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烽火野史
-
2 # az2777
雖然兒子傻,但孫子聰明啊,加上老婆吹一下枕邊風,想著安排好顧命大臣,過度一下,應該不會太壞,誰知道兒子老婆把孫子給殺了,棋差一著。
-
3 # 人文悟宇
司馬炎立白痴兒子司馬衷為太子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立長不立賢。一方面這也是古代立儲的方法之一,而且是第一選擇。另一方面,武帝還有個心理陰影,那就是在他被立為王儲的時候,頗有一番周折。他有個親弟弟司馬攸,能力比他強。司馬昭一度想立司馬攸為接班人,後來在許多大臣比如賈充的建議下,司馬昭才放棄了這個想法。你想,這段波折一定會在司馬炎心裡流行深刻印記。立長不立賢也在一定程度上旁證了當時司馬炎的得位是正的。
二:司馬炎這個人還是忠厚的,很聽老婆。他的皇后楊豔也是白痴兒子的媽,當然希望兒子能繼位,就整天在司馬炎面前嘮叨要讓司馬衷做太子。司馬炎焉能不聽。你想楊豔死之前還把堂妹介紹給他做皇后,他也答應了,可見楊豔是很有影響力的。
三:白痴司馬衷有個兒子叫司馬遹(yu),從小聰慧。有次宮內失火,司馬炎登樓察看。司馬遹居然把他拉到暗處,說:“不應把臉露在亮處,以防不測。”因此司馬炎覺得這孩子將來必成大器。如果將來要讓這個小孩成為君主,那麼當然得先立他的爸爸白痴司馬衷囉!
四:這應是傳說,說司馬遹其實不是司馬衷的兒子,而是司馬炎和才人謝氏所生。這樣一來,他想讓司馬遹隔代繼位也是合情合理了!
當然,這個司馬遹實際是個不成大器的人,後來在宮裡還擺攤賣肉賣酒,經營雜貨賺錢。
基本上就是這些原因了!
-
4 # lilili12121202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人做事一般都有動機,其中一個很大的動機就是:老子就想這麼做。
一般人也會看情形適當地任性一下,你不讓我這麼幹,我偏這麼幹。而當了皇帝的晉武帝也是個人,他也有一般人會有的想法。
當自己的長子有智力障礙,底下的文官們明著不會說什麼,但種種表現肯定預設皇帝會立其他人為太子,當然不排除有些二楞子會有話直說。晉武帝眼看著這些每天朝自己下跪的人似乎認為自己立不立長子為太子這件事似乎不由分說,就氣不打一處來。老子都當了皇上了,想幹嘛就幹嘛,立太子這頭等大事,更是自己說了算,你們算什麼東西,老子就立這傻子為太子了,我看看誰敢唧唧歪歪的我就收拾誰。
當然歷史無法還原,這個只是一個合理的猜測。
-
5 # 酉陽749
晉武帝司馬炎的繼位者晉惠帝司馬衷,少不更事,昏聵無能。時,天下饑荒,百姓餓死無算。晉惠帝大惑不解:(百姓)何不食肉糜?晉武帝也知道,司馬衷並非最佳不二人選。他之所以立司馬衷為太子。1,司馬衷的生母楊皇后,堅決反對更替太子,司馬炎對她一向言聽計從,絕不說不。2,更替太子會動了一大批朝中既得利益者的蛋糕,牽扯麵過大。3,司馬衷只是一個過渡,孫子還是大有可為的。然而人算不知天算,天年不假,司馬炎過早地去世了。如若泉下有知,他定會為當初的選擇而悔恨不已的。惠帝無能,大權旁落,晉朝內訌,八王作亂,持續16年之久,國家元氣大傷。五胡亂華發生,全華人口損失上千萬。
-
6 # 伊耆角木
要說司馬衷能力差,毫無疑問;但要說他是白痴,絕對是假的。司馬衷只是因為從小久居深宮,對外面的世界缺乏一些常識,並不說明他的心智有問題。相反,在很多問題上,司馬衷表現得並不差,有一些史料可以證明這一點。
我們認為司馬衷是“白痴皇帝”,主要就是源於那句著名的“何不食肉糜”。《資治通鑑》記載,惠帝司馬衷元康九年,時天下荒饉,百姓餓死,帝聞之,曰:“何不食肉糜?”說的是百姓沒飯吃,多有餓死,結果司馬衷居然說,為什麼不吃肉糜(並不是現在的肉糜,而是指加了肉的粥)呢?這固然是司馬衷不識百姓疾苦。但是,這說明他是白痴嗎?並不是,說明的是他缺乏一些常識。因為宮中,大魚大肉,都是華麗鮮美的菜餚。對他來說,粥里加一點肉,已經算是非常差的飲食了,相反,一般的粟米,司馬衷都沒見過,誤以為是極美味才被百姓追逐食用。卻不知道對百姓來說,連粗糠都沒了,談什麼肉粥。
