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雷諾123

    1942年的蘇德戰場,納粹德國為了切斷蘇聯的戰略生命線,發起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是蘇聯內河航運幹線伏爾加河上的重要港口,也是蘇聯南方鐵路交通的樞紐,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為了奪取這一戰略要地,同時摧毀這座以蘇聯最高領袖命名的城市,以達到從精神上徹底打垮蘇聯人民的目的,德軍以隸屬於南方集團軍群的保盧斯第六集團軍擔任主攻部隊,該集團軍下屬13個師約27萬人,擁有火炮和迫擊炮約3000門,坦克500輛,由空軍第四航空隊約1200架飛機提供掩護。在會戰過程中,德軍不斷對該方向進行增援,施總參戰兵力和規模都達到空前。而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總司令是鐵木辛哥元帥,後改為朱可夫元帥,總兵力120個師160餘萬人,火炮迫擊炮22000門,坦克約4000輛,空軍飛機14000餘架。戰役初期,德軍憑藉優良的裝備,突破蘇軍外圍防線,攻入市區,在斯大林格勒的殘垣斷壁中層層推進,斯大林格勒90%的市區被德軍佔領,但蘇聯軍民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抗擊,在每一條街道每一棟房子都在上演著殘酷激烈的反覆爭奪戰。戰役後期,蘇聯最高統帥部制定了天王星作戰計劃,一方面不斷派遣小股部隊馳援斯大林格勒,吸引迷惑德軍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從全國各地調集軍隊,秘密的向斯大林格勒周圍方向挺進,這些部隊接到的命令是向何處運動,在何處集結隱蔽,卻不知道最終的行動目的是什麼,這樣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外圍集結了大量的部隊,形成了對德軍的反包圍。1942年,蘇軍對包圍圈內的敵人發起了反擊作戰,德軍第六集團軍彈盡糧絕,缺衣少藥,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垂死掙扎。最終剩餘的德軍在元帥保盧斯的帶領下,全部投降。蘇聯人民取得了偉大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誰也不會想到,一隻山窮水盡,瀕臨覆滅,深陷重圍的軍隊,會進行大規模的反包圍作戰,從而轉敗為勝,這正是軍爭中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運用。

  • 2 # 評論員助理

    延遲戰,拖延戰!利用俄羅斯得冬季優勢!拖延時間,讓德軍在冰天雪地得環境中作戰,這是德軍得劣勢,他們沒有這種作戰得經驗,後勤保障太遠跟不上,造成軍人傷亡,動搖軍心!

  • 3 # 影視愛好者2019

    1942年7月下旬,斯大林格勒會戰打響。德國精銳的第六集團軍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進,戰役開始時,蘇軍在斯大林方向的防禦力量薄弱,蘇軍在萬般無奈之際,將兩個正在組建的坦克集團軍投入戰鬥,卻被德軍完全殲滅。7月底,德軍將第四裝甲軍團從高加索油田邊緣抽調來支援進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軍的兵力有25萬人,740輛坦克和1200架飛機的支援。而蘇軍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是在被德軍完全擊潰的的西南方面軍基礎上匆匆組建的,只有18個滿員師和16個不滿員師,作戰部隊為16萬人,有近400輛坦克和600多架飛機。德軍在戰役之初進展順利,雖然蘇軍頑強抵抗,德軍還是突破蘇軍的層層防線,9月13日,德軍突入市區。斯大林在這個危重的時刻特意打電話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軍工企業一個也不準後撤,要在戰鬥中繼續組織生產。斯大林還有一句在當時非常著名的命令:“決不後退一步!”,命令擔任斯大林方向計程車兵和軍官在危重時刻不允許後退,若後退則面對的是極其嚴厲的懲罰。這時,在斯大林格勒擔任防禦任務的還有蘇聯新組建的東南方面軍。而自從德軍進入斯大林格勒市區後,一場曠日持久且血雨腥風的巷戰開始了。

