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沐風兒
-
2 # 與Winter的五百天
這部片子在爛番茄上的新鮮度高達百分之八十五,為什麼呢?
在之前我們看過的關於復仇的電影有很多,比如《角鬥士》、《老男孩》、《告白》等影片,這些影評普遍的都是圍繞著復仇的主題下展開的多角度思考的產物,比如在電影《角鬥士》裡,主角的復仇是一種對自由和權利的爭取,是代表了廣大人民意志的主動性的爭取,而並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復仇意念而展開行動。
很多電影往往都是隻著眼於復仇這個主題的表面,而沒有去進入更深的探討,這樣處理影片的話其本身就是一種只具有光鮮外表的沒有靈魂的東西,缺乏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解析,也會讓觀眾感覺到乏味。
說回正題。
《殺死比爾I》裡面,我們能感到非常濃烈的復仇氣息,外加上昆汀將動漫和影像兩種元素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造成了一種視覺上的強大沖擊和對多線敘事結構的完善。
而在開頭的一段字幕,其實也奠定了這部片子的整體基調,冷豔、暴力,甚至可以說還帶有一點魔幻色彩。
字幕標題:復仇就要冷血
說是講女主角復仇的過程的,其實這是一部非常刁鑽古怪的電影,講的其實是過去,是殺手們自己。(開頭所呈現的黑白片的效果,其實更加劇了開頭片段所想要表達出來的“冷血”,透過黑與白的高反差來營造一種光與暗、白與黑的對抗,這是彩色影片怎麼也達不到的。)
而另一種表達對抗的方式,則是女主角復仇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對稱構圖。兩者對抗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相對意義上的衝突對抗,而坐校車回到家的黑人殺手維尼塔(左)的女兒則是將這種衝突短暫解決的一個砝碼。形狀正像一架天平,這樣的衝突表現形式其實是加劇了影片的張力,使其在敘事結構上開始朝著情感和愛的方向發展。
導演賦予了我們得到上帝視角的權利,我們也因此可以對兩人的一舉一動有相對了解和熟悉。同時在劇情上,兩人的關係也從一開始的對抗變成了“隱形對決”,這種“隱形對決”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黑人女人的女兒的出現造成了整個大格局的改變。
然而兩個女人之間的對立衝突卻從未消失,必須得在最後做一個交代。
仔細聽他們兩個人的對話,可以看出,兩人的對抗又開始由隱形的對抗轉變成明顯的格局對抗,對話內容冷血,理性,而且不容質疑,不容反對,這將兩個人的衝突加劇到了最大,只等到其中一個人打破這種表面上看起來安靜的環境,從而打破這種平衡。
最後,是殺手維尼塔打破了這種表面上的平衡,之後慘死在女主角的刀下。
這是關於復仇的第一章,同時也是女主角殺死的第一個殺手。
從這一章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昆汀想要表達的很多東西,最關鍵、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冷血,其次才是暴力美學、章回體結構、多線敘事等,並且如果你仔細看的話,會感到昆汀想要表達一種非常強烈的感受,這種感受和寓言類故事非常相像,我們可以說故事種講的是一個女人復仇的故事,同時,我們也已把他理解成是一種傳奇——關於每個人的傳奇。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
在去殺第二個殺手的前奏中,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間隙裡,昆汀是利用聲音來將畫面進行過渡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隱喻蒙太奇。
借用此段文字來對第一章做了非常具有主觀性的總結,同時這段旁白也是第二章故事的開頭,奠定了第二段故事的整體基調:鮮血、魔幻、理性、冷血,如果更主觀的講的話,其實還有自由。
在這裡需要詳細的解釋一下為什麼這裡說到了自由:在影片《天生殺人狂》(昆汀編劇)裡,有這樣一段話:我純潔的一刻,勝過你骯髒的一生。
這句話的背景同時也是類似於《殺死比爾I》裡所表述的關於自我壓抑和本我釋放的橋段,在昆汀導演的主觀認知中,對於自由的追求是取決於將本我釋放(本我,即存在於自我內心潛意識中的第一想法)的過程,同時,昆汀也把這種認知當做一種藝術來經營的。
