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人洗澡洗的有多勤?
9
回覆列表
  • 1 # 逝去的是時間還是友誼

    大多數人總是認為古人沒有現代這麼便利的條件設施,所以很少洗澡。但其實,古人對洗澡一直都持著重視的態度。

    古人把洗澡稱為沐浴,從當時象形文字的圖案來看,沐是一個人舉著一個木盆,浴則是一個人坐在一個器皿裡。由此可見,沐在古代是洗頭髮的意思,浴則是洗身子之意。在等級比較森嚴、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社會,洗澡被賦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湯盤銘文》裡的這句便是對洗澡最簡潔有力的詮釋。

    西周時,官員沐浴之後才能去朝見天子,以示尊重與忠誠。在漢代,政府還專門為洗澡設定假日,時隔五日一天,這天所有的官員都要回家沐浴。正如《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所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而到了唐代,洗澡日則由五日一天改為十日一天,稱為"休浣"日。

    如果有客人來訪,主人是要提供給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環境,以顯出對客人的尊重。《周禮·儀禮聘禮第八》中記載的"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便是這個意思。

    但對於古時候的窮苦人家,洗澡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為熱水不易獲得,靠近水源的話,水倒是好解決,但是燒水用的火卻是個難題...

    古人燒火只有用柴,而柴需要花時間精力拾取,或花錢購買,對於很多窮苦人來說,日常生火做飯使用的柴已經是勉強維持了,根本沒有餘力餘錢去獲取燒洗澡水用的柴,所以洗澡的頻率自然就降低了。

    至於洗冷水澡,由於古代的窮苦人因為營養不足體質本就差,所以即使是在夏天,洗冷水澡也很容易生病。而古代的醫療水平的限制,也使得在沒錢補充營養購買藥品的情況下,一點小病也能要人的命。

    所以在古代,洗澡這事,也是因人而異。

  • 2 # 獨孤淚愛恨情仇

    古代人如何洗澡?對於我這樣的歷史偷窺者來說,是個問題。  隨便翻一翻,古籍中不乏相關資料,疑惑不難解決。  好,那我們就只談皇宮裡的洗澡方式。《愛新覺羅家族全書》第九卷中提到,“清代皇帝沐浴之事,官書不載。據清代陳姓老太監回憶,皇帝洗澡之處,或在寢宮或在套殿,澡盆為腰圓形,或瓷或錫,亦有時用木製或柳條者,後兩種都厚加南漆。洗澡時,地鋪油布。冬天洗澡,則臨時安置小白煤爐……”這是一本正經的洗澡,沒有浴池和上下水,只能用浴盆或浴缸,雖然簡單,但也僅限於皇室成員使用,在皇宮裡打工的人,連這待遇都沒有。清末另一位太監孫耀庭回憶:“(宮中)偌大的地界裡,竟沒有一處洗澡的地兒。明朝時,宮內曾設‘混堂司’,轄管宮廷太監洗澡等事項。清朝時,澡堂大多已被宮外開設的澡堂取代。於是,他們都得到北長街北頭的那個澡堂去洗澡。那是敬懿皇貴太妃宮內的首領太監盧總管開的。”   事實上,古代皇宮是有浴池的,但只供帝王使用,且與淫亂掛鉤,比較著名的有漢靈帝劉宏和南北朝時後趙國君石虎。漢靈帝在洛陽西園建“裸遊館”一千間,內有許多浴池,引渠水注於各池中,池與池之間有通道相連成片,池面上可以蕩槳行舟。浴湯中煮有西域進獻的茵墀香,宮人浴罷,餘汁隨渠流出館外,香氣四溢,被人們稱為“流香渠”。夏天,靈帝左擁右抱,帶著大批年紀在十四至十八歲間的官女來此避暑。這些宮女“皆靚妝,解其上衣,惟著內服”,泡在浴池中,供其隨時宣淫。石虎與此類似,也是建個池子,令男男女女裸浴其中。怎麼還有男的呢?因為石虎不只喜歡女人……石虎的保溫裝置很先進,嚴冬之際,他命手下準備銅質屈龍數個,燒紅以後投入水中,使池水恆溫。  再後來,唐朝的楊貴妃還有了專用的華清池,唐玄宗每年帶楊貴妃到此過冬沐浴。白居易憑著天賦的想象力,勾勒了一副貴妃出浴圖:“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自然,這裡的洗,同靈帝和石虎一樣只是前戲。醉翁之意不在洗,在於洗後的身體運動。如同把餃子放進水鍋裡,不在於把它清洗乾淨,而在於煮熟煮透,嘶嘶哈哈地夾進嘴裡。洗乾淨了,不是享受的結束,而是享受的開始,難怪今天的皮肉生意多躲在名為洗浴中心的地方。

  • 3 # 風欣兒

    古人比我們想像中講衛生多了。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現在的公務員哪有這待遇?更有人因為喜歡洗澡而著書立說,這就是南朝的梁簡文帝蕭綱和他的《沐浴經》。古人洗頭更勤,常常使用清水和天然清潔劑“無患子”來洗頭。

    遠古的人們,只能到江河湖海洗澡。在洗滌的過程中,他們發現有些泥土抹在手或身上,再用清水洗去,比原來還乾淨。於是泥土成為最早的清潔劑,當手沾油脂時,用泥土揉搓,再用水清洗,油汙很容易去掉。就是現在,我們也用搓泥土來去汽油、柴油、動物的油汙。

  • 4 # 薇花蕾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摘了一段,如下文,如果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浴史溯源

    一、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說的洗澡,包括頭、身、手、腳的洗浴。然而古人卻分得極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

    沐,濯發也。

    浴,灑身也。

    洗,灑足也。

    澡,灑手也。

    所謂“濯”、“灑”就是洗的意思。據此看來,古代的沐浴與今日的洗澡的意義並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許慎對“沐”、“浴”、“洗”、“澡”的解釋合起來,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今日洗澡。

