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雜談曲說

    吳起在魏文侯死後因內部糾紛來到楚國,被楚悼王任命為令尹,主持變法。與其他國家相比,楚國舊貴族保守勢力強大,他們把持許多重要職位,而且盤根錯節,動彈不得。吳起是一位勇敢的改革家,他分析楚國的局面,對楚悼王說:“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他把魏國改革措施運用到楚國,對楚國的貴族保守勢力予以猛烈打擊。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改革:恨不得一下子將舊貴族勢力全部掃清,使國家迅速強大起來。

      吳起改革的內容主要有兩條:

    第一,廢除貴族世卿世祿的特權,規定封君“三世而收爵祿”。即貴族只要傳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俸祿、世襲特權。吳起還將居住在京城的貴族遷往荒涼地區。

    第二,整頓吏治,淘汰冗官。吳起提出“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枝官”,精簡機構,還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讒不蔽忠”,“塞私門之情,一楚國之俗”。將省下的行政經費用於訓練軍隊,“要在強兵”。

    吳起改革的勁頭之大、勇氣之足,實屬罕見。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恨不得一下子將舊貴族勢力全部掃清,使國家迅速強大起來。然而,事與願違,吳起的目標並沒有實現。他變法僅過一年,支援他的楚悼王死去,對吳起心懷不滿的貴族、宗室大臣就按捺不住,聚集起來,殺死吳起,並將他車裂。吳起之死是悲壯的,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為改革事業獻出生命的人。他雷厲風行、大刀闊斧式的作風也為後人稱頌。的確,吳起立志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在戰國,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

      吳起改革失敗原因在於楚悼王死得太早?

    有的學者將吳起改革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楚悼王死得太早。我看這只是一廂情願。

    首先,中國古代是人治社會,人在政在,人亡政息,社會改革得以進行主要是國君有變法圖強的願望。若國君保守,不支援改革,僅憑改革家是無濟於事的。支援吳起的楚悼王早死固然可惜,但新上臺的國王是什麼態度呢?還是未知數。因為在楚悼王剛去世,吳起就被貴族殺掉了。吳起死後,變法失敗,楚國又回到原先的狀態。同樣,在秦國,支援商鞅的秦孝公一死,商鞅的政敵也立即反撲,商鞅被車裂。

      總之,在中國曆代王朝,能否實施改革,握有實權的最高統治者的態度至關重要,他們若無決心,缺少魄力,下面的人再積極也沒有用。

    從吳起改革的內容看,基本是在政治層面。政治改革無疑是改革中的核心問題,它涉及到國家選人、用人和重要制度的建立。然而,在中國古代,政治改革多在統治階層進行,對於老百姓而言實在天高皇帝遠,人民關心的還是生活問題、溫飽問題,吳起改革沒有涉及與人民利益相關的經濟問題是一大缺憾。在當時,不扶持小農經濟,不保障農民利益,就不會得到人民的支援。看魏國,李悝頒佈“盡地力之教”,西門豹實行“藏糧於民,寓兵於農”,都使農民切實得到了好處,這就使改革有了穩定的社會基礎。吳起改革缺少這方面內容,如同一個人缺了一條腿,不可能走得太遠。照吳起的思路,只抓政治,不抓經濟,只抓軍事,不抓民生,再給他幾年的時間,國家也好不到哪兒去。

      吳起的政治改革教訓頗多

    楚國是一個貴族保守勢力很大的國家,錯綜複雜的宗法關係、人際關係,使得既得利益集團樹大根深,要想觸動他們,掃除他們的勢力,必須掌握輕重緩急,從薄弱環節入手,而不能簡單草率,必須有破有立。比如,他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三世而收爵祿”,這是對西周以來宗法制度“五世則遷”的重要修改。可以估計,當時爵祿傳承三代的貴族一定不在少數,他們執行的是老祖宗定下的傳統。而吳起竟斷然宣佈,從即日起爵祿傳至三代者不再下傳!貴族喪失了爵祿,要不要給予安置,或者幫他們找個出路?不僅沒有,而且“遷往廣虛之地”——流放到荒無人煙的地方!這實在有些不近情理了。什麼事情容易激起劇烈的矛盾衝突?莫過於斷了人家的生路,使其生計出了問題。

    其實,對這些舊貴族可以用緩和的手段和辦法,有節奏、有分寸地逐步解決,不要擴大矛盾,不要打擊面過寬。而吳起大刀闊斧,不管不顧,使許多並非敵人的貴族利益受到損害,對吳起恨之入骨,最後導致楚悼王死後僅三天,屍骨未寒,吳起就被貴族們殺死並車裂。

    以往一些研究吳起變法的學者說,吳起變法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吳起對舊貴族的打擊不夠堅決,鎮壓不夠徹底。我說,非也。是他打擊面過寬,辦事過於簡單粗暴,迅速激化了矛盾。司馬遷說吳起“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意為吳起一到楚國執政卻因為刻薄、暴戾、少恩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從性格看,說吳起“刻暴少恩”並無不確之處,這是吳起的性格,也是法家的性格。吳起的悲劇很值得我們深思。

