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endy夏夕
-
2 # 閱讀一生
一個人的雛形是否就是他此生唯一的樣貌
人生有一個時期應當敢不公平,敢把跟著別人佩服的敬重的東西——不管是真理是謊言一概摒棄,敢把沒有經過自己認為是真理的東西統統否認。所有的教育,所有的見聞,使一個兒童把大量的謊言與愚蠢,和人生主要的真理混在一起吞飽了,所以他若要成為一個健全的人,少年時期的第一件責任就得把宿食嘔吐乾淨。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
這幾個月我去過書店很多次,經常看到《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可是每一次都是擦肩而過。在我的腦子裡有一種慣性認知:所謂的暢銷書只是曇花一現,書籍一定要經過時間的考驗才能顯露出它本應有的價值。
塔拉•韋斯特弗與比爾蓋茨前幾天偶然開啟Kindle,赫然出現《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封面,然後我看了此書的簡介,其中的一段話讓我決定要讀完此書: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塔拉•韋斯特弗 《福布斯雜誌》訪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是劍橋大學史學博士,這是她唯一的頭銜,而這本書也是作者的處女作。但是這本書卻贏得了很多榮譽:
上市第一週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已累計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銷量破百萬冊,作者因此書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比爾·蓋茨年度薦書第一名;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排行第一名;
Goodreads讀者票選超越米歇爾《成為》,獲年度最佳圖書;
如果僅僅是透過書名,我根本不知道這本書在講述什麼。當合上此書的那一刻,我理解了“你當象鳥飛往你的山”意味著你需要擺脫內心的束縛,像一隻鳥可以自由的飛翔,去尋找靈魂的棲息地。
01家庭的迷宮
書中的故事發生在現代的美國山區,這個家庭有父母和七個孩子,作者塔拉在七個孩子中年齡最小。父親主要在廢舊場尋找金屬廢品來換取微薄的收入。在塔拉的筆下,父親似乎患有躁鬱症、精神分裂或者是不折不扣的偏執狂,並且還是極端狂熱的摩門教信徒。他統治著整個家庭,所有人都必須服從他。母親是一位助產士,在家中扮演者沉默者和順從者的角色。
這些孩子們沒有出生證明,因為父親認為政府是摩門教的敵人;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為孩子們辦理出生證明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哥哥盧克的生日是幾月,也沒有人知道塔拉的生日是哪天。
父親認為家庭教育是上帝的旨意,因此孩子們基本沒有接受過學校的教育,而塔拉在17歲之前根本沒有上過學。這些孩子成天幫父親幹活,換取的收入用來積攢糧食和槍支彈藥,因為父親認為總有一天政府會圍攻他的家,把全家人殺掉。
這些孩子們生活在封閉的世界之中,除了父親給他們灌輸的思想,其他一無所知。當孩子們想透過學習來探索和理解世界,結果卻招來父親的阻止。
有一天下暴雨,塔拉在家裡學習,結果父親硬拽著她去給果樹澆水;
理查德為了不讓父親看到,在昏暗的角落把鼻尖貼到書上看百科全書;
泰勒因為學習與父親爭執很多次,最終泰勒帶上自己的書籍離開了這個家庭;
只有這三個孩子透過學習改變了自己的生命軌跡,而剩下的四個孩子卻沒有高中文憑,最終只能生活在充滿暴力、恐嚇、謊言與偽善的家庭環境中。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處觸碰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但是對於塔拉而言,父親的教育是一個邪惡的靈魂在扼殺一個個純潔的靈魂。
父親是這樣教育塔拉:
醫生是墮落之子,寧死不看醫生,不吃西藥;
女人應該呆在家裡,不能出去工作,正派的女人永遠不能露出腳踝以上的任何部位;
塔拉扁桃體發炎,父親讓塔拉每天在太陽底下張開嘴巴堅持半小時就可以消炎;
當外婆發現塔拉上完廁所不洗手時,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父親大笑的說:我教他們不要尿在手上;