    先民們當時沐浴只有下河一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養成了沐浴的生活習慣,至遲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記載。沐,字形像雙手掬盆水沐髮狀,會意為沐,是洗髮之義;浴,字形像人置身於器皿中,並在人的兩邊加沙鍋內水滴,會意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來沐浴的器皿有青銅器鑑,《說文解字》雲:“鑑,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莊子·則陽》有“靈公有妻三人,同鑑而浴”的記載。在銅鏡尚未問世時,古人常以鑑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監”(監、鑑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從“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於浴器中,與“浴” 字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僅是“盈”字的浴器中“見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淺說》)。“盈” 字字形則向人們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到了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由於沐浴已經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把沐浴單純地看做潔身淨體,潤膚養身;而視為隆重禮儀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淨身,這已是個定法,表示內心潔淨虔誠,稱之戒,亦稱齋戒。齋戒之禮始於殷商,至西周已成定製,西周的戒禮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動前要進行兩次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舉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進行叫宿,均由專職官員主持一定的儀式,要求與祭者禁食葷腥,並沐浴淨身,以示對神靈的肅敬。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專職官員執掌。這在《周禮》中均有記載。

    沐浴與人們生活的行為規範密切聯絡在一起。《禮記·內則》載:“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居家過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為夫婦之禮則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個浴室,所謂“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裡還有尊老禮節,“五日則鐔湯請浴,三日具浴。其間面垢,鐔tan潘請繢hui;足垢,鐔湯請洗”。禮節規定,晚輩要五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父母臉上如果髒了,要燒淘米水為父母洗乾淨;腳髒了,則用溫水為父母洗乾淨。誕生禮儀中沐浴亦很重要,《禮記·內則》載:“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載:“公庶子生,就側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見於君。”太子出生,國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見國君。載往來禮節中,沐浴亦是重要禮儀。

    《禮儀·聘禮》載:“管人為客,三日具浴,五日具浴。”又載:“飧不致,賓不拜,沐浴而食之。”管人接待來客,要滿足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禮招待來賓時,來賓不用拜謝,但要沐浴之後再就食,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禮記·玉澡》還規定“君子之居恆當戶”,“日五盥,沐稷而繢hui梁,”“居外寢,沐浴。” 《禮儀·士虞禮》規定,舉行虞禮祭前,參加祭祀的人要先洗頭洗澡,所謂“虞,沐浴”。虞即虞禮,於日中致祭,以安死者魂魄的祭禮,是為虞禮。

    周制,諸侯朝見天子,天子賜以王畿以內的供沐浴的封邑,叫做“湯沐邑”。《禮儀·王制》雲:“方伯為朝天子,皆又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諸侯要再專供沐浴的封邑先洗頭洗澡,然後才能去朝見天子,沐浴潔身以示對天子的尊重。一生以克己復禮為己任的孔子,對沐浴之禮身體力行,“孔子沐浴而朝”,早已為世人所熟知。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並臻完備,正是沐浴深入到社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總結,作為定製為世人所遵循,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注重沐浴也是華人的古老傳統。

    二、秦漢皇帝沐浴異聞

    秦國嬴政統一中國,開創了中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自稱始皇帝。當時陝西臨潼縣驪山有溫泉,秦始皇在咸陽建都以後,便在驪山廣修殿宇,砌石成池,賜名“驪山湯“,浴室驪山溫泉成了秦始皇的御洗之地。

    據《太平御覽》卷七一引《辛氏三秦記》載,相傳秦始皇有一天來到驪山洗浴,見到一位美女在那蒼翠清幽的泉邊亭亭玉立,美貌異常,便頓生淫心,不顧禮節,上前去調戲。美女被激怒了,張口向秦始皇吐唾沫反擊,秦始皇立刻身上生瘡,流血淌濃,疼痛難熬。秦始皇這才知道這是一位神女,嚇得驚惶失措,向神女百般告饒,祈求寬恕。神女用溫泉水給他洗滌,治癒了病瘡。所以驪山溫泉又名“神女湯”這個傳說頗有意思,神女懲罰了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當他知過謝罪後,又用溫泉洗愈了他的病瘡。這說明驪山溫泉具有“吞腫去毒”的醫療功能,故到《辛氏三秦記》雲:“後人因洗浴”。早在秦代人們就認識到驪山溫泉的這一功能,紛紛來溫泉洗浴療疾。這個傳說也說明秦始皇十分喜歡沐浴這一事實。

    秦代傳聞於後世最著名的宮殿是阿房宮。阿房宮中築有水道,將渭水、樊水引入宮中,而宮人洗浴之後的脂粉水,又透過水道流出宮,以致使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層垢膩。由此可以想見阿房宮中又許多沐浴設施,專供嬪妃洗浴,而這些沐浴設施又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既可吸納河水,又能經過迴圈排出汙水,甚至有過濾渭水、樊水的設施,使其晝夜不捨,汩汩流淌。阿房宮中的沐浴設施可謂奇巧,杜牧的描述雖不免有文學的虛詞誇飾,但自立行間仍有真實的歷史遺影,可以視為阿房宮中盛行沐浴的例證。

    進入西漢,漢武帝劉徹在歷史上亦留下與沐浴相關的記載,自先秦以來,有臨河祓禊的習俗,即暮春三月到河中洗浴亦祓除不祥,去病消災。此俗在漢代十分流行,漢武帝曾經常臨河參加祓禊活動,在霸水洗浴以去不祥祈子。

    古人舉行重大祭祀前,與祭者為表示對神靈的敬懼,都要沐浴淨身,否則就會褻瀆神靈,據《益都耆舊傳》載,有一年,漢武帝到甘泉宮去祭祀,時任侍中的蜀人張寬隨同前往。一行人馬走到渭橋時,漢武帝突然發現載橋下的水中有個女人載洗澡,奇怪的是,那女人的乳房非常之大,足有七尺長。漢武帝十分詫異,便派人去詢問。那女人說:“皇帝后面第七輛車上的人,知道我的來歷。”當時,張寬坐在第七輛車上,漢武帝又讓人去問。張寬回答說:“她是天星,主管祭祀,祭祀者如果齋戒不潔淨,長乳女人就會出現。”所謂齋戒,就是要求祭祀者在祭祀之前禁食葷腥,並沐浴淨身。很顯然,主管祭祀的天星是負責監督祭祀者齋戒的,天神深惡齋戒不清潔,“每齋即降而視之”。按張寬的解釋,天上主管祭祀的天星肯定是發現祭祀者齋戒不潔淨,才幻形長乳女人在渭水河中洗澡,以告誡祭祀者要認真地沐浴淨身,否則不僅不能免災獲福,恐怕還要獲罪。經歷此事後,想必漢武帝再參加祭祀活動,一定會認認真真地沐浴淨身了。

