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塗站峰
-
2 # 塵埃讀歷史
1898年是戊戌年,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為代表發動的一次維新變法活動。
甲午戰爭以後的幾年裡,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危機,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帝國主義的侵略,促進了華人民覺醒。甲午戰爭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產生提供了社會條件。所以維新派希望透過改革現狀,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是當時歷史發展的要求。
變法頒佈的一系列法令,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予政權,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因此受到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地主的擁護,得到了愛國知識分子的支援。
為了進行改革,他們宣傳了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哲學和自然科學,反對君主專制統治秩序,使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戊戌變法運動大大便利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戊戌變法又是一次在保護清朝封建統治前提下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由於維新派的階級侷限和中國時代的實際,決定了他們脫離廣大人民群眾,運動在十分狹小範圍之內進行。因此他們找不到真正打破反動勢力的力量源泉,而只能向反動勢力妥協,向帝國主義尋求援助,把全部變法的希望寄託在一個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發的一紙諭令上。結果不堪封建頑固派一擊而慘敗。這就說明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走不通的。
-
3 # 季我努學社
戊戌變法又稱為戊戌維新,因1898年為戊戌年所以稱為戊戌變法,是清末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維新運動。之所以會出現戊戌變法,一是當時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大有亡國亡種的趨勢:二是隨著洋務運動等活動的開戰,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已開始覺醒;三是甲午戰爭的爆發,此為戊戌變法發生的直接導火索,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在面對曾經屬國日本的挑釁下,大清國慘敗,維新變法呼聲由此掀起。
康有為
康有為(1858-1927年)廣東南海人。原名祖始,字廣夏,號長素,又號更生。其初受業於名儒朱次琦,通曉經史,頗好陸王心學,早年曾在香港遊學,因而與只知孔儒的讀書人不一樣,對於學習西方並不持抵制態度,早在1888年康有為就第一次上書光緒帝,提出只有對政治體系改良才能富國制夷,隨著甲午戰爭清廷的戰敗,1895年5月2日,以康有為為首的一千三百多舉人,聯名上書,即公車上書,要求拒籤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隨後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帝,提出富國、練兵、養民、教士等主張,由此變法派進入光緒帝眼中,1895年8月,康有為聯合陳熾、文廷式在北京組建強學會以及創辦《中外紀聞》,在各地鼓吹變法維新,一時間變法之聲響徹各省。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康有為又上書光緒帝,言之列強“瓜分豆剖,漸露機牙”,隨後光緒帝召見其入宮,詳談其變法主張,藉此機會康有為對榮祿等人的保守大肆駁斥,其維新變法之思想正和光緒帝意,1898年1月,康有為應召上疏“統籌全域性”,詳細提出了其變法該張,一為“大誓群臣以定國是”、二為“立對策所以徵賢才”、三為“開制度局而定憲法”,在三大主張下,對清廷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都提出了改革計劃。
光緒帝
由於維新變法派的主張頗和光緒帝的心意,因而於6月11日下詔“明定國是”,毅然宣佈變法。從6月11日至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持續一百零三天,百日維新因而得名,在一百零三天的時間內,維新變法派在經濟上提出設立農工商總局,鼓勵私人開辦實業,修築鐵路、開辦礦山等;文化上提出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要求廢八股,開辦京師大學堂,興辦西學,鼓勵留學;政治上提出裁銷冗官,精簡官方機構;軍事上提出裁減舊軍等。
戊戌六君子
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變法派在以“變”為改革核心,提出了“能變則全,變則亡”,在變為中央思想下,雖在頑固派的干涉下改革失敗,但其變法思想與改革措施,在當時愚昧不堪的中國起到了傳播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作用,維新派雖失敗,但卻激化了國民的覺醒,間接的成為了清朝的掘墓人。
參考資料:
[1]謝放.制度創新與中國現代化——從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J].中華文化論壇,2002(01):56-61.
[2]周積明.變革的新工具─—略說戊戌時期的學堂、學會、報紙[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2):1-5.
[3]閔傑.戊戌學會考[J].近代史研究,1995(03):39-76.
[4]劉大年.戊戌變法的評價問題[J].近代史研究,1982(04):133-163.
