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政史傳奇
-
2 # 亦路514
我覺得這與音樂中的教父有很多類似的條件。
我認為能叫音樂教父的最基本一點就是具有開創性,所以只有倆人符合,一個是臺灣羅大佑,一個是大陸崔健。
像李宗盛可以寫透女人的心事,但他還屬於情歌類。像黃霑,中國風幾個不可逾越的高度,都是他寫得,笑傲江湖的主題曲很多人都聽過,可以算千古之絕唱,但他也不具有開創性。
再說聖人,也必須存在開創性,那麼只有從諸子百家來找了,而最具代表性的人,我覺得有三人,老子,孔子,孫子。
老子算是個神人,他提出了道的概念,對中國思想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孔子與孫子則是一個對立面,孔子儒家講正統,講秩序。而以孫子為代表的兵家與謀略家,講得是齷蹉的人性。
孫子兵法三韜五略三十六計,你以為儒家不用嗎?對敵人行,對自己人更行。只不過很少有人去說這個反面,但也是歷史中最真實的那部分。
-
3 # 臨文嗟悼
聖人的境界太高了,所謂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就這一點恐怕當今無人能做到,在孔子那個年代,孔子可是通才還做過官(請勿拿當今世界知識爆炸攻擊此言論)。再有就是後人常說的英雄傳事,聖人傳言,聖人思考的是究竟的道理,是對古往今來萬千民眾精神世界的終極關懷。聖人是在一個眾人無法企及的境界進行思考,然後傳言於世,這當然也是孔子被稱為素王的原因,也唯有此,方可萬古長存,教導後人,他希望以自己所得為後人做人做事立下標杆,讓華夏長生久盛(亦或是全人類),而今看來,他真的做到了。暫時就想到這麼多,鄙人淺見,看官笑看即可。
-
4 # 走之16
孔子是距今己兩千五佰多年的中國儒學創始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思想家。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人,但說其中有“七十二賢”則應當是事實。孔子的教育活動確實是很成功的。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並重、啟發式教育,等等。今天孔子教育方法在教育學上仍然是寶貴財富,所以孔孑被推崇為“萬世師表”。“大成至聖文宣王”高頭街。“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但孔子仕途未能成功,老子一生只是個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聖人哲學孔子的智慧。對華人的啟迪是不滅貢獻。
-
5 # 小橋流水811小橋流水
謝邀。什麼是聖人?聖人是指德達、才達的人,是"哲學王″的王中之王!只要稱"什麼″,就很可能是"什麼″,到底是不是,要看判斷能力。根據需要,今天你把儒學抬出來增一增,明天他又把儒學抬出來刪一刪,今天他踏歌而來,唱一唱,明天他又踏歌而去罵一罵,傻眼了不是?什麼時候覺得不傻眼了,就明白了,就知道了其中的是非曲直,就能判斷,誰是"什麼″,不是"什麼″…因本人信仰的單一性,不便於多說一些,如果有展開討論的必要,可以展開…
-
6 # 老張老黑
孔子被稱為聖人,是歷代統治階級追求自身利益的結果。他們假借孔子之名,歪曲孔子思想,曲解孔子話語,為了自身利益對孔子傷了天理喪了良心。他們的走狗是歷代所謂的大儒,大學者,大教授和那些自吹自擂的所謂大宗師。孔子自己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聖人,孔子本人對於聖人的定義是博施於眾的人。是對天下人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是有利於天下人的人。現在依然有很多受那些所謂大儒,大學者,大他媽的那些混蛋的流毒,汙衊,指責,甚至謾罵孔子的人。這些人聽不懂孔子的話不知道孔子的思想,孔子的道是什麼,他們也不知道孔子的話是站在人性的角度呼喊,招喚人性善的話語。他們強加給孔子的罪無非這麼幾條,一,孔子是忠君思想,是統治階級的幫兇,是為了做官出賣靈魂的人。哪麼請問,他忠於哪個君?君,邦國的國主,當時還有周。他如果去忠於周王不比忠於所謂的君們更有利嗎?他曾是魯國的大司寇,因為魯不能讓他實現自己濟天下的理想他離開了魯,他去過齊,齊給他季孟之間的高位卻不能讓他實現濟天下的理想他走了。他到過衛,衛給他的俸祿特高,不能讓他實現濟天下的理想,他也毫不留戀的離開。他是個為了做官出賣靈魂的人嗎?二,他愚弄人民。一個開歷史先河,開創私學,傳播知識的人是愚弄人民的人?一個讓人多學,多思,多察的人是愚弄人民的人?一個有教無類的人,一個誨人不倦的人是愚弄人民的人?孔子是偉大的人,在“天下者滔滔皆是”的時候,他以天下為己任去努力改變那種狀況,“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他為了天下人寧可犧牲自我,“有殺身己成仁”他不以己悲堅持濟天下“君子門固窮”他把濟天下作為自己一生的奮鬥目標“朝聞道,夕死可矣”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了天下人拋頭顱,灑熱血。他也必將繼續影響一代又一代人去做仁人志士。孔子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人們必將繼續以孔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我要說偉哉,孔子。大哉,孔子,聖人,孔子!
-
7 # 大白沙之父
真不想回答這問題,因為本人從未認為孔老二是一個聖人,他憑什麼成為聖人?憑他的等級觀念?憑他的五穀不分?憑他幾千年都不能讓中國成為世界強國?一個封建專制社會的走狗而已,他沒資格稱為聖人!
