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漢賦鋪陳太多,過於難懂,它在漢代盛行的原因是什麼呢。
11
回覆列表
  • 1 # 新海人

    漢賦不僅是經學影響下的作品,同時也有文學價值,美學價值。可以看看龔克昌先生的《論漢賦》對漢賦的作出了新的評判。

    我主要講漢賦興盛的原因,其興盛的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社會方面的原因有四:(一)劉邦是楚人,對楚文化情有獨鍾,其得天下之後仍喜著楚衣,即是證明。因此,從漢代初年就形成以屈宋辭賦為代表的先秦辭賦得以流行的政治背景。(二)很多楚地文人如陸賈、莊忌、朱買臣等先後集中於漢朝廷之中,時時以辭賦進獻於皇帝,也使皇室其他成員和大臣形成看重辭賦的風氣。(三)諸侯王之中,封於淮南的劉安和封於吳地的劉濞都喜好文學,他們自己既為楚人,又被封於楚地,對賦又有較大的興趣,而他們周圍網羅的人才也多以辭賦見長。因而凝聚了一部分蒐集、編輯、創作辭賦的人才。(四)在經歷漢初休養生息的幾十年之後,國勢強盛。先有文景之治,後有武帝的開疆拓土,削弱諸侯,武功烈烈。意識形態方面也漸漸趨於一致,終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達到與中央集權相一致的統一。因此,既需要有人來歌功頌德,也需要有人來推動這些文治武功。

    文學本身發展方面的原因,首先,楚辭與先秦辭賦為漢賦各種體式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次,賦這種文體是以文賦為主體,尤其以騁辭大賦為標誌,鋪張揚厲,氣勢開闊,”苞括宇內,總覽人文。“(司馬相如語)更適合與空前強大的大漢帝國開疆拓土、耀武揚威、歌功頌德的需要,更適合於表現大漢帝國加強中央集權。表現天子志高無上權力和皇家宮苑的華奢廣大、京都形勝的壯麗繁華。

  • 2 # 月盈紅袖

    賦始於先秦,盛於兩漢,風靡六朝,延至明清,是兩漢400年間最流行的文體。賦發展到漢代,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了極大的完善,在寫作風格上迎合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於是在漢武帝、宣帝、元帝等皇帝們的激賞下,漢賦達到全盛期。這一時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漢賦史上佔有“賦聖”地位的司馬相如。經過司馬相如等著名賦家的發揚光大,新體賦在武帝以後繁榮起來,成為漢賦的主流。新體的漢賦一般分為大賦和小賦兩類。大賦又叫散體大賦,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語彙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鉅製。西漢時的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揚雄,東漢時的班固、張衡等,都是大賦的行家,小賦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造出篇幅較小、文采清麗、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短篇小作,趙壹、蔡邕、禰衡等都是小賦的高手。

    司馬相如一生致力寫賦,《子虛上林賦》是他的代表作,這篇賦借楚使子虛、烏有、亡是公三人的對話聯結成篇,先由子虛和烏有先生互相誇耀楚齊遊獵的盛況,最後由亡是公以天子上林苑的壯麗、遊獵規模的盛大以壓倒齊楚,表示了漢天子君臨天下的聲威。全賦極盡鋪陳,氣勢恢宏,詞采絢麗,細膩傳神,成為京都大賦的典範和後世效法的標本,引領出一批傳世佳作,如揚雄的《蜀都賦》、《甘泉賦》、《河東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歸田賦》,趙壹的《刺世嫉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禰衡的《鸚鵡賦》等。

