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人們會研究國語的語法,要求成文的時候要講究語法結構。就連高考都會有一道語病必考題,但為什麼不會對方言進行語法修正,在各種方言中,我發現就算失去語法的存在,我們仍然是能夠學好一門語言,也就是我認為語法在語言學習過程中並不重要,可有可無,就好似我們自小學習說話開始,是一種大環境薰陶下的語言學習,而不是語言結構。那麼為什麼當我們走進學校時,就會突然出現語法的學習。然而語法的學習又不是每一門語言都有的,比如方言,就以粵語為例,我講了這麼多年的粵語,也未聽聞過粵語的語法要求。
15
回覆列表
  • 1 # 溪月映泉

    轉自知乎,因為我也很好奇這個問題的說

    任何語言都存在語法,沒有語法的語言不過是詞的堆砌。語法是客觀存在的,是大眾約定俗成的。不是透過官方規定出來的。不是那些寫在語法書上的語法才是語法,我跟你講的每句話都是有語法的,不然題主根本看不懂我在說什麼。舉個例子:假如我現在規定,“我你愛”這種表達方式意思是我不愛你但是你愛我,同理“我你殺”是我殺不了你但是你能殺我。然後我祈求媽祖娘娘的神力讓全世界說漢語的人都接受這個規則,那麼“我你愛”這種用法就成為了新的普通話語法的一部分了。官方規定的語法是為了方便學習者和使用者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罷了。不要說粵語,中國對普通話語法的研究本身都還非常不夠。乃至於很多人都以為漢語沒有語法⋯⋯你看看改病句的題目,很多人只是對病句覺得不對,說不出所以然來。這其實說明我們的語法教學還遠遠不夠。