    蘇軍統帥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統帥助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總指揮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和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辦法,他們認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軍的重兵集團,再用強大的預備隊合圍德軍第六集團軍,該計劃的代號為“天王星”(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但是天王星計劃最快必須到11月中旬才能部署成功,也就是說,為執行天王星計劃,斯大林格勒還得堅持2個月以上。而且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來說,這是極端困難的。但是,蘇軍的抵抗卻異常頑強,雙方的戰鬥非常激烈,即使是對一個街區甚至一棟建築的爭奪,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至9月底,蘇軍固守的地段只有伏爾加河西岸的縱深不到1公里的狹長地帶,但德軍卻一直不能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並一直堅持到11月份。擔任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軍區司令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在回答人們關於德軍為什麼不能佔領斯大林格勒的問題時說:“敵人(德軍)只能踏著我們的屍體前進,而蘇軍是殺不完的。”由於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為了在寒冬到來之前佔領斯大林格勒,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戰爭進入白熱化。

    11月19日拂曉,蘇軍實施天王星計劃,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大規模反攻,11月23日,蘇軍合圍了德軍第六集團軍全部。希特勒命令德軍“戰鬥到最後的一兵一卒一槍一彈”,並命令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將軍率領的A集團軍群的裝甲重兵集團實施救援,但被蘇軍所阻。1943年1月10日,蘇軍發動總攻,至1943年2月2日,德軍剛提升為元帥的第六集團軍司令長官保盧斯投降,蘇軍完全殲滅了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六集團軍,從而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使蘇德戰爭出現了歷史性轉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而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成為歷史上最為殘酷的戰役,雙方共約有200萬人在瓦礫中喪生,其中50萬是平民,而普通士兵在被投入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的平均壽命則以分鐘計

  • 4 # 東龍45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主要是蘇聯軍民堅強的戰鬥意志,蘇聯領導的的指揮好,蘇聯兵力的區域性優勢和德國的兵力不足,使用呆板。戰鬥意志就是蘇聯軍民源源不斷的進入斯大林格勒投入堅守,死戰不退。指揮好就是兩翼突擊至後方包圍了城區,。然後就是德國不突圍,最後坐以待斃,就是使用不當的表現。

  • 5 # 胡蘿蔔不乖

    大家好,我是小葉。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所有戰場中最為慘烈最為悲壯的戰役,總共持續了199天,此次會戰的勝利扭轉了蘇德戰場敵我雙方的局勢,蘇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因此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那麼,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為何能取得勝利?

    首先,蘇聯決定死守斯大林格勒,正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保衛戰中那句激動人心而言:我們不能再退了,後面就是莫斯科了。對於蘇聯士兵而言十分震撼人心,因而士氣十分高漲,蘇聯士兵真的是拼死了死守陣地,據傳在戰場上,只要幸運三天不死就能夠當團長,可見戰鬥之慘烈,但蘇聯士兵沒有後退。

    其次,德國太過高估了自己的實力而過於分散部署兵力使蘇聯取得勝利。整個戰爭是十分慘烈的,每天雙方都有大量計程車兵死亡,而德軍在面對蘇聯不斷的將預備役軍隊送上戰場而在軍力上逐漸顯得力不從心,最後被打敗。

    然後,德軍戰線拉得太長,補給本來就不能及時的跟上,再加上這樣每天如此大量的消耗,德軍補給更加的不能滿足作戰部隊的需要,再加上蘇聯寒冷的冬天,使德軍大量的機械化武器不能使用,而且德軍沒有為過冬做準備,大量的德軍被凍死凍傷。

    最後,蘇聯利用“堅壁清野戰術”,即毀掉也不能留個敵人,在人員和物資上與德軍進行互相消耗,最後使蘇聯取得勝利。

  • 6 # 戰略論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前,德軍已經有多個成功的大城市攻堅戰的經驗,甚至連塞瓦斯托波爾這樣的要塞城市都被德軍所攻陷,總得來說,德軍只是不願意進行這種代價高昂的城市攻堅戰,但並不是說德軍沒有進行這種特種作戰的能力和經驗。但是斯大林格勒是德軍第一個投入重兵卻最終未能全部佔領的城市,德軍對列寧格勒並沒有發起進攻,而一直是進行圍困封鎖,不能算作其中。