    漢賦作家們當時大多是宮廷文人,他們常常陪同帝王出遊,從事郊祀、田獵、遊樂等大型活動,在他們親近大自然山川江海的過程中,把周遭的山水風情鋪陳描繪,極盡華彩。比如,司馬相如的《天子游獵賦》以宮殿苑獵、山水品物為主,其中關於川水縱橫百態和水勢逶迤馳騁的描寫辭藻華麗、鋪張繁細。文中寫道:“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始終灞滻,出入涇渭;鄷鎬潦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這裡,不但顯示了帝王苑囿的強大聲威和宏偉氣勢,而且更誇示了帝王苑囿之富貴綺麗。人們跨進這些苑囿,有如進入神仙世界,在那裡,山峰聳峙、川流奔瀉、佳木林生、異卉爭豔、珍禽暢舞、鳥獸安閒……,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蜀都賦》是辭賦史上現存第一篇以都邑為題材的作品,作者以鋪張揚厲的筆法盡情描繪了家鄉山川的美麗富饒和江河日月的綺麗多姿。在這片土地上,“蒼山隱天,山分 山金 回叢”,“漆水 項鍊匈,都江漂其脛,乃溢乎通溝,洪濤溶沉,千氵爰 萬谷,合流逆折,泌氵節乎爭降。”翠木繁茂,一望無際,五穀菜疏,竹木花果,鳥獸魚蟲,應有盡有,描繪出一種富麗堂皇、蒸蒸日上的生活圖景。

    張衡的《南都賦》中,作者極盡誇示之能,從山、水、木、竹、香草、原野等諸多物象中細細描摹,向人眩耀南都的富庶和美麗壯觀。他非常驕傲地說:“其寶利珍怪,則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銅錫鉛鍇,堊赭流黃,綠碧紫英,……其水則有蠳黽鳴蛇,潛龍伏螭,鱏鱣鰅鱅,黿鼉鮫螯,巨蜯函珠,……其鳥則有鴛鴦鵠鷖,鴻鴇駕鵝,鴟鶂鶙、鷫鵊鵾鸕,……” 看得出,作者是以一種難以抑制的激情,在如數家珍地向人們誇耀自己眼前或想象中的一切,展現出一幅山水形勝、雄奇秀美的人間仙境,給人們留下了極大地想象空間和藝術享受。而在他的《歸田賦》中作者卻多次以水為背景抒發自己的感慨和深思,悻悻不樂地說:“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 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這幾句看上去似乎滿腹牢騷:在京都作官時間已長久,沒有高明的謀略去輔佐君王。只在河旁稱讚魚肥味美,要等到黃河水清還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澤的壯志不能如願,要找唐舉去相面來解決疑題。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隨漁夫去同樂于山川。丟開那汙濁的社會遠遠離去,與世間的雜務長期分離……於是我就在大湖旁高唱,在小丘上吟詩。向雲間射上箭矢,往河裡撒下釣絲;飛鳥被射中斃命,魚兒因貪吃上鉤,天空落下了鴻雁,水中釣起了魚。寓情於水,貼切自然。

    從一片絢麗輝煌的漢賦勝景中逶迤而來,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山水風光的綺麗絢爛,看到了賦家們樂形山水的人文誇張和精彩奪目的江河巨麗。

  • 3 # 好風讀書

    關於漢賦讀過的很少,瞭解的比較多。除了網上可以查到的關於漢賦的特點,便是上大學時老師講過的,說這種文體重形式輕內容,多用典,多鋪敘。

    所以大學的課本很少選入漢賦,要求背的一篇也沒有。讀《張衡傳》知道張衡寫《二京賦》,還知道後人借司馬相如之名寫了《長門賦》 看其中一段: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1,形枯槁而獨居。言我朝往而暮來兮,飲食樂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親。

    應該也能看懂。據說這是司馬相如為陳阿嬌寫的,讓陳皇后失寵後復寵。辛棄疾寫“千金難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就是說這件事。故事是後人編的,都是從中可見大賦在當時的影響力。

  • 4 # 華髡

    首先,文學不稱樣式,只說體栽。另外漢代對賦的稱謂為辭賦,辭賦是漢代主要的文學體栽。後來,漢人指辭為楚辭體,但是《楚辭》是否稱其為“辭”,也即辭是不是一種文體名稱,還存在疑問。漢代的人將《楚辭》稱為賦,例如《漢書.藝文志》就將屈原、宋玉的作品歸為賦一類的文體。

