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一九八四97

    李白的一生幾乎沒有參與什麼盛唐時期的重大事件,更不要說進入核心層次了。晚年參加永王李璘的幕府,不想宿志未酬,反成為一大罪行。王維公然受偽職,結果免於處分;李白立志抗擊安祿山,因為找錯了主子,卻成了囚犯。而且遇到天下大赦,他都不在赦免之列。中國古代政治史上沒有李白的位置,儘管他對政治、對仕途十分熱衷。他實在是一個小而又小的人物。但作為一位詩人,卻又一生充滿神奇瑰麗的色彩。

    李白生時,他母親夢見長庚星入懷,因此為其命名李白,字太白李白早熟,自謂5歲誦六甲。10歲開始讀經史子集。15歲開始作賦和學習劍術。18歲入戴天山大匡山隨當時一位名叫趙蕤的處士學習、交遊。25歲出川,經三峽,遊洞庭。26歲遊襄陽,登廬山,又東下金陵、揚州。27歲還遊雲夢,經朋友孟學士介紹,被已故宰相許圉師的兒子為其女兒招贅為婿,留居安陸許家,次年生一女。從此,四處“干謁”,幾無寧日。30歲第一次遊長安,又因為打抱不平和一群市井無賴動起武來。幸有朋友相助,未發生大危險。此次遊長安,李白詩名大振,但仕途無望,於是離開長安繼續遊歷。35歲與友赴太原,36歲移家山東,寓居任城。與孔巢文、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會於徂徠山,號“竹溪六逸”。37歲得子。39歲自洛陽去淮南,遇王昌齡。冬,南下,與元丹丘一起問道於胡紫陽。40歲許氏夫人去世。此後,遇一段小小男女情事。隨後續娶劉氏42歲,因道士吳筠推薦,應詔入京,被召金鸞殿,命供奉鑾林。44歲放歸山林,與劉氏離異,與宗氏夫人結婚。此間,於洛陽遇杜甫,並與高適、杜甫同遊大梁,成就中國詩史上一段佳話。此後又陸續去過任城、蘇州、揚州、廬江、金陵等地。50歲時,大約對仕途和政治日益反感,也曾寫詩諷刺楊國忠等,如此直至安史之亂,他與宗氏南逃。56歲應永王邀,宗夫人勸阻,不聽。57歲,永王兵敗,李白被貶夜郎。59歲流放夜郎,途中遇赦。60歲後還曾投李光弼軍,中途因病而返。以後至當塗縣令李陽冰處養病,62歲時因醉酒死於當塗。縱觀李白一生,無非幾件大事。一是功名,二是遊歷,三是求仙,四是交友,五是飲酒。當然還有些別的,比如親情,比如狩獵,但不是最主要的。

    李白一生五件大事。這五件大事,事事不離詩。於是這五件事相互融通,合而為一,成為他一生作詩的原因、途徑和結果。

    第一件事是功名。李白為了功名,可謂千辛萬苦,不遺餘力而且他不要小功名,七品知縣,他不喜歡,供奉待詔,也不長久。不是人家不用,而是他自己慢慢覺出那不是他的理想。他的理想是要建大功,成大名。不做官則已,要做就做樂毅,就做韓信,就做馮驩,就做酈食其。

    第二件大事是漫遊。李白的漫遊,堪稱天下第一,至少有唐一代,沒有超過他的。可惜他沒有作遊記的雅興,否則說不定他會成為徐霞客的偉大先驅。他周遊中國,名山大川,無所不去。而且他的漫遊與常人不同。他不但用雙腿去遊,還要用雙眼去遊,更用心靈去遊,後運用妙筆,化作詩篇。他幾乎遊一處,寫一處,而且寫一處,妙一處。

    第三件事是求仙。李白好仙,自幼而然。有些書說他一生的主要活動是漫遊、求仙與任俠。任俠固然也是李白性格的一部分,但不能成為他生活的主要內容。他畢竟是一位很有學問、很有才華又很有抱負的詩人。但他求仙的心總是很熱。他不但通道,而且認真地向道士求教;他不但學習道經,而且學習《篆錄》。他中年以後,不但自己虔心向道,宗氏夫人也與他志同道合。他的詩有極其豐富的想象力,一是得力於求仙,一是得益於飲酒。

    第四件事是交友。李白的朋友遍天下。他生性豪爽,平易近人,而且撒手散漫,不怕花錢。他有錢,但不愛錢,錢在李白眼裡,總不如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不但因為他生性好飲,而且因為他遇到了知音。李白一生,什麼朋友不交?

