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鮑爾吉.原野
-
2 # 煙槍花
“閱讀文學作品可以讓人根據這部作品的內容、思想,加之自己的觀點構建出在自己大腦中的想法以及無限遐想的空間,而影視作品則將文學作品透過大熒幕立體化的展現在觀眾的眼前”。文學作品透過影視化表現自然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部作品以及增加其受眾面,但是這種方式也讓文學作品具體化了,具體化就會讓人按照其影視作品的製作者、拍攝者的想法去理解。
比如說以往武俠小說中的“血滴子”,雖然小說中有描寫它的模樣,但畢竟在生活中人們是沒有見過它的。所以每個人心中的“血滴子”也會有所不同,但影視化就將“血滴子”實質化了,那之後人們心中的“血滴子”就有了一個模板,從而變得一樣了。而這也就產生了一個矛盾,這也是現在很多IP電影受到吐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受制作人的能力、資金、技術等等方面的影響,許多優秀的作品被拍糊了,許多讀者原來心中的想法、世界觀被毀了。所以現在有很多喜歡一部作品的讀者甚至不希望這部作品影視化。但這種情況也有好的時候,就是影視作品將文學作品實質化的結果十分優質,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歡,這種情況下對文藝作品對影視作品以及觀眾市場都是有積極作用的。
所以我認為影視化對文學作品的影響很大程度取決於影視作品的質量,畢竟有的影視作品出來甚至可以超越發展原來的文學作品,這也是一種進步。
影視化是不是文學作品走向大眾的最佳途徑呢?我想文學作品傳播的途徑這麼多樣化,誰也不能說什麼才是最佳吧。
-
3 # 冰翼天翔
在當今社會,人們的內心其實愈來愈空虛,越來越低沉。沒有生命力,但是極大的生活壓力使人們沒有時間也沒有心力去探究自己的內心世界,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人們閱讀量的減少,尤其是文學鉅著的閱讀。人們為了滿足內心需求就去追求視覺衝擊。所以電影在整體社會的引導下就更加趨向於視覺效果從而忽視內涵。這就會出現商業片和文藝片兩種大的影片種類 由於目的不同 ,產生的分歧也會特別大。有些人想要追求一種盈利和內涵的平衡進行嘗試,但是這是實踐的問題,一種創新所以可能會與書中的內涵發生差距 這也是作者和影視方發生衝突的根本。個人認為影視作品是對文學作品的一種宣傳但絕對不是主流。影視方在對作品改編時儘量保持原著內涵。儘可能讓作者自己當編劇。自己參與到影視作品拍攝中。再運用影視方和導演的硬體設施和技巧。在視覺和內涵都滿足觀眾
-
4 # 9號是一個神奇的人
文學還是需要人慢慢去研讀,想象和感悟。而如今很多人不愛看書,文學作品逐步小眾,但是為了推崇,我覺得影視作品是其中一個方法,但不是最適合的。
-
5 # 影像照進現實
我曾在一個大學的班上問120名大學生,看過電視劇《西遊記》(央視版)的請舉手,結果全部舉手。這個重播率很高,能讓孩子們從小看到大。我又問看過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的請舉手,結果只有14個人,其中6個人還沒有讀完。看過電視劇,瞭解的只是一部分劇情,其它劇情不清楚;看過電視劇,瞭解的只是影視形象,文學形象的認識和感受並不夠;看過電視劇,瞭解的只是部分對白語言;很多文學性的語言都沒有接受和習得。
影視化絕對不是文學作品走向大眾的最佳途徑。影視藝術是綜合藝術,文學藝術是語言藝術,兩者有交集但絕不能被包含。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是用語言文字塑造的,影視中藝術形象是用聲畫手段塑造的,這種鮮明的異質特徵,使得文學和影視各有自己的表達特色。
影視化是文學傳播的一種渠道,但是,如果過度依靠影視化來傳播媒介,文學的藝術功能會逐漸退化。
《白鹿原》《我不是潘金蓮》《一句抵一萬句》都是因電影電視而廣為人知,影視化是不是文學作品走向大眾的最佳途徑?近年來,履見作家因作品改編與影視方的衝突,文學作品改編應怎樣把握合適的改編尺度?
回覆列表
動物學有一個區分——嗅覺動物,如狗。視覺動物,如鳥。還有聽覺動物,超聲動物等等。你獲取外界資訊所依賴的主要器官決定你是哪一類動物。
人顯然是視覺動物,這奠定了影視時裝新媒體業的生存與發展。看與看到是人類的主要需求。各種動物造不出來的影視,是人類的頭號福利。
但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能夠改編成影視,越是經典越不容易改編成功,螢幕上展示不了所有文學的精華。
問題是,中國影視第一很少改編名著,第二改完不如原著。這裡面有各種因素制約,資本和鮮肉甚至院線是決定因素。
人總要省出一部分目光讀名著,這是源頭。源頭的水和瓶裝水區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