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二黑說育兒
-
2 # 周凌溧親子家園
有句話說得很好,膽小的賺小錢,膽大的賺大錢,沒膽的不賺錢。
膽量可以說是一個人成功的首要條件。沒有膽量,就意味著遇到機遇就不敢去嘗試抓住,自然就別提成功了。
膽量是需要從小培養的。
拿孩子來說,膽量大的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優勢發揮的極致,會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比如班上當班長的同學,大多都是膽量大的同學,並不一定學習成績就是最好的。
而膽量小就容易失去很多提升和展示自己的機會。
很多特長班,老師也更願意培養一些膽量大的孩子。
可以這樣說,孩子膽量大,成長之路就充滿了各種機遇。
那如何讓孩子膽量大呢?
一,父母要學會鼓勵孩子。孩子在想做事情時,父母要鼓勵孩子大膽去嘗試,不要害怕失敗。
平時鼓勵孩子多和別人交往,這樣孩子的性格會變得開朗活潑,自然膽量就大了。
二,父母要正確教育孩子。從思想上認識到對孩子的溺愛、嬌寵,只會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
父母要及時糾正孩子怯懦的性格,要認識到只有教育得當,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發展。
三,父母儘量不要打罵孩子。很多父母脾氣不好,耐心不夠,孩子一點事情沒做好,就大聲呵斥,甚至打罵,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膽小害怕了。
父母要對孩子有耐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要接受孩子能犯錯,因為孩子就是在不斷犯錯中成長的。
其實,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父母在孩子面前為人處事很大膽,潛移默化中,孩子自然學會了。畢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
3 # 雪花寂寞的站臺
孩子膽子不大,是因為曾經受過某些事情刺激,或者家長在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過多的去強調安全因素或過多的去制止了孩子天生好奇亂動的行為而引起的。可以讓孩子去參加有資質,教育質量良好的戶外拓展培訓班,效果非常明顯
-
4 # 人生最最簡單的生活
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
一是以大人經驗看似簡單的事,在幼小心靈中“非同小可”,您應該耐心講解。或許孩子不一定聽得懂你講的知識,但是講解本身會讓他感覺危險的程度在減弱,起碼在這個時刻是安全的。
二是支援,當孩子真的處於恐懼中時,他需要你實際的支援和陪伴,不僅限於口頭安慰,最好在行動上讓孩子感到你理解他。對於幼童來說,父母就是依靠,和父母在一起是絕對安全的。
-
5 # 小井教育感悟
膽大我理解為兩點:
一個是有勇氣嘗試自己未曾嘗試過的事情,敢於挑戰自己內心的恐懼;
另一個是見過世面的樣子,人際交往不膽怯,陌生場合依然能從容面對。
培養勇氣需要孩子邁過心理上的那個坎,俗話說的破膽。
首先,你得讓孩子相信,他要去嘗試的新事物是安全的,你可以帶領他去完成這個任務,或者讓他做主導,你做小跟班,增強他的安全感。
當他覺得安全感可以支援他做這事,這個事就成了。
也有安全感沒達到需求的,不要強求,因為他在掙扎的過程中,內心恐懼感會更強,他體會到的只有害怕。
第二個需要孩子多見識,別閒麻煩,工作能帶就帶,各種場合能帶就帶,讓孩子覺得隨便哪種場合,都屬於平常事。
另外,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不自信的孩子在哪個場合都是膽怯的。
現在我能立馬想到的就是小S的女兒,和王菲的女兒,對他們來說上T臺、拍雜誌、錄音樂都屬於平常事,自己的能力完全hold的住。
做好這些這事應該也成了。
-
6 # 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如何讓孩子膽子變得大一些
首先,家長們需要做一個區分:孩子“害怕”就是“膽小”嗎?