    另外,漢代辭賦不分,說明賦與辭關係密切,或者說賦是從辭發展而來。由於賦的獨立和起源沒有明顯的標誌,所以漢人對辭與賦沒有區分。雖然荀況寫有賦的名篇,但是不能覆蓋漢代人們心中對賦體的觀念。在《漢志》中,荀況的賦體只是四種類別之一,與司馬相如的騷體賦不同。在《漢志》荀況賦類中,除了諧隱類外,還有“雜賦”。故而賦在西漢時,其文體界限不是很清楚,這種不清楚恰好說明,賦是逐漸獨立形成的。

    賦的本源最早出於《詩》之六義,當時漢代人解釋為“賦之言輔,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所以,鋪陳是漢代辭賦的特徵,是基本的寫作方法。本來這種方法是寫詩的方法,後來引申為誦詩的方法,再後來就形成了詩賦,隨著樂詩的分離,賦文體就漸漸產生了。

    司馬相如是漢賦的代表作家,奠定了漢賦的基本格局,其文體的主客體問答形式、前後左右各方位鋪敘事物、韻散交用,成為了漢賦的標準模式,延伸至後無有作者能夠超越。

  • 5 # 劉雨霖鈴的紅茶館

    有很多文人不喜歡賦,大抵是因為“漢賦”的作品大多極盡奢華之詞,大多是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有骨氣的文人怎能寫這種東西呢?

    但我不這樣認為。

    如果憑藉現存的漢賦作品,就可以反映漢代賦作的全貌,恐怕是大成問題的。

    由於東漢的賦作篇數史書失載,無法統計其總篇數,散佚作品的數量遠超過現存作品幾倍之上,則是肯定無疑的。更何況,還有大量未入皇室典藏而流傳於民間的賦作呢(《神烏賦》的出土,就是一個例證)!

    1993年,在江蘇連雲港市東海縣尹灣漢墓所出土的珍貴簡牘材料之中,赫然有一篇基本完整的西漢賦《神烏賦》,“其風格跟以往傳世的屬於上層文人學士的漢賦有異,無論從題材、內容和寫作技巧來看,都接近於民間文學。所以,“漢賦”也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麼詞藻堆砌。

    漢賦作為兩漢一代之文學,是一種新興的文體。它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韻散兼行,是詩的散文化,散文的詩化。它兼收幷蓄《詩經》、先秦散文等諸種文體。形成了一種容量宏大且頗具表現力的綜合型文學樣式。賈誼的《吊屈原賦》是騷體賦,枚乘的《七發》是漢大賦正式形成的標誌,司馬相如的大賦是漢賦的頂峰。

    漢賦不但對散文有影響,甚至影響到歷史文獻的創作,比如司馬遷的《史記》,這就是一部有血肉的史書,文風上繼承了漢賦的一些風格。

    漢賦的產生,標誌著中國古代有意識文學創作的開端。漢賦對人和事物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對想象、誇張的大量運用,都促使文學擺脫經學附庸地位而獨立。

    漢賦的語言華麗,存留了大量的舌漢字,而且有的還把同偏旁部首的字彙集在一起,可以說是中國字典的雛形。

    無論從文字上或語言表達上來說,漢賦在中國文化史上都佔有很高地位,它不僅是漢朝“一代之文學”,而且對以後中國的文學創作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王國維則把漢賦評價為一代文學之代表:“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而西漢四百年間,賦作為一個新興的文體,持續不斷地出現了眾多的篇什,投身於漢賦作家之列的,幾乎集中了當時所有的名士才子、學界泰斗。

    所以,如論有漢一代之文學,除漢賦之外,孰可當!