[5]陳半思:《戊戌變法》
-
4 # 老李有刀
120年前的今天,戊戌變法發生的日子,也就是說今天是戊戌變法120週年發生的紀念日,而且正好十個甲子,今年也是新一年的戊戌年。雖然103天之後,戊戌變法失敗了,但它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重要的承前啟後作用,晚清的末期,民國黎明前的曙光,它將東方沉睡的雄獅敲醒,也敲響了大清朝,乃至兩千年封建帝制滅亡的前哨鐘聲。
康有為,梁啟超作為戊戌變法的發起人與領導者,兩人選擇了一種變革的方式來企圖改變當時社會的狀況,而且也確實在當時發動了君主的支援,但無奈動亂的歷史節口,還有許多未知的因素於其中,慈禧的阻攔,以及袁世凱懸案,最終讓這場變法走向失敗。但戊戌變法的重要歷史意義依舊長久影響著中國歷史,其中也出了很多人傑,對後世的精神追求,與思想追求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同時,戊戌變法給後代歷史留下了戊戌六君子的威勇之名,“我自橫刀向天笑”是何等的男兒家國氣概,是近現代中國不多見的男子漢的氣概。
關於戊戌變法,推薦茅海建的《戊戌變法史事考》,這本書把戊戌變法那段歷史轉折點中的紛繁線索理了出來,而且情節吸引人,兼具歷史依據與情節。
還可以去看田沁鑫導演的《北京法源寺》(根據李敖的同名小說改編),戊戌六君子,乃至袁世凱的抉擇,都可以讓你在戲劇的場中感受到歷史感,大歷史現場,人是如何選擇的?以及人的選擇又是如何影響歷史程序的?
-
5 # 貳馬叄石説歷史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戊戌變法的所有故事,幾乎都是康有為和梁啟超在流亡海外時,他們所敘述的一個故事脈絡。
我們把這個故事勾勒一下:當時的清廷上下分成兩股勢力,第一股勢力是維新派的志士們,他們圍繞在光緒皇帝周圍,堅持改革和更新,試圖讓大清國像世界主流國家那樣去發展。
第二股勢力是頑固派,他們圍繞在慈禧這個老妖婆周圍,拼命的阻止各種改革,並且用陰暗的心理去看著這一場改革。甚至他們計劃趁著慈禧和光緒在天津檢閱新軍的時候,藉助榮祿之手將光緒皇帝廢掉。
所以這些維新志士非常擔心,然後他們就制定了一個政變計劃“圍園殺後”,結果他們信錯了人,這個人就是袁世凱。袁世凱一方面假裝答應,隨後就像慈禧告密,緊接著慈禧立馬回宮,並將光緒皇帝軟禁在瀛臺,然後搜捕維新志士並斬首,導致戊戌變法的失敗,康梁二人流亡海外。
這也是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關於戊戌變法所講的一個故事原型。那麼問題就來了,當時真的是分成尖銳對抗的兩股勢力嗎?對康有為來說,肯定是了,北京的所有計程車司機都是這樣分析當時的宮廷勢力的,我只不過是稍微誇大了一點。當我們回過頭去看待這件事兒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恰恰相反。
在1887年慈禧提出還政光緒的時候,光緒身邊的所有人都非常緊張。這時候的大清國風雨飄搖,千瘡百孔,需要一個有經驗的政治家來保證這條大船繼續向前航行,比如說光緒的老師翁同龢,光緒的身生父親奕譞都強烈反對。而此時態度最堅決的恰恰是慈禧本人,有人會說這是慈禧的偽裝,但是當我們抱著理解之同情去看待的時候,我們似乎就能理解了。
當我們回顧慈禧的這一生,會發現她是相當的悲慘。幼年喪父,在她的父親慧徵死後,一家人哭哭啼啼的回到了北京城。中年喪父,26歲的時候老公咸豐皇帝去世。老年喪子,40歲的時候唯一的兒子同治皇帝去世,人生三大悲劇都降臨在她的身上。
而這個老太太憑藉強大的精神毅力又將四歲的光緒皇帝撫養成人,此時的老太太51了。就像農村老太太那樣,你長大娶媳婦兒了,這個家就交給你了,我要歇會兒了,我要養老了。當時的慈禧有這樣一種心態,就一定是虛偽嗎?怕是也有幾分真誠的含義吧。
康、梁所講的帝黨和後黨之間的激勵鬥爭真的存在嗎?我想忽略了一個重要原因,慈禧和光緒是母子好吧,也許有人會說,他們算什麼母子,又不是親生的。確實不是親生的,但是我們看他們之間的關係。從父家論,光緒是慈禧的親侄子,從母家論,光緒是慈禧最愛的親妹妹的兒子,他們之間其實是親到不能再親的兩個人。
後來的一些歷史學家就嘲笑康有為,說康有為對政治觀點的認知,基本上就像看了幾本小說。戲曲之後對宮廷政治的理解,比如說他們所認為的慈禧借榮祿之後廢掉光緒這件事兒。我們回頭想想,慈禧需要這麼費勁嗎?
