人的想法。
認為通訊費用貴,其實這個裡邊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通訊是普遍服務。中國的運營商建設了全球最多的基站,佈設了全球最長的光纜。現在在中國,不管手機的普及率也好,還是寬頻的普及率也高,都是非常高的。正是因為普及率高,所以不同收入階層的,都要使用手機,都要使用寬頻,使用的人多了,對於收入高的使用者來說,這個資費就不那麼貴了,但是對於一些收入低的使用者來說,就不那麼便宜了。
運營商提供的普遍服務,使用者基礎太大了,聲音也就更大了。
其實公共交通雖然也是一種普遍服務,但是受眾遠小於通訊,很多人開車不坐公共交通,打車、騎腳踏車、走路,甚至乾脆就不需要上班也不用經常出門,公共交通其實也並不是人人都坐。
攻擊運營商,其實也有很多是一些境外的勢力有意識的引導。中國的通訊業,和普通大眾想象的其實不一樣,最主要的地方,就是中國的基礎運營商其實是開放的,而不是和一些自媒體和非業內人士說的壟斷不開放的行業。
但是,在中國要想成為基礎運營商,就必須遵從普遍服務,就需要在農村、郊區提供服務,而不能僅僅在城市密集區域提供服務。而且還要求實體營業廳必須下沉到縣一級,必須有24小時的投訴電話支援.....
這些成本都太高了,國外資本覺得中國這麼大,要提供這種服務,太不划算了。但是,國外的資本還眼紅中國的龐大的市場,想要透過某些輿論來讓中國取消這種強制性的普遍服務,所以也買通了一些媒體,去攻擊中國的運營商,這種情況從3G時代就開始了,現在不過是網際網路更發達,而且輿論更容易被引導,所以才顯得聲音更大了。
其實就這次,歐洲等國家,疫情期間的網路崩潰事件就知道,從運營商角度來看,歐美的運營商都是渣渣,要指望他們可以提供物美價廉的服務,那完全是妄想。
運營商自己的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中國的運營商,套餐過於複雜,而且在國資委的市場份額考核之下,對於新使用者入網優惠力度過大,而且由於以前不能攜號轉網,所以老使用者的套餐價格相比新使用者差距很大,這也導致了老使用者不得不承受比新使用者更貴的資費,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你花50,我花150,整個差距太大,也導致了老使用者覺得自己的資費太貴了。
而且,由於運營商以省級為單位,一些省份的電話資費或者是由於競爭激烈,或者是因為本身沒有使用者而為了不讓通訊裝置閒置,就有更便宜的資費。現在網上都可以看到全國的套餐,也讓一些地區的使用者非常的不舒服,憑什麼我們的電話費比XXX地方的貴那麼多?
運營商之間在4G時代的各種價格戰,資費下降速度很快,但是也正是因為資費快速下降,反而讓中國使用者覺得手機、寬頻的價格還應該更低。
而且,運營商的管理,尤其是對代理商的管理,還有一些不嚴的地方。給使用者偷開業務,也被使用者深惡痛絕。
再有就是運營商內部管理,對於投訴這塊過於粗暴,不管是什麼理由,先處理一線人員,這也導致了運營商對使用者的一些合理要求也好,不合理要求也好,都在某種程度上妥協,也導致了使用者覺得運營商好欺負,對於資費的下降的預期也就更大了。就各種企業的客服來看,三大運營商的客服挨的罵,可以說是其他的全部客服的總和,這也是三大運營商的客服離職率始終高居不下的原因。
總而言之,現在三大運營商的話費其實都已經非常便宜了,中國的單使用者收入已經下降到50元甚至以下了,而中國的通訊資費也是在這20年之內持續下降的,其實看看別的行業,你們還能找出一個從2000年一直在價格下降的東西嗎?
-
9 # IT老菜鳥
中國的運營商一直沒給群眾一些好印象,因為長久以來我們國家的運營商一直被妖魔化。在2000年後,中國移動和固定寬頻大發展的時代,我們國家有一批學者總是在普及外國的月亮都是圓的,外國的運營商都是香的,這些普及和那時候的一些公知是一模一樣,這就給消費者一個長久以來的壞印象,運營商是壟斷企業,是暴力企業。
其實自從郵電分家後,中國運營商一直就在被拆分,根本不能算是壟斷企業,行動通訊三大運營商,固定通訊加上廣電四家運營商,任何一個國家不外乎如此。只是很多消費者的思路里把運營商和國企等同,認為運營商是國家鋪路的企業,和三桶油、鐵老大是一個貨色,自然對運營商態度不好。
很多朋友詬病運營商的收費問題,其實我覺得中國運營商的收費也還算可以了。很多人覺得中國運營商的收費和美國一樣,但是實際上美國4G基站只有中國的1/20,確收著一樣多的錢,這到底是誰佔便宜呢?
