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少衛真
-
2 # 伍鋅
你的問題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理論聯絡實際”。要做到“理論聯絡實際”,至少分為兩步:
第一,用不斷舉例項的方法,讀透書中知識天才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說他有一套方法,當他遇到新知識想要搞明白時,他就會用這套方法,而且很好使:不斷的舉例項。
比如,遇到一個數學定理,當他看到這個定理的各項條件,他便會構想符合這些條件的情況。
以數學上的“集”概念為例,說到 “集”時,他便想到一個球,兩個不相容的集便是兩個球。然後視情況而定,球可能具有不同的顏色、長出頭髮或發生其他千奇百怪的狀況。
你可能會說,書上也有例子。但那是別人的例子,是別人對理論的解釋,並不代表你也可以用同樣的理論來解釋現象。
舉例項的過程正是鍛鍊你將抽象知識與實際結合的過程,不能忽略。
所以,在讀書的時候,一旦發現有價值的理論,總要是問自己:
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哪些現象?第二,思考知識的多種用法讀書時,考慮“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哪些現象?”,是為了讀透知識,在知識讀透之後,下一步就是運用了。這個時候就要問:
這個知識可以用在哪些方面?比如一本心理學的書籍中提到這樣一句話:“人的大腦喜歡視覺化”。就這樣的一句話,你可以讀很久。你要考慮,這個知識點可以用在哪裡?
如果用在說話上,比如求婚的時候,一般人是說“我想永遠和你在一起,嫁給我吧”。
如果運用視覺化,就是製造一個情景畫面,可以怎樣表達呢?
可以這樣說:“我希望無論是現在、一年後、十年後、五十年後,和我牽著手漫步在海邊看日落的人,始終是你。”
對比一下,後者更能打動人,更富有情感吧。
這樣,這個知識就是切實的運用到了實際中了。
-
3 # 薛定諤的圓盒子
我認為,“把書讀完”和“成為自己的能力”之間,隔的是思考和實踐,但這恰恰是很多人所忽視的部分。我很不喜歡這句話——“讀完了的書即使記不住,但終究會像你吃過的飯一樣,融入你的血液”。這簡直就是毒雞湯嘛,你連記都沒記住,還妄想書能融入你的血液?
真正的融入血液,是你讀完了一本書,然後帶著你在這本書裡學到的知識去更好地生活。
我覺得,要把一本書的知識轉化成能力,需要做三步:
第一步,透過思考,真正把書讀懂。很多人讀書,就只是把書裡的字用眼睛“過”一遍,而沒有領會“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為什麼要這樣寫”“作者希望傳遞出怎樣的價值觀”這些最基礎的問題。叔本華說,光是不停讀書,過後卻不深入思考的話,絕大部分知識都會流失,不會在精神中紮根。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可以聯絡作者的生平、經歷來分析書中內容的深意,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尋找與作者的共鳴,還可以從書中尋找困惑自己已久的問題的答案。總之,只有思考了,你才能真正“讀懂”一本書。
第二部,透過輸出,將書中的內容內化。最近讀書社群非常地火爆,很多人也發現,參加社群讀書的效果比自己一個人埋頭讀要好得多。這是什麼原因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讀書社群會鼓勵你“輸出”。你每讀完一部分內容,都需要“寫感想”來打卡,這個“寫感想”的過程,就是“輸出”。當你用“輸出”來倒逼“輸入”的時候,你“輸入”的效果就會好很多。除了讀書社群,我們還可以透過寫書評、給他人講述等方式來進行“輸出”,找到你適合的“輸出”方式,堅持下去,你一定能夠從中獲益。我本人使用最多的方式就是寫書評,因為寫書評所需要的條件很少,有書有電腦就可以寫,時間也很自由。而且你寫一篇書評,可以分享給非常多地人,效率也很高。另外,寫書評還給我帶來了出版社編輯約稿的機會、還算可以的稿費,以及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第三部分,實踐,實踐,實踐。有一段時間,我寫完書評,就覺得一本書讀完了,然後就開始沾沾自喜地欣賞書評帶來的點贊和回覆,結果一段時間下來,雖然書讀了不少,文章也寫了許多,自身有益的改變卻不大。直到我讀到《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看到裡面講到的“讀書檔案”的時候,才恍然大悟。《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的“讀書檔案”包括這四個部分:1.閱讀這本書的目的?2.閱讀後的收穫、感受?3.閱讀此書後,會採取哪些行動?4.3個月後會做什麼,有什麼樣的改變?其中第三和第四部分,正是我閱讀過程中缺少的環節——實踐。從那之後,我每閱讀一本書,都會寫下上面的 “讀書檔案”,並且有意識地把在書中學到的東西,應用到我的實際生活中。我開始切實地感受到讀書帶給我的改變。
-
4 # 造價女俠