當了爸爸媽媽,恐怕就回憶不起來自己小的時候了。實際上,1—3歲的幼兒正在努力分清“我”和“我以外”的事物,正在學習“我”和周圍環境怎麼相處。由於年齡的關係,這個過程比我們想象得慢了許多,他們會對一些以前不熟悉的環境(比如快速移動的物體、嘈雜的聲音、陌生的環境)感到緊張和恐懼,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包括怕黑、怕水、怕高。專家說,這些都只能說明幼兒還沒有適應周圍的環境,並不意味著孩子有什麼不對。當然,也就不能說明孩子“膽小”。當孩子在心理上正處於建立信任和委託感的階段時,孩子受到驚嚇時,保護是惟一正確的做法。如果你不保護他,他可能更害怕,可能真會變成“膽小鬼”,長大後也不會有充分的自信。
其實父母可以預先告訴孩子可能出現的變化。比如孩子害怕大的聲音,那麼走在鐵路旁,你要先告訴孩子:來了一輛大火車,如果你不想聽汽笛聲,先把耳朵捂上。這是讓孩子做個決定,是提供機會讓他選擇。但有些媽媽會對孩子說“快捂上耳朵,火車來了,汽笛聲該嚇著咱們了”,這樣說等於告訴他害怕是對的,你希望他這麼做。
同時要馬上撫愛受到驚嚇的孩子。孩子已經受到驚嚇,告訴他“別怕”一點用處都沒有。你要慢慢地跟他說話,輕輕地拍拍他或緊緊地抱住他,父母是他最信任的人,這樣做會讓他感到安全。“恐懼”這東西是透過教育、經歷和被自己信任的人切實保護才能擺脫的。
不要總提使孩子受到驚嚇的事。安撫孩子的最好辦法不是不停地說話,控制住你自己,儘量少說,只是摟緊他。等他恢復正常後,不要繼續談論使他害怕的那件事,不要試圖幫他分析什麼,“噢,孩子兒,剛才叔叔把咱們舉到半空,嚇著咱們了是不是?”這樣的話毫無安撫意義,反倒強調了恐懼。
此外,讓環境的變化慢一點,小一點,讓孩子能夠逐步適應。其實,大多數孩子都是能克服恐懼的。
那麼,孩子一般會對什麼樣的事物感到恐懼呢?我們來看看以下這些具體的案例與解決辦法:
01
較大的噪音
嬰兒在早期會比較害怕聽到噪音。如果聽到打雷聲、鞭炮聲、警笛聲等,嬰兒會被驚醒甚至哭泣。這是因為1-6 個月的嬰兒對聲音是比較敏感的,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產生恐懼。
嬰兒因為噪音刺激而哭泣時,父母應馬上抱起他(她),給予足夠的安撫,而且要避免連續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強化。當孩子長大一些後,為了消除孩子對較大噪音的恐懼,可以一一給孩子解釋各種 較大強度的聲音,如雷聲、汽車警報聲等等,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孩子,鼓勵他,並不時讓孩子接觸這些聲音,消除因為陌生感而引發的恐懼。
02
打針
對孩子而言,打針算是一件最實實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針頭戳進面板的一剎那,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放聲大哭。從此他只要一看到針管、針頭,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都會感到無比恐懼。其實這種恐懼的根源一方面來源於肉體的疼痛,一方面來源於對冰冷的針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懼。
孩子害怕疼痛害怕打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父母可以適當減少孩子的這種恐懼。比如可以買一套醫生的玩具送給孩子,玩具裡有聽診器、體溫計、針頭、針管,然後告訴孩子,當他心愛的玩具娃娃生病時,他可以自己動手給娃娃量體溫,聽心跳,打針。讓孩子在遊戲中接受和熟悉這些醫療器械,減少因陌生而加劇疼痛的恐懼感。
03
和媽媽分開
媽媽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時候,孩子正跟姥姥玩得高興呢,所以媽媽悄悄地出門,他居然一點都沒有哭鬧。等他想起要找媽媽才發現她突然不見了,孩子好一陣哭鬧,最後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懷裡睡著了。從此,孩子每天都把媽媽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準備出門,孩子一雙小手便鐵鉤似地揪著媽媽的衣服,死活不肯鬆手。
在孩子分離焦慮開始形成之前就開始訓練他學習適應和媽媽之間短暫的分離,每次媽媽離開時都要教他和媽媽道別。每次外出的時候,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媽媽要去哪裡,並以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什麼時候回來,比如到下一次吃飯的時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堅持這樣做。和孩子玩分離的遊戲,在跟孩子告別時給他一個喜愛的玩具,給他一些他感興趣的許諾等等,讓這些帶給他一些愉快的情緒體驗,可以有效地減少甚至消除與媽媽分離給他帶來的恐懼感。
04
陌生人
孩子在家活潑調皮,可出了門就沉默了。老奶奶想抱抱他,他趕緊把頭藏媽媽懷裡,雙手緊緊地拽著媽媽的衣服,生怕被搶了走。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腦袋,他哇一聲就哭了。家裡來個客人,他一定拽著媽媽不鬆手,碰到長得強悍點的叔叔,他還嚇得不停地哭鬧,不把人哭走絕不善罷甘休。