  • 2 # C滑蛋蝦仁

    在豆瓣看到的搬過來你看看

    粵語語法與現代標準漢語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詞句順序、虛詞、副詞、部分形容詞、助詞及其放置方式上,複雜而不可缺或的語氣助詞也是粵語的一個特色。儘管粵語與普通話在這些語法方面上有明顯差別,但主體語法基本相同,都是主-謂-賓式語言,都屬於分析語,總體仍有60%以上相似之處。 倒裝 定語後置 粵語習慣上將修飾詞放在主詞後面,相對普通話來說,形成了所謂的倒裝詞語結構,例如北方漢語的“公雞”在粵語中是“雞公”,而“椰青”指“青椰子”。 這種把定語置於主詞之後的語法在壯侗語及越南語中均廣泛存在。秦嶺淮河以南的漢語方言基本都有這種情況。有學者認為這是上古漢語的殘留,文言中就有定語後置句,北方河南亦有山名為雞公山。 狀語後置 粵語通常把修飾動詞或形容詞的副詞放在所修飾的詞之後,有時甚至放在句末,如: 位置 粵語 現代標準漢語 動詞之後 食多啲。 多吃一些。 唔該曬你。 非常感謝你。 畀曬佢哋。 全部給他們。 形容詞之後 好睇得滯(滯,解作超過)。 太好看了。 佢又系衰得滯。 他也太次了。 高過頭冇用嘅。 太高了沒用的。 句末 畀多三蚊添。 再給三塊錢。 同素逆序詞 粵語有不少詞彙的字序都跟普通話相反,例如“鞦韆”在粵語中是“千秋”、“夜消”(俗寫“夜宵”)在粵語中是“消夜”(俗寫“宵夜”),“擁擠”在粵語中是“擠擁”,“要緊”在粵語中是“緊要”。語言學家一般將這類詞彙稱為“同素逆序詞”、“同素反序詞”或“反序構詞”,令一些人誤以為粵語顛倒了原有字序,其實這類詞彙當中,有不少都是普通話將字序顛倒,反而是粵語保留了古代用法。例如“緊要”,早見於朱熹(1130-1200年)所著《論語集註》:“且將《論》、《孟》緊要處看,如何?”“要緊”一詞在古籍之中反而出現不多。“消夜”更早見於方幹所作唐詩《冬夜泊僧舍》:“無酒能消夜,隨僧早閉門”;“夜消”一詞則要遲至清代才出現,暫時首見於吳敬梓 (1701-1754) 《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三人點起燈來,打點夜消。”至於“擁擠”及“擠擁”,均見於明代古籍。不過粵語詞彙之中也確有顛倒字序的例子,例如“千秋”作遊戲解,似未見於古籍,但“鞦韆”一詞則十分常見。《隋史遺文》(1633):“半天落下鞦韆,香褌盡露;繞地滾來蹴踘,媚眼橫流。” 倒裝句式 這種倒置情況亦產生許多特殊句式,例如北方話中“怪不得”,粵語寫成“唔怪得”“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北方話中“我先走了”;粵語中為“我行先”。 趨向動詞 粵語趨向動詞直接接賓語,而現代標準漢語不用。 粵語趨向動詞的用法[12] 粵語 現代標準漢語 習慣差異 我哋諗住晏晝去街。 我們想下午到街上去逛。 我們想下午去逛街。 現代標準漢語不能用“去街”這種用法 佢話嚟我度。 他說他要到我這裡來。 嚟我度 vs 到我這裡來 並列動詞體 粵語可以用兩個並列動詞構成一個動詞體,把“緊”、“咗”、“完”、“過”、“下”加在兩個並列動詞中間。現代標準漢語必須把相應詞或對譯詞放在單一動詞的前面或者後面。如“休下息”、“學緊”,在現代標準漢語中分別為“休息一下”、“正在學習”。 “有”+動詞 粵語廣泛使用“有”+動詞的語法結構,表示強調。 粵語 現代標準漢語 我有睇。 我已經看過了。 量詞特別用法 量詞在粵語中有特定的用法。 量詞用作定冠詞 粵語量詞可直接加在名詞之前作句子成份,量詞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詞或數詞限定,起到類似於冠詞的語法作用,類似英語中的"the"或法語的"le"/"la",例如: 粵語 現代標準漢語 語法作用 本書幾好睇。 (所討論的或眼前見到的某本)書很好看。 特指 部車正啊! (眼前所見的某輛)車棒極了! 特指 佢嗒咗抽菩提子。 他偷吃了(談話者雙方都知道的某串)葡萄。 特指 我把聲沙嗮。 我的嗓子完全沙啞了。(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喇起塊面 繃起臉(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扽下只鞋 把鞋磕一下(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量詞替代指屬助詞 粵語習慣用量詞替代指屬助詞如“的”“之”等,但這樣的量詞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屬的。 粵語 現代標準漢語 邏輯意義 備註 我支筆 我的筆 屬於我的筆。(“我”是筆的所有者) 筆的量詞是“支” 佢部車 他的車 屬於他的車。(“他”是車的所有者) 車的量詞是“部” 你個書包。 你的書包 屬於你的書包。(“你”是書包的所有者) 書包的量詞是“個” 副詞句 在比較句法中,粵語是“你高過佢”,而普通話會說“你比他高”。粵語說“你大過佢”,現代標準漢語說“你比他大”。這是比較貼近古時的漢語語法,在閩南語也有相同的句式,如“你較水伊”(你比她美)。近年來,由於受標準漢語影響,這情況也出現改變。“你比佢大”、“阿哥比阿妹高”這種現代標準漢語的語法,也逐漸被粵語吸收。在一些副詞上,如“先”字,粵語亦習慣把動詞之後,例如“你先走”在粵語要說成“你行先”。 語氣助詞 粵語語氣助詞在語句意味的表達上有非常重要的語法作用,語氣助詞豐富,使用尤其複雜,有單式、二覆疊式、三覆疊式和多覆疊式等形式: 單式 “啦”/“喇”(了、已經,亦於祈求人做事時用;分1聲和3聲,特定情況下發音會不同,放在句尾用)、 “咗”(了,句中或句尾都適用) “喎”(啊,另有“已經”之意,通常跟“啦”) “咁”(讀陰上聲時解作這樣,讀陰去聲時解作這麼) “咩”(一為“乜嘢”之略,解作“什麼”;另有“是嗎?”之意) “喳”(只是、而已) “啩”(我想、吧,猜的)等: “得喇。”(讀1聲時解作“知道了”,3聲時解作“知道了”或“完成了”) “系咩?”(是嗎?) “系啩。”((我想)是吧。) “系喎。”(對啊) “咁樣唔好睇”(這樣不好看) “佢咁衰,睬佢做乜啫?”(他這麼壞,理會他幹什麼?) “去咗邊?”(去了哪裡?) “求嚇你啦!”(求求你吧) 二覆疊式 相當豐富,如“囉噃”((做完)了啊,亦於約定時用,噃與喎通)、 “嘅啫”(啊,用於人)、 “呀嘛”((不是)吧)、 “喳嘛”(如此…而已,有輕視的意味,喳讀1聲)、 “喳喎”(只是…而已,跟喳嘛相近,喳讀3聲)等: “你真繫好人嘅啫”(你真是個好人啊) “唔系呀嘛?”(不是吧?) “嚟喇喂!”(來這邊呀,吸引顧客時用) “系囉喎!”(系解作是,約定時用,為肯定用語) “咁喳嘛”(只是這樣而已,輕視的意味,喳讀6聲) “咁喳喎”(只是這樣而已,跟咁喳嘛比較會帶有無奈的意味) 三覆疊式 也很常使用,如“㗎囉噃”(“㗎”通“了的”,全句解作“(已經做完)了的啊”;或決定時用,為肯定用語) “㗎喇嚇”(略帶命令意味的㗎啦喎)等: “一於系咁話㗎囉噃。”(就這樣決定了) 多覆疊式 如“㗎啦嚇譁”(“已經做完了的啊,是吧?”,帶有半信半疑的意味)。 在表達語氣和情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多時候是不可或缺的