  • 2 # 狼煙一九三一

    吳起,衛國左氏人(今山東曹縣北)(?一卒於公元前381年)是戰國著名的軍事謀略家,青年時代離衛國去魯國,拜曾參門下學習文藝,不久因母喪未歸被逐出師門,轉學兵法武術,後魯穆公拜吳起為大夫,周烈王十四年(公元前412年)魯穆公拜吳起為將大敗齊軍,後魯穆公中了齊國離間計,解除了吳起的兵權,吳起離魯去魏,魏文侯拜吳起為將,吳起身處於士卒之間,身先士卒改革軍事制度,改變了將不知兵,兵不識將的軍隊舊習,他曾親吮士卒膿血,所以兵士賣命成了著名的魏卒,吳起率軍與諸侯作戰二十六年,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拓地千里使魏國成了強大的諸候國,魏文候死後魏武候聽信讒言,失去了對吳起的信任,其言也不為魏武候所用,遂不得不又離魏去楚這時吳起己是六十歲的人了,他一生顛波直到楚國見到楚悼王,兩人一見如故楚悼王大喜當即拜吳起為相,吳起懷感激之心,決心施展才華,他釆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均爵平祿,遷臣開疆,即削減大臣宗族的爵綠權力封地,把遠支親族遷往邊疆,充實邊疆實力開疆拓土。二:懲治腐敗選賢任能,杜私門倡公道,精簡政權機構,任用賢能之士,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和,行不能苟且,行義不顧譭譽,裁汰無能不用不為之官,節約經費撫育戰鬥之士!三:統一風俗,糾正國風,用現代的話叫移風易俗,統一思想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四:制定法律,建設城池,賞軍功,獎耕織。五:訓練士兵強化軍隊,短短一年間吳起率軍南定百越,非並陳蔡,東退三晉,西征秦國,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公族貴戚叛亂,乘機用箭射死吳起,吳起伏楚悼王屍箭中楚悼王屍,楚肅王即位,命令尹盡誅為亂者,連坐七十餘家,吳起有三哭:一哭母喪不能歸愧對母親養育之恩,二哭魏文侯知遇之恩,三哭楚悼王信任之恩。後世對吳起的評價:嚴明法令,修明政治,整頓財政,懲罰貪官汙吏,厚待士卒,加強軍事訓練和戰爭儲備,選拔有才能的人予以重用。失敗和改革夭折的原因:急功近利,在沒有設計好制度,沒有一套完整的改革計劃時盲目推進改革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核心利益,對貴族反撲力量估計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制度不建全,還沒有落實到位,時間倉促也是一個主要原因,總之吳起的改革實踐為後世商鞅改革提供了範例,並且又提供了血的教訓,吳起是法制制度建立的先行者,也是犧牲者!商鞅的改革就是在李悝,吳起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學穩步推進,先立信於民,後行法律之刑,上不避親下不騙民,倡公益杜私門,搞集權,重耕識,以《商君書》中就可以看到一個比較完善的封建社會制度雛形己經形成,既使後世之君與商鞅個人之間有多大和怨,他可以從肉體上消滅(高鞅正是被秦惠王車裂於世)商鞅但商鞅變法的制度有利於封建王朝的統治他的主張自然留傳於世,並被釆用!

  • 3 # 下酒菜是歷史地理

    有的學者將吳起改革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楚悼王死得太早。我看這只是一廂情願。

    首先,中國古代是人治社會,人在政在,人亡政息,社會改革得以進行主要是國君有變法圖強的願望。若國君保守,不支援改革,僅憑改革家是無濟於事的。支援吳起的楚悼王早死固然可惜,但新上臺的國王是什麼態度呢?還是未知數。因為在楚悼王剛去世,吳起就被貴族殺掉了。吳起死後,變法失敗,楚國又回到原先的狀態。同樣,在秦國,支援商鞅的秦孝公一死,商鞅的政敵也立即反撲,商鞅被車裂。

    總之,在中國曆代王朝,能否實施改革,握有實權的最高統治者的態度至關重要,他們若無決心,缺少魄力,下面的人再積極也沒有用。

    從吳起改革的內容看,基本是在政治層面。政治改革無疑是改革中的核心問題,它涉及到國家選人、用人和重要制度的建立。然而,在中國古代,政治改革多在統治階層進行,對於老百姓而言實在天高皇帝遠,人民關心的還是生活問題、溫飽問題,吳起改革沒有涉及與人民利益相關的經濟問題是一大缺憾。在當時,不扶持小農經濟,不保障農民利益,就不會得到人民的支援。看魏國,李悝頒佈“盡地力之教”,西門豹實行“藏糧於民,寓兵於農”,都使農民切實得到了好處,這就使改革有了穩定的社會基礎。吳起改革缺少這方面內容,如同一個人缺了一條腿,不可能走得太遠。照吳起的思路,只抓政治,不抓經濟,只抓軍事,不抓民生,再給他幾年的時間,國家也好不到哪兒去。