    秦漢之際,全社會性的沐浴習俗已經形成,尤其是《禮儀·聘禮》所載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在漢代已經正式以“休沐”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來。所謂“休沐”是漢代朝廷官員法定的假期。《漢宮儀》雲:“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初學記》雲:“漢律:吏五日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漢書·霍光傳》載:“光時休沐出。”王光謙補註雲:“《通鑑》胡注:漢制,中朝官五日一下里舍休沐。”漢代皇帝每五日給官吏放假一天讓他們回家去洗澡浣衣,並作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沐浴為理由而制定的假日,足見漢代非常重視儀容河體膚整潔,朝廷內外,上上下下都有著經常沐浴的良好習慣。

    到了唐代,“五日一下沐”才改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俗以每月上旬、中旬、下旬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異體字,本意是洗濯,大概因為十天一浣的緣故,浣又有了一種計時的意義,一浣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有休浣之名。

    三、魏晉南北朝貴族沐浴奇習

    貴族作為上層社會的代表者,需要整潔的外表儀容與其赫赫聲威相匹配。《南史·梁本紀下》記載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對沐浴格外鍾愛,還專門撰寫梁三卷《沐浴經》,大力倡導沐浴,可稱是中國最早的沐浴專著。為此在當時洗頭洗澡成為人們日常清潔衛生的生活環節。自先秦以來就已形成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生活習俗,古人洗頭如此之勤是有原因的,因為古代無論男女均束髮覆巾,容易積累塵膩,所以必須勤洗頭。

    晉元帝司馬睿和太子司馬紹父子之間有一段有關洗頭的對話十分有意思。史稱“性至孝”的太子司馬紹聽說父皇洗頭,專門上啟表示祝福,因為“吉日沐頭,老壽多宜”。而晉元帝的回答是頭上“大垢臭”,故而要好好洗一洗。看來一頭長髮要洗一洗也是很費勁的,司馬紹又說,聽說洗頭洗了很久,想必十分疲勞,不知父皇龍體如何。晉元帝回答:洗去垢膩感覺特別好,身子一點不感到疲乏。洗頭舒服,溢於言表。

    《禮記·玉澡》曾對洗澡規定了一套程式,沐浴出水後,要分用乾淨的精、粗兩巾擦拭身子,然後再用熱水淋身,披上專門的布衣,以俟身燥,其間還要喝一些飲料,以止口渴。這樣的沐浴至少是中產以上的人家才可以為之,應該說是為貴族沐浴所定的程式,貧苦百姓是無法享受的。古人還有沐浴必更衣的習俗,《楚辭·漁父》雲:“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更衣。”晉代貴族已將沐浴作為個人清潔衛生的一個重要內容,遵循古俗沐浴必更衣。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載,車騎將軍桓沖喜歡沐浴,因其節儉不愛穿新衣。一次桓衝沐浴後,祈自故意送新衣給他。桓衝生氣地催促拿走,其妻說:“沒有新衣,哪來的舊衣。”桓衝聽罷大笑,便穿上了新衣。桓衝沐浴,其妻送衣,且不論新衣舊衣,當時人洗完澡必要換衣服,換上乾淨衣服自然舒服多了。

    然而,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人性張揚的時代,誠如唐人杜牧《潤州》詩中所說:“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在這樣的時代裡,不同的人對待沐浴各有不同的態度,一是不好沐浴,一是沐浴成癖,走向極端。

    南朝濟陰冤句人卞彬,是個恃才傲物的人,但卞彬由於“澡刷不謹,浣沐失時”,導致身上蝨蟲極多,儘管淫癢難忍,但他仍然不沐浴,並聲稱也可以安然無恙地生存下去。

    飢要食,困欲眠,汙垢需清洗,這是作為文明人都會有的生活內容,只有經常沐浴,才能使人清潔衛生。而南朝齊人何佟之卻又沐浴成癖。何佟之出身於名門貴族,師心獨學,強力專精,手不輟卷,讀禮論三百餘篇,略皆上口。在歷史上何佟之除了才高出名外,要讓他大出風頭的是他有沐浴癖,史書稱其為人性好潔,往往一天之內,要洗浴十幾次,幾乎是成天不停地洗浴還覺得不夠。由於何佟之一日十幾洗,時人送給他一個響噹噹地外號叫“水淫”。沐浴淨身,講究清潔衛生,本是個良好地生活習慣,然而,何佟之似乎有些過分,一天洗十幾次澡,這樣的人世上確實罕見,故而,唐人李延壽撰寫《南史》為何佟之作傳時,就突出地寫了何佟之地沐浴癖。這一點確實讓何佟之出盡了風頭,明人李贄、馮夢龍在其著作中都大談何佟之洗浴。

    四、隋唐皇家愛洗溫泉浴

    古人很早就流行洗溫泉浴,但溫泉浴地盛行是在唐代,由於皇帝酷愛洗溫泉浴,所以,人們一提起溫泉浴,就想到唐代著名的華清池。

    陝西驪山溫泉,在秦代就有“神女湯”的美名,自秦以後,千城萬國之民接踵而來洗溫泉浴。唐太宗貞觀十八年,在驪山建起“湯浴宮”;天寶六年,唐玄宗大興土木,再行擴建,將泉池納入豪華的宮殿內,改稱為“華清宮”,因為宮殿再泉池之上,所以又名“華清池”,專為帝王所享用。華清池分為九龍湯和芙蓉池,九龍湯專供皇帝御洗,芙蓉池專供楊貴妃沐浴,後來亦稱為“貴妃池”,並設有專人管理,《舊唐書·職官志三》雲:“溫泉監掌湯池官禁之事”,這溫泉監一官就是專門負責皇家湯池事務的專職官員。考古工作者在唐代華清宮御湯遺址內發掘出蓮花湯、海棠湯、星辰湯、太子湯、尚食湯等五處湯池遺址。這就映證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長湯十六所》的記載:“華清宮中除供奉兩湯外,而別更有長湯十六所,嬪御之類浴焉。”清人史夢蘭《全史宮詞》亦云:

    雨過華清樹影涼,風來前殿玉龜香。

    至尊浴罷金輿出,嬪御分尋十六湯。

    可見當時華清宮內溫泉浴之多,正是華清宮的鼎盛時期。

    唐代皇帝從唐太宗開始,大多喜歡溫泉浴,唐高宗李治有《過溫湯》詩。唐中宗李顯景龍三年十二月駕臨新豐溫宮,賜浴湯池,大臣們還紛紛獻詩,上官婉兒也賦絕句三首進獻,名為《駕幸新豐溫泉宮,獻詩三首》。而唐玄宗李隆基身體力行,罷溫泉浴推向極盛。唐玄宗每年十月要偕楊貴妃到華清宮過冬,沐浴嬉樂,盡情享受溫泉浴的樂趣。

    當時古都西安四周有不少溫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驪山湯、石門湯和鳳泉湯。驪山溫泉成了皇上的御洗之地,鳳泉湯也是皇上常去之地,唐玄宗在《幸鳳泉湯》詩中抒發“願將無限澤,沾沐眾心同。”而位於藍田湯峪河口西側的石門湯,雖然唐玄宗未能駕臨,然而他卻十分關心,特賜名“大興湯院”,並以水溫高低開闢玉女、融雪、連珠、瀨玉和濯纓五個湯池。當時,長安各階層人士前往沐浴,盛極一時。

    對於溫泉的療疾養生作用,唐玄宗亦多有認識,他常泡華清宮溫泉,在《惟此溫泉是稱愈疾,豈予獨受其福,思與兆人共之,乘暇巡遊,乃言其志》一詩中雲:

    桂殿與山連,蘭湯湧自然。

    陰崖含秀色,溫谷吐潺瑗yuan。

    績為蠲邪著,功因養正宣。

    願言將億兆,同此共昌延。

  • 5 # 期盼海陽的彩霞

    古人分什麼樣的家庭,要是有條件的貴族的人家,五六天洗一回澡,沒有條件的家庭,只有夏天到河塘裡去洗洗澡,冬天很少有人洗澡。

  • 6 # 萬水千山把夢追逐

    【洗澡-沐浴】

    古人把洗澡稱呼為沐浴,按當時甲骨象形文字的圖案來看,沐是一個人舉著一個木盆,而浴則是一個人坐在一個器皿裡。由此可見,沐在古代是洗頭髮的意思,可浴則是洗身子之意。在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社會,洗澡被賦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湯盤銘文》裡的這句便是對洗澡最簡潔有力的詮釋,在古代洗澡不僅僅是祛除身體上的汙垢,更是洗淨心靈的汙垢。【頻率】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所以古代人洗澡還是蠻勤的,比現在的人講衛生多了。

  • 7 # 憤怒野虎

    古人與現代人一樣,也需洗澡。但幾天洗一次,怎樣洗法?這與各地氣候、四季等條件有關,還與民族、個人成分等有關。在古代,中原大地主要是黃河流域。從地理學上屬於北方,冬春季節一般1~2次/周,夏秋季節因氣溫炎熱,一般1~2次/天。沐浴方式有浸泡式,也有布抹式。在富裕家庭,多采用浸泡式沐浴。但在貧困家庭,多數採用布抹式,即用木盤盛些溫水,用毛巾浸溼,再把毛巾擰半乾,然後抹在身上,把身上的汗漬和塵埃抹去的方式,這種方式在有些地方都不稱作沐浴。所以,在古代,浸泡式沐浴多在富裕階層,而貧困家庭、奴隸等多數採用布抹式。在北方民族裡,一些民族長期生活在苦寒地帶,逐草而居,把河水看作很聖潔,他(她)們也大都採用布抹式。比如蒙古族,在鐵木真及之前,一般不允許族人到河水浸浴,也不允許在河水洗衣服。違反者輕則示眾,重則處死。這在相關文史資料中有所述。古代男人和女人各自沐浴次數也有區別,勞作的人1~2次/天。但富裕的女人一次可能幾次,特別是皇宮后妃。比如唐朝的楊玉環,常常利用皇帝的偷窺心理,常在浴室搞個煙濛迷茫,自己柔然在浴室漂浴,把女人的曲線美與煙霧混濛,迷得唐明皇李隆基神魂顛倒,這就是著名的“貴妃出浴”。所以,透過古人的貧富、氣候及身份,可瞭解其每天洗澡次數。

  • 8 # 文學與智慧

    古人沐浴有專門的浴室。

    《列子》中記載:白公不得已,遂死於浴室。

    明文震亨在其所著《長物志》中有所說明:前後二室,以牆隔之,前砌鐵鍋,後燃薪以俟。更須密室,不為風寒所侵。近牆鑿井,具轆轤,為竅引水為入。後為溝,引水而出。澡具巾帨,鹹具其中。

    由此可見雖然缺乏現代化裝置,但古人有自己的一套辦法來享受生活。在古代,沐浴不僅是個人衛生的體現,更是一種禮儀規範,在許多重大事情前都需要沐浴,表示一種尊重。皇上還會特地給大臣放假,以便於大臣沐浴。

    而平民百姓大多沒有條件經常洗浴,白居易曾專做《沐浴》一詩自嘲: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餘。可見其沐浴間隔時間之久。

  • 9 # 淡水魚42

    講古人嗎?我北方人八零後,我十歲之前我們當地人冬天是不洗澡的。因為太冷。燃料是珍貴的。熱水是很珍貴的。很多家庭經常還會因為洗臉的一暖水瓶熱水鬧矛盾。然後什麼頭上有跳騷,身上有蝨子也十分普遍。我十歲那年村子旁邊的部隊澡堂被承包對外開放。然後跳蚤和蝨子也就失蹤了。然後很多家戶自己家裡燒鍋爐建澡堂競爭激烈。澡票十分便宜。連我奶奶都每個星期洗澡了。古人是沒有能力克服水源。燃料短缺的問題。除非是富裕的大貴族。難道只有富裕的大貴族才叫古人。

