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徐霞客、李白。他們哪來的錢?不怕治安不好嗎?
29
回覆列表
  • 1 # 儲己圖文

    許多人都想當然地認為,古人云遊四海,生活還是挺愜意的,有這種認識的人大概是詩書讀多了,被誤導了。其實,在古時候,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圈子是很有限的,生活半徑也不大,有些人甚至是足不出戶,能夠雲遊四海的人真是少得可憐。

    古時候,要想雲遊四海,也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和現在差不多。我想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 首先,你得有閒;其次,你得有錢;第三,你還得有心。

    先說有閒。要想到處走走,沒有時間怎麼可能?天天打卡上班,逢週末、節假日還要值班,哪來的時間去雲遊四海呀? 再說錢的事。每天睜開眼,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都需要錢,想出去旅遊,有多餘的錢嗎?得掂量掂量自己口袋裡的票子。 第三,還要有心。即使你有時間有錢,還得有走出去的願望,也可以說是情懷。 這三者都具備了,你就開始雲遊四海吧!

    當然,什麼事情都不是絕對的,以上三點具備一點、兩點也可以成行,但總是有點美中不足。你看現在的所謂窮遊,時間、情懷是有了,可缺錢啊,玩起來也不那麼自在,網上傳言的許多窮遊西藏的女青年為了實現自己的詩和遠方的願景,往往失去尊嚴,甚至成為了人家的免費炮,可悲可嘆!

    古時候能夠雲遊四海的人,那都是猛人,不是誰都可以的。就說李白吧,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人家有的是“斗酒詩三百”的本事,到哪裡大筆隨便一揮便是流傳千古的名篇,吃好喝好,臨走還得拿著,所以,李白最有到處旅行的條件,人家還是輕裝上陣。徐霞客也不是一般人,家境富裕,飽讀詩書,又特別喜歡歷史、地理、探險、遊記之類的書籍,自己無意功名,家裡父母也不勉強,並支援他趁年輕遊歷祖國大好河山。

    至於安全問題,自古至今,哪有絕對安全的地方啊!在古時候,交通不便,只能靠雙腳,強盜橫行,需時時防範,要想雲遊四海,更需要有一副好身板。李白自幼學習劍術,身手不凡;徐霞客精力旺盛,行動敏捷,曾多次遇盜脫險。

    你想和古人一樣雲遊四海嗎?好,開始努力吧!

  • 2 # HMSVICTORY

    古代旅行家有很多型別,但是通常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旅行者本身是他們的“附屬身份”而非主要身份。因此無論官紳,軍人,商人,朝聖者都是不畏艱險的旅行者,因為他們的目標並非消遣。李白在和平時期的旅行,是跟無數唐代士人一樣,在龐大國家的各處尋求聲望和機遇,他能夠依靠官僚系統提供的保護,同時也依賴於自身的武力以及各地官員/大族的支援。徐霞客也是如此,他把自己在體制中的影響力充分利用,例如透過官員徵發免費的挑夫。

  • 3 # 路ZZ遠

    人們只知道古人能雲遊四海,卻不知道人家其實也是有身份地位的人,雲遊四海需要開支,沒錢不可能有能力雲遊四海,沒錢最多在附近轉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你要有才,有人欣賞,古時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文人雅士圈子,能進去的都是有能力的,你有能力就能得到待見,得到待見還怕沒人請吃飯留住嗎?

  • 4 # 卿雨潤

    古代有條件雲遊四海的,大多是和尚、尼姑,道士、道姑。他們沒有家室之累,說走就走的。至於普通老百姓,上有老,下有小,不能拍屁股走人的。他們大多信奉孔子先生的教誨,"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老百姓一生都在為家奉獻。

    出家人生活簡單,他們所需要的旅遊開支,都可以透過找有錢人化緣解決,隨時隨地都能找得到肯佈施的施主。有些人出家人有一身醫術,可以一邊雲遊,一邊為人看病,所得到的錢,足以解決自己的雲遊費用。

    過去的寺廟、道觀有掛單的制度。前來雲遊的出家人,只要進來報告一聲,登記一下,這些寺廟、道觀就提供免費住宿、飲食。這種制度,為外出雲遊的出家人節省不少的開支,極大地方便了雲遊的出家人。

    外出雲遊的出家人,大多有一身不錯的武藝,身體也很強壯。整天跋山涉水,風裡來,雨裡去,沒有強健的體魄,肯定吃不消。那時,天下不太平,剪徑的小毛賊,多如牛毛,武功不高的話,也是雲遊不了的。

    出家人雲遊,可不是單純地出來遊玩哦,他們有一定的目的。有些出家人的佛學、道術水平達到一定的程度,師傅往打發他們出來積修外功,也即是今日大學生的實習鍛鍊。所學的理論不能與實踐結合起來,佛學、道術理論學得再多,也是一毛錢用沒有。