上學只會被偽摩門教洗腦,家庭教育才是上帝的旨意;
2000年元旦是千年蟲,計算機系統將全面崩潰,並且預示著基督將二次降臨;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塔拉的家庭枷鎖過於沉重了。
在父親眼中,孩子似乎成了自己手裡擺弄的玩具,成了沒有獨立思想意識的動物,而自己卻坐在王國的寶座上號令天下。
龍應臺在《人在歐洲》中寫到:你見過養豬的人如何把幾十只肥豬引導到同一個出口嗎?只要用欄杆圍出一條長長的窄路,連到出口,豬就會一隻一隻排隊走向你要它走的地方。無形的思想欄杆,也是如此。
塔拉父親在孩子童年時期,透過灌輸思想給孩子的未來建造起一座迷宮。塔拉以為整個世界都在這座迷宮裡,後來才發現這只不過是父親用經文和預言來築起的高牆,以此來阻隔孩子的未來。
童年的塔拉就如同一抔混沌的黏土,在父母的教育中揉搓成形,但這並不是塔拉想要的形狀。
02 新世界與舊世界
當哥哥泰勒離開家去上學之後,這讓作者塔拉對上學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但是一想到父親為了養育自己所作出的犧牲,內心的愧疚一直在阻擋著她的決心;
在哥哥泰勒的幫助下,17歲的塔拉自學通過了美國大學入學考試,這也為她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困惑。因為塔拉雖然離開了家,但是父親建造的迷宮已經深深的烙在她的心上。
在塔拉眼中,大學同學都是異教徒,而且塔拉不看病不吃藥。自己在大學校園的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這讓她自問:我不明白為什麼我小時候不被允許接受良好的教育。
每當有異性接觸時,塔拉就會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因為哥哥肖恩曾經數次把塔拉的頭按在馬桶裡,逼著她說自己是妓女,這種經歷讓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充斥在塔拉的心中,揮之不去。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寫到:他們寥寥數語的責備,在我看來就如同晴天霹靂一般。在我看來,塔拉所面對的是數不清的尖刀直接插在她的心中,數不清的釘子把她的靈魂釘在火柱上,而塔拉依然在新世界與舊世界的矛盾中痛苦的掙扎,因為得到一方,意味著失去另一方。
從楊百翰大學的文學學士到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和歷史學博士,塔拉的求學是一段心靈撫慰與成長之路。
塔拉的老師克里博士告訴她:你不是愚人金,只在特定的光線下才發光。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麼,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劍橋,而是在於你自己。
面對眼前的新世界和心中存留的舊世界,作者的內心在探尋自我與家庭糾葛之中被一次次的撕裂,在遠離家庭與失去父母的愛之間獨自舔舐著傷口。
塔拉說:小時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經驗積累,等待抉擇堅定,等待成為一個成年人的樣子。那個人,或者那個化身,曾經有所歸屬。我屬於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思考,我的起點是否就是我的終點—一個人初具的雛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實的樣貌。
塔拉拒絕了自己的雛形,在內心不斷的重塑自我。當塔拉從劍橋回到家中與父親進行對質,把哥哥肖恩對自己所做的惡行全部說出來,最終的結果卻是父親召集全家來隔絕她。最終塔拉意識到這就是我的家庭,一個無法改變的家庭,一個暴力與謊言反覆上演的病態家庭。
既然不能改變家庭,唯有改變自己。
03 飛向自己的山
當父親來到塔拉的大學,試圖勸說她回到家中,去接受上帝的指引而放棄新世界。塔拉拒絕了父親,正如塔拉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所言:我已不是當初那個被父親養大的孩子,但他依然是那個養育了她的父親。
赫爾曼黑塞在《德米安》中寫到:鳥從蛋裡掙脫出來,蛋即世界。誰要想出生,就必須摧毀一個世界。
塔拉的原生家庭是蛋,對於塔拉來說,想要衝破蛋殼的阻隔,就必須打破蛋殼所建立的封閉舊世界,衝向新世界。
值得慶幸的是作者塔拉把過去的自我封存在原生家庭中,並且在一步步遠離過去。這是自我的重生,更是生命涅槃,而塔拉把這一切歸功於兩個字:教育。
