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友記英語課

    首先,你必須確定的是考一所真正的好大學,說讀書無用,大學無用的應該是上的不是什麼好學校,因為好大學和二流大學的師資,資源和要求肯定不是一個水平,比如我們學校要求專四沒過沒有資格報名專八,但是有些學校居然可以,這是學校對於學生要求的一個側面反映吧。

    你去了一個不好的學校,周圍都是無所事事的學生,你會被影響,反過來,如果你周圍都是上進的學生,你也會被影響,再者老師很有水平的話真的會教你很多的東西。

    有的人說大學無用,我想說我們為什麼上大學?在當今大學生遍地的社會,大學文憑真的還有用嗎?我們就應該回歸教育的本質啊,我們讀大學就是為了受教育,漲知識,漲水平啊,就是多認識了一個成語,多認識了一個作家,那這教育也是值當的啊,你就算以後畢業只能擺地攤,那也是多認識了幾個作家的小販啊!也許在小城,別人只看好賺大錢的土豪,甚至覺得書都不識的大款才是牛逼,但是你如果受過良好的教育,說話引經據典,那不是很棒嗎?最重要的是你有心靈寄託,精神寄託,你會在這浮躁的社會里有自己的一片世外桃源。

    你現在高一,其實我高中就是跟著老師按部就班的學習,不懂就問,經常問老師真的會學會很多的!但是我在大學卻總結了很棒的學習經驗,大學是自主學習,比起高中,課很少,我最愛去圖書館,以下是我的經驗:

    一定要預習!可以不復習,但是預習是必須的!預習了心裡有底,聽課效率更高!

    聽課不要只聽重點,老師偶爾蹦出的知識點也很重要!

    我是英語專業的,我就得進行大量的聽說讀寫,買的最多的就是耳機,聽力就是活生生練出來的,沒有那個量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輸入保證輸出,英語學習需要鍛鍊大腦,而大量聽則會對大腦形成反應機制,聽多了就漸漸會說了。

    溫故真的會知新

    總結下來就是要勤奮,要吃苦,不可能隨隨便便成功啊!

  • 2 # YouCorer

    我老闆吧,高考時分數超清華和北大的分數線,但為保險起見,報的是當年高校排名第3的南京大學。最後超分數線差不多40分吧,還拿了南大給高分考生髮的新生獎學金(話說,人家從來不熬夜刷題)。

    剛工作進的第一家公司,因為公司要推手機遊戲,他一個國慶假期沒休息,從零開始自學了J2ME(Java語言平臺,類似於現在的Android、iOS開發),愣是開發出了一款。後來轉行做ERP實施顧問和企業諮詢顧問,在兩家頂級的外企諮詢公司(IBM和HP),都是以團隊最小的年齡帶著一幫比他工作經驗更豐富的顧問們幹活。

    管理諮詢顧問那天殺的學習量,學習能力自是不用說。

    他教給我最重要的學習方法一共有3點:

    1、如何做到舉一反三

    2、構建快速輸入的資訊組織結構

    3、怎麼創造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

    以下,一個一個地說(內容共計4K+,儘量做了精簡,只保留了乾貨部分。)

    第一部分:如何做到舉一反三

    舉一反三可以說是衡量一個人學習能力是否厲害的標準,從一個知識,事物推出多個知識,事情的應用。

    具體該怎麼做到呢?三個步驟:

    ▼ 1、理解出知識,事物的背後本質

    要做到“舉一”就需要你理解了事物的背後本質,這一步的關鍵就是讓自己開始思考,但是這並不容易,因為咱們的大腦在認識事物和現象的時候,是有非常強烈的偷懶傾向的這種偷懶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 沒有問題

    不會主動去思考更多的問題。

    ② 淺層思考

    很容易以感官感受到的表象做出認知,而不願意去提煉現象背後的抽象本質。

    那要怎樣才能讓這個懶傢伙動起來呢?