    德軍對於城市的攻堅戰還是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的,首要的條件就是必須對城市形成的嚴密的包圍,以徹底估計城內的守軍,使其無法得到任何的人員和彈藥補給,這樣守軍的抵抗便會越來越弱,直至崩潰。另外就是要大量投入步兵單位實施全面的進攻,甚至是形成多波次的掃蕩,不給守軍以任何轉移的機會,城市內區域性的進攻只會擊退守軍,並使守軍向別處轉移,甚至是轉移到德軍的後方,對德軍的補給單位和傷兵造成打擊,所以德軍特別強調進攻的規模。最後一點就是戰術技巧,為了避免步兵過大的傷亡,巷戰中應大量運用爆破技術,對於炸藥、手榴彈、各種炮彈的消耗是巨大的,對於後勤補給的要求很高。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對於上述的條件都沒能具備,這也造成了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戰中倍感艱難,拖延的時日太過長久。斯大林格勒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本身很難被徹底包圍,斯大林格勒是背靠伏爾加河而建的,整個城市呈一個狹長的矩形,德軍無法對斯大林格勒形成真正的包圍,除非德軍能夠前出到伏爾加河以東,而德軍又沒有這樣的實力。這樣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城內的蘇軍可以源源不斷的得到增援,這應該是德軍未能佔領斯大林格勒的最重要原因。蘇軍前後調入斯大林格勒城內的增援部隊是原守軍的2倍多,也就是說如果斯大林格勒在徹底被包圍下,德軍早已經殲滅了城內的守軍,德軍在巷戰中和蘇軍的損失比一直在1:2之上,可見德軍即便在巷戰中也有很大的戰術優勢。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要在戰略上的高度才能得到清楚的認識,德軍B集團軍群7個集團軍中只有2個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投入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進攻中,其他5個集團軍都用於側翼防線的掩護,也就是說整個B集團軍群只有三分之一的兵力可用於進攻,這表明德軍的進攻已經到達了頂點,也就是所謂的強弩之末。為了維持進攻,德軍不得不將所有可用的兵力都調往了前線,整個B集團軍群后方沒有任何戰役預備隊,一旦防線上出現巨大的危機,德軍將無力做出有效的應對,迅速恢復原有的態勢。反觀蘇軍,雖然在斯大林格勒城內的爭奪戰中和對附近德軍防線的反攻中損失很大,但是相比於之前的運動戰中已經損失大減,如此蘇軍的兵力一直在穩定的增長中,直到集結出一支上百萬的戰略打擊力量。

    對於當時的南翼戰場來說,形勢對於德軍岌岌可危,整個戰線被擴張到驚人的程度,德軍主要的進攻兵力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都被牽制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戰中,並蒙受嚴重損失,喪失了關鍵的機動力。而兩翼的聯軍集團軍也由於賦予他們的防禦陣地太寬而變得越來越脆弱,斯大林格勒方向的B集團軍群已經陷入絕境。即便保盧斯能在11月份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也無關緊要了,你能指望已經沒有坦克和燃料的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去阻止上百萬蘇軍的突破嗎,B集團軍群的態勢不是它自身實力能夠解決的,也不是幾個師的增援能夠解決的,他們缺少的是一個完全的野戰集團軍,而這個集團軍卻在高加索苦戰(第1裝甲集團軍和第17集團軍任何一個都行)。所以說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德軍是敗於戰略,敗於最高統帥部的錯誤指揮,而蘇軍也正是利用了德軍的致命錯誤,最終取得了這場大決戰的勝利。