這個問題司馬衷確實毫無常識,沒錯。但鍋不應該是他背的,而要怪他父親司馬炎。司馬炎統一天下後,自認功高無比,又將兵權分授司馬氏諸王,認為海內太平,是享福的時候了。於是滿朝上下窮奢極欲,有著名的石崇鬥富的故事就可見一斑就,司馬炎非但不禁止,還從宮中借出珍寶看他們鬥得歡。在這種情況下,司馬衷能知道百姓疾苦才怪了!所以,不是司馬衷白痴,你換任何一個皇子,只要居於深宮,而不是外出就藩,都是一樣的結果。
另一個說明司馬衷“白痴”的問題很可能恰恰是被誤解了。說是司馬衷在宮中聽到青蛙叫,問左右“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於是被人嘲笑。青蛙叫還分為公為私?其實,就是白痴也不會問這種問題吧。司馬衷這麼問極有可能是在影射一些事情。當時,皇后賈南風專權,朝中大事全由一些賈南風委任的親信把持。這些人整天在朝堂刮躁。是否司馬衷對此忍無可忍,才有此一嘆,說的是這些人究竟為了國家公義,還是個人私利?古人用這種隱喻是很常見的。
為什麼說司馬衷一定不是白痴呢?因為那個著名的典故“嵇侍中血”。講的是八王之亂中,名士嵇康之子嵇紹趕往惠帝司馬衷軍中。時朝廷軍討伐越王司馬穎,朝廷軍大敗,司馬衷身中三箭,面部受傷。百官逃遁,唯獨嵇紹英勇向前護駕,被士兵拉到車轅上砍,司馬衷阻止說這是忠臣,最後依然救不了嵇紹的命,血濺其衣。後來度過危難,進入鄴城,宦官要脫下司馬衷的衣服去洗,司馬衷流淚說:“此嵇侍中血,勿去。”從此儲存這件衣袍。此事被收錄在文天祥彪炳千秋的正氣歌中。固然忠勇的是嵇紹,但司馬衷對忠臣的感念,也是讓人動容。這是一個白痴能說出來的話嗎?
所以,司馬衷因為從小長在深宮,不能接觸外界事物,有“何不食肉糜”之問,固然說明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卻不能說他心智不健全。而他對嵇紹的哀悼更是說明他有帝王所必須的那種仁義心懷。司馬衷是司馬炎嫡次子,長子已死,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他繼位是理所當然。司馬衷就算確實不是很優秀,但司馬炎自詡國家無虞,認為他繼位也沒問題。這是很正常的。
-
7 # 文史磚家
一度輝煌的西晉王朝在短短的時間裡便走向崩亡,之所以會如此,原因有很多種,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晉武帝選擇白痴兒子司馬衷做太子,由此給帝國留下無窮的隱患。其實,對於兒子的痴傻愚呆,晉武帝或許很清楚,但他之所以一意孤行,不肯改易儲君,其實有他自己的苦衷和考量,歸結起來大致有四點:
首先,從周朝開始,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沿襲著同一套君位傳承製度,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按照這套制度,正妻所生的兒子們擁有君位的優先繼承權,並且以年齡長幼為序,而無論他們的才智如何,只有在正妻沒有生育的情況下,才能在庶子中選擇合適的繼承人。
當然,帝王們若做事很任性,偏偏要破壞這套制度,也不是不可以,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會引起國家的大動盪,此種現象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屢見不鮮,不能不引起後世帝王們的警惕。所以對晉武帝來講,在嫡長子司馬軌早夭的情況下,他只能擇立嫡次子司馬衷為太子,而無論他是否真的是白痴,若不這樣做,便是在主動製造動亂,後果恐怕會很嚴重。
再次,晉武帝與太子的生母楊豔(武元皇后)伉儷情深,兩人不僅共同育有3子3女,而且還相約永不相負。所以,晉武帝儘管已經覺察出司馬衷智商低下,難以承擔大任,但礙於楊皇后,一直隱忍著不肯廢黜太子。然而,宰相衛瓘等人出於對國家安危的考慮,曾不止一次地勸說武帝改易儲君,再加上胡夫人得寵,大有“鳩佔鵲巢”之勢,卻不能不讓楊皇后有所警惕。
所以等到臨終前,楊皇后便頭枕著武帝的膝蓋,苦苦哀求他不要廢黜太子,與此同時,還要求立自己的堂妹楊芷為皇后,做太子的監護人。武帝聞言大慟,只能流著眼淚答應她(“及後有疾,見帝素幸胡夫人,恐後立之,慮太子不安。臨終,枕帝膝曰:“叔父駿女男胤有德色,願陛下以備六宮。”因悲泣,帝流涕許之。”《晉書·卷三十一》)。