  • 4 # 大秦鐵鷹劍士

    吳起變法夭折主要原因有:

    一是楚悼王死得太早了,沒有了國王支援,吳起就被老世族謀殺了。

    二是吳起變法時間太短,只有九年,沒有把復辟勢力完全剷除;

    三是太子的教育沒有抓好,如果太子培養好了,事尚有可為;

    四是吳起在楚國根基太淺,一沒有了國王的保護,馬上就被殺了。

  • 5 # 世界歷史唯物觀

    這是因為吳起變法和商鞅變法有本質上的區別。

    第一,吳起變法是一次不徹底的變法,不像商鞅變法,直接對準了當時的秦國的弊政。改革力度之大,範圍之廣,都不是吳起變法所能相比的。而且吳起變法主要是集中在王霸之道上,過於重視加強軍事能力,忽略了改變魏國軍功制,這種做法只能收到一時之功,將領優秀則兵士作戰勇猛,將領能力差,則兵士必不能死戰。而秦國銳士由於有軍法和軍功限制,每戰就算無將領,投降的機率也不大,多勇猛死戰,如六國之軍,如狼入羊群。

    第二,吳起變法不像商鞅變法,主法治。吳起變法主人治,可以收到一時之功,君主賢明則可長久變法,一旦君主勢力不行,必然遭到反變法士族的反撲。而商鞅變法立下了秦國法律,上可匡君輔國,下可約束平民。即使君主昏庸,但只要執法官按法律而來,可保大秦無恙。吳起變法最後失敗的主要原因也是君主不知約束,窮兵黷武。

    第三,商鞅變法受秦國百姓擁戴,商鞅變法給了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好處,讓百姓從吃不飽到富足,好處顯而易見。而且軍功制的實行使得百姓可以透過自身努力改變自己的地位,這在當時的六國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就算當年秦國老士族反撲也未敢廢商君之法,怕激起百姓公憤。吳起變法則對魏國之民影響不大,故而沒有百姓拼死護法。

  • 6 # 芥子藏書

    吳起是戰國末期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吳子兵法》一書,和孫武齊名,後人將他們並稱為“孫吳”。

    吳起

    在當時比《吳子兵法》影響更大的,是“吳起變法”。

    吳起先後在魯、魏、楚三國擔任要職,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

    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相當於楚國宰相,實行變法。他的變法主要有以下內容:

    1、停止對封君的貴族三代之後的爵祿,削減官吏的俸祿,淘汰冗餘的官員,將節約的財富用於強兵。

    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減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韓非子·和氏》

    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2、將國內的貴族充實到地廣人稀的偏遠之處。

    吳起謂荊王曰:“荊所有餘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餘,臣不得而為也。”於是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皆甚苦之。——《呂氏春秋·卷二十一·開春論·貴卒》

    3、整頓官場損公肥私、讒害忠良、私人請託的不良風氣,讓楚國群臣不顧個人榮辱一心為國效力。

    吳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固譭譽,必有伯主強國,不辭禍兇。——《戰國策·卷五·秦策三·蔡澤見逐於趙》

    吳起為楚悼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戰國策·卷五·秦策三·蔡澤見逐於趙》

    吳起,中國曆代名將圖典

    經過吳起變法後,楚國一躍成為當時強國,令其他諸侯畏懼。但吳起的變法也招致了楚國貴族的怨恨,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

    同歷史上的諸多變法一樣,君王一死,變法即廢,同時也意味著變法的主持者大禍將至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發動兵變推翻吳起。貴族們命令士卒用箭射傷吳起,吳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屍處,將箭插在楚悼王的屍體上,大喊:“群臣叛亂,謀害我王。”貴族們不為所動,射殺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楚國的法律規定傷害君王的屍體屬重罪,將被誅三族。楚肅王繼位後,命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荊王死,貴人皆來。屍在堂上,貴人相與射吳起。吳起號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屍插矢而疾言曰:’群臣亂王!’吳起死矣,且荊國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呂氏春秋·卷二十一·開春論·貴卒》

    但是《戰國策》對此事卻沒有記載,所以後世有史學家表示懷疑。

    商鞅被施刑圖 明·馮夢龍 《新列國志》插圖

    吳起死後,他在楚國的變法宣告失敗。

    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強。——《韓非子·問田》

    吳起和商鞅一樣,都是衛華人。商鞅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受上吳起的影響。

    吳起變法開始於公元前386年,而這時候,商鞅才四歲,商鞅變法從《墾草令》開始,此時是公元前359年,吳起已經去世二十二年。

    吳起和商鞅的下場都很慘。吳起被貴族兵變而亂箭射死,商鞅則是被逼叛亂而死於戰場,死後被車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談戀愛時男生不主動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