    有些廟宇、道觀毀壞,需要重修。管理者就打發有能力的出來,到社會上籌集資金。

  • 5 # 劉小棟工作

    我困了

    手寫體在這

    我再睡幾天就出門

    我不知道我應該去哪認職

    中國部隊在哪不知道

    我到中國工作還剩10天

    我可以再睡10天

  • 6 # knight周

    古代人其實足不離家超過幾十里地的多,一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需要他們出遠門,二是自然環境限制,道路不暢通,第三也是歷代統治者並不希望治下百姓遊動遷徙,這樣不便於他們的管理。但是,這並不是說古代人就是完全不遠遊的。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都要四處奔走,遊學或者遊說,希望君主或者掌權者採用自己的學說,其中就有孔子帶著弟子離開祖國魯國到處走兜售自己的主張;尤其到了戰國時代,蘇秦背六國相印,呂不韋奇貨可居,李斯為到處求職投簡歷的門客同行們發聲……到大一統的兩漢,統治者已經建立起比較有效的戶籍管理制度,百姓和學子安靜了一段時間,至唐朝,是中國封建時代的一個高峰,遊歷幾乎成為士子們的一個共同選擇,李白“千里江陵一日還”,各個有名無名的詩人都有遊學的經歷,而且,他們並不只是書生,許多人都是腰懸長劍文武雙全的精英,還有所謂的塞外詩派,到了宋代,經濟生活極大的豐富,海運也到了封建時代的高峰,華人的足跡不單只是陸地了……然後,管理混亂統治粗暴的元朝,理學盛行的明清,華人的足跡開始停步不前,尤其是“我大清”,更是一種歷史倒退!

    經歷了兩百年苦難的華人來了,我們走遍世界,想和我們交朋友的,我們誠心對待,想敵對的,我們毫不留情~~憶昔開元全盛日,天下朋友皆膠漆~~借用《夢迴唐朝》一句歌詞做結尾!

  • 7 # 路生觀史

    是一種實踐活動。古人特別看重行走的實踐,即見世面。他們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並不是說讀萬卷書等於行萬里路,而是在讀書之後一定要旅行實踐。像杜甫書讀了不去實踐,實際上是沒錢,所以同時代的詩人就看不起他。所以,所謂雲遊即行走之實踐,沒這東西等於沒文憑,會被認為永遠沒畢業,沒見過世面。和我們今天的實習差不多,都是為把所學知識用於現實,是必須的一課,不雲遊或不實習都是空談主義,讓人不放心,甚至等於白學。知識在故人那裡是透過雲遊或者說是實踐才可以運用的,沒有云遊或實踐精的知識是皮毛,是空的。包括和尚也要雲遊的,更別說學子了。

  • 8 # 一朝春盡紅顏老

    古代能出行四方雲遊的,那可是很少的。不算大戶官宦,一般人而言,也就三種。一是僧侶道士之流,二是商賈,三是文人。

    一般人來說,古代是要身份文碟,沒有就是黑戶,出行還得有路引。相對於普通人來講,僧侶道士一般有身份文碟,一份官府路引,銀兩不用考慮太多。拿玄奘來講,他在大唐境內,只要有合適的理由,出行四方是沒問題的,但他出了西域,那就算通敵國,得處死刑。

    二是商賈,生意人三四方可不是大問題,拿錢打點一下,基本可以。但生意人總歸是做生意,加上商賈在古代沒身份地位,算不得雲遊四方。

    接下來是文人,一旦鄉試過了有了秀才身份,一般都是能雲遊四方。畢竟文人要遊學,要訪師訪友訪名士。不過家境差一點的文人云遊四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我們看到小說演義裡,經常有四處雲遊的人,實際可不是那麼簡單。以明朝為例,明朝將諸多職業登記造冊,並定下世襲的規定。也就是說基本上沒有出行的可能性了。

    以上為本人觀點,如有不對,請指正。

  • 9 # 我愛北山隊的四大美女

    乞討、化齋。與認識的人蹭飯。利用自己的名氣和才華作文章,讓他們感覺自己不是一般的人來巴結,結交當地土豪,讓他們掏腰包。跟現在混吃混喝的人基本一樣!

  • 10 # 一日搞笑短影片

    因為當時不收門票,要不 李白 徐霞客 光門票就…

    開個玩笑,最主要的幾點

    1. 咱們現在大多聽到的遊覽名山大川的 古人 幾乎家裡都有點家底或者自己有積攢,要不連飯都吃不飽,還怎麼去觀光,不要以為古人就能不食米油鹽

    2.像李白這樣的,雖然功夫不知道有多好,但是自身身體素質一定很強,面對野獸之類的最起碼可以自保,而且身體好,走的遠一點也就不成問題

    3.還有一部分是國家支援,比如觀察地理地貌,或者興修水利之類

    4.古人趕路在路上花費時間比較長,而且以前沒有這麼發達的公路,爬山涉水很正常,也就自然而然看了很多

    5.其實絕大多數古人都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耕田,娶妻,生子,然後老去,小農思想很嚴重的,正所謂,落葉歸根。

    一些拙見,不喜勿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64年陽曆5月20日是什麼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