  • 6 # 天下四川人

    漢賦有一些還沒被認識到的秘密,漢賦四大家,三家在成都平原,這是跟成都平原富庶而人又巧滑,貴慕權勢的習俗有關。

    簡單說,這就是一種吹牛鋪張,為的是揚名立萬,當年司馬相如離開成都過駟馬橋時說,不坐高頭大馬,誓不再過此橋。

    當時的成都,實則另有文人的榜樣,如嚴君平,研究老子,每日為人占卜,只收夠一天生活的一百錢,立刻就收攤子,而他為人占卜,都是藉機傳道。晚年的嚴君平則專門收徒教學,培養了另一個大家揚雄,揚雄開始也以賦名,即漢賦四大家之一,後來突然意識到這是雕蟲小技,壯夫不為,從此專心學問,寫有仿《論語》的《法言》,仿易經的《太玄》,仿屈原的《反離騷》,另有第一本研究各地語言的《方言》。可以說,揚雄從迷戀漢賦到轉而學問,給蜀地的文化打了一個極其牢靠的基礎。

    也許可以簡單理解,漢賦的鋪張,就是一種習尚對文化甚至文字的浪費。沒有浪費的基礎了,漢賦也就弱下去了。

  • 7 # 吳鉤001

    在中國文學寶庫裡,大多數人對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比教熟悉。豈不知,,那僅僅只是一部分。

    漢賦,是熠熠生輝的瑰寶之一。

    賦,作為一種文體,是由宋玉和荀況首創的。他在屈原離騷的基礎上,吸取了散文的一些表現形式,寫出了《髙唐賦》,《神女賦》,《風賦》,《登徒子好色賦》等作品。藝術上側重於詠物敘事,用詞華美誇張,句式間多用楚聲兮字,四,六字散駢相間,讀起來朗朗上口。韻文與散文相兼,很適合朗誦。

    它的特點是用誇張的手法,富麗的辭藻,鋪敘描寫宮殿,山川,京都等狀麗事物。帝王的政治,軍事等活動。

    漢賦經歷了形成,發展,衰敗的過程。其間產生了眾多的作家和作品。

    賈誼,《吊屈原賦》。

    枚乘: 《七發》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長林賦》。

    班固,《兩都賦》。

    張衡,《二京賦沙。

    賦作為一種文體,由於它極盡誇張鋪陳,題材狹窄,形式呆板,不適應形勢發展,自然冷落下去。但它對後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國時期曹植的《洛神賦》,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都有賦的風格。

    今人在重要景觀上作文紀念,仍喜歡採用漢賦這種文體,對它情有獨鍾。

    漢賦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永放異彩的珍寶。

  • 8 # 半畝仙客

    漢賦是古代文學體裁的一種。講究辭藻華麗,對仗工整,但是他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有點兒難以理解。

    漢賦,顧名思義,流行在漢朝。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之中,漢賦仍然是一朵璀璨的明珠,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在中國古代,先秦的散文,漢賦,南北朝的詩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在當時十分流行的作品。漢賦出現的時間較早。先秦的散文由於歷史悠久,晦澀難懂。漢賦緊接著它,時間久遠,所以有時也很難懂。兩漢四百多年裡,漢賦十分流行,可以稱之為漢朝的代表作品。我們可以結合具體文章來談一談。

    兩漢最著名的漢賦四大家,寫下無數的賦,大多描寫了帝王狩獵,宮殿的輝煌。以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為例,描寫了天子上林苑中的水勢、水產、草木、走獸、臺觀、樹木、猿類之勝,然後寫天子獵餘慶功,最後寫天子悔過反思。但是大部分內容都是鋪陳,天子反思部分少,使得其頭重腳輕,不太協調。

    其實漢賦就是這樣的,過於辭藻華麗,而所要說的部分很少,不失為一和特點。

  • 9 # 一往文學

    如果要說漢代的代表性文體,漢賦是當之無愧的。

    在這裡,先談一談漢賦為什麼在漢代出現。歷代用於表達情感的最普遍的文學形式應該是詩歌,但是在漢代,詩歌並不興盛,到了東漢中後期才逐漸出現五言詩。這種現象與《詩》的經典化有關,因為《詩》帶有的神聖性使人不敢輕易模仿寫詩,只好尋求其他的形式進行創作。於是賦家接續《詩經》的諷諫傳統、楚辭表現情感的方式,同時受到戰國縱橫家文風的影響形成了一種新的、介於詩和文之間的文體——賦。