  • 7 # 愛之育之

    德軍在莫斯科戰敗後。

    死傷一百伍十萬德軍。

    其不可戰勝的神話被破滅。

    但是在瘋子希特勒的強令下。

    德軍沒有重蹈拿破崙的敗績。

    穩住陣腳後。

    希特勒下令,攻克斯大林格勒。

    一.德軍兵力不充沛。

    以B集團軍群的兵力。

    進犯斯大林格勒。

    已顯單薄。

    幫腔的僕從國軍隊。

    助力不夠,惹事頗多。

    德軍只得用5個集團軍兩冀防守。

    第六、第二集團軍但任主攻。

    二.希特勒盲目樂觀。

    開局時德軍進攻順利。

    希特勒認定斯大林格勒唾手可得。

    一拍腦門,將第二集團軍抽作它用。

    僅剩第六集團軍擔任主攻。

    喪失了時機。

    三.斯大林適時發出227號令。

    未接到撤退令將士。

    只要後撤,一律處死。

    蘇軍將士奉令死守,寧死不屈。

    給德軍重大殺傷。

    四.德軍無法徹底包圍斯大林格勒。

    蘇軍利用頓河,不斷地將人員物資輸入城中。

    德軍無法困死守城蘇軍。

    五.德軍第六裝甲集團軍善於野戰。

    斯大林格勒在雙方軍隊炮火連天的轟擊下。

    遍地瓦礫。

    德軍的裝甲車輛,無法有效發揮戰力。

    在逐屋逐街的爭奪戰中。

    蘇軍得心應手。

    德軍佔不到便宜。

    六.德軍後備不足。

    蘇聯軍民誓死如歸。

    大量有生力量聚集斯大林格勒城下。

    最終德軍已成強弩之未。

    故,德軍不戰敗才怪呢。

    #凌遠長著#

  • 8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1年底的蘇德戰場,一場140年未遇的寒流將莫斯科郊外的德軍徹底“制服”,士兵大量非戰鬥減員,飛機、坦克、大炮均不適應這樣的天氣,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終於在蘇軍的大反攻下,潰敗了200公里,損失了100多萬兵力。

    1942年,不服氣的希特勒親自掛帥,發動夏季攻勢,旨在冬季來臨前一舉解決蘇德戰爭。為了體現此次戰役的重要性,他將自己的指揮部遷往靠近前線的烏克蘭。然而,這次他們依然在冬季以失敗而告終,難道天氣是他們的“剋星”嗎?

    不全是,此時的蘇軍實力並不弱。

    隨著包括美英蘇中四國在內的26國結為同盟,讓蘇聯不再孤立。更何況美軍參戰後,“先歐後亞”的戰略決策,讓他們獲得了更多的軍事援助。巨大的人口潛力與美國強大工業實力的完美結合,讓他們的實力大增。

    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斯大林,不聽朱可夫的勸告,決定先發制人,在南方發動了多次進攻,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尤其是西南方面軍的3個集團軍被曼施坦因的裝甲集團軍群包圍、分割、殲滅,損失兵力50餘萬。

    但從另一角度來看,他們之所以有底氣先發制人,說明其實力已經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無論是作戰兵力,還是武器裝備等都與對手相差無幾。尤其是蘇軍T-34坦克,效能遠遠超過對手,而且工藝簡單,便於製造。

    不容置否的事實是,蘇軍的戰鬥素養和作戰經驗還是很欠缺的,在對手進攻面前只有招架之功,不斷地撤退。此時,希特勒糾集115個師的兵力,發動了夏季攻勢,他們的推進十分順利,“閃擊戰”再次發揮了它的威力。

    德軍兵敗的原因。

    首先,希特勒的瞎指揮。在制定計劃時,高加索的戰略地位是高於斯大林格勒的。因為這個地區的油田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一旦佔領不僅可以切斷蘇方的戰爭資源,加速他們的滅亡;而且還可以補足自己的不足。同時,還可以威脅英國統治的中東。

    於是,德方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橫掃高加索地區。B集團的進攻十分順利,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方向,這讓希特勒喜出望外。在他看來,他們可以同時實現兩個目標,也就是說,原來以高加索為主和優先考慮的目標,變成了兩個同等重要的目標。