同樣的,在觀看昆汀的其他影片的時候,你同樣可以感受這種非常強烈的本我釋放的氣氛,在影片《落水狗》裡面對暴力和人性的探討,在《金剛不壞》裡殺人不分左右的主角的情緒化渲染,在《八惡人》中對西部片的暴力元素的重新加工,都是將人性探討和本我釋放結合在一起,不僅僅在影片型別上賦予了新的生命,同時也對故事的整體意識形態有了相對理性的控制。
比如在《低俗小說》裡所出現的環狀結構和故事打亂重組,都是對影片敘事手段的一種新穎的嘗試,如果僅僅是在將影片中的暴力提升到美學的高度的話,昆汀的作品還未必被稱作神作,但是因為結構上的新穎,使得影片在結構、形式、意識形態、故事完整度上都有了非常完整的表現,所以說看完昆汀的作品之後,你會有很深的思考,並且這種思考是長久性的,而不只是“暴力快餐”。
回正題。
第二個殺手,名字叫做石井尾蓮,就是圖中最右邊的女人。
在看這部片子之前,我從不知道原來暴力片段可以有這樣的表現方式,在最近上映的影片《大護法》裡面,將《殺死比爾I》中所提到的暴力的冷酷和快速剪輯的手法運用在裡面, 造成了一種壓抑、古怪、荒誕的氛圍,但是從整體上來講,《大護法》所要表現的關於人性的探討後勁不足,雖然同樣是探討了人性的壓抑,但是《殺死比爾I》的探討是多方位的:比如人性壓抑、本我釋放、過去對現在的影響(內心衝突)、女性英雄的成長曆程等多種角度來探討和表現的。
尤其是透過動畫這種開放性極強的媒介表現出來的時候,其意識形態就變得非常形象和具象化了。
更讓人眼前一亮的,估計就是這種將多國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的表現形式了,利用“寓言”的形式來講一個故事,使得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同樣的一類電影,還有《海上鋼琴師》和《鐵皮鼓》、《了不起的蓋茨比》等,透過一個旁白或是象徵意義的影像來賦予影片極強的宗教儀式感,使得其在意識形態上所帶有的傳奇色彩濃厚,風格各異,但其主題思想卻都是完全相同的——基於一個主要人物來營造大場景的歷史背景以及對個人的多重性格的塑造。
比如在影片《鐵皮鼓》、《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雖然講述的是一個生存在大環境下的小人物的故事,將鏡頭視角侷限在小人物身上,但其實真正的敘述核心是整個大環境,透過一種單一視角的鏡頭展現,隱喻出大環境的社會現狀和人性反諷。
圖中所展現的武士刀,同時也具有這樣的“大環境”,也正恰恰為之後殺手石井尾蓮的登場提供了契機。
此外,電影中所引用的很多背景音樂,也具有烘托氣氛的作用,不得不說,昆汀導演的樂感很好,而且其音樂特別應景,如果說他的影片是一隻炒菜的鍋的話,那麼他的音樂就是一把勺子,菜吵得好不好,還是得看勺子用的好不好了。
上帝視角下的暴力美學,變得更美了,一張圖就完完全全的將對立雙方的關係交代的一清二楚,對稱構圖加上人物居中,不僅僅營造出一種規整的美,同時也將置於中間的主角附上了一層動感,而這種動感,是整個衝突中最微妙的平衡。
此外,黑與白、光與影、名與暗,這三種衝突奠定了以下三個片段的意識形態。
在影片的最後,引用了宮本武藏的一句話:復仇不是一條直路,而是一座森林,就像在森林裡容易迷路,迷失方向,找不到你是從哪裡進來一樣。
復仇的路非常容易讓人迷失自我,女主角的路同時也走的那麼艱難,很多時候,復仇要走的這條路,已經不是你想要走得那條路了。
他已經成為了你腦中既定的一種宗教儀式,必須去執行,直到死亡。
這部片子的解析就到這裡,之後會推出《殺死比爾II》的解析,同時會對兩部作品做一個總結,之後的文章裡,我會一部一部解析昆汀導演的作品,揭開昆汀的暴力美學的神秘面紗,讓我們走進昆汀,同時也慢慢認識內心深處的自己。
來看我影評的人,留下的,我們有緣,離開的我們有緣再見,靜靜的聽我講完一個故事,看完一部電影,一輩子,就是一部影評那麼長。
-
3 # 潮汐電影
8昆汀·塔倫蒂諾
這是一個愛看錄影帶的鬼才,這是一個幾乎以一己之力代表著”暴力美學”的男人。
《殺死比爾》是昆汀的第四部長片,在這部電影裡昆汀再次把他的cult風格發揮到了極致,至少在《殺死比爾1》中是這樣的。
這是一部劇情極其簡單的電影,一切的開始是源於一場血腥婚禮。女殺手bride,在自己的婚禮上,遭到了自己曾經隸屬的殺手組織首腦bill及其成員的血腥屠殺,需要注意的是bill是她的前男友。
並且在當時,bride已經懷有身孕。
bride請求說,“我懷孕了,是你的孩子”。但是bill回答她的是“砰”的一聲槍響!