    漢初,沒有完全擺脫騷體的影響,因此多是騷體賦,以賈誼為代表;後來的枚乘寫出了著名的《七發》,這標誌著漢賦的形成;到了賦聖司馬相如,出現了漢賦創作的一次高峰,散體大賦也成為了漢賦最重要的形式… …至於後來的揚雄、班固、張衡等賦家,實際也是接續司馬相如開闢的這條道路。

    那麼,賦到底為什麼在漢代興盛?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迎合了統治者的心理。以司馬相如為例,他寫的《上林賦》極度誇張天子的上林苑,從水到山、從離宮別館到植物果蔬,以至天子游獵的盛況。作為一個皇帝,看了這篇摹寫天子威儀和聲勢的文章,肯定會十分高興。更重要的是,《上林賦》的主人公亡是公站在天子一方批評站在諸侯立場上爭勝的楚使子虛和烏有先生,背後體現的是一種大一統的心態。不正是迎合了漢武帝的心態嗎?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這種情況下,文人爭相獻賦,至於"進御之賦,千有餘首",形成了賦創作的盛況。

    但是漢賦作為一代之文學,一直以來不被人重視,多數是批評意見。最典型的看法就是《史記》裡對司馬相如的批評"虛辭濫說",後來也演變成對漢賦整體問題的批評,也就是題目裡提到的鋪陳太多。

    "賦"的含義是鋪陳其事,這種文體的特點就是極度鋪陳誇張。鋪陳是為了展示漢帝國宏闊的物態和聲勢,有賦家的主觀目的在,因此需要藉助誇張的手法,過度運用確實會讓人產生厭倦感。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鋪陳誇張的筆法是不是也確實使得漢賦有一種內在的氣勢。就我個人來看,沒有哪一種文體能比得上漢賦有氣勢,因為這種鋪陳的筆法是以漢帝國的強盛為基礎的。

    再說漢賦的文詞為什麼難懂?一是因為漢代距離現在的時代太遠,一些簡單的詞也需要註釋才能理解。另外,不得不承認,漢賦確實用到了很多生僻的字,為什麼?又回到了上面所談的東西,因為要鋪陳,要窮盡所有的物態。舉個例子,揚雄寫的《蜀都賦》描寫樹木的這一段(摘自百度):

    於木則楩櫟,豫章樹榜,簷櫖樿柙,青稚雕梓,枌梧橿櫪,(左木+右斯)楢木稷,枒信揖叢,俊幹湊集。(左木+右此)櫅(左木+右夬)楬,圠沈樘椅,從風推參,循崖撮捼。淫淫溶溶,繽紛幼靡;泛閎野望,芒芒菲菲。

    很多字都無法打出來,因為太生僻了,但是賦家為了展現這種豐富的物態,必要羅列幾乎所有與"木"有關的字,甚至不惜自己造字,這就是我們覺得漢賦難讀的原因。

    漢賦當然也有其他問題,比如受到經學影響,重視家法師承,因此非常多的模仿沿襲之作,主題、內容很相似,。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都是從《蜀都賦》發展而來,而它們的內容又與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有很密切的聯絡。七體、九體等等都是沿襲前人,大多沒有創新之處。

    那麼,漢賦究竟好不好,我認為還是好的。雖然漢大賦飽受批評,但也是有它的藝術價值在的,例如漢賦研究泰斗龔克昌先生認為漢賦可以作為文學自覺時代的標誌。其次,漢賦不僅僅只是散體大賦,還有漢末的抒情小賦,也不乏清麗之作。最後,貼一段張衡《歸田賦》裡的內容作為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世衛組織不直接確定美國為“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