    第五件事是飲酒。詩人好酒,彷彿常例。文人好酒,也是常例。但一生好酒如李白者,就不是常例了。好酒能詩,多詩也多的就更不是常例了。李白好飲,天下聞名,杜甫有《酒中八仙歌》,詩中八仙,個個都是酒場上的超一流高手。李白居其間,猶有奇異表現:“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五件事貫穿李太白一生,樣樣不曾中途失落,而且樣樣與作詩和應關聯。

  • 2 # 崑崙之柏

    李白是怎樣經營自己人生的?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義大詩人。也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他和杜甫創造了唐代詩歌最高的藝術成就,即使到了現代也很少有人能及,而且影響了他們之後的歷代文人的文學藝術創作。

    可以說,李白一生開始還算是積極地經營人生的,他的一生成績卓著,主要表現在文學藝術和劍術上。李白讀書也是非常克苦而認真的,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如果不是認真而克苦的學習,是不可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的。李白因家人的原因不能應常舉和制舉以入仕途,只能走獻賦和請人推薦之路。李白主要是結識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和賀知章二人的推薦,才結識唐玄宗的,唐玄宗看了他的詩文後非常欣賞,立即召他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

    他既非常重視文章“取士”,又非常眇視仕途中的爾虞我詐,雖極短暫的為唐玄宗御用文人,最著名的是奉詔為楊玉環所作的《清平調》深受唐玄宗喜愛,因此而受到唐玄宗的寵信,但他十分厭倦這種沒有自由的生活,“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成“酒中人仙”之遊,玄宗呼之不朝,常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於玄宗,玄宗疏之。〞如果換作其他的人,有這樣的好事,誰會不盡心盡力全力以赴地為皇帝服務呢?雖然人稱他斗酒詩百篇,可是他的確是為酒所害。單從這一點看李白又沒有很好地經營人生,而且也忘記了三十歲左右窮困潦倒的生活,確反映了文人騷客高傲的性格特點,使自己從此陷入坎坷的人生軌跡之中。

    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謫仙”,“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他的人生可以說為酒所害,但他的詩作也是得益於飲酒賦詩更有浪漫主義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李白斗酒詩百篇的確是真實的歷史,因此,李白是敗也是酒,成也是酒。

    他所經歷的安史之亂和永王之亂的牽連,使他從此走入人生低谷。人的命運有時也是與國家的政治興衰動亂的影響相聯絡的,很少有人能夠倖免的。

    因此,李白是怎樣經營人生的?以上的例子足以證明李白雖然自己非常努力,但是受制於當時的歷史背景,他也難以逃脫當時的政治風波的衝擊的,由此而染上與朋友豪飲酒賦詩來舒發自已的情懷,無心插柳柳成蔭,反而還成就了他歷史上的“詩仙”的美名和詩歌的偉大成就。他在世時人生是坎坷的,但是他身後確又是非常成功的!

  • 3 # 王玉潔507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李白“十歲通詩書“,“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二十五歲時李白離開四川,來到了江陵拜訪了當時名氣很大的司馬承禎。司馬承禎見到李白後對他大加讚賞。李白很高興,回去後寫了篇《大鵬賦》把自己比做有遠大抱負氣概不凡的大鵬。《大鵬賦》很快傳開了,李白的名氣更大了。公元734年李白來到了襄陽,見到了荊州刺史韓朝宗。韓朝宗愛惜人才,付李白讚賞備至,而李白的自我推薦信《與韓荊州書》也成了一篇著名的散文佳作,使其名揚四海。

