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T自動化交流

    既然是感測器網路,在整個網路中應該是使用了很多感測器。

    感測器的用量大,在考慮整個系統成本時,單個感測器的成本對整個系統的成本影響比較大。

    裝置實現RTC功能,主要考慮RTC的兩個效能,

    1)是否斷電記憶,如果需要斷電記錄,在感測器上應該有給RTC模組供電的電池。

    否則,斷電重啟之後,RTC時間被清零,需要重新設定。

    2)RTC時間的精度,MCU內建的振盪器為RC振盪器,RC振盪器精度在5%左右,而且受溫度等環境影響大,如果用RC振盪器作為RTC的時鐘源,一天的時間誤差在4320s,即1個多小時,這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RTC一般會採用32.768kHz的外接晶振,該晶振的振盪頻率精度也易受溫度,溼度,匹配電容,寄生電容等的影響,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一般可以達到50ppm的精度.

    一天的時間誤差為:

    3600*24*50/1000000=4.32s.

    一年的時間誤差達到1576s,差不多半個小時.

    因為32.768KHz晶振本身的電容一般為12.5PF,都沒有極性之分,兩邊的電容具體引數要根據電路設計來匹配的.

    採用普通32.768kHz的晶振實現RTC功能,所需的關鍵器件為具有RTC功能的MCU,(MCU斷電時,RTC功能模組需要在外接電池的供電下繼續計時),外接可充電電池,32.768kHz的晶振,總體成本大概在2元左右.

    而且會佔用大概幾個平方釐米的PCB板面積.

    如果選用具有溫度補償功能的高精度的晶振,其精度一般可以做到小於5ppm,一天的時間誤差小於0.5s,一年的時間誤差小於150s.

    而這樣高精度的晶振,價格比較高,可能會高達10元/pcs.

    所以綜合成本,體積等方面的考慮,感測器可能都不會實現RTC時間的功能.

    通常的做法可能是用純軟體編寫日曆演算法,採用MCU工作頻率進行計時.

    這種方法,在控制器斷電之後 ,時間會歸零,而且誤差比較大,所以需要有一箇中控裝置進感測器進行定時同步時鐘,同步的時間間隔可以根據實際應用場景的時間精度要求,以及感測 器的計時誤差來確認.

    比如感測器計時精度為1%,而應用場景的時間精度要求需要控制在10s以內,則需要在1000s內同步一次時間.

  • 2 # 繁星落石

    基本上,不過也看需求。

    感測器網路一般用作決策引擎的感知部分,所以事件最好是時間相關的,這樣會方便執行定時操作。當然感測器本身也可以選擇不加時間戳,只產生事件,具體時間由達到的處理單元進行分發,但是這樣在大量事件併發條件下其實會有問題,決策引擎也會錯誤8算事件之間的關係,所以最方便的自然是感測器網路本身進行時間同步,上傳攜帶時間戳的事件,這樣也方便決策引擎方面的設計和功能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10和iPhone9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