那個叫做bill的男人還是在她的頭上開了一槍。
可是bride並沒有死,她昏迷了四年,經過艱苦的訓練,她重生了,練就了一身武藝。
於是一場盛大的復仇開始了
不管對錯,只要殺戮,她要用血來祭奠自己
她要看看,鮮血流盡之後,這個世界會不會更乾淨。在《殺死比爾》第一部裡,通篇都是血漿,這是一部被血染紅的電影。
如果說暴力會成癮,那麼《殺死比爾》就是這個世界上最瘋狂的毒品,昆汀用他對於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動作片的獨特理解完成了偉大的致敬,在熱武器橫行的年代,用冰冷的武士刀完成了一樁樁的復仇,這是古典的俠義精神和武士道精神。
正如為bride製作武士刀的服部半藏所說的一樣:“我造了一個能殺人的東西…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內心深處同情你的遭遇…這是我鑄過最好的一把刀,萬一你的復仇之路遇上了神,神也會被劈成兩半。
刀變成了一種象徵,象徵著bride復仇的心,她要殺死bill,所以她可以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潮汐看到了一部徹頭徹尾的cult片,不管其他,這可能就是最簡單的最精彩的也是最淋漓盡致的cult片之一。
這是《殺死比爾》經典的原因之一,這是cult片的巔峰存在之一,是昆汀最好的cult片。
但是你以為這只是一部完全不帶一絲情感,只管殺無赦,靠噴湧而出的鮮血和被肢解的身體來使影迷獲得快感的普通血漿片的話,你就大錯特錯了。
如果你看完了《殺死比爾2》,你會驚覺原來這是一部極致浪漫的愛情片。
當bride,遇到了bill。
這樣一個強悍的女殺手,對曾經給了她腦袋上一槍的愛人bill說。 “在測試條變成藍色前,我可以從摩托車跳到高速飛馳的火車上,為了你。但測試條變藍以後……我再也不是以前的我了,不再是了。因為我要做媽媽了……你能理解嗎?”
潮汐開始明白,一個女人一旦變成了母親,她身上所有人類最美好的感情都會復甦。潮汐曾經遇到一個年輕的母親,她說:有小孩的感覺就像是談了一場全新的戀愛,每時每刻都會想到自己的孩子,但又比所有的戀愛都更加的美好深刻難以割捨。
潮汐還未身為人父,無法真真實實的感同身受到,但也能知道這是這世上最美好的感情吧,甚至高於愛情。
bride想要從女殺手變成母親,所以她懷孕後,為了孩子能有乾淨的出身,她金盆洗手了,她要嫁給一個簡單純粹的男人,過自己的單純幸福的生活,她離開了bill,也隱瞞了bill。
當bride和bill面對面坐下,房間的光線是溫暖的,在木質的桌子上還擺放有香檳。也許是bill在慶祝bride的到來,也許是bill終於等到了bride來殺死自己。他在等這一天的到來,他在等。
於是他們發生瞭如下對話:
——你為什麼不早告訴我?
——你一旦知道,就會奪走她
——我不想這樣
——我為你傷心了三個月,在第三個月,我發現了你的蹤跡……結果我找到了你。我發現了什麼?你不僅沒有死,還要嫁給一個該死的混蛋,而且你還懷孕了……我反應過激了。
——反應過激? 這就是你的解釋?