    公元742年,李白奉詔來到了京都長安。當時往秘書少監的老詩人賀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長安,親自去館舍看望李白。他讀了李白寫的《蜀道難》後,讚歎到:“這是一個從天上貶謫下來的仙人啊!"。從此李白也被人稱作“謫仙"“詩仙"。

    天寶年間,朝庭政治由盛轉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浙變為庸主,朝庭的有識之士也都在擔擾時局的變化。作為一個名滿天下的詩人,常常酒後狂放,以表達對當時政局的憂慮和感傷。使遼很難被朝中的權貴所容納,一首“安能垂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使之離開了朝廷的政治舞臺。

    公元745年,他離開了長安開始了雲遊天下的自由生活。公無755年,安史之亂暴發。唐玄宗任命他的第十六子永王帶兵抵抗叛軍南下,當永王得知李白也在此地,便派人請他加入自己的幕府。出於一片愛國之心李白立刻答應了,並一連寫下十一首巜永王東巡歌》讚揚永王。然而唐肅宗並不信任永王,認為他東巡是割劇江南,有叛逆之心便,派兵滅了永王,永王自殺。李白也因此受到牽連,被判流放夜都。還沒走到夜都,朝廷宣佈大赦李白得以返回四川。

    李白晚年是在安徽當塗度過的。唐代宗即位後下詔拜李白為左拾遺。但詔書還沒到李白已底開了人世,那年他六十二歲。

    他的詩裡反應了人民的生活和對自自然的讚美,也抨擊了黑暗的權貴政治。

    他的作品如《蜀道難》《靜夜思》《朝發自帝城》等已成為千古佳作。

  • 4 # 平安幸福快樂人生460

    i李白是個人才,但由於是桀驁不馴的性格,放蕩不羈,使他只能在詩上發揮一下了。他一生沒受到權貴們的提攜,但卻留下了永垂不朽的詩篇。他底的確是語言的巨人政坦的矮子。

  • 5 # 小阿陽影視

    自我、自由、浪漫主義是李白詩歌的三個主題,也是理解李白精神世界的三個關鍵詞語。李白被尊為浪漫主義大詩人,他的思想其實是十分複雜的,李白身上兼有儒、道、俠、縱橫等多家思想的薈萃,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太白精神”。

    一、自我寬解意識

    李白被尊為浪漫主義大詩人,他的思想其實是十分複雜的,李白身上兼有儒、道、俠、縱橫等多家思想的薈萃,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太白精神”。這種“太白精神”其實是李白極端個人主義的產物———即他誰也不相信,他只相信他自己!李白自我意識極強,他總是以個人主觀的眼光去期待世界,然而黑暗複雜的現實往往使他天真爛漫的理想瞬間破滅。如何緩解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李白找到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在他的詩歌藝術中去解脫自己,安慰自己。這就是李白詩歌中的自我寬解意識。

    二、追求無限自由

    李白一生不刻意去追名逐利,卻高自期許,不畏權利,藐視權貴。他肆無忌憚的嘲笑封建制度下嚴格的等級秩序,批判當時腐敗的政治現象,看透官場黑暗的他對自由充滿了無限的渴望,他不喜歡被束縛,因此他的詩歌中充滿了無限的張力。正是由於李白有著強烈的自由欲求,所以在面對官場的黑暗腐敗和人生的不如意時才能以淡泊名利,從容不迫的心態去面對。並且在他整個的人生和創作過程中不斷努力與這種困境抗爭,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自由意願,傳達對自由的強烈追求和無限嚮往。對這種困境的體現和對自由的無限嚮往,在包含了李白無數痛苦、迷茫以及悔恨的同時,也成為其詩歌最具感染力、震撼力的源泉。李白的詩歌因此具有激動人心的力量,並且帶給人們深深的思考。