  • 3 # Joseph-Chan

    粵語有語法,只是本地人從小在生活裡學了,沒在學校教過。

    語序: (粵) 你食多我一碗飯。(普) 你比我多吃一碗飯。

    副詞位置: (粵)你走先。(普)你先走。

    動詞時態: 過去式: 食咗,進行式: 食緊,將來式: 就食,現在完成式: 啱啱食咗,過去進行將來完成式(←名字是假的,但中國語言是有這語境): 就嚟食完等等。

    還有很多粵語文法和普通話大不同的,不一一列舉。

    語法的價值,是讓內容更規範,更精確地表達內容。中文或許表現不出這特點,但外文就很重要。最少中文語法的合理使用會讓內容變得更正式,比如我們很難想像法律條文使用錯的語法: 男人只可嫁一個老婆們喲!

    其實中文方言的語法差異很少,就算用錯語法、錯別字、或語序也不怎影響溝通。這是因為中文是漢藏語系(擁有大量聲調)加上方塊字(象形文字),比拼音文字出現同音詞的機會少,還有同音詞使用同一方塊字組成的則一個沒有。所以,由古至今,文言文也不用文法也能書寫。如果寫出來的文言文沒人看懂,沒人會質疑他不會文法,而會質疑他識不識字。

    相反,發音越簡單的語言,就越著重文法,比如英語文法比中文複雜,日語文法又比英語複雜幾倍。日語同一發音可以有十幾或二十多個同音字,還有動詞活用有七個以上的變化,形容詞也有三種變化。簡單點說,就是發音太簡單,所以文法更複雜,面談時語法就更有規範,語序錯位了一點就可以全句意思不明。

    不像中國方言,如比你了看我這話句是文法錯全了,也不白明我的思意嗎?

  • 4 # D伯爵

    我真寫過這個題目的論文。語言學老師當年佈置的作業。

    粵語,中古漢語,漢語。其實關於這些,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定論。

    中國自古是沒有語法的,因為我們的老師自古就是聖人言,理固宜然,所以根本沒人意識到華人需要語法。這個現狀一直到了清朝,一味叫馬建忠的官員在接觸了大量西方文化後,警覺華人把太多的時間花在了學習上了。自古“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努力老始成”,態度是好的,可代價太高了!

    馬建忠由此便希望找出一個可以簡化華人學習語言的方法,於是參考了外國大量語法資料,中國第一本語法書《馬氏文通》誕生!

    好景不長,隨後語言學就語法就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大撕逼!漢語有沒有語法?最初的答案是,有的!馬建忠以及中國最早一批儒學家堅定的相信!那麼漢語語法的依據是什麼?拍腦袋是研究學問的大忌。

    於是第一場撕逼開始。西方語法依據一般有三,形態,結構,意義(具體名詞記不太清)。形態就是數量名時體態等,透過這些標準劃分語法。結構更多強調語序,位置,空白,替換等,明顯結構主義影響(我愛你 你愛我 這就是透過語序區分語法意義)。意義就是透過詞內在意義區分。

    形態?中國漢語並不明顯,表音的印歐語系比較明顯。第一代的語言學家第一個拋棄的物件就是形態。其次是結構,這個靠譜!首先漢語語序確實能區分語義,而且不同的字組合能力不同,似乎也可以透過這個標準切出來各種詞類。意義,這個是必須的,憑感覺就知道這個最重要。於是第一場撕逼 結論大概是,語義第一,結構第二,形式第三。

    時間不久,語言學家發現這樣不行。語義主觀性太強,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標準。語言學有一句話叫“語義如流沙”,是個大家都想抓住,卻又抓不住的東西。反倒是形態這個標準很客觀!於是語義被放下,形態和結構被重新重視。