  • 10 # 這呀不科學

    不知道古人古到什麼時候,我是粵北客家人,家裡是農村的,那時候除了有電燈和黑白電視還有一臺嘉陵摩托之外,其它東西跟清朝用的差不多,屋子是自制泥磚做的瓦房,灶頭是磚頭搭的,炒菜用的是直徑一米多的大鍋,菜是自己家種的,豬肉有人挑著在村子裡邊走邊叫賣,廁所還是那種中間一個大糞池,糞池上搭兩塊木板的,我們叫“糞liao”,當然這只是用來大解的,家裡的大人還會在臥室裡放一個尿桶,平時小解就小去桶裡,這些尿液收集起來會拿去淋菜(給菜施肥),臥室裡還會弄一個小角落來洗澡,那時候洗澡都是用桶去井裡打水,年輕人夏天可以直接洗,就拿我奶奶來說,因為年紀大,所以每天都不洗冷水,都是井裡打的水拿去大鍋裡燒開,然後用桶裝到房間裡洗,太燙就往熱水裡撞(加)冷水,無論夏天還是冬天幾乎都是每天都洗澡的,而且奶奶從小到老都是這樣生活過來的,她們小時候還是民國時期,我想她們的習慣也和清朝時期的差不多,這也許是在廣東的緣故,所以我猜古代人洗澡的頻率也是看地域的,像現在北方就洗澡少,南方洗澡頻率高,所以很多中國這麼大,古書籍裡寫的也許只是地域性的。

  • 11 # 創史人

    古人多久洗次澡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更有人因為喜歡洗澡而著書立說,這就是南朝的梁簡文帝蕭綱和他的《沐浴經》。

    古人怎樣洗澡

    古人把洗澡稱呼為沐浴,按當時甲骨象形文字的圖案來看,沐是一個人舉著一個木盆,而浴則是一個人坐在一個器皿裡。由此可見,沐在古代是洗頭髮的意思,可浴則是洗身子之意。在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社會,洗澡被賦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湯盤銘文》裡的這句便 是對洗澡最簡潔有力的詮釋,在古代洗澡不僅僅是祛除身體上的汙垢,更是洗淨心靈的汙垢。

    在古代,浴室稱為湢[bì],浴盆則名杅[yú]。“浴用二巾,上締下綌[xì。出杅,履蒯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巾晞身,乃屨,進飲。”《禮記·玉藻》中的這段文字簡潔而生動地描述了古人洗澡的整個過程,準備兩條毛巾,細的擦上身,比較粗的則擦拭下身,出浴盆後要站在草蓆上再用熱水沖洗一遍,然後穿上衣服和鞋子,而後喝點東西以暖胃口。這個過程顯得科學而有序。

    如果有客人來訪,首先要提供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澡一次的環境,這樣才顯得尊重。《周禮·儀禮·聘禮第八》中記載的“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說的便是這個意思。,

    古人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莢、肥珠子、香料等,相比起來,種類也顯得很豐富。用淘米水清潔東西,現在有時還能看到,澡豆是用豆粉和藥沫製成的,有潤滑肌膚的作用,當時恐怕只有富貴人家才能用到吧。我們今天所說的肥皂大概就是由當時的皂莢、肥珠子這兩種東西的名稱延伸而來的,都有祛除身體汙垢、潔淨潤膚的作用。

    從禮節以及洗澡的生活用品上來看,古人已經很重視洗澡這件事了。而從體制看,更能再次驗證這點。因男女都長髮束冠,西周時期只有沐浴之後才能去朝見天子,以表示尊重與忠誠,漢代時期,官方政府還有專門為洗澡而設定的假日,時隔五日一天,這天所有的官員都回去洗澡沐浴。“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漢官儀》作了如是的記載。唐朝時期,由五日改為十日,稱為“休浣”日,—浣為十天。

  • 12 # 煮酒君

    古代也將洗澡稱“浴”,漢代時,官僚們便迎來沐浴假期,據《史記》載,漢時朝堂、衙署,五日一浴,“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同日俱出沐浴”。

    以古代生產力而言,要做到在官署沐浴,還只是個美好構想,這才有了“沐浴假”。沐浴假是件於官員而言,是件頗為神聖的事情,為此甚至要上集市佔候、卜筮,較之舉行典禮也想去無多了。當然,對於朝堂之上的“打工仔”而言,“假”也是一件神聖的事情,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如登基前期的楊廣一般工作狂一個,官員們大多吃穿不愁,社會地位較高,享受人生才是“正道”。

    官員有專門假期放回家自理,是社會生產力的一種體現,漢代時明顯不算髮達,甚至洗澡的情況也極少見於漢代史料的記載。不過,“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從《禮記•玉藻》中我們可以略窺古人沐浴的情形,“浴用二巾,上締下綹。出杆,履蒯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巾唏身。乃屨,進飲”,僅此一句,便可見其繁多的花樣,今人遠遠不及。

    所謂“締”,即細葛巾,“綹”是粗葛巾,分別用以上下身的擦拭;出浴盆後,以蒯席反覆摩擦,颳去足垢;復以熱水洗去汙垢,披上布帛、衣衫;穿好衣、履後,就等著洗澡的專用飲料了。這種排場,相較於“舊時王謝堂(前燕)”還是略遜一籌,但也不是尋常百姓家折騰得起的。在普通人家,生活中的一切,包括沐浴一事,是能減則減,能省則省,當然,浴盆、浴巾等硬體卻是必需之事。

    工作狂畢竟少數,大多數人還是為了給“五臟廟”上供,文人士子十年寒窗,一意入那官衙。入官衙後,當然不是真的想出來,“放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多數官員對沐浴假是非常期待,但到了這一天,沐浴的優先順序便要往後排一排。