怕生是大多數孩子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一般到2歲左右,這種現象會得到緩解直至最後消失。對待怕生的孩子,千萬要尊重他的選擇。他不想讓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強他。父母可以將孩子抱在懷裡,在他離陌生人有一定距離的情況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讓他慢慢適應那些陌生的面孔,一點點地接受陌生人。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動跟鄰居朋友打個招呼,讓他有更多機會接觸陌生人,幫助他逐漸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心理。
05
怕動物
對動物的恐懼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孩子可能因為成長經歷中有過被動物玩具或真實動物傷害的經歷,所以會特別害怕某一種動物或幾種動物。而有的孩子則是因為被父母平日的恐嚇“孩子不乖乖吃飯就會被隔壁的貓咪叼走”等產生對動物的恐懼。這時的孩子正處於智力迅速發育階段,思維很活躍,想象力也很豐富。在他們看來,可愛而友善的小動物隨時可能變成吃人的怪獸,他們在面對動物時會有種威脅感。
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脅恐嚇孩子的話,避免讓孩子遐想出動物的兇殘。其次,可以給孩子買一些小動物的絨毛玩具,比如小狗、小貓等,讓孩子先接觸玩具,然後再接觸活生生的小動物。等孩子膽子大些後,可以和孩子一起嘗試給小動物餵食,觀察小動物玩耍、睡覺等習性,在孩子感覺足夠安全的情況下讓他試著去撫摸。這個時候也千萬不要強迫,如果孩子不願意不必勉強。家長可以多做示範,讓孩子知道這是安全的。同時,還可以買一些關於動物的碟片和孩子一起欣賞,說不定還能激發孩子對小動物的熱愛和興趣。
06
這裡輸入標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三歲前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即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這種心理現象的負面表現就是孩子會對黑暗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懼怕。他們很難區分現實與虛構,於是往往把畫冊、影視、故事裡經常在黑暗中出現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情節或形象與現實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採用了一些不正確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不聽話,晚上就讓鬼怪捉去”等威嚇的語言嚇唬孩子,甚至把孩子關在黑房間裡作為懲罰的手段,結果導致孩子對黑暗產生恐懼。
如果孩子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孩子身邊,直到他睡著,並在孩子的房間裡亮一盞小燈。等孩子稍微膽大一點了,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領著孩子在黑暗的房間裡做找東西遊戲,這樣可以讓孩子在遊戲中忘記黑暗帶給他的恐懼,讓他在黑暗中逐漸壯膽。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讓孩子變得大膽一點呢?心理諮詢的老師給了我們這樣一些建議,我們一起看看吧:
1、創造一個溫馨祥和的家庭氣氛,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並讓孩子有充分發揮的餘地。
2、端正父母教育態度,從思想上認識對孩子的溺愛、嬌寵,只會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樹立起糾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認識到只有教育得當,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發展。
3、平時,處處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堅強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她)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包辦,而要讓他(她)自己想法解決。當然,開始時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導,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己處理各種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問不管使孩子手足無措,更加膽小。
4、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開胸懷,開拓眼界,還要教給孩子適當的技能,如唱歌、繪畫、手工等,使孩子堅信自己並不笨,從而增加自信心,敢於參加小夥伴的活動。
膽小不是病,但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有不利影響。只要端正教育態度,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一定能糾正孩子的膽小,並培養出性格好的寶寶。
-
7 # 教育新時論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潑,膽大,心細。可是生活中,總有這麼一些孩子, 膽子特別小,做事放不開,比較父母。
那麼,為什麼他們膽子特別小呢?