    有一個好方法:提問清單。

    透過提問清單的顯性化提問,你的大腦就會開始思考了。

    你可以自己根據經驗總結一個提問的清單,也可以用直接使用《學習力:顛覆職場學習的高效方法》提出的“概念性知識三問”:

    在讀到一個知識點時,問自己3個問題:

    提問1:這個知識什麼時候產生的?為什麼在這個時點產生?這個時點之後還有更新的理論產生嗎?提問2:這個知識可以與其它知識或經驗有什麼聯絡?提問3:這個知識至少在哪3個場景下可以使用?在哪3個場景不適用?

    你在學習任何一個新概念時,只要記得問自己上面這3個問題,你的大腦就不會偷懶了,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 2、提煉可遷移技能

    對所學有了深刻認識之後,你就可以開始“第二步:提煉可遷移經驗”了。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認為:

    人首先對某個或某類事物的部分屬性取得認識,然後在實踐中證明這類認識的正確性,再逐步積累為對這類事物一般性的認識。——這就是“舉一”的過程碰到新問題、事物或現象時,就會呼叫與過去相同或類似事物的認識做指導。——這就是“反三”的過程

    可見舉一反三的關鍵是 “舉一”,也就是要抽象提煉出事物、現象背後的本質或規律。

    “舉一”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就不容易了。

    就像有人做了一輩子會計工作,除了記賬越來越熟練外,一點都沒理解到會計的本質,因此完全做不了業務管理的工作。

    實際上,一個掌握了會計本質的財務人員,對業務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轉業務崗會是一件非常輕鬆的事。

    那要怎麼做,才不會只是成為一名熟練工,而能抓住本質呢?

    一個相當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多從現有工作中提煉可遷移的經驗。

    本質一定是可遷移的,因此只要你有意識地在工作中去提煉可遷移的經驗,自然就更容易抓得到本質。

    所以在你的知識體系中,一定要將你的 關鍵素質、核心能力(可遷移) 、一般技能(如PPT、資料分析等)和通用知識(如哲學知識等)區分開。

    這樣可以時時提醒你提煉出可遷移的內容,有助於你未來的崗位遷移或成長為跨專業的“舉一反三”型人才。

    這種構建知識體系的做法,能顯性地提醒你積累可遷移的知識和經驗,從而更容易抓住本質,做到舉一反三。

    ▼ 3、多情境應用糾偏

    其實,做到前兩步“讓自己開始思考”、“提煉可遷移經驗”之後,你已經可以舉一反三了。

    只不過這種舉一反三,有時會是錯誤的舉一反三而已。

    為什麼呢?

    因為事物或現象背後的本質一般是內在、隱蔽、深刻的,不太容易被發現和掌握。

    因此,我們提煉出的可遷移經驗,很多時候都是根據片面,或表面現象的相似(或相同)而作出的錯誤認識。

    舉個例子:

    之前的人類觀察到鳥兒會飛,蚊子也會飛,蜜蜂也會飛,但人不會飛、狗也不會飛。經過認真的比對分析,人類提煉出了一條可遷移的經驗:有翅膀的會飛,沒翅膀的不會飛。於是,我們一開始模仿鳥兒造的原始飛機,不但是有翅膀的,而且還是可以上下扇動的。

    但這個規律本質嗎?

    現在的你肯定知道這玩意兒一點都不本質。鳥兒、蚊子、蜜蜂會飛的本質是空氣動力,而不是翅膀。

    認知了這個本質後,人類造的飛機不但翅膀是不上下扇動的,直升機、火箭這些飛行器壓根連翅膀都沒有。

    之前人類那麼多聰明的腦袋在一起,都能提煉出不靠譜的東西出來,因此咱們自己提煉的所謂“可遷移”的經驗,不可避免也有很多不靠譜的內容。

    那要怎麼辦呢?