-
8 # 仁己及人
官方一點的說法,因為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以及後來延伸出來的忠孝廉恥謙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人格,在這種文化影響下,中華民族戰勝了出了無數忠臣良將明君,戰勝了無數困難,並且讓中華民族屹立至今。在今天我們都已孝順,仁愛為美德,這都是澤被萬世的
非官方說法:這是一種極為珍貴的良善文化,我之前說過,在歷史長河這麼長時間來看,能夠支撐一個族群生存的必須是良善文化,不善的文化無法支援族群度過低谷。打打殺殺文化不行,爾虞我詐文化也不行,這些文化都是削弱族群凝聚力的。所以中國以前哪怕被武力征服,也會用”仁義禮智信”以及根據這個而延伸出來的華章樂服,詩歌樂曲征服征服者。這就是良善文化的意義(有人說那中國古代亂世是為什麼,這是我之前說的中國古代是外儒內法,法家文化佔主導的時候就是亂的時候)
更大的說法,儒家其實是人乘,仁義禮智信對應投人的五條戒律,仁對應不殺生,義對應不偷盜,禮對應不邪淫,智對應不飲酒,信對應不妄語。所以儒家其實是人乘,儒釋道就是人乘天乘解脫乘
這種文化是能夠產生福報的,而一個地方興旺發達最根本就是福報,單拿孝來看,有一定閱歷的人都知道,不孝的人很難發財,孝順的人事業什麼容易發達,為何,因為孝順是有福報的。
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其他宗教的戒律總是喜歡包括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偷盜等等,看得出來投人就是這樣的要求,然後人做好了才是投天的要求。根源在於福報
-
9 # 刀鋒dy
我有一事不明,孔子後人被歷朝歷代尊稱為聖衍公 為了這個聖衍公 孔家人爭得你死我活 金國鐵騎兵臨城下之時 孔家人率先出城投降 蒙古滅宋時 又帶領孔家子孫參軍 助紂為虐 滿清入主中原 孔家又率先剃髮易服 就這樣的垃圾對得起一個聖字?
-
10 # 金木水火土154029481
孔子被尊為聖人首先是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之前中國是貴族教育,而他提倡的平民教育,有教無類。這種教育思想在古代直接解決了平民文盲的問題,至少與西方同時代相比,中國的識字率要高得多。這就是個了不起的壯舉。他提倡仁者愛人,克己復禮,天下為公,小康社會,等等思想理念在古代具有深遠影響,以及後世社會都有積極意義。中國古代不乏英明神武的統治者,如漢武帝,隨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等等,都積極的將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運用到治國安邦,強國富民的政治決策中,使我大中華強盛一時。儒教文明從此與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並稱為世界兩大文明。後來儒家思想又傳播到日本,南韓,新加坡,中國臺灣,香港等地,使這些國家和地區被稱為亞洲五小龍。中國曾因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喪權辱國,所以五四後,華人多辱罵孔聖人。這種現象造成了華人思想的混亂,一部分人追求共產主義,一部分人崇尚自由民主,結果兩派人水火不容,針鋒相對,幾十年的內戰就因此而生,這個就不多說了。隨著華人的日益覺醒,傳統思想和文化又被喚回來,人們又重新重視孔子思想。孔子學院現己遍佈全球,孔子和後世儒家提出的各種思想又煥發生機,如和諧社會,睦鄰友好,以和為貴等等,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之一。美國將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甚至美國最高法院的門楣上還雕刻有孔子雕像,以表示尊重和崇敬。只是還有無數華人還糊塗的謾罵孔子,把傳統的儒家思想和文化認為是垃圾,這簡直是數典忘祖,忘恩負義,自欺欺人,妄自菲薄,這是華人的悲哀!要不然,中國何至於過馬路連個摔倒的老太都不敢扶,道德的倫喪造成了思想的墮落和人格的猥瑣,這才是真正的不應該!
-
11 # 猛哥厲史
用事實說話,看聖人是個什麼貨色。
諸子百家,各有其道,不知道跑官要官的孔子聖在何處。
孔子活著的時候,只是個名人,死後卻被後世捧為聖人。捧得越高,摔得越狠。
每逢亂世需要改朝換代時,他就被踩在地上;到了王朝中期,他就被拿來愚民。
這就是孔子在歷史上的地位!至於貢獻麼,可以說沒有,甚至對發展起負作用。
孔子眼裡女人不算人,而且把人分為君子與小人。
可是女人不算人的話,孔儒學者是什麼畜牲生的?
好男人被定義為君子,君子當然是指國君的孩子;
君子的對立面是小人,其他人的孩子就都是小人?
這拍君主馬屁的手法,像給自己孩子取名鯉一樣!
儒家信徒們的父母是什麼呢?君子小人?人渣吧!
儒家的等級尊卑制,和印度的種姓制有什麼區別?
孔子辦學可不是為教書育人,他辦的是高階公務員輔導班,講解的是治國和做官的權謀!