首先,家長管得太多,生活中,孩子很難獲得應對的經驗有些家長,生怕孩子在外面遇到危險,事事都特別小心,限制孩子的活動自由與活動的範圍,似乎外界的一切事物對孩子都會照成傷害。但殊不知,這樣做,只會磨滅孩子嘗試的勇氣。造成孩子不敢從實踐中獲得知識,取得經驗,這是讓孩子變得膽小怯懦的直接原因。
其次,家長說話不注意方式,用言語嚇唬孩子平時孩子不太聽話,特別調皮,還老哭鬧,有些家長脾氣不好,便用責罵或恐嚇的方式,讓孩子聽話。比如:“你怎麼老是吵,再吵就出去,讓壞人抓你,我不管你了!”經常這樣做,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性格上會比較內向,膽小怕事。
再者,經常在父母身邊,到了陌生的環境就有點不適應
孩子從出生開始,一直都在父母身邊,媽媽帶得比較多,所以,當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比如去幼兒園,孩子就會很不適應。因為這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很多孩子都不認識,而且幼兒園限制很多,所以心理有點害怕。所以,很多剛入園的小朋友都有“分離恐懼症”,就是因為平時與父母待的機會太長,不適應新環境所致。
那麼,既然問題來了,該如何解決?可以試試下面3種方案
1)讓孩子儘早獨立獨立的孩子早當家。父母要學會放手,凡事不要包辦。孩子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麼弱小,讓他自己想辦法去解決。當然,一開始,孩子可能不知道怎麼做,需要父母做好相應的引導,以身作則教會他怎麼處理,孩子才會慢慢自己學會處理各種事情,不至於未來遇到問題,選擇逃避,這隻會令他的膽子更加小。
2)多給孩子鼓勵,減少責罵不要孩子一做錯事,就責罵他。誰沒犯過錯?孩子性格內向,膽子小,不敢在人前說話,這一切難道說和父母沒有關係?
家庭是孩子良好性格成長的沃土,父母一定要正視孩子的問題,積極幫助孩子克服羞澀、缺乏自信,不敢說話等一系列問題。而除了引導,最重要的就是要多鼓勵孩子,相信他一定可以做到。增強他的自信心,這是孩子膽子變大的根本,也是給予他安全感的保障,千萬不要忽略。
3)多帶孩子接觸外界,鼓勵孩子與人分享社交,是每個人存在這個社會無法避免的。透過社交可以結交到更多的朋友,享受社交帶來的快樂,讓自己變得開朗。所以,父母要多引導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多分享。比如,平時多帶孩子去一些孩子比較多的地方,讓孩子多和其他孩子交流,玩出快樂。
所以,孩子膽子小,父母不要擔心,更不要焦慮,採取正確的方式,多關愛孩子,其實問題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困難。
-
8 # 刺眼的小兔子
如何讓孩子膽子變得大一些
首先,家長們需要做一個區分:孩子“害怕”就是“膽小”嗎?
當了爸爸媽媽,恐怕就回憶不起來自己小的時候了。實際上,1—3歲的幼兒正在努力分清“我”和“我以外”的事物,正在學習“我”和周圍環境怎麼相處。由於年齡的關係,這個過程比我們想象得慢了許多,他們會對一些以前不熟悉的環境(比如快速移動的物體、嘈雜的聲音、陌生的環境)感到緊張和恐懼,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包括怕黑、怕水、怕高。專家說,這些都只能說明幼兒還沒有適應周圍的環境,並不意味著孩子有什麼不對。當然,也就不能說明孩子“膽小”。當孩子在心理上正處於建立信任和委託感的階段時,孩子受到驚嚇時,保護是惟一正確的做法。如果你不保護他,他可能更害怕,可能真會變成“膽小鬼”,長大後也不會有充分的自信。
其實父母可以預先告訴孩子可能出現的變化。比如孩子害怕大的聲音,那麼走在鐵路旁,你要先告訴孩子:來了一輛大火車,如果你不想聽汽笛聲,先把耳朵捂上。這是讓孩子做個決定,是提供機會讓他選擇。但有些媽媽會對孩子說“快捂上耳朵,火車來了,汽笛聲該嚇著咱們了”,這樣說等於告訴他害怕是對的,你希望他這麼做。
同時要馬上撫愛受到驚嚇的孩子。孩子已經受到驚嚇,告訴他“別怕”一點用處都沒有。你要慢慢地跟他說話,輕輕地拍拍他或緊緊地抱住他,父母是他最信任的人,這樣做會讓他感到安全。“恐懼”這東西是透過教育、經歷和被自己信任的人切實保護才能擺脫的。
不要總提使孩子受到驚嚇的事。安撫孩子的最好辦法不是不停地說話,控制住你自己,儘量少說,只是摟緊他。等他恢復正常後,不要繼續談論使他害怕的那件事,不要試圖幫他分析什麼,“噢,孩子兒,剛才叔叔把咱們舉到半空,嚇著咱們了是不是?”這樣的話毫無安撫意義,反倒強調了恐懼。
此外,讓環境的變化慢一點,小一點,讓孩子能夠逐步適應。其實,大多數孩子都是能克服恐懼的。
那麼,孩子一般會對什麼樣的事物感到恐懼呢?我們來看看以下這些具體的案例與解決辦法:
01
較大的噪音
嬰兒在早期會比較害怕聽到噪音。如果聽到打雷聲、鞭炮聲、警笛聲等,嬰兒會被驚醒甚至哭泣。這是因為1-6 個月的嬰兒對聲音是比較敏感的,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產生恐懼。
