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兒童親子成長
-
2 # 積木育兒
週末跟孩子逛商場,不小心放了個屁,擔心被周圍人聽見,正打算拉著孩子遁形,誰知他非常天真、非常興奮地喊道:“媽媽,你放了個臭屁,哈哈!”我趕緊拉著孩子走掉,未來半年我都打算不再去那個商場了。哎,我這娃怎麼那麼喜歡說“臭”呀、“屁”呀、“屎”呀之類的話,怎麼說都改不了。
可以想見這位媽媽當時的尷尬。然而,這並非特例。我們常會觀察到孩子(3-5歲左右)對屎尿屁特別感興趣。這個年齡段,同時也是孩子的性萌芽期。細細想,屎尿屁其實是有性意味的。英國著名的兒科醫生兼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在他的《媽媽的心靈課》一書中就這樣聊到孩子的小便:
在膀胱充滿以前,寶寶並不知情,充滿後他就會有想要排尿的衝動。起初,這多半是自動反應,可是寶寶逐漸發現,憋一下就有獎賞,因為憋一下再排尿是有快感的。這裡發展處的另一種秘密儀式,豐富了小嬰兒的生命,讓生命值得活下去,也讓身體值得住下去。
拉粑粑和尿尿道理是一樣的。身體是孩子自己的,“排洩引發的快感”這一秘密也是孩子自己的,這讓孩子從中獲得愉悅,並體驗到隨之而來的掌控感、力量感,以及與他人區分的界限感。這樣,他們才是他們自己。
說小孩子有性慾,常常會讓大人們嚇一跳。因為即使對大人而言,“性慾”也是一個被藏到被窩裡的一個話題。然而,不管我們敢不敢面對,它就在那裡。孩子們在性萌芽期的表現,更多是在認識自己的身體,探索自己的身體,並學習去掌控自己的身體,以此享受待在自己刷身體裡的感覺。這是自然而然的發展必經階段,父母也需淡然處之才好。父母越是禁忌,孩子反倒會越起勁。父母如果不對孩子的探索提供必要的支援、引導,還可能會讓孩子的獨自探索誤入歧途。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孩子們對於“髒話”的特殊情感,其實也挺清晰。
3-5歲階段的孩子對汙言穢語很敏感,因為他們發現這些詞彙很有力量,能引起他人的強烈反應。這些話大人看來是不文明的、不雅的,一般孩子說出來,大人都會表現得很反感,會阻止孩子,不讓他們說。孩子注意到這一點(自己的話能讓大人產生強烈的反應),反而說得越發興起。
另,我們還注意到,那些越少被父母關注、經常在生活中受挫的孩子或是處於情感飢渴狀態的孩子,越愛說“屎尿屁”之類的話,一方面,是出於補償作用,想以此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他們更多地感受到了這些“汙言穢語”的詞語能對他人產生影響,比別的詞更有力量,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表達和宣洩負性情緒。
父母在教給孩子語言的同時,要意識到這一點,要引導孩子更好地掌握這種能力——語言是有力量的,或許我們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卻會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心靈創傷。
若發現孩子講髒話的行為,不去關注,孩子慢慢就會覺得沒有意思了,也就不會再故意去說了。
可以透過做遊戲的方式將孩子對某個詞彙的注意轉移到對其他詞彙的注意上,如,孩子扔給媽媽一個皮球:“扔給你一個臭皮球。”媽媽可在接住後說:“啊,臭死了臭死了,我把它變成一個大南瓜還給你。”再扔回給孩子,每次都變換一個別的圓形的物品,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拋接球的活動以及尋找別的替代詞上,自然,孩子也就不再關注“臭不臭”的問題了。
關注孩子的情緒,將孩子的言行視為了解孩子的一個機會,弄清楚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更好地支援孩子的成長。
回覆列表
我女兒也會罵人,但是現在已經改掉了。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孩子奶奶正好說到神經病,然後她聽到了,就學到了說某某人神經病,後來寶寶就開始說這歌詞了。寶寶媽媽就和她說,寶寶你下次再說這個詞媽媽就一天不給你吃零食了。但是小孩子不會放在心上,第二天還是說了,然後媽媽就和寶寶說,媽媽跟你說過什麼?是不是說過你說神經病就不給你吃零食了?寶寶說是的。然後就一天沒給他吃零食,但是小孩子始終想吃零食,每次想到吃零食的時候,媽媽總會告訴她為什麼不給他吃零食的原因,一天估計講了5遍以上為什麼不給他吃零食的原因,他也記住了,之後也不說這個詞了,而且每次奶奶說的時候,她還會告訴媽媽,奶奶又說神經病了,搞的奶奶笑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