好笑的是他自己的官也不大。他只是腐儒官迷奴才走狗的、而不是窮苦大眾的萬世師表。
儒家思想,對人性的摧殘,尤其對弱勢女性的迫害,和伊屎籃、ISIS等邪教的本質是相同的,在很多方面,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比如舔潮獨有的太監製度、裹小腳陋習……
子路曾在邵地做官。當時掌握魯國實權的季氏命令人們在五個月以內修築一條運河。而邵地正好被這條計劃中的運河穿過。
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有限,魯國的財政狀況也一般。要求百姓在五個月內修築一條運河,難度極大。為了激勵百姓,緩解財政壓力,子路自掏腰包,把自己的俸祿和家裡的糧食拿出來當作補貼。這事是子路為人厚道、豪放,善待百姓。可孔子聽到了這個訊息,馬上派子貢去,把子路做好給工人吃的飯倒掉,把鍋砸破。子路是個急脾氣,跑去跟老孔吵架。孔老二卻說,子路的做法侵犯了領導的權威。
與領導的權威相比,百姓的疾苦算什麼?孔子的仁從來不是對平民百姓的!
這樣的人如果能稱聖人,我就是活佛了。
-
12 # 擺渡天堂
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他十五歲就致於學,為什麼?生活環境所迫嘛, 為了改善生活環境而學嘛!19歲在季氏做"委吏"、"乘田",做得怎麼樣?孟子說:會計當、牛羊茁壯長。意思是盡到了自己的本職,做委吏料量平,出入賬都對得上。做乘田,牛羊都長得好。從這一點就看得出孔子是個務實的人。
三十歲創辦私學,教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既然敢創辦學校,教書育人,首先肯定六藝是精通的,要不然半吊子能教出來什麼!也不會有人來求學。那麼問題來了,一個務實、精通六藝的人,為什麼要選擇教學?而不是去社會上作為一番?
難道是社會環境沒有他的立錐之地嗎?可以說這樣的人放在二十一世紀那也是寶貴的人才啊,哪個公司不想要這樣的人呢?況且那個落後、人才稀缺的朝代。而真正的答案就是孔子自己說的:三十而立。我們一般人理解的"立"的主語是財富、社會地位,是成家立業。假若孔子的"立"也是這樣,那麼他應該在季氏家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才合乎邏輯。史書上也沒有孔子被趕出季府的記載,這說明孔子是主動辭職不幹的,選擇辦學、教學是主觀行為,而不是被環境逼迫的。學費是一束脩,就是一捆乾肉,收乾肉能發家致富嗎?顯然不能,孔子辦學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發財。
透過邏輯推理,再來看什麼是三十而立?"立"的不是成家立業,而是"志於學"。透過教學提問、思考、解答從而教學相長, 增長學問。是這樣嗎?子曰:"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是樂乎。"這是學習的快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也,不如丘之好學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向老子問學周禮、向師襄子學琴、向檀子請教、向漁夫請教……,都是"志於學"的表現。
孔子有教無類,為什麼?不同的社會地位、不同的人生經歷,有不同的問題和觀點嘛,有教無類可以讓他了解到更多知識嘛。可以說孔子都是從事實出發,在平常中探索、學習,瞭解世界、瞭解人類。以至後來子貢問: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孔子用一個字概括了一種人生,可以說這是龐大的閱歷後,高度的總結啊。
有了三十的"志於學",才會自然的生出"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四十不惑是在大量的學習、探索後得來的,不惑的意思與和尚得道差不多,意思是他把人類社會階級的形成、人類情緒行為習慣的形成,都論到了本末、根源上。簡單的說就是看透了人性,看透了社會運轉的根源。《大學》裡講,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不就是讓大家實事求是地去研究、探索事物,把本末、始終弄清楚,人就沒有惑。王陽明說:知道做不到,還是知的問題。意思是沒有把本末、始終弄清楚就會有惑,就會做不到,一個道理。這是孔子後來提出的重要思想"盡人事"。
什麼是五十而知天命呢?首先肯定不是到了五十就能知天命。"知天命"的基礎是"不惑"。孔子把人能做到的一面稱為"盡人事",極致的"盡人事"、論"本末"而求得事物的本相,事物本相又是指引人行為"盡人事"的明燈,他們相輔相成。而當這一切都極致以後,還不能得完美結果,那麼一定還有別的原因,這就是天命產生的原因。天命承擔了盡人事後而不得完美結果的責任,他是事物完滿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明白了這個道理,自然內心就能接受上天的各種安排。所以"盡人事、聽天命"二者組合在一起,就是人的宿命,就是天地人之道。也是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的基礎。下面來看一個重要的例子。
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意思是我們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為什麼被困在野外?我們是思想家、我們修道的目的是為了匡世濟民、伸張正義,按理說我們這樣的人應該人人都愛戴、處處都行得通才對嘛,為什麼現在搞得飯都沒有吃的、如此困頓呢?
子路答: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意思是:是不是我們還不夠仁呢?所以人們不信任我們,是不是我們還不夠智呢?所以別人不讓我們伸張。孔子反問:伯夷叔齊不夠仁嗎?可最後結局是餓死首陽山。王子比干不夠智嗎?卻被商紂王挖出心肝看看這聰明的人是不是心有七竅。
子貢答: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夫子的道太高、太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是否可以把標準降低一些呢?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好的農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好的工匠只追求工藝的精湛、而不是為了順應市場、討好消費者。君子修其道應嚴肅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不是想著如何取媚大眾然後獲得名聲和財富。因此,子貢你的志向不遠啊,你抱著這樣的想法走不遠啊!