嬰兒因為噪音刺激而哭泣時,父母應馬上抱起他(她),給予足夠的安撫,而且要避免連續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強化。當孩子長大一些後,為了消除孩子對較大噪音的恐懼,可以一一給孩子解釋各種 較大強度的聲音,如雷聲、汽車警報聲等等,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孩子,鼓勵他,並不時讓孩子接觸這些聲音,消除因為陌生感而引發的恐懼。
02
打針
對孩子而言,打針算是一件最實實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針頭戳進面板的一剎那,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放聲大哭。從此他只要一看到針管、針頭,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都會感到無比恐懼。其實這種恐懼的根源一方面來源於肉體的疼痛,一方面來源於對冰冷的針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懼。
孩子害怕疼痛害怕打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父母可以適當減少孩子的這種恐懼。比如可以買一套醫生的玩具送給孩子,玩具裡有聽診器、體溫計、針頭、針管,然後告訴孩子,當他心愛的玩具娃娃生病時,他可以自己動手給娃娃量體溫,聽心跳,打針。讓孩子在遊戲中接受和熟悉這些醫療器械,減少因陌生而加劇疼痛的恐懼感。
03
和媽媽分開
媽媽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時候,孩子正跟姥姥玩得高興呢,所以媽媽悄悄地出門,他居然一點都沒有哭鬧。等他想起要找媽媽才發現她突然不見了,孩子好一陣哭鬧,最後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懷裡睡著了。從此,孩子每天都把媽媽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準備出門,孩子一雙小手便鐵鉤似地揪著媽媽的衣服,死活不肯鬆手。
在孩子分離焦慮開始形成之前就開始訓練他學習適應和媽媽之間短暫的分離,每次媽媽離開時都要教他和媽媽道別。每次外出的時候,要明確地告訴孩子,媽媽要去哪裡,並以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什麼時候回來,比如到下一次吃飯的時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堅持這樣做。和孩子玩分離的遊戲,在跟孩子告別時給他一個喜愛的玩具,給他一些他感興趣的許諾等等,讓這些帶給他一些愉快的情緒體驗,可以有效地減少甚至消除與媽媽分離給他帶來的恐懼感。
04
陌生人
孩子在家活潑調皮,可出了門就沉默了。老奶奶想抱抱他,他趕緊把頭藏媽媽懷裡,雙手緊緊地拽著媽媽的衣服,生怕被搶了走。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腦袋,他哇一聲就哭了。家裡來個客人,他一定拽著媽媽不鬆手,碰到長得強悍點的叔叔,他還嚇得不停地哭鬧,不把人哭走絕不善罷甘休。
怕生是大多數孩子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一般到2歲左右,這種現象會得到緩解直至最後消失。對待怕生的孩子,千萬要尊重他的選擇。他不想讓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強他。父母可以將孩子抱在懷裡,在他離陌生人有一定距離的情況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讓他慢慢適應那些陌生的面孔,一點點地接受陌生人。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動跟鄰居朋友打個招呼,讓他有更多機會接觸陌生人,幫助他逐漸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心理。
05
怕動物
對動物的恐懼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孩子可能因為成長經歷中有過被動物玩具或真實動物傷害的經歷,所以會特別害怕某一種動物或幾種動物。而有的孩子則是因為被父母平日的恐嚇“孩子不乖乖吃飯就會被隔壁的貓咪叼走”等產生對動物的恐懼。這時的孩子正處於智力迅速發育階段,思維很活躍,想象力也很豐富。在他們看來,可愛而友善的小動物隨時可能變成吃人的怪獸,他們在面對動物時會有種威脅感。
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脅恐嚇孩子的話,避免讓孩子遐想出動物的兇殘。其次,可以給孩子買一些小動物的絨毛玩具,比如小狗、小貓等,讓孩子先接觸玩具,然後再接觸活生生的小動物。等孩子膽子大些後,可以和孩子一起嘗試給小動物餵食,觀察小動物玩耍、睡覺等習性,在孩子感覺足夠安全的情況下讓他試著去撫摸。這個時候也千萬不要強迫,如果孩子不願意不必勉強。家長可以多做示範,讓孩子知道這是安全的。同時,還可以買一些關於動物的碟片和孩子一起欣賞,說不定還能激發孩子對小動物的熱愛和興趣。