    三、浪漫主義情懷

    在談論李白時,我們無法繞過他詩歌中的重要主題之一———浪漫主義。在中國文學浪漫主義創作隊伍中,李白可謂是無冕之王,獨樹一幟。他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李白充滿浪漫主義的詩歌中,其思想特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偏重於表現主觀理想,抒發強烈的個人感情。李白深受儒家“達則兼濟天下”思想的影響,青年時就懷有“濟蒼生,安社稷”的報負,希望自己有所作為,併為了理想孜孜以求。“天生我材必有用”便是他堅定理想的真實寫照,在他早期的許多詩歌中也大多是抒發自己報效國家的強烈情感。二是描寫自然風光,歌頌大自然。政治上的失意讓他鬱鬱寡歡,他憤呼“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之後的李白便隱居山林,他寄情山水,遊歷名山大川,飲酒縱樂來排遣心中的苦悶。期間他創作了許多描寫自然風光的詩句,如“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山流”等,這些歌頌自然的詩句大多都以明朗純淨取勝。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之一。詩歌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情調,其中融鑄著詩人抒發理想追求又不忘關注現實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在這首極具代表性的詩歌中,詩人將想象與誇張巧妙地結合起來,並透過誇張來為想象服務,使得這首詩給人一種奇幻的感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詩人在盡情地書寫了對理想境界的追求之後,在結尾處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抗爭現實的洪鐘巨響便水到渠成,充分顯示了積極浪漫主義的無窮魅力,從而更有代表性的突顯了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

  • 6 # 坦坦蕩蕩的尚格

    李白是怎樣經營自己的人生的,換句話說李白的一生是怎樣度過的。如今我看李白的詩文總會非常感嘆,他有非常迫切的建功立業的願望他對自己的一生從很早就有了打算,最後卻落得“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李白《長歌行》),甚至連他那水中撈月而死的浪漫結局,也只是後人對他的點綴或者說是一種奉承。

    他是如何經營自己的人生的呢?那要從他確立人生的目標開始。

    少年李白

    關於李白的早年我們知道的其實並不多。他的童年應該是在四川度過的,《新唐書》中談到李白的家世甚至說他是:

    興聖皇帝九世孫

    也就是說他與李唐諸王同宗。但是不管李白的出身究竟如何,都無法掩蓋李白的天才。史書中說他:

    十歲通詩書

    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五歲誦六甲”。到後來更是“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所以在他“志於學”的年齡他就應該已經透過刻苦的努力讀過了大量的書籍。不論傳說是否為真,“鐵杵磨針”這個典故應該就是對少年李白學習刻苦的一種傳頌。在他早年的詩歌中有著大量的典故,雖然免不了堆砌的嫌疑,但這也是少年李白博覽群書的側面反映。

    所以大量的閱讀,應該早早就打開了少年李白的心智。使得他從少年起就有一個偉大的抱負在心中萌芽。

    因此開始憧憬著建功立業的李白不僅在文學上用功,在勇武上也很努力。他說他是“十五好劍術”。魏萬在《李翰林集序》中甚至記載他:

    少任俠,手刃數人。

    所以這時的李白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天才。

    在他二十歲的時候,他和一個叫東嚴子的隱士隱匿於岷山,在這期間他應該對自己的志向有了清醒的認識甚至是規劃

    所以他經營自己的第一步開始邁出了。

    青年的漫遊

    公元725年,此時玄宗的盛唐依舊鼎盛,內部的危機還未出現,此時的李白出川了,這年他二十五歲。在他出川時他說了非常著名的一句話,從這句話中我們也能一窺李白的志向和豪情: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

    他開始了遊歷的生活。其實這種漫遊的生活不僅是增加閱歷,它的另一個作用是造勢,為自己造勢,也就是擴大自己的影響。這是李白漫遊的目的之一。不久之後,唐朝的另一位頂峰詩人——杜甫,也將透過這種方式尋求引薦。

    在他遊歷的十幾年時間裡,剛開始他東遊揚州等地,認識並接濟了許多朋友。在他二十七歲那年他與曾經的宰相許圉師的孫女成了親。之後開始積極地向地方官員毛遂自薦,這其中非常著名的就有他的《與韓荊州書》。