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子的道太高、太大,所以世道容不下,雖然如此,夫子仍然推而行之,不容有什麼關係呢?不容才顯示出我們是君子。我們是思想家、我們是修道的,道沒修好是我們的恥辱。現在我們的道已經修好了,已經很完美了,卻不能被世道所容,那就不是我們的恥辱了,是有國者的恥辱,不容就不容吧,不容才顯示出我們是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顏回這小子說到我心坎上了。
孔子與弟子被困陳蔡,弟子飢腸轆轆、怨聲載道,孔子還在那裡懸歌鼓琴。要是我們平常人遭遇這樣的磨難,一定是痛苦不堪的,而孔子此時的淡定靠的是什麼?就是"盡人事以聽天命"。我是思想家,我是修道的,我的道已經修好了,卻不能被世道所容,那就不是我的問題了,那是天不讓我伸張。這裡有一重要的問題,孔子周遊列國求仕為什麼不被重用?這是很多人認為孔子跑官、要官,一生沒有什麼建樹而否定孔子、儒家,後面重點分析。
六十耳順,是在"盡人事以聽天命"的基礎上來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為什麼做,知道別人為什麼說,理解別人,堅持自己。用但丁的話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是一個人有了原則、有了價值觀、有了判斷力,不被世俗束縛、不人云亦云,反過來看我們普通人呢?思想行為如浮萍,無根……。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晚而好易,以至韋編三絕。易經講一陰一陽謂之道,講一個分幣的兩面,講完整的大象。他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基礎,下面來看個事例。
《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弱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魯國頒佈了一道法令,魯華人在其它諸侯國淪為奴隸的,若有人幫奴隸贖了身,這個費用可以在魯國國庫報銷。子貢贖了人,不去國庫報銷。孔子批評子貢:子貢你這樣做不對啊,你贖了人不去報銷,以後就不會有人去贖人了。你領了贖金,天經地義,不領贖金會導致更多的魯華人得不到救贖。子路救了溺水者,別人牽了頭牛來感謝他,子路收下了,孔子誇子路:你做得好啊,這樣以後勇於救人的人就更多啦!
照我們普通人的眼光,子貢很高尚,子路很平庸。可結果孔子批評子貢、表揚子路。為什麼?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活在得失價值系統下,以"得失"選擇、指導思想行為。假如哪一天其他人在國外遇到了魯國的奴隸,他就會想:假如我今天贖了人不去報銷,經濟上就會受損失。去報銷的話,和子貢就形成了對比,別人就會說子貢高尚,我跟子貢比就差遠了。贖了人不報銷經濟上受損失,報銷了名譽上受損失,因為"失"乾脆不做了,這就導致奴隸得不到救贖,所以孔子批評子貢。子路救了人,收了好處,以後其他人遇難,路過的人會因為"得"而勇於救人,所以孔子表揚子路。
我們平常人看到的是"得失",而孔子看到的是什麼?是奴隸、是遇難的人、是社會環境中的弱小。
綜上所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德、仁",是讓人變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君:古代譯為最高統治者,《儀禮·喪服》篇講:君,至尊也。曾參在《大學》裡把一個普通人到平天下的君子的進化過程和邏輯關係寫得很清楚了。簡單地說我們絕大多數人是活在得失價值系統下的,被孔子稱為"小人","小人"透過修身超越、突破"得失價值系統",也等於思想行為站在了"小人"之上,到達了食物鏈的頂端。
因為他已經看透了人性,看透了人類社會的本末,透過人效能知道一個人的優缺點,透過優缺點能知道人的行為習慣,透過行為習慣能知道做事的結果。簡單的說就是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幹什麼,他可以推演出來。這是君子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這也是孔子為什麼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因,首先他得有能力看到別人的弱點、缺陷,才有教的可能。
當一個人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常常會引發災難。像霸王項羽,因他而死的人以百萬計,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這是個極大的數字。又如諸葛亮、司馬懿對壘,故事的背後是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多少家破人亡的人間慘劇。而我們呢,日夜研究他們的三十六計、七十二般變化,背後的人間慘劇被所謂的"成功代價"一筆帶過。從人類的角度來說,這是靈魂缺失、喪失人性的行為。這是孔子反對戰爭的原因,他看到的不是一將功成的輝煌,而是萬骨枯的人間地獄。
子路問老師:聽到了一個道理,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踐?孔子說:那怎麼行,要先問過父親、兄長才行。冉求問:聽到了一個道理,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踐?孔子說:是的,聽到了就應立即實踐。他兩問問題的時候公西華都在旁邊,公西華就問老師:他兩問的問題一樣,為什麼老師給出的答案不一樣呢?孔子說:子路性格魯莽,所以讓他問父兄,以求減少行為過失。冉求優柔,做事不果斷,於是要打消他的疑慮,讓他放心去做。
孔子透過人性看到別人的弱點、缺陷,想辦法幫別人在行為上彌補缺陷,而不是掠奪、奴役。這是儒家"德、仁"由來的原因,是曾參"止於至善"的原因,是王陽明"致良知"的原因。當人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以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去愛人,才是治國平天下的君子。