    很簡單,用3個方法來驗證和修正就行:

    ① 給你自己提煉的可遷移經驗(包括學習的別人的),顯性化地寫出適用的假設前提和邊界。所以你所提煉出的可遷移經驗一定是有適用的假設前提和邊界的,請將它們寫出來。

    ② 將你提煉出的可遷移經驗在多種情境下應用,而且這些情境的差異性越大越好。透過在多情境下的應用,你就能發現你所提煉經驗的偏差,以及真正的適用範圍。

    比如適用於商務諮詢報告寫作的表達經驗:金字塔原理。

    你將這個原理用於寫寫小說,或者用於辭退員工,就會發現它不適用了。

    第二部分:構建快速輸入的資訊組織結構

    我們都知道貧富差距非常可怕,但是資訊差距更是可怕,因為這種差距不僅會導致貧富差距,還會導致你彌補貧富差距能力的喪失。

    所以這一部分,我會告訴你,那些厲害的人是怎樣構建自己的資訊組織結構的。

    移動網際網路興起後,人們吸收資訊的瓶頸不再是資訊不足,而是資訊過載——大量且不斷湧入的冗餘資訊,對普通人來說足以造成認知資源的無謂耗竭。

    以瞭解一個行業為例。

    你在百度搜索“汽車行業”的關鍵詞,出來的搜尋結果有2120萬條,你即使24小時不眠不休,也至少需要121年才能全部閱讀完。

    即使你花121年全部讀完了,你從這些未過濾的資訊中能獲取的知識其實也相當有限,很多資訊要麼無用,要麼你看了也沒記住。

    但如果你有一個行業分析框架,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你無需121年,僅需12.1個小時,就能獲取到更多有價值的資訊。

    如下圖所示:

    是什麼造成了10.6萬倍的資訊吸收效率差距呢(121年vs 12.1小時)?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是資訊結構。

    一般人在吸收資訊時是雜亂無章的,甚至經常會在觀點相反的資訊中無所適從。

    而資訊結構良好的人,能夠憑藉專業的框架篩選資訊,避免和防止冗餘資訊的過載,從而理性和高效地“消化”資訊。

    你看,面對同樣的資訊,僅僅因為資訊結構的不同,資訊吸收的速度和質量就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那如何才能把資訊組織得更有結構呢?

    一個很好用的方法是搭框架。分為3步來做:

    ▼ ① 步驟一 粗建框架

    基於你對資訊的用途,提前構建出一個粗略框架,用於組織資訊。

    比如,你想蒐集如何寫作文案的資訊,可以提前構建好一個文案寫作的框架。

    有了這個框架後,你搜集和吸收資訊的速度就會大大加快了。

    如果你一開始實在構建不出自己的框架,那也沒關係,

    你可以先用萬能的what-why-how框架,將蒐集的資訊先分別填充在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How(怎麼做)中,等到了“步驟二最佳化框架”時再更新。

    ▼ ② 步驟二 最佳化框架

    粗框架構建後,你就算有資訊結構了,但這還不夠,因為這個框架的結構性還不算良好。

    因此,你需要結合一部分已經閱讀過的資訊,進一步最佳化這個框架。

    比如,在看了兩本關於文案寫作的書籍後,我將上文的文案寫作框架做了最佳化。

    如下圖:

    框架被最佳化後,就意味著你可以將資訊按良好的資訊結構做組織了。

    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蒐集閱讀資訊,以填滿這個框架。

    這時的做法就不是盲目蒐集資訊,而是有目的地採集和閱讀了。

    希望這一部分可以讓你構建一個良好的資訊結構,從而高效地“消化”資訊;

    第三部分:創造適合自己的最佳學習環境

    美國集合了16位頂尖研究人員的學習科學發展委員會,費時多年的專案研究成果——《人是如何學習的》一書——從以下四種視角闡述了一個有效學習環境的各種特徵:

    ① 以學習者為中心視角

    ② 以知識為中心視角

    ④ 以共同體為中心視角

    所以透過創造這4種學習環境是最簡單、有效提升學習效果的途徑。

    ▼ 1、自我創造學習者中心環境

    學習者中心環境的最大特徵是“在先前經驗上建構”。

    什麼意思呢?