塔拉坦言: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 而我稱之為:教育。
當我合上這本書時,一股很強烈的意識在腦海中掀起巨浪,這種意識叫做家庭教育。看到了塔拉的成長曆程,身為父母的我們都不願讓孩子經歷如此苦痛的心路旅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外面的世界會有掙扎、痛苦、彷徨與無奈,但是至少父母可以給予孩子充分的愛與包容,讓他們的童年在幸福快樂中度過,並且做孩子一生的精神後盾。
謹以此詩送給所有的父母與孩子:
《論孩子》 紀伯倫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
3 # 蝦米愛看劇
剛剛看完,五分好評。以下內容有劇透~
一開始看這本書,是因為想給一個平臺投稿書評,後來看著看著,心情就變得很沉重。作者的魄力很少有人擁有。她生於一個瘋狂的家庭,卻能靠自己一步步突出重圍,獲得了重生。
塔拉的家庭情況太過於複雜她的爸爸是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沉溺於自己的幻想、喜怒無常、大男子主義。
他堅信身上所發生的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包括他因操作失誤而被嚴重燒傷差點喪命,他也絕不相信人類知識——醫學,所以他寧願靠妻子的草藥配方在家等死,也絕不去醫院。
在此之前,他不讓家裡的小孩去學校接受教育,他認為這是政府的洗腦途徑。他把所有的錢花在了囤積水果罐頭、汽油和槍藥上,他瘋狂地認為世界末日很快就會到來。
而塔拉的母親,則是個怯弱到不分是非黑白的人。她總是無條件地被丈夫說服,再在兒女反擊的時候譴責自己的兒女。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塔拉從小就是父親的附屬品。她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全都在父母的掌控中。
塔拉上廁所不洗手,不穿女性服裝,不讀書,沒有除家庭成員以外的朋友。如此畸形的家庭是她的全部。
塔拉的兄弟姐妹也不是她值得信任的人家庭氛圍不只影響著塔拉,也影響著她的兄弟姐妹。哥哥肖恩是最大的受害者。
很遺憾,肖恩遺傳了爸爸的病,甚至比爸爸還要可怕。他的喜怒無常威脅著每一個弟弟妹妹的生命,幾乎所有人都遭受過他的虐待。
塔拉跟肖恩的關係一開始不錯,直到肖恩用教她防身的招式逼她道歉,她才意識肖恩並不是看上去那麼正常。
肖恩家暴過每一個比他小的孩子,包括他的前女友們和未來的妻子。他總在打人時痛下死手,又在事後很快得給這些人道歉。
因為肖恩的懺悔,塔拉就像那些被家暴的妻子們一樣,一度認為被打是自己的錯。她漸漸遺忘了被打了的記憶,卻把肖恩的關心和道歉記在了心裡。
即使這樣,塔拉依然過得膽戰心驚。她可能不再記得肖恩具體做過什麼,但那些傷害留下的心裡陰影,從來都沒有消散。
教育改變了塔拉的人生可就是這樣的塔拉,靠自學考上了大學,再成功進入了劍橋讀碩士、博士。她有了同樣優秀的男友,她勇敢擺脫了家帶給她的束縛。
她把這一切的功勞,歸咎於教育。
因為教育,她有了自己的意識;因為教育,她拓寬了眼界,不再認為父親的觀點就是他的觀點;因為教育,她變得強大,得以忍受孤獨。
為了保護肖恩的妻子,塔拉向姐姐奧黛麗求證了事情的真相。她這才發現,家暴的受害者遠比她想象中的多。
本以為肖恩終於要得到懲罰,姐姐卻在先行一步的時候出賣了她。她成了虛構肖恩罪行的始作俑者,成了被魔鬼附身的惡人。
塔拉因此崩潰,但知識拯救了她。家不是她的避風港,教育才是。
家讓她的心破碎,但教育讓她擁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她敢於直面自己的生活,讓她敢於對不贊同的事情說不,讓她敢於放棄毀掉她的原生家庭。
她獲得了重生,然後有了這本大賣的小說。
-
4 # 卜十三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每一個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都該看
原書名《Educated》
它們聽到的不再是其中的玩笑。它們聽見的是一個訊號,一種穿越時間的召喚,得到的迴應是一種越來越堅定的信念:我再也不允許自己在一場我並不理解的衝突中首當其衝。
比爾蓋茨專門在圖書社群Goodreads為這本書寫了長篇書評。很多名人推薦她,各種角度的書評賦予了她更深刻的意義。是的,她,這是一個女性的非同尋常的成長,又是和所有女孩子們幾乎一樣的成長環境,甚至男孩子們也是如此的成長,educated。
我只是負責推薦給你。
educated 這個書名在我們的文化語境裡應該如何翻譯?