06
這裡輸入標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三歲前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即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這種心理現象的負面表現就是孩子會對黑暗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懼怕。他們很難區分現實與虛構,於是往往把畫冊、影視、故事裡經常在黑暗中出現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情節或形象與現實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採用了一些不正確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不聽話,晚上就讓鬼怪捉去”等威嚇的語言嚇唬孩子,甚至把孩子關在黑房間裡作為懲罰的手段,結果導致孩子對黑暗產生恐懼。
如果孩子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孩子身邊,直到他睡著,並在孩子的房間裡亮一盞小燈。等孩子稍微膽大一點了,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領著孩子在黑暗的房間裡做找東西遊戲,這樣可以讓孩子在遊戲中忘記黑暗帶給他的恐懼,讓他在黑暗中逐漸壯膽。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讓孩子變得大膽一點呢?心理諮詢的老師給了我們這樣一些建議,我們一起看看吧:
1、創造一個溫馨祥和的家庭氣氛,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並讓孩子有充分發揮的餘地。
2、端正父母教育態度,從思想上認識對孩子的溺愛、嬌寵,只會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樹立起糾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認識到只有教育得當,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發展。
3、平時,處處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堅強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她)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味包辦,而要讓他(她)自己想法解決。當然,開始時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導,使孩子慢慢學會自己處理各種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問不管使孩子手足無措,更加膽小。
4、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開胸懷,開拓眼界,還要教給孩子適當的技能,如唱歌、繪畫、手工等,使孩子堅信自己並不笨,從而增加自信心,敢於參加小夥伴的活動。
膽小不是病,但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有不利影響。只要端正教育態度,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一定能糾正孩子的膽小,並培養出性格好的寶寶。
三歲之後就可以教寶寶開始識字啦,我閨女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認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貓小帥學漢字】挺不錯的,我閨女用了1年多了,特別喜歡,現在還經常給我講故事,棒棒噠。
-
9 # 花開日誌
很多父母就會抱怨自家的孩子:“怎麼在外面被人欺負,就不敢吭聲了呢,你膽子這麼小,以後怎麼混社會呢!”你看鄰居家的孩子膽子多大啊!
殊不知,孩子膽子小,很大原因是家庭教育的方式導致而成的。
該怎麼鍛鍊讓孩子膽子變大?1.父母要學會放飛孩子
孩子是父母心頭的一塊肉。特別是獨生子女,很多父母把孩子溺愛得不行。孩子在家就被伺候得像個皇帝皇后一樣,在外面,又被保護得很好。
久而久之,孩子就習慣了父母這個籠子,反而對外面的世界變得牴觸,害怕人群,膽小也不懂得與人交際。父母要學會適當放飛孩子,相信也是鍛鍊孩子膽子大的一種方法。
2.父親給予孩子多點陪伴
很多時候,孩子膽子小,有可能是父親陪伴得比較少。
現在有很多孩子,基本上都是媽媽一個人在帶,父親大多都是缺位。
在一個家庭中,父親代表著一種權威的形象,他是自信,勇敢的男人。如果一個孩子常年缺乏父親的陪伴,孩子的內心就會變得敏感脆弱,男孩長大後就會變得偏向女性化一點,不夠勇敢,女孩就會變得膽小害羞,不懂得與異性相處。所以說,父親給予孩子多點陪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孩子能在爸爸身上學到了勇敢,責任等等。
