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記為儀狄,但傳說成分比較大。據說儀狄是夏禹時的官員,當時尚沒有文字(甲骨文要到殷代中期才有,此前可能有文字,但還沒有找到特別具有說服力的證據,只有一些邊緣證據),且考古發現也還無法證明夏朝的存在,且古人記錄也是前後矛盾,比如孔子八世孫孔鮒說堯舜均善飲,他們顯然比夏禹早,則儀狄作酒說就不太成立。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巫史不分”的時期,儀狄作酒並無直接證據,儀狄作酒說始見於《呂覽》,是在1700—1800年後,這樣的記載能有多準確呢?恐怕只能姑妄聽之,不能信以為真。
此外還有杜康造酒說,但杜康究竟是何時人,學界尚有爭議,有人說他是黃帝時期的大臣,有人說他的是夏朝時人,有人說他的是漢代人,跨度如此驚人,恐怕也是傳說成分多。
儀狄、杜康被製造出來,與前人寫史時的具體需要有關。
一方面,儒家主張理性化,往往排斥傳說成分,然後用自認為合理的方式重述歷史,比如杜康造酒,解釋成稀粥被遺忘,結果發酵成酒。用粥發酵,這可能是漢代人造酒的方法,最大問題是可能帶入雜菌,可能致病,漢代人造酒可能已會用加熱法殺死雜菌,所以歷史寫作者就想象杜康時還不知道這一手,一時疏忽,意外發現了釀酒法。但這麼“合理化”其實遮蔽了歷史真相。
另一方面,漢代有大一統的需求,所以要把歷史解釋成整合的、統一的、傳承有序的,所以在儀狄作酒與杜康造酒兩個傳說之間,要編出序列來,所以就成了”儀狄發明酒醪,杜康發明秫酒"說,但釀酒技術是經驗性發明,真會有一個明確的發明人嗎?這並不符合經驗性發明一般的規律。
一般認為,制酒源於口嚼酒,就是生米(或其他澱粉作物)用口腔嚼碎,連吐沫吐到容器中,封閉後發酵一段時間,自然成究。
人的唾液中含有酵母菌,口嚼酒是最方便的釀酒方式。口嚼酒在薩滿區普遍傳播,美洲印度安人與東亞人的製作方法基本相當。一般認為,美洲印度安人是透過白令海峽從亞洲走到美洲大陸的,當時海平面低,尚有“白令陸橋”,後地球升溫,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白令陸橋”被淹沒,時間大約在12000年前。在淹沒前,白令陸橋溫度適宜,製備豐富,從這裡到美洲並不困難。
由此可以推知,至少在12000年前,人類已學會使用口嚼酒的製作方法,口嚼酒一般用來薩滿儀式,此外古代飲水衛生很成問題,80%的死亡來自腸胃疾病,酒是相對安全的水源。
然而,人唾液中酵母菌含量不高,發酵不充分,所以口嚼酒的度數並不高,一般只有5%。口嚼酒直到中國明清時期依然作為一種巫術廣泛流行。
當然,隨著高效能固態酵母(所謂酒娘)的發現,中國酒的度數不斷上升,但酵母菌是厭氧菌,且會自我抑制,即使密封,一般達到20度左右就難再提高。
一般認為,元代時西亞的蒸餾法傳入中國,中國也開始製作燒酒(唐代也有燒酒,但並非蒸餾酒,而是採取低溫殺菌技術),即今之白酒,這個度數就比較高了。但也有學者認為,蒸餾酒自古有之,並從周代青銅器中找到了蒸餾器,但這個蒸餾器是否用來制酒,還缺乏足夠證據。
古史記為儀狄,但傳說成分比較大。據說儀狄是夏禹時的官員,當時尚沒有文字(甲骨文要到殷代中期才有,此前可能有文字,但還沒有找到特別具有說服力的證據,只有一些邊緣證據),且考古發現也還無法證明夏朝的存在,且古人記錄也是前後矛盾,比如孔子八世孫孔鮒說堯舜均善飲,他們顯然比夏禹早,則儀狄作酒說就不太成立。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巫史不分”的時期,儀狄作酒並無直接證據,儀狄作酒說始見於《呂覽》,是在1700—1800年後,這樣的記載能有多準確呢?恐怕只能姑妄聽之,不能信以為真。
此外還有杜康造酒說,但杜康究竟是何時人,學界尚有爭議,有人說他是黃帝時期的大臣,有人說他的是夏朝時人,有人說他的是漢代人,跨度如此驚人,恐怕也是傳說成分多。
儀狄、杜康被製造出來,與前人寫史時的具體需要有關。
一方面,儒家主張理性化,往往排斥傳說成分,然後用自認為合理的方式重述歷史,比如杜康造酒,解釋成稀粥被遺忘,結果發酵成酒。用粥發酵,這可能是漢代人造酒的方法,最大問題是可能帶入雜菌,可能致病,漢代人造酒可能已會用加熱法殺死雜菌,所以歷史寫作者就想象杜康時還不知道這一手,一時疏忽,意外發現了釀酒法。但這麼“合理化”其實遮蔽了歷史真相。
另一方面,漢代有大一統的需求,所以要把歷史解釋成整合的、統一的、傳承有序的,所以在儀狄作酒與杜康造酒兩個傳說之間,要編出序列來,所以就成了”儀狄發明酒醪,杜康發明秫酒"說,但釀酒技術是經驗性發明,真會有一個明確的發明人嗎?這並不符合經驗性發明一般的規律。
一般認為,制酒源於口嚼酒,就是生米(或其他澱粉作物)用口腔嚼碎,連吐沫吐到容器中,封閉後發酵一段時間,自然成究。
人的唾液中含有酵母菌,口嚼酒是最方便的釀酒方式。口嚼酒在薩滿區普遍傳播,美洲印度安人與東亞人的製作方法基本相當。一般認為,美洲印度安人是透過白令海峽從亞洲走到美洲大陸的,當時海平面低,尚有“白令陸橋”,後地球升溫,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白令陸橋”被淹沒,時間大約在12000年前。在淹沒前,白令陸橋溫度適宜,製備豐富,從這裡到美洲並不困難。
由此可以推知,至少在12000年前,人類已學會使用口嚼酒的製作方法,口嚼酒一般用來薩滿儀式,此外古代飲水衛生很成問題,80%的死亡來自腸胃疾病,酒是相對安全的水源。
然而,人唾液中酵母菌含量不高,發酵不充分,所以口嚼酒的度數並不高,一般只有5%。口嚼酒直到中國明清時期依然作為一種巫術廣泛流行。
當然,隨著高效能固態酵母(所謂酒娘)的發現,中國酒的度數不斷上升,但酵母菌是厭氧菌,且會自我抑制,即使密封,一般達到20度左右就難再提高。
一般認為,元代時西亞的蒸餾法傳入中國,中國也開始製作燒酒(唐代也有燒酒,但並非蒸餾酒,而是採取低溫殺菌技術),即今之白酒,這個度數就比較高了。但也有學者認為,蒸餾酒自古有之,並從周代青銅器中找到了蒸餾器,但這個蒸餾器是否用來制酒,還缺乏足夠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