翻譯成《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否恰當?我倒是蠻喜歡這個譯法的。
如果你的成長安靜而快樂,那麼你要看看在一個非主流文化氛圍內成長的女孩子如何飛出家庭的山巒,飛向屬於自己的山峰。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讓你痛苦,讓你焦灼,讓你不能自拔。你更要看看這本書。沒有長篇大論的說教和概念。一切都從一個小姑娘斷斷續續的痛苦回憶裡生根發芽,長出你自己的枝葉。
我已覺察出我們是如何被別人給予我們的傳統所塑造,而這個傳統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我開始明白,我們為一種話語發聲,這種話語的唯一目的是喪失人性和殘酷地對待他人——因為培養這種話語更容易,因為保有權力總是讓人感覺在前進。
西方心理學有個說法;你最早的記憶裡藏著你一生的劇本。
很多心理疾病患者跟著問:“醫生,嚴重了會怎麼樣?”“醫生,我覺得自己不會好了。”“醫生,我會好嗎?”
我一直想問:“你想好嗎?”
我也知道我只要問出了這句話,對方一定會回答“當然了,要不找醫生幹嘛?”
然而,你真的想好嗎?
你有大多的決心和勇氣做出改變?推薦給每一個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看,人生是你自己的,你要忘記,要逃離,哪怕哭泣著、流著血,哪怕還有點兒愛和溫情。
你不能像那個童年時蹲在漆黑的大門外的孩子,永遠孤單。
你不能像那個在被窩哭著睡去的孩子,沒人安慰。
你不能總是做那個沒有被擁抱過的孩子,默默努力。
一切都是可以的,可以不按照那個童年確定的劇本活著。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什麼影響力。只有未來才有分量。
Educated是一部自傳,作者Tara Westover出生於愛達荷州山區一個虔誠的摩門教家庭,有七個兄弟姐妹。她的家庭是上世紀中期風生存主義運動階段,大批帶領家人離開城市帶山區居住,逃離現代化,為世界末日做準備的一批人中的一個家庭。她的父親平時不餘遺力地儲存食物和生活用品。他不信任政府,不給孩子們辦出生證明,不讓孩子們去上學,甚至不相信現代醫學,把老婆培養成一個藥草師和接生專家,靠帶領孩子們收集拆解廢舊汽車為生。
我不知道是什麼引起了這種轉變,為什麼突然間我可以與過去偉大的思想家們交流,而不再單純對他們肅然起敬。這座城市中,陳年的白色大理石和黑色瀝青在紅綠燈的照耀下熠熠生輝,讓我看到一種東西,指引我可以欣賞過去,卻不再沉默不語。
我見過比這個更慘的原生家庭,但是沒見過比這個描述得更真實的。
這個女孩子痛苦掙扎的過程,自我解剖,對家庭的分析解剖的過程,以及自我教育,尋求教育的能力,是大部分從原生家庭出來的人做不到的。
在長久的感情壓榨和情緒碾壓過程中,幾乎所有帶著傷痕從原生家庭裡出來的孩子們或輕或重的都有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徵兆。縱然分析清楚了原因,絕大部分人也無能為力衝出那個樊籠。
那個樊籠為你打造的生活裡,你就像是一個擺動的鐘擺。也許吱吱嘎嘎,或者走走停停,只要你想改變,除非為自己重新構造一座鐘,把自己放進去。
而幾乎所有人,一面喊著痛苦,一邊忍著痛苦,吱吱嘎嘎的掛在那座老鐘身上往前走著。
小時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經驗積累,等待抉擇堅定,等待成為一個成年人的樣子。那個人,或者那個化身,曾經有所歸屬。我屬於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思考,我的起點是否就是我的終點——一個人初具的雛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實的樣貌。
我們每個人都比別人講述的故事中賦予我們的角色更復雜。在家庭中尤其如此。
一個醫生要學的最基本的就是不要完全相信病人的話。這也是為什麼中醫“望聞問切”問排在第三個。心理醫生也是這樣。患者或者沉默,或者不停地說,你要聽患者說的什麼,以及沒說什麼,最終了解患者想說什麼。
每一個受過傷的人都具備自我療傷的能力。像書中的Tara Westover具備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educated
adj. 受過教育的;有教養的
v. 訓練;教導;培育
書名用的這個詞的語境是不太容易解釋的,只有在看過這本書之後,你才能恍然。
Everything I had worked for, all my years of study, had been to purchase for myself this one privilege: to see and experience more truths than those given to me by my father, and to use those truths to construct my own mind. I had come to believe that the ability to evaluate many ideas, many histories, many points of view, was at the heart of what it means to self-create.