    劉禹錫說,“五日思歸沐,三春羨眾邀。茶爐依綠筍,棋局就紅桃”,孟浩然也說,“楚萬重陽日,群公賞宴來。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尤其春、秋兩季在官衙蹲著的人,對那踏春、秋遊歸來的人心中滿懷“怨懟”,滿滿的“加班”即視感——其實官府搞的是輪休制,即每天都有一部分人在外“放風”,否則大家同一天放假,官僚系統還不崩潰。怨踏春、秋遊歸來者,大約古人還沒有理會到人們在“明天開學”之下的恐慌心理。

    據《漢書•鄭當時傳》載,“每五日洗沐,常置驛馬長安諸郊,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明旦,尚恐不遍”,由此可見,這等“假公濟私”的做法,漢代就已經出現,而“至明旦,尚恐不遍”,看來,“星期一綜合症”自古皆有了。

  • 13 # 世界景

    漲知識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古人其實比我們現代人更加的愛乾淨。根據古人最早的洗澡文獻《山海經》記載,裡面就有個舜帝在曠野的一個水坑裡洗澡的故事。再後來的商周時期,漸漸有了沐浴的工具,後來人們就知道了在室內洗澡。

    在秦朝,古人就實行“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這種習慣。在後來的漢朝,漸漸的誇張了起來,還出現過讓官員專門洗澡的假日。在官員上了五天的班後,就可以享受一天的洗澡時間。這還只是個福利。更牛的還在後面,有個人直接把洗澡當成了他的平生愛好。他還是位皇帝,叫大梁皇帝蕭綱。更雷人的是他還給洗澡出了本書,叫做《沐浴經》,裡面就是講洗澡的各項事宜。

    而且古人洗澡還非常有講究,就拿我們看到電視劇來說吧,不管男女,洗澡的時候都要撒花瓣之類的東西,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東西不僅能夠去除身上的汙漬,還對女人的臉起到美顏的效果。到了後來,人們突然發現皂角非常能去汙,於是他們就開始種植大量的皂角。在先秦那個時代,人們就喜歡把皂角磨成粉末,一到洗澡的時候就會撒點皂角粉和花瓣什麼的,然後就能夠美美的享受泡澡了。

    古人洗澡用的東西有胰子,澡豆。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從禮節以及洗澡的生活用品上來看,古人已經很重視洗澡這件事了。而從體制看,更能再次驗證這點。因男女都長髮束冠,西周時期只有沐浴之後才能去朝見天子,以表示尊重與忠誠,漢代時期,官方政府還有專門為洗澡而設定的假日,時隔五日一天,這天所有的官員都回去洗澡沐浴。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漢官儀》作了如是的記載。唐朝時期,由五日改為十日,稱為休浣日,浣為十天。

    而且古代人洗頭髮用的是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而尋常百姓人家就用皂角洗頭髮。到了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由於沐浴已經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認為沐浴不僅僅是單純地潔身淨體,潤膚養身。比如先秦時期,人們在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淨身,這已是個定法,來表示內心潔淨虔誠。

    由此可見,古人不像我們印象中的那般邋遢,反而很愛乾淨。而注重沐浴想來也是華人一種古老的傳統吧!

  • 14 # 大鵬尋歷史

    生活在古代,是沒有辦法天天洗澡了,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洗澡並沒有現在那麼方便,但是如果一直不洗澡,不論走到哪裡都自帶臭氣也是一件太不文雅的事情。

    就那吃飯來講,在古代,他們的由於生活條件的原因,很多人一般一日只吃兩頓飯。而且就拿古人洗澡來說吧,跟現在人的區別也是挺大的,那麼在古代,古人到底多久洗一次澡呢?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古人其實比我們現代人更加的愛乾淨。根據古人最早的洗澡文獻《山海經》記載,裡面就有個舜帝在曠野的一個水坑裡洗澡的故事。再後來的商周時期,漸漸有了沐浴的工具,後來人們就知道了在室內洗澡。

    在秦朝,古人就實行“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這種習慣。在後來的漢朝,漸漸的誇張了起來,還出現過讓官員專門洗澡的假日。在官員上了五天的班後,就可以享受一天的洗澡時間。這還只是個福利。更牛的還在後面,有個人直接把洗澡當成了他的平生愛好。他還是位皇帝,叫大梁皇帝蕭綱。更雷人的是他還給洗澡出了本書,叫做《沐浴經》,裡面就是講洗澡的各項事宜。

    而且古人洗澡還非常有講究,就拿我們看到電視劇來說吧,不管男女,洗澡的時候都要撒花瓣之類的東西,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東西不僅能夠去除身上的汙漬,還對女人的臉起到美顏的效果。到了後來,人們突然發現皂角非常能去汙,於是他們就開始種植大量的皂角。在先秦那個時代,人們就喜歡把皂角磨成粉末,一到洗澡的時候就會撒點皂角粉和花瓣什麼的,然後就能夠美美的享受泡澡了。

    還有的古人,在做一些很重要的大事之前,也會洗個澡。就比如件重要的人,或是皇上祭天什麼的,都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所以說,古人僅喜歡洗澡,更重要的是他們還非常注重洗澡質量。覺得洗澡還是個非常重要而神聖的事情。比我們現代人講究多了。如今,我們的洗澡工具越來越多,並且洗澡也沒有那麼多儀式。

  • 15 # 子屠龍
    愛不愛洗澡是人性!

    洗澡因人而異,有人一天洗二三次澡,有人一年沒洗過一次澡。這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習慣的堅持,古人、今人差不多……

    愛洗澡的人,即便身處莽荒之地,也會想法設法創造洗澡條件。不愛洗澡的人,縱然安居江南之地,也不能讓汗流浹背的他去沖洗一番。

    不過,古人的洗澡氛圍要比今人要強很多,今人往往是因為身體不爽或者衛生需求,而古人還有禮制的要求。那麼,古人是怎麼洗澡呢?

    古人洗澡還是禮制!

    《禮記·內則》記載:“男女夙興,沐浴衣物,具視朔食。”古人洗澡有大小之分,大的要在重要日子,小的是隨自己性子。每逢祭祀、節慶等日子,家中男女主人都要早起,洗刷刷乾淨並且換上衣服,準備豐盛的膳食。

    古人洗澡還有講究,分為洗頭、洗身、洗腳、洗手,講法各不相同。《說文解字》裡說:“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今天的“洗澡”,原意竟然是“洗腳洗手”,讀來很有貽笑大方之感。

    這些都是古代民俗,被勞動人民長期遵循,可謂是“軟性規定”。當然,還有“硬性規定”,早在商朝的時候就有“齋戒之禮”,到周朝已經是定製。這種禮節就針對洗澡,在隆重的典禮之前,參加者必須要沐浴淨身,以表達虔誠。

    洗澡誕生的典故!