    這樣的戰略調整,不可避免的在戰術上,只有實施分兵策略才能保證。就在該城唾手可得之際,自認為是軍事天才的希特勒卻認為不必使用重兵了。分兵支援A集團軍群,進攻高加索。也就是說,在這個方向上,只剩下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了。

    其次,艱苦的巷戰。在蘇軍頑強的抵抗中,保盧斯終於完成了對這座城市的包圍。習慣於在廣袤土地上作戰的德軍,此時要逐街逐巷的爭奪。巷戰讓飛機、大炮失去了作用,而熟悉地形的蘇聯軍民與他們展開激烈的廝殺和周旋。

    在曠日持久的2個月中,德軍雖然佔領了城市大部分地區,但此時他們的攻勢已成強弩之末。大量計程車兵在拉鋸戰中不斷被消耗,而守軍依託伏爾加河上的港口,不斷輸送新生力量,最終形成對峙狀態。

    最不應該的是,沒有及時撤退。在這2個月的城市防禦戰中,蘇聯在其後方集結了110萬的部隊,裝備了最先進的喀秋莎火箭炮,對德國第6集團軍展開了鉗形攻勢。面對被包圍的威脅,保盧斯提出部隊後撤,但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絕。

    結果,30多萬德軍喪失了最後突圍的希望。再加上11月份寒冷的冬季再次來臨,空中支援常因天氣不好而被推遲,飢寒交迫的德軍在對手的攻勢下,不斷的收縮戰線,糧食彈藥消耗殆盡,只得投降。

    蘇聯取得勝利的原因。

    一是,揚長避短。經過前期先發制人的失利,斯大林清醒的意識到對手依然強大,而且制空權依舊掌握在對手的情況下,在平原上作戰,自己佔不到多大的便宜。依託城市建築,與對手展開面對面的廝殺,反而可以有效化解飛機、大炮的威脅。

    同時,朱可夫又被斯大林調往這個岌岌可危的城市,並要求發動一次大的進攻。但遭到朱可夫的反對,他要等到增援部隊到位後再進行。此時的斯大林不再固執的堅持,他知道戰場還是指揮員更有話語權。於是,小規模的反攻不斷地進行,在相持中不斷地消耗對手的實力和士氣。

    二是,以進攻對進攻。在城市防禦戰中,蘇軍並不是單純的防守,它是以積極的進攻態勢達成防禦的目的。當然,這種短兵相接的戰法使得每一場小戰鬥成為一場慘烈的廝殺。但是,蘇聯軍民面對狂轟濫炸,沒有屈服,沒有絕望。

    為了鼓舞士氣,斯大林釋出了最為嚴厲的227號命令:各部隊無條件地扼守所佔陣地,絕不後撤;驚慌失措者和膽小鬼應該就地槍決。此命令確實激發了守軍的鬥志,丟失的陣地會拼命奪回,“堅守每一寸蘇聯領土”成為那時最響亮的口號。

    更為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是伏爾加河上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在被圍期間,它成了保衛這座城市的生命通道,傷員從港口撤離,增援部隊透過港口源源不斷輸送到前線,它承擔了大量與外界聯絡的任務。

    雖然,蘇德雙方的損失都很大,甚至可以說蘇方的損失遠遠大於德方。但是他們的戰爭潛力是巨大的,再加上英美的援助,往往損失一個師,第二天就會有3個齊裝滿員的新編師投入戰場。這樣的拼耗,德國是耗不起的。

    儘管德軍又一次的被拖入到寒冷的冬天,給人的感覺是他們又一次敗給了蘇聯的冬天。看來這是一個誤解,1942年的蘇聯從第一年的慘敗中已經反應過來,巨大的戰爭體制開始執行,美國的援助讓他們很快適應戰爭的節奏。

    令德軍喪膽的“喀秋莎”火箭炮、T-34坦克,還有威力強大的“波波沙”衝鋒槍。這些先進的裝備已經讓蘇軍的實力大為增強,再加上人數上的優勢,完全可以和對手進行一場實力相當的拼殺。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適合小孩子聽的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