再來看很多人認為儒家思想是為帝王服務,奴役老百姓當順民的工具。其實這個問題《大學》中的開篇便有了答案:"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君子的位置不在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之中,而是之上。我們來看孔子的行為是不是這樣?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子貢問老師:君子也有所憎惡嗎?孔子說:有,憎惡那些揭發、傳播別人隱私的人,思想境界低而妄議高境界的人,勇猛而不知敬,獨斷而道不通的人。
老子說:聰明深察好議人也。一個聰明、明察秋毫的人,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常常議論、傳播別人的隱私、弱點、過錯,就是揭短。因而種下惡的因,待東窗事發,通常是惡鬥一番,結果都是輸家,這種事在平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思想境界低的不能準確理解、認識高境界的思想言論,就侃侃而談,傳播以坐井觀天、盲人摸象而得出的結論,是對大眾直接的誤導,也是對高境界思想的褻瀆,是高境界思想傳播的阻礙。現代社會這類專家、學者大量真實的存在著。是德山和尚所說的:四種果位、三種賢能、從初發善心到十地修行的菩薩、羅漢們都是些為人看守墳墓的活鬼 。因為太多的人沒有看透本末的能力,盲目地信奉著低境界思想的大師們所曲解的教典,而不得正果。
勇猛而不知敬,勇猛等於非洲草源上的獅子,像楚霸王,所到之處生靈塗炭,坑殺普通百姓、降卒數量驚人,這種喪失人性的殘暴行為,居然被很多人奉為大英雄而敬佩不已。我只想說,被屠殺的人裡面沒有他們的祖先,要不然,他們也沒有崇拜的機會。
獨斷而道不通,這種自以為是掩耳盜鈴的把戲是大量真實存在的。像子路當法官,片言就可折獄,聽單方面的言辭就可以斷案。這是嚴重的違背事實、論道義、造成不公正,不僅給當事人造成巨大的傷害,同時還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時候一到,便結惡果。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冉求為季氏聚斂財產、盤剝百姓,孔子說:冉求從此不是我的學生,你們都向他進攻吧。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齊景公有四千匹馬,死之後,老百姓找不出他一點的好處來。
"衛寧公無道"、"苛政猛於虎也"、"《察微》"……。
從眾多記載來看,孔子為了誰在吶喊?孔子的學生有勇、有謀、有兵、有錢、有智,像子路就是個猛人,子貢富可敵國,史記有曰:子貢到其他國家,在朝堂上分庭抗禮,意思就是和國君地位平等,像顏回的智商超群,很多做官的就不提了,這裡有一個最現實的問題,像他擁有這麼多資源,為什麼不自立為王,要到處去求仕呢?說到底還是價值體系的問題,假若孔子的價值體系是優勝劣汰的話,以他的實力,統一六國如探囊取物,為什麼這麼說?這是思想高度所決定的,高階思想必定強於低階思想,就如人與牛羊的關係,低階思想所有的行為都在高階思想的內部活動,是包圍與被包圍的關係,現實的王國、霸權主義是優勝劣汰的價值體系所必然的產物,從現實講,他沒有成為國王,就證明他的價值體系不是優勝劣汰。從國王的角度講,他在自己的價值體系裡當了幾千年的國王還沒有下臺,當然他的王國依然是存在的,因為還沒有更高階的思想去顛覆他。所以當我們站在自己的價值體系內去評價另一個價值體系的行為,而且所評價的價值體系還實際高於自己的價值體系,連他的本來面目都沒有見到,又怎麼能夠明瞭自己的"見"和"知"呢?所以真正的《大學》、君子之道、內聖外王之學,先要搞清楚承載這個學的價值體系,沒有價值體系作基礎的學,永遠只能是門外漢,可嘆的是我們實際的社會狀況就是被這些門外漢的事蹟、著作所包圍著,無數的後來者貪求著、迷戀著、信奉著……。
再來看另一個問題:"存天理、滅人慾"。《大學》裡講,所謂修身在正其心,有所憤怒、有所恐懼、有所喜好、有所憂慮,心就不能端正,我第一次看到這裡的時候,也非常認同大神所解釋的:存天理、滅人慾,認為修身與和尚唸經、坐禪用意志和不見不聞滅掉心中的慾望一樣,是苦修,所謂吃不得苦中苦,就成不了人上人。只要腦子正常的都知道這些情緒是什麼樣子,其實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發現自己的理解大錯特錯,因為<心不正>裡面不包含愛和快樂,愛和快樂同樣是人慾,所以滅人慾的說法不攻自破。也是禪宗裡面有名的公案:磨磚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意思是人慾被滅了,還是人嗎?人都不是,那還能是佛?除人以外的生物,他們都沒有人慾,按滅人慾的說法,那豈不是雞、鴨、魚、牛羊都是佛,或都能成佛,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而信奉、追隨者無數!!滅人慾只能成為殭屍,成為德山和尚所說的為他人看守墳墓的活鬼。
《論語》上對於人性的描述只有一處: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性相同,行為、習慣卻不一樣!為什麼??就好比同樣是新電腦,怎麼用著用著就有了差別了呢?這就是作業系統的問題,人一生下來被迫安裝得失價值系統,因為社會環境決定了我們沒有選擇,在此根據這個系統推演一下驕傲、懶惰是如何產生的,其它行為以此類推。得失價值體系的本質是個競爭系統,木秀於林者享有大量物質資源,精神上自我肯定加上別人的讚美、羨慕,從而引發自信的膨脹,形成驕傲。競爭失敗者,畏避競爭、自我否定,喪失自信,從而失去做事的動力,形成懶惰。他們就如同一個圓的兩面,在運動變化著,“風必摧之,否極泰來”是最真實的現實寫照。世上沒有天生的懶人、失敗者,他們只是在得失價值體系下的必然產物,也沒有人喜歡懶人、失敗者,有的只是同情、可憐。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讓我們不要做個懶人、失敗者,幾乎沒有人告訴我們懶人、失敗是怎麼來的!有的也只是在得失價值體系下所謂的不努力!!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活在"得失系統"下,以得的多少而形成等級金字塔,社會階級,以得之喜、失之慮而產生相關的情緒,進而誘發人性惡,所以我們才有那麼多的憤怒、恐懼、喜好、憂慮,才有佛家修行離苦得樂的產生,才有孔子"不問收穫"的產生。