就像Tara Westover這段話,你可以自己去翻譯,每個人的理解肯定不同。
有的語言,如果知道它的來歷,便會產生聯想,使這一句話有更豐富的意義。比如毛主席的詩:“落花時節讀華章”,如果不知出處,“落花時節”,就只是落花的時節。如果讀過杜甫的詩:“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就會知道“落花時節”就包含著久別重逢的意思,就可產生聯想。
上面這段話是汪曾祺老先生說的。這就是為什麼題目我首先表明,每一個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一定要看。
一個幸福家庭出來的人,不容易理解這個詞的厚重,甚至看不進去這本書。其實這本書也有很多情節讀起來生硬甚至不合邏輯,相信一方面與翻譯有一定的關係,另一方面來說,很多細節Tara可能也做了保留。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讓這張臉,讓這個女人與眾不同的不是衣服,而是她眼睛後面的東西,是她咬在齒間的東西——是希望、信仰或信念——讓人生不再一成不變。
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有親密的關係,有喜歡的事情,能笑著入睡,沒有噩夢的醒來。
“You can love someone and still choose to say goodbye to them,” she says now. “You can miss a person every day, and still be glad that they are no longer in your life.
-
5 # 米亞的書單
作者塔拉·韋斯特弗 (Tara Westover)的成長經歷是鼓舞人心的,但是這本書給我們更重要的啟示是:讓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 教育的意義不僅僅是學校的教育,她 17 歲以前沒上過大學,後來又那裡博士學位,這是教育中的特例。 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人總是要學會兩種關係,一個是和這個世界的關係,一個是和自己的關係。
-
6 # 99微閱阿旺
值得去看!
比爾·蓋茨說:每個人都會喜歡這本書。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這本書是塔拉的自傳,塔拉是一個十七歲之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教育讓她成為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有思想的人,成為一個全新的自我,飛往了那座屬於她的山,開啟另一個世界。
本書被形容成“一個衝破原生家庭傷害,透過教育實現自我獨立的成功女性的故事”。
以教育之名,完成人生的救贖!
比爾·蓋茨把本書列為他年度薦書的第一名。他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會喜歡這本書。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現在堅持的想法、態度是正確的嗎?
保持閱讀,保持學習,保持我們對這個世界未知的想象!
-
7 # 吾是四五六
奇蹟!一部新人處女作,上市第一週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己累計80周,仍高居T0p1,全美銷量破百萬冊,作者因此書被《時代週刊》評。這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屬於Tara的自傳。書名來自《聖經》某篇,於此毫無醍醐灌頂,僅僅是覺得其中平凡的詩意,飛翔也好,逃離也罷,有沒有夢想,按部就班的生活總讓人乏味,得去尋找新的東西。不管這嶄新屬於某個人,某件事,抑或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大概是微若星辰的曦光。莎士比亞在《暴風雨》透過少女米蘭達純潔的口吻發出"人婁是多麼美麗!啊,新奇的世界"。不過隔了幾百年,赫胥黎寫了一本《美妙的新世界》諷刺我們所處"新世界"的好處。
-
8 # 皮特昊
內容簡介:
人們只看到我的與眾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裡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 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裡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 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 直到我逃離大山,另一個世界。 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推薦語】
★ 奇蹟!一部新人處女作,上市第·一週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已累計80周,仍高居No.1,全美銷量破百萬冊,作者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17歲前從未上過學的女孩,如何成為劍橋大學博士?我們要背叛多少曾經,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 比爾·蓋茨年度薦書 No.1 ★ 美國Amazon年度編輯選書 No.1 ★ Goodreads讀者票選超過米歇爾《成為》,獲年度圖書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排行 No.1 ★《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時代週刊》《奧普拉雜誌》《經濟學人》、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等數十家媒體 年度圖書! 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比爾·蓋茨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型,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塔拉·韋斯特弗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塔拉·韋斯特弗,《福布斯雜誌》訪談
【作者】
塔拉·韋斯特弗TaraWestover 美國作家、歷史學家。1986年生於愛達荷州的山區。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透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哈佛大學獎學金,成為訪學者。2014年取得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她根據成長和求學經歷寫成的回憶錄。2019年,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教育界的奇蹟
如有需要書說推薦講解請搜尋:HJR北辰
獲得更多好書講解和推薦!!!