    一晃到了近代,這時候趙元任老先生已經為中國語言學奠定了基礎。呂叔湘,王力等語言學家輩出。於是撕逼大戰愈演愈烈。有人支援形態,有人堅持語義,有人堅持結構,亂七八糟,有興趣可以去查查。這一時期語法討論大爆炸……後來國家拍板,結構第一,形態第二,意義兼顧。於是乎,80.90年代小朋友就開始了,名詞動詞形容詞……各種詞的學習當中。這時候很多一線老師其實發現了問題。比如“美”,一個明顯具有形容詞性的詞,卻在很多方面具有謂詞性功能。春風居然可以又“綠”江南岸,整個語法界簡直亂套!於是後續有人提出來“比喻”“活用”“通感”等說法來圓謊。

    這種情況直到上世紀70年代的大討論……很多人開始質疑結構為主導的語法是否適合漢語。甚至王力老先生直接懷疑漢語是否存在語法。我們一定要學語法不可嗎?這場撕逼異常慘烈,直至今日仍有影響。比如各位大學生《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教材的選取……不同學派給出了不同的觀點,因此劃分出黃廖版,王力版,各種版本的語言學教材……

    不過唯一確定的事,語法之爭尚未結束,各個學派都有他們的道理。而且語法重要與否,現在確實沒有定論。華人學了幾千年漢語,沒語法依然很好。簡化語言,為什麼非要從語法入手,簡化語言本身不行嗎?

    90,00後的學生,基本上不會像他的父輩一樣非要搞清楚各種詞性。簡稱去語法化。

    語法本來就是工具,就像柺杖。如果我們有這個需要,我們自然需要他。如果我們只是希望使用漢語 ,個人感覺語法大可不必去學,有時候語法會扼殺人的想象和詩意。因為語法有太多禁區。但是,你過你想去欣賞漢語 瞭解漢語,甚至解析漢語,語法肯定是必經之路。你不僅要學語法 還要了解語言本質核心。各家觀點你都要去看。可謂任重道遠。

  • 5 #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過去

    粵語語法和普通話不就是大同小異嗎?粵語是更純正流傳下來的漢語,你說存在價值重不重要?北方人被幾朝胡人(少數民族)蹂躪過,多少北方人其實就是胡人雜交的後代?遼、夏、金、元、清,這麼多少數民族王朝每一代都推自己的話(我們今天也被強推普通話),古漢語早就被胡話汙染了,現在所謂的普通話就是胡化的漢語。粵語是我們漢人祖宗躲避戰亂或者開荒移民過來的(我姓李,族譜記載我們是唐朝滅亡之後躲避戰亂從北方遷徙來韶關,然後明朝遷徙來肇慶直到今天)。兩廣地處偏遠,從不受重視,因禍得福漢語得以流傳,胡話也在這裡流傳不起來。所以我們漢族該感謝兩廣這片土地保留下來我們祖宗的語言。會粵語和普通話的朋友去對比一下用粵語和普通話讀讀漢唐詩詞,你會發現普通話經常拗口,而粵語卻出奇的押韻,為啥?漢唐是漢人的天下,當然用漢語寫詩詞了,而粵語作為最接近古漢語的語言當然朗朗上口了。你想象一下,我們漢人祖宗曾操著一口類似粵語的古漢語在這片神州大地吟詩作對,後來被胡人蹂躪了千百年,搞得祖宗的語言都被胡人胡化了,多麼痛心,現在還要用胡化的漢語來汙染僅剩的祖宗語言遺產嗎?身為粵人,我為粵語自豪,也相信每一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家鄉話自豪,也希望普通話別把它滅了。 // @Sink49543021: 你們懂什麼叫漢嗎?漢族。普通話是漢化的滿語。知道現在最純種的漢族人在哪嗎?連自己祖宗留給你們語言都沒能傳承下來。你們還配掛著漢族二字嗎?還好意思在那裡噴粵語。

  • 6 # 次元奇葩顧清辰

    謝邀,方言也是有語法的,語法是語言學的分支,大意指詞的構成和變化,片語句子的構成與組織(百度百科)。我們從小到大,聽周圍的人說方言並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傳承下來了一套措辭造句的方式規則,即為語法,但並沒有人確切的告訴你該怎麼說,因為這是人們代代相傳下來的預設的規矩,當我們仔細研究其中的規律,給句子中的各種成分命名,就有了明確的語法體系。(所以漢語是有語法的因為我們太過熟練說話的時候根本就不用想的才會有這種錯覺╮(╯▽╰)╭

    學語言重點是應用,身處一個語言環境中,久而久之也就會說這門語言,個人感覺總結語法可以使人更容易地理解一門語言的使用方式。記錄語法相當於記錄了一門語言的框架。將語法記錄並傳承下去,也可以讓人更快速系統地學習這門語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 “ 陰陽師,你好”,這句話寫一篇言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