——我不是為自己開脫,我只是告訴你實話。
原來,一切的血腥暴力,只是情侶之間的誤會。
不同的於普通情侶的是,他們手裡都握著刀。bride有自己的想法和執念,卻不曾告訴bill。他們之間的誤會隔著愛,也隔著恨。女人愛護自己的將來,男人也同樣愛惜自己的羽毛。他們默不作聲,互不理解,至死方休。
女人眼裡,男人毀了自己的一切
男人眼裡,女人背叛自己的愛情
所以在他們的談話裡,沒有聲嘶力竭,只有刀劍互相碰撞的金屬氣息,沒有互相依偎,只有火藥燃燒後留下的刺鼻味道,因為錯了,就是錯了。他們的誤會之間隔著血海,隔著無數的透過螢幕都能聞到的血腥味,隔著無數不知來由的無辜者的屍體。
多麼熟悉的故事,多麼熟悉的”反應過激”,多少情侶在互相不理解不溝通的誤會中走向了末路,然後把這種情緒帶到無辜者的世界。
兩個人之間沒有憐憫,沒有了心疼,又怎麼叫愛情,可愛情卻真真實實的存在過。
整部電影最讓人撕心裂肺的並非是那些殘忍的花樣百出的特殊死法,而是在bride殺死了bill之後,或者是bill等bride將他殺死之後。
她感謝的這個男人叫做bill,她想盡一切辦法想殺死的男人也叫bill。
這個叫做bill的男人,曾如此熱烈真誠的愛過她,曾在她頭上開了一槍,也將他們的女兒撫養長大,在最後送到了bride的身邊,而殺手組織全軍覆沒。
原來啊,這是一部愛情片
即使過程曲折,你看,bride還是過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而且沒有任何的後顧之憂(殺手組織人都死了),bill用盡所有的力氣,甚至是生命,給了bride一個她想要的理想人生。
而是一個深愛的故事。一個以死之名,刻下愛的痕跡的故事。
一個浪漫至極的故事。
潮汐私以為,這可能就是它經典所在吧。
回覆列表
《殺死比爾》 是一部糅合了B級片、中國功夫片、日本武士片和動畫片等多重元素的暴力美學作品。與一般的動作電影不同,影片的主角是一個金髮碧眼的女人,這顯然不是在我們生活的世界發生的。而在昆汀的電影世界裡,女性不再是軟弱性別,她們同男人一樣弱肉強食,一樣衝買了暴力的衝突,一樣可以去殺人。
整部影片對於“暴力美學”的展示十分鮮明,各種暴力血腥的鏡頭充斥全片,各種蒙太奇技法巧妙揉合,分段式的記敘方式顯示了導演獨特的個性思維,音樂和色彩的精妙體現了後期製作的精心,而各個人物都與整個故事大背景十分相符。
特別要說明一下的就是昆汀對於色彩的應用,是非常非常講究的。這裡拿第一部來說,影片在契合復仇這一主題時運用了及其豐富的電影色彩,除了開頭的回憶部分做了慣有的消色處理外,在第一章《五個名單中的第二個人》,女主角將要去復仇時,周圍的環境為綠色的草皮,顯現出一副和諧的景象,然後她一進屋子,色彩變為黃色,烘托出氣氛的緊張。另外在第五章《青葉屋決鬥》中,主角身著李小龍黃加黑的經典造型藉以輔助人物形象。打鬥由一開始的彩色變為黑白,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角以一敵百的英勇上,同時也緩和了血腥的場面,十幾分鐘的打鬥戲讓觀眾在觀影時毫無疲憊感。然而在最後的單獨場面,則使整個畫面處於偏藍的色調中,雖然雙方並沒有過多的動作接觸,卻仍然給予人打鬥緊張激烈的感覺。
有件事可能一直被津津樂道著,就是昆汀的非學院派出身,這貨的電影技法都是從錄影帶裡學來的,所以可以說是雜之又雜。而暴力在昆汀的電影裡,就像是粘合劑,將所有自己想要表達的元素都粘合在一起,將一個並不怎麼複雜的復仇故事精彩地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總體來說,昆汀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絕對是個天才,他對於材質、光線、聲音、場面排程的把控太過優秀,花哨但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