    古人重視洗澡,所以產生的典故也很多,現在簡單舉三例。早在遠古神話裡,就有太陽女神羲和為兒子洗浴於湯谷的傳說,這也說明古人很早就有清除汙垢、潔淨身體的衛生概念。

    周朝有一種制度,稱“湯沐邑”,是指各地諸侯在王畿封地,主要是供諸侯朝見周天子前的住宿及洗澡。此後,皇家的公主、郡主等收取賦稅的私人領地,也被稱為“湯沐邑”。

    安祿山拍馬屁的功夫好,認楊貴妃為乾媽,儘管他年紀要大出十幾歲。公元751年正月初六,楊貴妃在特製的大澡盆裡為安祿山“洗三”,這本來指嬰兒出生三天要洗澡的風俗。著名作家梁實秋,寫的散文《洗澡》,還詼諧的談到這事。

    澡堂子的故事!

    很多人喜歡進澡堂子洗澡,古人也有這種嗜好,尤其是明清兩代。那時候的澡堂,不僅有私人澡堂,還有公共澡堂,甚至存在皇家澡堂。

    私人澡堂,顧名思義就是澡堂愛好者所建,專供自己的親友使用。公共澡堂,面向大眾,收取點費用。皇家澡堂也叫“混堂”,設有混堂司,服務於宮內沐浴之事,屬內監二十四衙門的四司之一。

    清代的江南,還流行花瓣浴,稱“花浴堂”。這點比較好理解,江南盛產鮮花,茉莉、秋蘭、水木樨等花,四季都能做好鮮花供應。所以,論古人的洗澡次數,還要考慮到社會的娛樂背景,無疑後者也在增加人們洗澡的意願。

    古人幾天洗一次澡?簡單歸納一下,我覺得應該從內外兩分方面來看:

    內在部分,看個人的性子。每個人對待洗澡的態度不一樣,好者多洗、厭者少洗,連洗澡都要“自律幾次”,未免人生活得太暗淡。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有些古人不愛洗澡,可能一輩子都沒洗過幾遍。

    外在部分,看風俗、禮制。比如長期以來就有在重要節日沐浴的習俗,那麼某些不愛洗澡的古人就必須洗洗;比如社會澡堂發達,各種服務到位,你就容易被激發洗澡的需求;比如被皇帝召見要求洗澡,這是朝廷的規定,你也就不能臭氣熏天面聖。

  • 16 # 竹林侃史

    如今我們生活節奏快,科技先進。我們洗澡特別方便,特別愛乾淨,尤其是夏天,天氣悶熱,我們一天可以衝幾次澡 ,不僅能消除暑熱,還能緩解疲乏。而古代衛生條件有限,於是在我們的固有印象裡古人可能就有些邋遢,不會經常洗澡。

    古代洗澡的制度

    其實古人比我們想象中的要愛乾淨多了。在先秦,就有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俗。到了漢朝,普通百姓洗澡可以自行安排,沒有規定。而漢朝的官員有了“休沐”的制度,就是讓官員們解決一下衛生問題。而古代的時候沒有吹風機,古人頭髮長,又喜歡蓄鬍須,只能自然風乾,花費的時間很長,只能專門放一天假了。畢竟,如果長時間不洗澡,上朝時一群髒兮兮的官員們實在是太影響朝堂莊重肅穆的氣氛。漢朝的休沐制度是五日一休沐,而到了唐宋時期,休沐制度發生了變化。國家規定,十日一休沐,也稱旬休。

    古代洗澡的洗浴用品

    遠古時期,人們最早使用的洗浴用品是泥巴。人們在河邊和江邊洗澡,用泥巴來清除身上的汙垢,泥巴能很好的清除掉油汙。到了後期,古人們開始用粗細兩條浴巾,潘(淘米水)、澡豆、胰子來清潔面板。而用豬苓和皂角來清洗頭髮,豬苓是富裕人家和官宦人家用的,因為它裡面加了香料,人們用後就會散發比較濃郁的香氣,

    貧困人家就只能使用皂角了。

    古代洗澡被賦予的文化意義

    在封建等級森嚴,儒教盛行的古代,洗澡被賦予了深層次的文化意義,它不只是單純的清潔身體上的汙垢,還能沐浴心靈,放鬆身心,清掃心靈上的灰塵。西周時期,沐浴就被視作了隆重禮儀的前奏,凡是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身心,保持內心的純潔。

  • 17 # 50後男人

    古人洗澡,可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

    當然,古人洗澡會因為地域的不同、條件的不同,會有一些差異。但總的來說,古人洗澡和我們今天並沒有什麼很大的不同。

    《史記》中就有記載,漢朝規定官員們“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即每過五天就放一天假(呵呵,原來古人早就有星期天了),這一天,官員們都“同日俱出沐浴”,回家或去浴場洗個澡,放鬆放鬆……漢朝的政治經濟中心在黃河流域一帶,這些地方屬北方,寒冷缺水,一個星期只洗一兩次澡是正常的。今天的陝西、山西人應該也是這個頻率吧。所以說,古人與我們並無多大差別;漢皇帝對洗澡這個事,安排得還是很人性化的。

    但是,古人對待洗澡,可是很重視的哦。比如對沐浴與洗澡是不同的,古人是有不同的講究的。古人稱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說文解字》)。哈哈,我們今天常說的洗澡,其實只是洗一下手腳而已;而沐浴(應該才是最接近我們今天對洗澡的概念)原來也是分開的,沐,只是洗頭,浴,才是洗身。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東西在今天人們已慢慢的淡忘。但是,老祖宗留下的許多傳統,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與繼承的。

  • 18 # 歷史三日談

    但是,既然說到古代多久洗一次澡,顯然題主是個內行,知道古代洗澡不易,都需要時間規定“多久洗一次澡!”