第三,若武帝改易儲君,那麼朝野屬望的人選,是皇帝的胞弟、齊王司馬攸,而此人恰恰是晉武帝的勁敵。當年,司馬昭考慮到兄長司馬師沒有子嗣,便將次子司馬攸過繼給他,同時考慮到自己的位子承襲自哥哥,所以在擇立“接班人”時,便想著把司馬攸立為儲君,幸好何曾等人站出來反對,這個念頭才沒有付諸實施。
但饒是如此,晉武帝登基後,還是任命司馬攸為大司馬,命其入朝輔政。司馬攸謙恭溫和、聰明機智,執政期間多有建樹,再加上武帝多病、太子愚呆,被大部分朝臣視為帝國最合適的接班人。然而司馬攸越是優秀,便越是容易引起晉武帝的猜忌,更何況,寵臣荀勖、馮紞在武帝面前屢屢詆譭司馬攸,更是堅定皇帝以司馬衷為太子的決定。
第四,晉武帝吸取曹魏防範、壓制諸侯王,結果導致滅亡時無人救助國難的教訓,所以剛一登基便大封宗室、子侄為諸侯王,並讓他們統領重兵、鎮守地方,意在拱衛皇室、消除隱患。這項政策實施前期,諸侯王們出於維護整體利益的考慮,的確能做到精誠團結,合力維護國內局勢的穩定,並共同對抗外來的隱患。
而這些積極的現象,使得武帝堅信,即使兒子再白痴,如果諸王們保持一貫的“優良作風”,那麼沒有誰能奪取司馬家的江山。與此同時,晉武帝不僅把楊芷立為皇后,還把其父楊駿提拔為宰輔,準備讓他日後輔佐太子治國。由外戚居中執政,由諸王鎮守地方、護衛皇室,司馬衷的位子將安如磐石,任誰都篡奪不了。
正是以上四點考量,堅定了晉武帝立傻兒子為太子的意志,並在自己百年之後把江山傳給他。但讓晉武帝沒想到的是,他死後沒多久,因為白痴皇帝司馬衷毫無治國理政的能力,所以外戚楊駿、皇后賈南風及八位諸侯王便為爭奪最高權力而相互混戰,前後持續16年時間,最終以東海王司馬越的勝出而終結,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不僅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更要命的是開啟了極度混亂的“五胡亂華”時期。就在此期間,風雨飄搖的西晉帝國崩潰,並在316年被匈奴人建立的漢趙滅亡。這個異常短命的大一統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僅有51年時間,如果按統一中國的時間算起,則只有37年時間,真可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回覆列表
晉武帝司馬炎為什麼立“白痴”司馬衷為皇帝,主要有以下原因:
1、兒子太多了,立賢難,容易引起兒子間的相互爭鬥。司馬炎的兒子太多了,他一生共有26個兒子,但長子司馬軌卻不幸夭折,司馬衷成了事實上的長子,如果不立司馬衷,那要從其他兒子中挑一個出來是很難的,畢竟賢不賢、能力強不強很多時候是無法量化的,估計也是其他兒子中沒有特別出眾的,很難挑出一個大家都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按傳統的長子繼承製,減少紛爭。
2、枕邊風的威力。司馬炎的皇后是楊豔,出自豪門大族,父親楊文宗是魏國貴族。楊皇后替武帝生下了三男三女,長子早逝,次子便是這司馬衷。作為母親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繼位當皇帝。司馬炎數次擔心地說太子愚笨,可能難以擔任皇帝。但楊皇后每次都說:兒子司馬衷雖不聰明,但卻忠厚善良,多多教導,就會有長進。司馬炎在立儲這個問題上有點婦人之仁,不夠有主見,沒有早下決斷。
3、被大臣誤導。司馬炎曾派大臣荀勖等去考察司馬衷,結果荀勖進奏,說太子有了進步,於是司馬炎相信了荀勖。司馬炎也是犯了糊塗,有幾個大臣會喜歡在皇帝面前說皇子的壞話,而且荀勖肯定很清楚知道楊皇后的態度,怎麼可能得罪未來的皇帝與太后,肯定揀好聽的說。自己的兒子什麼樣難道還不清楚,還要派大臣去了解。
4、相信分封制能確保司馬氏政權長久穩定。司馬炎明明對兒子的能力很懷疑,卻還願意相信大臣的善意謊言,可能還是相信自己分封宗室的策略可以確保國家始終在司馬氏手中。司馬炎鑑於曹魏滅亡的教訓,實行分封制,讓諸王拱衛中央,這樣司馬衷能力低點沒關係,還有眾多兄弟輔助他。沒想到卻引發了後來的“八王之亂”,司馬炎可謂失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