1.知乎大神采銅在《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說提到這樣一個現象:許多人養成了一種囤積癖,在網上下載很多東西,書、軟體、電影,積累了很多G,但下完後又放在那裡,懶得再去看。還有一些看起來很好學的人,像兢兢業業的蜜蜂,在網上看到好文章就一篇篇收藏起來,或者複製到印象筆記等筆記軟體裡,他說這種資料的蒐集固然好,可惜經常只是存而不閱,不過是做了知識的搬運工。還有一類像我這樣的人雖然很喜歡閱讀,但是看得不夠精細,什麼東西都是粗粗一覽,走馬觀花。比如上半年我盲目追求看書的數量,而不注重看書的質量,看到編輯有新書約,就不假思索發去了地址。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無疑需要我們看書的時候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有人可能會覺得這種看書的方式在網際網路時代有些過時,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讀書也沒有什麼意義。但正如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齋藤孝在《深閱讀.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一書中所說:如果因為覺得麻煩而不加重視,自己得到的知識就會極其有限,精神也很淺薄、脆弱,最終難免吃大虧。
從這個意義來講,我們也許正生活在一個“資訊匱乏“而非“資訊過剩””的世界裡。齋藤孝認為讀書的根本在於:深化思想,昇華精神。他認為對於不同的人,不同的書,讀書的意義均不相同,他認為讀書有三個意義。
1.是以獲得資訊為目的的讀書。
因工作所需以及考試等原因看的書就是這種意義。
2.為了愉快且有意義地度過獨處的時間,因而促使大腦充分發揮想象力的讀書。
3.是為了鍛鍊自己、豐富精神而讀書。
這三種讀書意義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尤其是第二種和第三種,很多時候我們讀書時這第二種和第三種是同時進行的。既然如此,在這個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如何做才能收穫更多知識,讓知識化為自身血肉,為我們所用呢,
同時達到這三個目的呢?齋藤孝提倡深入的閱讀,在《深閱讀.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一書中他寫了很多幹貨,我將其總結為以下幾點。
1.邊讀邊思考
如果我們讀書的時候帶著問題去閱讀,那麼我們讀書的時候注意力就會相對集中一些,而且因為帶著目的性,讀書的時候也更有針對性。同時邊讀邊思考能提高興趣和關注的持久力,從而更容易吸收書中的內容。
2.由淺入深
吃透難懂圖書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說:讀古典名著,或者是一些比較難懂的專業書,可以先撿軟肋入手。所謂軟肋,就是一些入門書或解說版還有各類書籍的圖解版和漫畫版、精編版、講演錄、對談。當然前提是你讀原版困難的前提下,如果你能讀懂還是建議讀原版。齋藤孝在《深閱讀》說:當舒適成為理所當然,不舒適的狀態就會變得難以忍受。齋藤孝也認為對於一些難讀的古典著作可以先讀解說版,比如中國古代的文言文,我們可以先讀白化文掌握其精髓,等到閱讀能力達到了再去讀原版。
3、家中遍佈書籍
讀書不再難我想很多人喜歡屯書,然後把書放在高大上的書架上束之高閣,結果就會擱置很久不再看。我以前因為不想讓別人知道我看書,就喜歡把書藏得很隱秘的地方,結果有時候想看書的時候,自己找起來也費勁。齋藤孝建議我們應該創造讀書環境,這個環境具體怎麼創造呢。齋藤孝說讓家中遍佈書籍,哪裡都有書,這樣就算創造讀書環境,想想如果你隨手都能拿起一本書,還能不想讀書嗎?奧野宣之也在書中提到把把名著經典放在你伸手可及的地方,出門的時候也儘量隨身帶著,先在潛意識裡習慣這本書,這樣等你你無聊的時候就會閱讀了。
4、“輸出”使書成為自身血肉
齋藤孝說:“是否能把書的內容向別人說清楚”,是衡量你是否有所吸收一本書的標準之一。而如何達到這個標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輸出。輸出有很多種方式,寫讀書筆記,寫書評,參加讀書會領讀和分享在我看來都算。讀書筆記是最簡單的輸出方式,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介紹過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就是前面先摘抄書中的精彩內容,後面寫上自己的感受。並且分別用不同的符號區分。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喜歡手寫讀書筆記,這種方法也確實很費力還不方便儲存,但是現在有很多讀書軟體和網路平臺,比如微信讀書就可以邊讀書邊劃線還可以直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想法。當你寫完讀書筆記,還可以和別的讀者互動,相當方便。
書中還提到多參加讀書會受益也比較多,比如我曾經參加挖財社群讀書版塊的約讀活動,雖然不是線下活動,但是每一期也有領讀給我們做分享,也要求組員在規定時間寫7篇讀書筆記,還要求互相點評,這樣不僅保證了輸出,還能互相學習,而且寫的好的還有獎品拿。同時這種模式,也不容易懈怠。更讓我佩服的是齋藤孝在書中提到的77本書單,很多書籍在書中多次提到,而且配的還有相應的評論。我想如果他平時看書的時候沒有做到深閱讀,又怎能達到這等高度呢。
回覆列表
過於的強調目的大概適得其反,還是帶著好奇,帶著思考去讀書,才能獲得讀書本來就該給你的啟發和更積極的思考和由此產生的實證需要,從而才能對你的真實能力,做以讓你心悅誠服的評判,能力一定是建立在自知和他知上,現有自信,後有能力的體現,一切又在讀書之外。一切也只能是無心插柳的結果。書中自由黃金屋,只是誘導你讀書而已,目的還是希望你別把這話當真了,也就是讀書的返璞歸真的境界,這個層面了,能力就在其中了,如信手粘來一般。起碼個人是這樣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