3.帶孩子多點參加體育或集體活動
週末,家長多點帶孩子去爬山,划船,溜冰等體育活動。或者多點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剛開始孩子也許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依然在人群裡膽小如鼠,但水滴石穿的道理,多參加幾次集體活動,一次生,兩次熟,多點接觸人,孩子的膽子自然就上來了。
-
10 # 早教圈子
1、不要給孩子看恐怖的影片:
孩子膽小比較小,有時候是被嚇著了,本來不是小的,所以不要給孩子看一些恐怖的影片,讓孩子害怕了,產生了膽怯的心理。
2、不要常責備孩子:
家長如果經常的責備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會變得膽小的,不敢做事情了,生怕做錯了,受到家長的批評指責。
3、多鼓勵樹立孩子信心:
沒有信心的孩子都比較膽小,所以家長要多鼓勵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做簡單的事情,鍛鍊孩子,讓孩子找回信心。
4、多鍛鍊孩子:
平時多鍛鍊孩子,讓孩子多在大人的面前說話,克服膽怯的心理,還有多參加一些比賽的活動,多接觸其他孩子,接觸更多的人,這樣都可以鍛鍊孩子的膽量的。
5、參加特長班:
讓孩子參加特長班,參加一些能夠強身健體的特長班,如:柔道,武術等,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孩子的體格強了,自我感覺信心就強了。
6、不要溺愛孩子,不放手:
孩子比較膽小,可能是家長太溺愛了,家長什麼事情都包辦了,孩子什麼事情都不用做,有事情就喊家長,讓家長做了,遇到事情,孩子就不知所措,自然沒有信心,沒有膽量的。
-
11 # 蕪裡霧
想要讓孩子膽子變大,需要家人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很多家長覺得自家孩子膽小,平時跟孩子開玩笑時,就會叫他“膽小鬼”,實際上,這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他會覺得他自己就是膽小,會覺得膽小是無法改變的,因為就連家人都說他膽小,這樣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2.多鼓勵孩子孩子膽小,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父母比較嚴厲,經常訓斥孩子。存在這方面問題的家長,可以對孩子溫柔一點,平時多鼓勵、引導孩子。
比如,孩子不敢做一件事情時,家長可以說,“寶貝,媽媽相信你是最棒的,媽媽陪你一起來,好嗎?”家長做好示範,孩子自然會跟著家長的節奏繼續進行。
3.發掘並拓展孩子的愛好《你的親子關係價值千萬》一書中提到,“讓孩子變得自信的最有用的方式,就是讓他找到一個愛好。”
愛好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基石,當家長髮現孩子喜歡做某一件事情時,父母應當給予適當的支援,推動孩子在這件事情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當孩子獲得成功的喜悅時,你會發現,他變得更加自信了,這就是愛好的力量。
4.和孩子一起做運動找一項家長和孩子能夠一起堅持的運動,在運動中培養孩子強健的體魄、堅定的自信心和迎難而上的勇氣。
這項運動,可以是帶著孩子踢足球、游泳,也可以是一起堅持跑步、騎車,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你將收穫到的,絕不僅僅是孩子的自信心。
5.親子共讀對於比較膽小的孩子,家長可以找一些繪本講給孩子聽,比如《我喜歡自己》、《膽小鬼威利》、《愛花的牛》等等,透過這些有趣的故事,可以讓孩子接納自己、樹立自信心。
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各位家長們切不可太過心急,要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的孩子還沒有開花,彆著急,他可能是一棵參天大樹”,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發現他的優點,鼓勵他,並與他共同成長,相信你終會收穫一個樂觀自信的孩子。
回覆列表
一所幼兒園做了一項家長問卷調查:“您認為自己的孩子在發展過程中有什麼問題?您對孩子有什麼擔心?”有78%的家長表示:孩子膽小害羞,不愛說話,擔心孩子這種性格無法適應將來競爭激烈的社會。
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孩子的成長環境越來越優越,可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家長反映孩子膽子小呢?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家長教育方式的問題?