而且中國運營商的基礎設施建設幾乎是全球最好的。比如這次疫情中國三大運營商網路基本堅挺,而歐美先進運營商的網路不是崩潰就是影片降速,哪國的運營商真正的把錢花在了建設基礎網路上,一目瞭然。
但是說這些沒用。很多消費者依然是如果要掏寬頻費,一肚子意見,從2000年開始,那些歐美代言人長久的宣傳,目的是打掉中國的通訊技術(例如針對TD的持久的輿論攻勢),他們為自己贏得了為民請命的美意,也讓中國運營商在消費者心裡有一個不好的映像。
但是在這20年來,中國的通訊費用是唯一持續下降的費用,這才是真正的為全華人民謀福利,哪個行業都做不到這樣。而那些當年宣傳運營商多壟斷多欺騙的公知,最近幾年幾乎銷聲匿跡,因為網路越來越透明,他們越來越難以欺騙消費者,中國的通訊技術也真正成為全球一流的技術。
當然,過去運營商自己也有問題,也是讓消費者不認同的原因。一些運營商由於把控不嚴,為一些使用者訂購了虛假的業務,或者服務過於僵化,在很多使用者心裡造成了不太好的印象,這個問題也很嚴重,這個是運營商自己的原因,而且運營商可能需要化巨大的代價和長久的時間才能消除。
要知道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今天很多消費者覺得通訊費用不如交通費用划算,某種程度上也算是運營商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運營商只有改進自己的服務,持久的真正的為消費者服務,才能贏得大多數消費者的真心。
最後一個原因是,交通費用是一點點出的,而運營商充值基本都是50、100,所以從掏錢的額度上來說,消費者可能覺得運營商一次出的錢多,而感覺不到交通費用的累加數額是大於通訊費用的,所以消費者覺得公交費便宜通訊費貴,也是情有可原。
-
10 # 智匯元
我們到底如何衡量一個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是貴還是便宜呢?
一般有幾種評估的方式:
1、工作價值評估法
2、比較評估法
3、借鑑評估法
工作價值評估法很神奇,我們對於一個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天然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計算方式。對於有形的商品或服務,我們會更加容易得到這個預期。而對於無形的商品或服務,可能需要多耗費一點腦細胞。
這時因為,我們在大自然界進化的時候,就需要評估各種看到的物事。200米外的桃子和50米外的香蕉,我們會模糊而自然的評估哪個對自己更有價值。
從這個角度看,公共交通屬於有形服務,我們看到一個車呼呼啦啦開過來,我們找到了一個座位或者倚靠的地方,它嘎吱嘎吱在動,周圍的景色變幻等等。因此我們更容易評估和認可它的價值。
而寬頻費、電話費則屬於無形服務,我們看到了手機耗電、看到了電腦從網路下載檔案,但我們看不到行動網路本身。因此我們更難評估和認可它的價值。
比較評估法當我們評估一個商品和服務價格是否昂貴或便宜的時候,往往採用的是比較評估法。
比如公交車我們比較的是地鐵、出租。現在公交車的價格和地鐵比較接近,但比出租車都要便宜不少。這就容易感覺公共交通便宜。
而電話費我們往往比較的是本電訊公司更便宜的套餐、其它電訊公司更便宜的套餐。因為我們預設更貴的套餐我們不需要。
借鑑評估法我們評估的時候,往往會借鑑別的國家的情況。
比如中國的公共交通費用,由於有國家和地方補貼,明顯比周邊國家和發達國家便宜。不發達國家或許比我們便宜,但乘坐的方便性、舒適性和安全性又差得很遠。
而我們比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通話費、上網費,總能發現比我們便宜的套餐。
一次支付和多次支付的區別導致我們認為話費貴而公共交通費用便宜的另外一個可能性是,話費是一次性支付的,而公共交通是分次支付的。
比如有的人是一次支付一年乃至多年的話費,一下就幾千元花掉了。就算是按月支付,話費也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之間。
而公共交通乘坐一次,在一元到幾元之間。如果不花時間累積計算的話,直觀感覺是後者更便宜。
坐一次公交/地鐵2元,一天兩次,每天4元,一個月支出已經高達120元。這還只是最基本的,搭乘公共交通很多時候需要轉車,實際支出要高於120。通訊費每月達到120以上的人是少數,各運營商的arpu值逐年下降,如今恐怕不足60。我好奇的是,為什麼人們覺得乘坐公共交通便宜,卻覺得通訊話費貴呢?是什麼因素影響?謝謝!
回覆列表
我覺的吧,這和消費習慣還有輿論引導有很大關係!之前寬頻和手機沒捆綁的時候,寬頻一年還得1000左右,然後最初通話費和簡訊費佔比很高,並且還有漫遊費,大家都覺得還可以接受呢!後來輿論開始宣傳外國的不限量套餐,大家紛紛覺得通訊費用很高,但是交通費用中國確實比國外便宜啊我覺得,所以這可能就是大部分人一直覺得通訊費用還是高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