後來戊戌政變期間,慈禧一還宮,直接把光緒皇帝叫過來,把幾個親近大臣叫來,再把光緒數落一頓,自己重新垂簾聽政。就這麼幾句話的事情,哪裡需要什麼軍隊,還要借榮祿之手。反過來說,慈禧要真廢掉光緒也是不可能的,當時的社會輿論和國際環境已經不允許慈禧這麼做了。
康有為他們所計劃的“圍園殺後”簡直就是匪夷所思,他們這麼計劃呢?他們跟光緒皇帝說,頤和園埋藏著寶藏,你借我幾百人,我們把寶藏挖出來就能緩解大清國的財政危機。計劃靠這幾百人就將慈禧殺掉,別說殺掉慈禧了,就是把慈禧禁錮起來也是決無可能的。
當時中國的政治社會發展到清末,皇帝是靠孝道治理天下的,不說把慈禧殺掉,就是軟禁起來,這件事兒在當時的輿論界是根本接受不了的。其實當時光緒和慈禧之間的協同是遠遠大於分歧的。
1898年9月17日,光緒皇帝突然明發諭旨,這裡面大概是這麼基層意思。第一,不是安排康有為去上海辦報紙了嗎,怎麼還在京城啊。第二,康有為這個人還是比較有能力,有想法的,所以我才召見了他一次。第三,康有為不要再在京城了耽擱了,馬上去上海。
這條旨意在康有為看來是另一層意思,康有為想:皇帝是信任我的,不然怎麼可能為我一個6品的工部主事而明發諭旨呢,慈禧動手了,不然皇帝不會讓我馬上去上海,這是暗示我慈禧要對我下手了。
其實這條旨意是非常簡單的,就是康有為的一系列激進的主張,讓光緒和慈禧感到害怕。康有為這樣的人,即使不主持變法,讓他在京城待著也不是好事兒,那就把他攆走。
19日慈禧從頤和園回宮,當天晚上就給康有為定下了“結黨營私,莠言亂政”的罪名,下令抓捕康有為。而此時的慈禧其實跟光緒皇帝之間發生了裂縫,但是遠遠沒到要軟禁光緒的地步。結果康有為跑掉後,抓捕了他的弟弟康廣仁,而康廣仁在獄中就將“圍園殺後”的計劃給招供了。
他這一招供,慈禧立馬就火了,她認為她跟光緒皇帝之間只是政見不合,怎麼光緒就要殺掉自己呢。此時的慈禧就像一個撒潑打滾的農村老太太一樣,對身邊的太監大打出手,拿他們出氣。
之後就是軟禁光緒,對外宣傳是光緒病了,無法主政。這時候外面有很多誤傳,其中一條就是說外國使節對慈禧下了最後通牒,要求慈禧必須還政給光緒。
這時候老太太就徹底瘋了,於是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可笑的一幕,也是世界史上最不可思議的一幕,一個國家跟自己的所有邦交國宣戰。最後就是義和團運動,庚子事變,將中國拖入了黑暗的深淵中。
-
6 # LBj
戊戌變法是必然失敗,因為滿清真正統治者是守舊派。光緒帝沒有真正的實權,是一個傀儡皇帝。政治上受制慈禧太后為首守舊派打壓,自身條件不足於管理全國大事。又沒有地方朝廷大員的擁護,統治階級不是同心真正想改變國家體制圖生圖強。
光緒帝沒有看清自己處在什麼樣環境下,想要靠改革整救清廷。變法傷害守舊派利益,所以很快的就被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直接捨棄變法的所有的措施,光緒帝從此被軟禁瀛臺到死。
回覆列表
戊戌變法發生的背景
一、思想基礎
鴉片戰爭發生以來,清朝先進的知識分子不斷探索挽救中國的道路。魏源發出“師
夷長技以制夷”的呼聲,喚醒人們對西方的認識。洋務運動效仿西方發展工業,希望以
此達到“自強”和“求富”的目的,在這樣的歷史積累下,華人逐漸有了“西學為用”的思想根基。
二、政治基礎
資本主義國家在19世紀先後進行改革,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成為西方國家的主流,高效的行政管理效率讓清朝的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希望。
三、經濟基礎
帝國主義強行開通商埠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洋務運動後期,華人把發展民族資
本主義、“實業救過”看做是挽救民族危亡,進一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四、階級基礎
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實力不斷得到加強,民族資產階級
開始發展壯大。
戊戌變法的意義和影響
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為辛亥革命的
爆發打下了思想基礎。變法失敗後,清政府徹底走向歷史的深淵。政治上國民對清政府
更加不滿,支援孫中山的人越來越多。思想上只有變法革命,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建立
一個嶄新的中國成為了先進知識分子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