    當然這個時期更著名的可能是他的求道生活,但是在我看來,即使是求道也是他宣傳自己的一種手段。尋仙訪道也一直是他一生的慰藉,但是這種慰藉大多發生在其功名失意之後,這時它更像是一種安慰的手段。他一直是渴望榮華富貴並建立功業的,李白並不虛偽。在他求道的途中,有一次他和之後《將進酒》中的丹丘生(元丹丘)等好友談玄論道,他毫不隱晦的表示:

    吾不凝滯於物,與時推移。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

    在他三十七八歲時,他遊歷山東。這時他的很多詩中都在讚美魯仲連。對魯仲連的讚美其實是李白對其功成名就後,而又功成身退的瀟灑的一種傾慕。這種灑脫的前提是功成名就,這也是李白一直以來的願望。

    或許是李白一直以來的經營,使得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四十二歲,唐明皇聽說了他,並邀他入京。他在這時寫了非常著名的一首詩,這首詩經常被誤認為是他失意時離開長安所做,其實這首詩寫於他奔赴長安途中,這首詩的名字是《南陵別兒童入京》,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是: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身在長安

    李白達到長安了,這時的他一定是躊躇滿志。

    唐明皇降輦步迎,親為調羹,長安為之轟動,到後來力士脫靴、貴妃研墨。日後杜甫來到長安,聽說當年的盛況,寫下一首詩,說李白是: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在另一首詩《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杜甫寫到: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聲名從此大, 汩沒一朝伸

    李白一定覺得他離自己的抱負不遠了,他多年的目標快要達到了,他這時候最想要的可能是一官半職來實現他的功業。但是他要失敗了,唐玄宗這時候已經是個糊塗皇帝,他邀李白過來也只是想在宮廷生活中多一點亮色。此時的政治大權在老奸巨猾的李林甫手中,這時正是李林甫“陰謀獨秉鈞”的時代。

    李白開始失望了,他在宮廷中也開始處處受到排擠,可能是因為性格或者其他。這時候盛唐內部的矛盾開始慢慢腐化了,李白不善權謀,他在其中只感到:

    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

    環境已經容不下李白了,他自己也迫切的想要離開

    他內心一定有了巨大的失落,他苦心經營半輩子的壯志就這麼被打碎了

    他在長安只待了三年,他在一首詩中寫道:離居在咸陽,三見秦草綠。

    再次漫遊

    李白四十四歲了,他又開始了遊蕩

    他在之後的一首詩《書情贈蔡舍人雄》說那時的他是——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他這時只感受到心灰意懶,因為對現實的無奈。他又開始了求道,但是在這次求道中,慢慢爆發的國內矛盾和在長安的經歷讓他看清楚了統治者的面目,當然對這種場景的刻畫未來要靠杜甫來完成,但是李白卻已經看到了。

    餘亦不火食,遊梁同在陳。

    這和杜甫父親死後,在長安無人接濟的困窘生活何其相似。這時,兩位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也有了交集,甚至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在這次漫遊中李白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和杜甫的友誼

    (李白與杜甫)

    但是李白依然無法忘記自己從小的抱負,他的豪情時而會死灰復燃。他有時候也會想再次振作起來,完成自己的一生。在這時的《梁園吟》中他寫到:

    東方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在親眼所見之中,他也看到了時代的痛苦和人民的傷病。他一首我非常喜歡的詩《子夜吳歌》中寫到: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不久之後,安史之亂爆發了。

    安史之亂與臨終歌

    李白的功名與求道都失敗了。

    隨著戰亂的蔓延,唐玄宗也從長安出逃了。所謂“國必自伐,然後人伐”木朽而後蟲生,唐玄宗晚年的昏庸以及當權者的橫徵暴斂終於招致了惡果。

    (安史之亂)

    這時候的李白卻沒有再消沉。他在《贈張相鎬》中甚至寫到:

    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

    他還是放不下,他對國家的關心這時候可能已經少了功名利祿的顏色,而多了對理想的一種純粹。他諷刺玄宗與肅宗,說他們是:

    二聖出遊豫,兩京遂丘墟。

    他急於現實的緊迫而參加了永王璘的軍隊。但是肅宗卻怕永王璘在江南立足和自己爭天下,所以在國家危難前,肅宗先對家務事做了防備與安排。也正是李白加入永王璘麾下的緣故,肅宗在藉助回紇的兵力恥辱地收復長安後,李白在潯陽下了獄。之後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被赦免)。

    在長安的杜甫這時候也覺得李白死了,他寫了感人泣下的一首詩: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在安徽的當塗,李白病倒了,到他臨終時他少年的壯志也沒能得到施展。彌留之際,他寫下了一首《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經營的一生,現在看來他也是成功了

  • 7 # 福子說歷史

    李白被後人譽為“詩仙”,他一生共有3000多首詩,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然而一生坎坷,晚景淒涼,他在臨終前的一首絕筆詩,讀起來淒涼悲壯。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生活窘迫的李白不得不去投靠同一個家族的叔叔李陽冰,沒有過多久,李白就病逝,臨終前留下一首絕筆詩《臨路歌》,對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總結。根據前人的考證,《臨路歌》中的“路”字應該是當作“終”字,出錯的原因估計是古代刻書時因形近而誤。有記錄為證:唐人李華 《 故翰林學士李君墓銘序》——“(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賦《 臨終歌》而卒。”詩云: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當作“左”)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整首詩一讀完,就能深深地感覺到李白將自己比作大鵬,其實,在李白很多的詩歌中,我們都能看到他以大鵬自喻,毫不掩飾地自誇自己具有超凡脫俗的才華,而在絕筆詩中仍舊沒有例外,只是這一次,李白在大鵬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人生的際遇,讀來卻是那麼的淒涼悲壯!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大鵬展翅,本來翱翔千里,威震八方,然而卻在半空之中遭遇挫折,力量不濟。病榻中的李白自覺時日無多,不能繼續飛翔於天地之間,感慨於自己人生的短暫。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當作“左”)袂。大鵬展翅扇起的餘風,依然能夠激揚萬世,只可惜遨遊天地卻被扶桑大樹掛住了左袖。掛住李白的衣袖的不是他物,正是人生中的不順。雄才大志的李白以大鵬在空中的遭遇暗指自己在政治上遭受過兩次重大挫折(被唐玄宗賜金還山和入永王李璘幕致使下獄),此後再也無緣與仕途之中,想高飛而不得。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後人知道大鵬折於中天的事已經會傳頌下去,只可惜孔子已經死了,誰也不會像他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為大鵬落淚?李白傳世作品多,他也深信自己的作品會不朽於後世,就像大鵬雖折翅於雲天,但它振動翅膀產生的猛烈餘風將會激勵著後世的千秋萬代,它那巨大的力量,執著精神一定會永遠影響後人。

    我們都知道,李白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豪放,李白本人則是大氣磅礴、包容天地,然而,世間對於李白而言太過狹窄。李白詩歌中的大鵬不是莊子筆下的鯤鵬, 而是身體中寄託著李白熾熱感情的大鵬。蘇軾曾經如此評價李白與大鵬的關係:“ 其身與鵬化,無窮出清新”,《臨終詩》裡的大鵬亦如是。

    小佛用晚唐詩人皮日休的話來作結,這是當年他讀《臨路歌》時所發的感慨: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讀之則神馳八極,測之則心懷四溟。

  • 8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李白的理想,並不是做一名詩人,而是要當官。

    很多人想不通,說李白是詩仙,咋還不願意做詩人呢?這個其實很簡單,任何一個時代,一個男人,立身之本其實就是要能賺錢養家,尤其是古代,這個男人的收入,必須是能養活他自己以及老婆兒女才行(這是最低版),而後便是有財力買幾塊地,當一個地主(這個不用隱瞞,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名人都是地主),再往後便是能當官,獲得俸祿和權力,為自己贏得更多的地(其實也就是錢)。

    李白的本金從哪裡來?很簡單,就是家族資產。他的老爸,曾做過大唐帝國某縣的縣尉,即那個地方的法院、監察、公安、市容等各種條線的一把手。這個官職,從整個大唐帝國而言,確實微不足道,但實質上,權力很大——大家可參考你們各自城市管理上述條線的一把手。

    所以李白的早年,幾乎不需要為生計而擔憂。正是因為這一點,李白的人生起點是不低的,至少遠高於咱們這些普羅大眾。也正因為這一點,李白很早就讀書識字寫詩,而且他的詩,能被推薦給地方上的一些社會名流,更重要的是這些名流,不但不拒絕,而且還表示推崇與獎掖——你們都懂的,如果不具備那些條件,誰家的孩子能獲得如此殊榮?