據美國心理學家的多年研究,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往往是父母對待孩子的許多做法不夠正確,在方式方法上過於簡單,處理過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緊張。
所以父母要對孩子膽小的行為有正確的認識,要採用合理的方法改善孩子膽小的問題。
一、剖析:孩子為什麼膽小1、小時候受到過多驚嚇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就採用一些嚇唬孩子的話。
比如,不聽話讓小鬼把你抓了去,在哭就讓大灰狼把你吃掉。
父母認為孩子小,嚇唬幾下就老實了不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的,但其實父母的這種做法給孩子心裡留下恐懼的種子,每當碰到相同或者類似的環境,就會讓孩子不由得想起來,繼而出現膽小的表現。
2、孩子看了過多的恐怖情節孩子過多的使用現代電子產品,玩一些帶有恐怖情節的遊戲,或者看了影視劇裡過多的恐怖情節
,都會給未成熟的孩子心裡留下陰影,每當出現在陌生環境中,一些相關的情節可能就會在孩子腦海裡浮現,孩子就會出現膽小的表現。
3、孩子跟同齡人接觸過少很多父母怕孩子磕著、碰著,就不願意帶孩子出去和外面的孩子玩耍接觸,殊不知這讓孩子欠缺去和同伴交往的經驗,當讓孩子真正去面對同齡人時,就可能出現恐懼心裡,不敢上前交流。
在幫助克服孩子膽小的問題上,有些父母往往會顯得急功近利,而有些父母卻毫無作為,這些方式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影響未來的成長。
二、父母幫助孩子克服膽小的誤區1、強迫式治療為了讓孩子快速克服膽小的毛病,父母就採用強迫的方法。
比如、孩子怕黑,父母就強行讓孩子一個人睡覺,並且不許開燈,雖然這個方法最後可能讓孩子克服了怕黑的問題,但孩子是否真正克服了不怕黑,還是孩子心理出現了盲區,猶未可知,而且還可能給孩子未來成長留下心理隱患。這種做法父母要三思而後行啊!
2、使用更多恐怖詞語教學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既然膽小,是恐怖詞語聽的少,聽得多了反而會有助於孩子膽量的鍛鍊,就經常在孩子面前提一些恐怖的詞語,當孩子聽得多了,就會給父母的錯覺,孩子不害怕了,膽量大了,但很可能是在心理對這些恐怖詞語,已經產生麻痺感覺了,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3、不管不問,任其發展有一部分父母認為,孩子是因為年齡小才膽小的,等長大了自然就好了,因此對孩子不進行教育。其實,如果不從小對孩子性格的形成進行正確引導,讓孩子這樣發展下去,膽小性格就會演變成迴避型人格,孩子會因為害怕與外界打交道而一直把自己封閉起來,能力會受到嚴重的阻礙。
三、解決:如何正確鍛鍊孩子的膽量,從此不膽小父母要想幫助孩子克服膽小的問題,就要讓孩子多接觸現實,引導和體驗身邊環境和氛圍,逐漸去除孩子心裡的恐懼。
1、父母要不溺愛不嚴厲溺愛、嬌寵只會造成孩子懦弱、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教育得當。當孩子受到驚嚇的時候,父母不要過分緊張,把孩子抱過來哄,可以輕輕拍拍孩子並告訴他不要怕,“怕”是沒有用的,要在自然、寬鬆的環境下帶孩子走出這種恐懼感,使孩子的潛意識發生變化。父母更不要嚇唬孩子或者採取強迫和壓制的手段,不要看到孩子膽小,便“恨鐵不成鋼”,對孩子大聲訓斥“膽小鬼”“你怎麼這麼沒出息”。在這種消極的評價中,孩子會更加覺得自己不行,膽子會越來越小,甚至會引起自卑等其他心理障礙。
2、父母教會孩子面對恐懼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要和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到底在怕什麼,針對孩子所怕的事情進行科學的解釋和適當的安撫。一般情況下,孩子害怕“鬼怪”或者“壞人”,這可能和父母平時說的話有關,也可能是孩子在電視上看到過恐怖情節。所以,父母平時要注意不要讓孩子看兇殺、驚險的節目,不要給孩子講帶有鬼怪等迷信恐怖色彩的故事,避免孩子做噩夢,加重心中的恐懼感。當孩子表現出膽小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去摸摸他所害怕的東西,或者父母去摸摸,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懼。
3、父母鼓勵孩子與其他人接觸平時就多帶孩子去各種集體的場合,和同齡夥伴多接觸,或者邀請朋友或者親戚的孩子到自己家中,讓孩子做小主人。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讓他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樹立自信,變得大膽起來。比如孩子在外人面前不敢講話,每當有客人來時,製造孩子與客人接觸的機會(可以提前和客人打好招呼,要求他配合,主動對孩子發問)。當孩子能主動和客人問好的時候要對孩子進行表揚,增強他的自信心和榮譽感,經過多次反覆訓練,孩子膽小的性格就會逐漸糾正過來。
四、總結父母面對孩子膽小的問題一定要心平氣和,把孩子膽小的事實當成他獨特個性的一部分,耐心加以引導和糾正,同時合理使用上面方法,相信孩子一定會度過這個難關,勇敢地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