-
9 # 吾是四五六
奇蹟!一部新人處女作,上市第一週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己累計80周,仍高居T0p1,全美銷量破百萬冊,作者因此書被《時代週刊》評。這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屬於Tara的自傳。書名來自《聖經》某篇,於此毫無醍醐灌頂,僅僅是覺得其中平凡的詩意,飛翔也好,逃離也罷,有沒有夢想,按部就班的生活總讓人乏味,得去尋找新的東西。不管這嶄新屬於某個人,某件事,抑或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大概是微若星辰的曦光。莎士比亞在《暴風雨》透過少女米蘭達純潔的口吻發出"人婁是多麼美麗!啊,新奇的世界"。不過隔了幾百年,赫胥黎寫了一本《美妙的新世界》諷刺我們所處"新世界"的好處。
-
10 # 皮特昊
內容簡介:
人們只看到我的與眾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裡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 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我知道,像我這樣從垃圾堆裡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我絲毫提不起熱情。 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 直到我逃離大山,另一個世界。 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推薦語】
★ 奇蹟!一部新人處女作,上市第·一週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已累計80周,仍高居No.1,全美銷量破百萬冊,作者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17歲前從未上過學的女孩,如何成為劍橋大學博士?我們要背叛多少曾經,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 比爾·蓋茨年度薦書 No.1 ★ 美國Amazon年度編輯選書 No.1 ★ Goodreads讀者票選超過米歇爾《成為》,獲年度圖書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排行 No.1 ★《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時代週刊》《奧普拉雜誌》《經濟學人》、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等數十家媒體 年度圖書! 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比爾·蓋茨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型,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塔拉·韋斯特弗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塔拉·韋斯特弗,《福布斯雜誌》訪談
【作者】
塔拉·韋斯特弗TaraWestover 美國作家、歷史學家。1986年生於愛達荷州的山區。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透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哈佛大學獎學金,成為訪學者。2014年取得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她根據成長和求學經歷寫成的回憶錄。2019年,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教育界的奇蹟
如有需要書說推薦講解請搜尋:HJR北辰
獲得更多好書講解和推薦!!!
回覆列表
因為對新書的營銷造勢向來存有疑慮,我在買到書很久後才打開它——《你當像鳥一樣飛向你的山》,其中一個很大的驅動是因為這個源於《聖經·詩篇》的中文版譯名。
這本書的英文原版譯名叫《Educated》(教育),直譯看上去就是一本嚴肅的學術名,臺灣版的譯名更是驚人:《在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這大概是史上最長的書名,生怕錯過每一個營銷元素。
這本書的確可以打上很多標籤,“原生家庭”、“心理疾病”、“勵志”、“成功”,但還好,這本滿是成功秘籍賣相的書,內容並沒有那麼著力於高能女孩彎道超車的風雨劍橋路,於是才傳達出了更廣的閱讀價值。
這是一個美國80後女孩的自傳,主題關於成長,作者描述的童年殘酷離奇,在開篇很長的內容裡,是一個生活在愛達荷州極端家庭裡,17歲之前沒有上過學的女孩受到的駭人聽聞的損害與扭曲,“不上學、不就醫”是偏執躁鬱的父親和喪心病狂的哥哥要她堅持的忠誠與真理,一般情況下,一本書如果著力於充滿奇觀的情節,那麼讀者對於陌生故事的驚歎和劫後餘生的暢快會沖淡其他閱讀體驗,但是這位超能女孩的敘事語調裡,沒有驚濤拍岸,也沒有勵志豪言,作者傳達的,是隱匿於原生家庭訴說下的那份勇氣與倔強,是對於她而言,“受教育”這件事背後的代價與反思,“那些我經歷過的,有觸動的,甚至是傷害過我的,都成為了教育的一部分”,“海平面之上,是容易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海平面之下,是自我療愈的能力,自知之明,以及自我價值觀的形成”。在她一路透過自學,直達劍橋博士之後的平靜敘述下,似乎那些非常人的經歷是一種天賜,她說,“你可以用很多種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從本質上來講,一個人尋找自我的過程,就是一個背叛曾經的過程,如果發掘自己被過往控制,被狹隘,被腐爛,路上越來越驚慌,不管這來源於家庭、還是社會環境,這時,你會如何選擇?正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缺乏尋找的勇氣,才讓這本書的書名顯得尤為美麗,即使自我教育和覺醒,是導向不確定性甚至歡迎不確定性的,你也當像鳥,飛向你的山,因為擺脫重力枷鎖,飛向尋找自我的覺醒之路,那裡有另外一個世界,有生命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