    就是在學習一個新知識和新技能時,你要了解自己都知道些什麼、能做什麼。

    有哪些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可促進這次學習,哪些認知、知識和經驗會阻礙這次學習。

    比如:

    在學習“如何與客戶溝通”的技能時,你如果能瞭解自己知道了多少識別他人需求的理論和技巧,表達自己意圖的方法和技巧。那你就無需從零開始,而是可以在原有這些知識基礎上開始學習“與客戶溝通”的技能。如果,你還能瞭解自己的溝通風格,那就更有助於你選擇適合自己的與客戶溝通方式了。比如你是熱情奔放的偏外向型性格,那你就可以多請客戶吃吃飯、搞搞活動建立情感聯絡。萬一你是沉穩收斂的偏內向型性格,那你就可以多替客戶排憂解難建立專業信任。

    假設你身處於一個有效的教學環境中,造詣深的老師就會引導你完成以上分析。

    但是,在職場上幾乎不會有人會幫你做這個自我分析的,也就是說你幾乎沒有可能處在這樣的“學習者中心環境”中。

    那要怎樣才能自我創造這樣的環境呢?

    方法就是前文提到的提問清單。

    你可以給自己建立如下的提問清單,在每一次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前做一遍自我提問。

    1、我知道多少與這個新知識和新技能相關的理論和經驗呢?2、這些理論和經驗之前我都在哪些場合應用過呢?3、這些理論和經驗有多少我可以遷移應用在這次學習中呢?4、我有哪些認知、習慣、性格有助於這次學習呢?5、我有哪些認知、習慣、性格會對這次學習產生阻礙呢?

    透過上面這個提問清單,你就能給自己創造出一個“學習者中心環境”了。

    ▼ 2、自我創造知識中心環境

    所有的專家之所以具備更佳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具備一套更貼合本質的“思考框架”或思維技巧外。

    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整套組織得很好的知識。

    這一部分上文有講,我不做過多解釋。

    ▼ 3、自我創造評價中心環境

    反饋對學習而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一個有效的教學環境,有經驗的老師會給出一針見血的建議,從而幫你意識到學習中的誤區或偏差。

    但絕大多數時候,特別是在自我學習的環境中,是沒有這位有經驗的老師的。那有沒有辦法自我創造出一個有效的可及時反饋的學習環境呢?

    在職場環境中還真有兩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① 方法一:以工作任務為導向學習

    具體做法就是,拿一個實際的工作問題或工作任務出來,作為學習了後要解決的物件。

    你透過對這個工作問題或工作任務解決程度的判斷,就能很好地得知學習成果的反饋。

    ② 方法二:主動輸出

    在工作中檢驗學習成果很有效,但可能也存在著試錯風險。

    工作做得不好,可能會影響在領導心目中的形象,嚴重的甚至可能會丟了工作。

    幸好還有一種效果不錯的自我評價方法,就是主動輸出。

    你可以做直播分享,或寫文章輸出,這樣透過輸出效果你就能很好地評價學習成果了。

    ▼ 4、自我創造共同體中心環境

    已經有無數的學習研究表明,互動學習和協作學習可大大提升每個參與者的學習效果。

    以前上學時,是非常容易處於一個“共同體中心“的學習環境的,因為班級、學校天然就是一個“共同體中心環境”。

    但進入職場後,想身處一個“共同體中心環境”就不太容易了,因為你很難組織一批人,陪你在同一時間學習同樣的內容。

    不過幸運的是目前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你完全可以組建或參加各種線上學習小組。

    最後對所有部分做一個總結

    像我老闆這類無論是在應試教育還是職場學習中都是學霸的人,是透過三個途徑來鍛鍊,學習的深度,知識的架構,學習的環境。

    1、如何做到有深度的學習,就需要你做到舉一反三。

    具體方法是:

    ① 理解出知識,事物的背後本質

    ② 提煉可遷移技能

    2、構建快速輸入的資訊組織結構

    分為三步:

    ① 建立一個較粗的框架

    ② 根據獲取資訊最佳化框架

    3、創造適合自己的最佳學習環境

    共分為4種:

    ① 以學習者為中心視角

    ② 以知識為中心視角

    ④ 以共同體為中心視角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6的skt奪冠之路究竟是運氣成分大還是實力的碾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