孔子說:好的農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好的工匠只追求自己的工藝精湛,而不是為了名聲取媚大眾獲得名聲和財富。看《大學》行事的方法,先知止、後定、後靜、後安、後慮、後得。首先要思考事物的本末,生的總要死去,生死便是本末,知道在哪裡結束,應對方法就不會偏離實際,這是如何去做的定,此時內心就是不惑的,是不會胡思亂想的,因而靜,安是安心做事、專心做事,事做完了立即回過頭來思考有沒有沒做到位的,查漏補缺,最後才是得,這是一環扣一環的邏輯關係,上一環做到完滿無惑,自然引發下一環,而不是邊做邊想。這裡有一個小細節,就是為什麼不是完事後有所得再有所慮呢?這就要用腦袋去思考,他深刻知道得失價值系統的漏洞,從而把得放在最後,從只問耕耘的價值體系出發,專心做完事然後就反思,對於事而言這裡就閉環了。這就是孔子高明的地方,沒有得的價值系統,就沒有得帶來的憂、惑、懼。這就是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的根本所在。
"不問收穫"在得失價值系統下理解為,看輕、看淡、甚至視而不見!那麼他就只能成為一個平常人,在得失系統下的底層人。一個下層中的下層人連臣子都稱不上,和君子就更沒有關係了!這是絕大多數人的認識、看法,這也反證了相同的價值體系下,相同的理解、相同的選擇,當然也是相同的誤會。不問收穫的真實意思是極致的收益最大化的代名詞,歷史上沒有哪個人是靠嘴成為君的,得失價值體系下自稱君子的那是無知跟他開的玩笑而不自知罷了。
君子是從得失價值系統而來的,立足於得失價值系統之外的,得失價值系統有他固有的缺陷,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天命。這個系統的缺陷就在"得失"上,因為"得失"而產生的社會階級、各種不良情緒、行為習慣是阻礙人行動的最大敵人。從人生成就出發,生命有限,想要成就越高,自然需要做的事就越多,而由得引發的各種毛病會嚴重影響前進的步伐甚至倒退,這是不問收穫價值體系產生的根本原因。在程式設計上忽略得,做事的過程中就不會受得的各種產物影響,因此而高效、實事求是。一件事按正常的邏輯去做了,得是自然而然的。我之前講了,這樣做的好處是,內心沒有任何壓力,心境空明,思維清晰,這樣行為就會少過失,即使有損失也是最小的。這就是收益最大化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說儒家"有道則現、無道則隱",認為儒家只重理論、消積避世,是這樣嗎?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一般人就解釋成了君子危邦不去,亂邦也不去,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沒有道就隱居起來。乍一看真是那麼回事,於是就被斷章取義了。
一個把人類社會研究到不惑的人,還知天命的人,提出"盡人事以聽天命"的"天地人"之道的人,他會因為邦危、邦亂而不去嗎?這不是和君子"治國、平天下"自相矛盾嗎?難道真是他自己打自己耳光!一個55歲開始周遊列國十四年的人,是避世的人嗎?有人說是為了跑官、要官,說這話的人麻煩自己去查一下,孔子在魯國執政的效果怎麼樣?孔子為什麼出走魯國,周遊列國?本末都沒搞清楚就自以為是地發現了大問題!真是可嘆、可恨。
從孔子的思想高度來看這句話:"篤信好學,守死善道"。這句是君子志於學、止於至善的"天地人"之道的描述,是君子學道、行道的準則,是"天地人"之道的本體。"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這裡的主語不是"君子",而是上一句的"天地人"之道。危邦之所以危是不入道,亂邦之所以亂也是不入道。"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這句話思想高度不夠是理解不到的,意思是天下有容納"天地人"之道的地方,我們就去實現"道",而沒有"天地人"之道生根發芽的土壤那就接受天命,把思想寫在書本上。孔子周遊列國14年,他不就是一直在尋找可以容納"天地人"之道的地方嗎?最後被困陳蔡命懸一線,與弟子的問答上不就說得明明白白的嗎?結論是有國者之醜也。"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這兩句話可謂把上下幾千的歷史說了個透,國家用"天地人"之道奴役百姓,國家一定是貧且賤,歷史上那些被腐儒治理的國家是不是這樣?國家用"得失"之道奴役百姓,國家一定是殘暴血腥的。是不是這樣?秦統一六國,把殘暴二字發揮到了極致,楚霸王屠城、坑殺降卒,為什麼?因為殘暴帶來的恨嘛。
國家用什麼道治理百姓造成富貴、貧賤的結果,這裡說一下其中的邏輯關係。國家用"天地人"之道奴役百姓,等於用"德、仁"把人變成老好人型別的順民,老好人把精力花在了忠厚老實上,安分守己,導致創新思維、創造能力缺失,人生就不會有什麼作為。這樣國就會貧,被列強欺負而賤。以"得失"奴役百姓,等於把百姓放入一個競爭系統,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這樣會形成你追我趕的社會風氣,人的創造力、創新思維被"慾望"推動,人做事、生產積極,利於社會發展,這樣國就會富強。國強了就會對外掠奪、導致戰爭,其根源就是為了"得"。
在孔子看來這兩種都是無道的表現,他提倡什麼呢?先富之、再教之,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齊國是"得失"系統的代表,魯國是"不問收穫"的代表,齊國強盛了再實行魯模式的"德、仁",而不是對外掠奪、擴張,那麼就至於道了。