    古代洗澡其實是一種奢侈行為,是有等級區分的,普通人能不洗就不洗,大冬天沒個取暖裝置,貿然洗澡都得凍病了,古代生病是大事,醫療條件有限,搞不好就得要了小命,徐達不是背上起了個癤子就掛了嗎?

    那麼貴族階層多久洗一次澡呢?在秦漢時期有“隔三差五”的區別,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洗澡,而且是放假給你洗,必須洗,特別是一些京城的官員,經常入宮見皇帝,搞得身上味味的確實不太合適。

    而且古代有面見君王沐浴的傳統,孔子面見周天子,就是先洗澡,再覲見,顯得重視莊重,畢竟冒死洗個澡,無論如何不能再挑理了。

    到了唐代,可能大家的衛生意識有所增強,醫療水平提高,偷著洗澡的多了起來,就有了十天洗澡的規定。

    古代的皇帝洗澡簡直就是享受,這種在普通人看來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在帝王來說,幾乎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秦始皇修築的阿房宮,就有完整的洗澡沐浴設施――二川融融,流入宮牆,其實說的就是洗澡設施!

    “渭流漲膩,棄脂水也!”則是皇宮內的人洗澡過後排水的情況,其實這裡還說明了阿房宮洗澡設施的規模,放個水渭河水都隨之上漲,嚇人不?

    現代式的澡堂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大概在宋元時期,當時洗澡、搓背的公共浴室已經出現,裡面還有剃頭修腳的服務,與現在已經沒有差別了!

  • 19 # 傲嬌的小農人

    中國古代是一個講究禮儀的社會,做什麼事情都要符合當時的禮儀規範。就比如吃飯睡覺都有很多需要遵守的禮儀,那麼古代的沐浴和現在人們口中的洗澡是不是同一個概念呢,今天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古代的沐浴制度。

    現在人往往把洗澡當成一件日常的小事,但是放到古時候洗澡就成了一件大事,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還要有很多人伺候,我們進一步去了解古代的洗澡制度,是對古代文化的一種瞭解和尊重。中國最早的沐浴制度在東漢時期有過記載,當時在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對於洗手洗腳都有不同的稱呼,可見當時人們對於沐浴禮儀的重視。這個制度最早在殷商時期出現。當時有個妃子因為在洗澡的時候誤吃了一個東西。然後就生下了商朝的始祖,後來人們又在洗澡盤上刻上一些勵志的話,鼓勵自己不斷進步。

    不同的書上對於古代的洗澡制度有不同的記載,還有的書上說洗澡有利於身體。用熱水泡過之後的身體,有利於血液迴圈。這樣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西周時期有這樣的規定,祭祀祖先的時候要先洗澡。把身上的髒東西都洗掉,這樣來表示對祖先的尊重。因此當時的洗澡和祖先祭祀聯絡在一起就顯得更加重要。在祭祀祖先的時候,除了可以洗澡。

    其他事情都不能幹,也顯出了洗澡在當時的重要性。在古代,洗澡是非常有講究的。例如應該洗澡的先後順序,是先洗手還是先洗腳。洗澡時候的水要用多少度的,洗澡的時候有多少人伺候。這些在當時都是規定,也逐漸成為人們洗澡時候的規範,當然這些有錢有勢的人比較講究,如果是窮苦人家也不會注意這麼多。

    更誇張的是,古代人竟然為了洗澡還有專門的節假日,當時皇帝規定有幾天休息時間是專門讓人洗澡用的。現在社會的節假日都是在重要節日,沒有想到古代的洗澡竟然有專門的節日,真的是出乎人們的意料。沒有想到當時人們對於洗澡這麼重視。現在人就不同了,洗澡是為了乾淨整潔,

    夏天洗澡也是為了涼爽。沒有那麼多的規範,也沒有那麼多的制度制約。完全把洗澡當成一件放鬆的事情。古代的洗澡制度確實比較完善,但是和今天的洗澡相比,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而且還很繁瑣,你們怎樣看到古代的洗澡制度?

  • 20 # 瘋狂大體育

    在盛唐時期,有名的大詩人也是當時的京兆府戶部參軍白居易曾寫過一首叫《沐浴》的詩,就體現了當時社會人們的沐浴情況“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餘……自問今年幾,春秋四十初……”。40多歲的人了,幾年不洗澡,偶爾洗一次搓掉了幾層陳泥,“衰瘦”了不少。是的,洗澡對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事。最主要的是,人們的衛生習慣普遍一般。社會名流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就更加可想而知。

    曾經就有這麼一個謠言,說是古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時洗一次,結婚時洗一次,死後洗一次,這看起來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了古人不愛洗澡。

    漢朝時期,皇帝上朝的朝堂是在一間不算大的封閉型的宮殿內,而很長時間不洗澡的大臣們把皇帝燻得實在夠嗆,終於有一天,皇帝老爺忍不下去了,就定下了每五天給官員們放一天“沐浴假”的規定,專門讓大臣回家沐浴洗澡。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人們有多不喜歡洗澡。

    而由於儒家文化盛行,等級森嚴,洗澡被賦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古代洗澡不僅僅是祛除身體上的汙垢,更是洗淨心靈的汙垢。至於如何沐浴,古代也是有規定的,並不是像我們今天這樣想洗就洗。首先要準備一粗一細的兩條毛巾,細的擦上身,粗的則擦拭下身,出浴盆後要站在草蓆上再用熱水沖洗一遍,然後穿上衣服和鞋子,而後喝點東西以暖胃口。從這個過程看來,顯得繁瑣複雜,這就更加增加了普通人頻繁洗澡的難度。

    但情況到了宋朝有了改善,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在這個商業繁榮的年代,陌生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商人、手工業者、士兵、農民終於開始注重個人衛生和形象了,於是,公共浴室出現了。公共浴池逐漸發展成了商業性的沐浴行業。浴堂行業被稱為“香水行”。到了明朝,甚至有的皇帝專門建立澡堂,免費讓平民百姓入內洗澡,讓民間喜歡洗澡的風氣漸漸盛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寫一篇男主是女主的奴隸被虐的古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