    當然,李白的詩確實好,但問題是很多時候,人們並不在乎你的詩歌好與不好,而更關心寫這詩歌的人是哪個大佬家的孩子。正因為家境富裕,所以十八歲的李白,不去背書考試,反而跑到什麼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說是在山上讀書,其實更多是遊山玩水——當然遊歷的結果,是對寫詩有幫助的,一是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二是提供了若干素材。也正因為家境好,一直到二十七歲,李白還是沒有找工作,反而能娶了出過宰相的許家孫女當老婆。請注意這一年王昌齡已經進士及第了,可是李白還是在玩,為什麼?咱有錢唄!

    一直到三十歲,李白終於想到走路子當官,於是開始找人拉關係牽線。這一牽線,他便認識了曾任宰相的張說之子,更因此搭上了皇帝的妹子玉真公主——實際上,李白是想透過走公主路線當官的,而要走這條路線,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才情能吸引公主關注,二是體力能滿足公主需求。不知是哪方面條件的不足,最後李白這條路線沒走成功,成功者是王維。所以最終王維能官至尚書右丞(國務院秘書長),而李白則啥也不是。

    當然李白也沒有放棄,公主不行,他就走賀知章的門路。據說是賀的幫忙(當然公主也沒有一點都不幫,應該也說過幾句好話),於是最終唐明皇就召見了李白,據說賜給他吃了一頓“七寶床皇家套餐“,特別之處是一碗羹,皇帝親手用調羹調了一下。

    應該說,李白和皇帝的初次見面,彼此印象都很不錯,隨後李白便供奉翰林,說白了就是專門陪皇帝聊天,談談詩文的人——而這,也是唐明皇對李白的能力判斷:他就是一個文人,不是諸葛亮司馬懿那樣的謀士、政治家,更不是周瑜、陸遜那樣的軍事家。

    那麼李白滿意嗎?當然是滿意的,但是他更希望自己能在此基礎之上,再有上升的空間。但事實上到了四十三歲那一年,李白還在翰林院裡頭,他慢慢就有些意見了。據說,這個時候他就託醉讓高力士脫靴,由此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

    此後到55歲,李白其實一直在反思,反思的結果就是他應該找一個真正欣賞自己的皇帝,最好像當年諸葛亮和劉備、周瑜和孫權那種關係。

    別說,56歲那一年,真的天賜良機了。安史之亂爆發,永王李璘出師東巡,向隱居廬山的李白髮出號召。

    李白立馬就去了,而且一到永王旗下,他就寫了很多詩歌,其中有這麼幾句。”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這是在暗示永王,你只要用我,你也有機會成為皇帝。“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則是說,只要有我在,你就能掃蕩群雄,入主長安。

    這些詩句,後來便給李白帶來了麻煩。當然,在那個時候,這確實就是李白的心裡話。問題是永王起兵,一眨眼就敗了——李白你鼓動諸侯王造反,其罪非小——當然這時還是有人欣賞他是個偉大的詩人,只不過走錯了道,你哪裡懂政治啊!於是最終,李白是被流放夜郎(今貴州),沒有招致殺身之禍——同樣的罪名,你擱明清試試?

    直到759年,李白因為朝廷的大赦,才得以恢復自由。然這個時候,還談什麼前途,三年之後,李白便與世長辭,有人說他是酒喝多了醉死,也有人說他是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實際上李白哪裡來這麼浪漫,他真正的死因,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

    一個想當大官而始終沒當成的偉大詩人,最終在懊惱悔恨中病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春大棚西葫蘆什麼時候播種?怎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