綜上所述,把孔子成為聖人的本末搞清楚了,才能正確理解孔子的思想及言論。需要深入、細緻地研究才能發現他的偉大。那些四五豎子、六六小兒以坐井觀天、盲人摸像得出的結論,是反孔、反儒的根本原因。王陽明說,知道做不到,還是知的問題,沒有把本末搞清楚,所以這些人的行為只能叫"無知"。
-
13 # 有趣的小D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克己復禮、仁者愛人~等,孔子的主張給後世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目前世界各地都建有孔子學院。
所以我們尊稱孔子為“聖人”,一點錯也沒有。
孔子給後世留下了許多小故事,從這些小故事中我們可以領悟到許多大道理:
一、 兩小兒辯日孔子向東遊學,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什麼,就上前詢問緣故。一個小孩說:我覺得太陽在剛升起來的時候離我們最近,在中午的時候最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我們遠,在中午的時候離我們近。
第一個小孩說:太陽在剛出來的時候大得像車蓋一樣,到了中午就像個盤子一樣大,這不就是遠得小而近得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清涼,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進熱湯一樣熱,這不就是靠得近熱靠得遠涼嗎?
孔子沒有辦法判斷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博學的?
二、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們被困,七天沒有吃過米飯了,這天中午,顏回好不容易討來一些稻米,趕緊拿去煮飯,在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首先往鍋裡抓了一口飯吃。
孔子假裝沒看見,再等了會,飯熟了,顏回來請他吃飯時,他就說:我剛才夢見了孟李祖先,他告訴我,我自己先吃了乾淨的飯,然後再給他們吃。顏回趕緊解釋:剛才我看見煤灰掉到飯上面了,所以才把髒了的飯吃了。
孔子有感:我們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可是眼睛有時候也不可信吶。你們要記住,要了解一個人真的不容易啊。
-
14 # 有得觀史
要知道為什麼孔子被稱為聖人,先得弄清楚什麼是聖人。有四句話說得好,德才兼備是聖人,無才有德是賢人, 有才無德是小人,才德俱失是庸人。孔子德才兼備算得上聖人。
不過德才兼備的人多了,聖人卻少之又少,要成為聖人還要具備一定的條件。
第一要開一代先河。我們平常說的聖人如酒聖杜康,茶聖陸羽都是開一代先河之人。孔子也一樣,他在教育領域開了一代先河,並創立了儒家思想。第二他的創造要流傳久遠。酒和茶我們現在都還在喝。孔子的儒家思想到現在還有強大的市場。而且,酒和茶我們還將喝下去,儒家的思想似乎還有發揚光大的趨勢。
德才兼備是聖人,聖人要滿足聖人的條件,滿足不了聖人條件的只能算是君子了。
-
15 # 寅午12795
孔子本不是聖人,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只因其學說符合統治者的需要,才逐步從“候”到“聖”。歷史一直在發展,百姓從愚昧到文明,產生了各種學說,可惜黃老要無為,統治階層不肯放棄權利;墨家要兼愛,統治階層要吸血百姓;法家要嚴法,統治階層要特權……只有儒學最適合。時間一長,統治者發現儒家一些觀點不利,於是御用文人不斷曲解孔子原意,使之利於統治者;同時將孔子封神聖、神化,在百姓心中造成“孔子說的都是對的”這一觀點。最終,誰敢對統治者提出質疑,統治者就會使用被修改過的儒學,將質疑者淹死在輿論裡。所以我個人認為,孔子只是儒家的聖人,而不是中華文化的聖人。
-
16 # 學歷史可以明路
孔子之所稱為聖人,是因為他的理論是最好的,孔子的父子相隱是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司法基礎,所以美國稱孔子為最偉大的立法者之一。孔子的仁愛更符合人性,孔子的有教無類功勞太大,孔子的學生儒家使中國穩坐東亞領袖兩千年,孔子做為聖人為當之無愧的
-
17 # 多彩鉛筆rR
孔子其實在先秦時期他的學說,可以說是多餘的,孔子學說一直不受列國待見,當時諸子百家裡地位最低的【農家】、【墨家】都比【儒家】地位高。 (一) 戰國時期【農學】、【墨家】欺負過【儒家】, 秦始皇喜愛【法家】因方士坑騙始皇而焚書坑儒。 都因為【農學】、【墨家】著書立作。有功於國家,而從未被害。
(二) 漢代儒生賈誼獻《天人感應篇》給漢武帝。為漢朝帶來一個正統統一思想文化建設,漢武帝獨尊儒術,而罷諸子百家。【農學】 、【墨家】因得罪【儒家】而獲罪,不得在朝為官。儒家之氣量可見一班! 《儒家為什麼受到禮遇了,衍聖公之位,封賜:至聖先師文宣王,皆是出自賈誼之手。跟孔子沒半毛錢關係。漢武帝因先祖劉邦身份不高,得位不正。而尊儒的原因》 先秦時期的王侯貴胄 是生出來的,天生高人一等。夏商周秦的王室全是軒轅皇帝的血脈。華夏大陸是軒轅皇帝的私人物品,是整個華夏族發自內心的共識。可自從身帶軒轅皇帝血脈的秦始皇橫掃六合,六國之君人頭落地。到秦未起義,經過楚漢戰爭,軒轅皇帝的血脈死光了。劉邦以布衣之身建立漢朝,在當時人眼中“非軒轅皇帝血脈”做皇帝便是得位不正。漢武帝為統治需要而尊儒罷百家。確立君權神授的學說。擺脫“非軒轅皇帝血脈”的背景。 孔子在漢隋唐其實地位一直不高,直到北宋建立後,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朝代建立。宋因統治需要後,才加封聖人。宋以後都因得位不正,或者統治力低,才一步步加封。比皇帝還吊
-
18 # 空翔3
因為祖爺爺在祖爺爺輩所說的話不受人待見,所以在他那個年代,並不受人尊重,但是,在他兒孫後代人的社會中,經過反覆實踐驗證,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他的言論放之四海而皆準,所以後人尊崇他為聖人!
-
19 # 龔先宇
首先;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禮"他提倡"為政以德"教育百姓以"禮"治國,他創辦了私學,主張"以教無類"就是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貧富貴賤,是人人的能接受教育,後來,他所創始的儒家學派,及儒家思想收到統治者的重視,對後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許多理論,被世人所熟知,他的思想被人所重視,像孔子這類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所以被稱為聖人。
-
20 # 漁歌子說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
他興辦私學,突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物件的範圍,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地位是隨著時間一步一步提高的。首先是孔子門人及其後學者均推尊孔子。門人中以子貢為代表,他對孔子讚美備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擬為高天、日月、木鐸,凡人是永遠不可企及的,認為孔子是天生的聖人。
孟子認為孔子所行的“聖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會的至高準則。
然而當時民間一般看法認為孔子是博學成名的大學者。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從此居於統治地位,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孔子的也就隨之水漲船高。
西漢中期,天災頻發,社會動亂。儒者梅福認為,這是由於未能妥善安排對於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發怒。國家政權接受了梅福的提議,封孔子為商湯的後代,接續先王的祭祀。
到東漢,國家才正式把孔子作為國家的 公神,其地位和 社稷神同等。
唐代,命令每個縣都要建廟祭祀孔子。每年春秋兩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兩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 學官主持,後來改由地方官主持。
唐代以後,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對孔子的封號也不斷增加。
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 大祀”。
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回覆列表
論題涉及宏大,個人之言,不喜勿噴!
古往今來,生民無數,但能稱為聖人的人鱗毛鳳角,屈指可數,能被公認的大概有中國的孔孟,外國的耶穌以及穆罕默德等,這些人都是聖人。
聖人有何標準以及聖人和英雄有什麼不同呢?筆者認為聖人的標準和宋代大儒張載所主張的一樣,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人才能成為聖人,張載所言正是儒家學者的共同目標,他們的求聖之路,沒有終點,只有滋滋不倦的勇往直前,因此中國古代殉身儒道的仕子不可計數。
按照張載這個標準,要想成為聖人,必須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大事上取得極高的成就,這樣的人才能稱為聖人,而在古代中那些叱詫風雲的大英雄之所以不能稱為聖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他們都是在立不世之功,而且其功的影響主要侷限於當時,對後世影響較少,算不上為萬世開太平。
在開篇所舉例的聖人中,他們不是建立了某個具體的功勳,而是他們建立了一套價值體系,教會了老百姓懂得了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該堅守什麼該捨棄,這種價值體系就是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在現代,我們共同稱之為精神文化,它不具象,但它存在所有人心中。
耶穌創立了基督教,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孔子創立了儒教,這三教共同指向的目標都是教人求仁取善,並各自創制出一整套的價值標準,正是這套標準,讓人的心有了依據,從此擺脫了自私自利本能的愚昧,從而使整個人類的進入了更高階的生存狀態——文明。
在沒有文明之前,世界是什麼樣的狀態,無從知曉,因為其無法意識到自身的存在,那種存在只是本能的存在,這種本能的存在只會導致出現霍布斯所說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狀態”就像恐龍世界相互廝殺一樣,世界只存在本能,廝殺和強權。
有言,天不生仲尼(孔子),萬古如長夜,正是因為有聖人,他們能超越人的本能侷限,從而引申出高於動物性的價值——美德,蘇格拉底說美德即是知識,因為美德是人類辯證思考天地人相互關係的思想結晶。
當世界有了一套可以用來辨別是非的價值標準後,天地就有心了,億兆生民就可以依照這套標準進而彼此之間和平相處下去(儘管戰爭沒有被消滅,但縱觀人類歷史,和平才是主流)這就是聖人們建立的萬世太平之功!
聖人幾乎是超脫現實的,所謂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立足之高,絕大部分人是無法企及的,人們只能以聖人為師,在求聖的路上成為君子。
世間能不能再出聖人,無人可知,那是老天爺的事情,但成為君子還是你我可以追求的,成為一個仁義禮智信忠勇全面發展的人既是傳統文化的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世間可能再無聖人,但聖人永遠活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