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落筆成蝶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詩中"驟"與"酒",不是不押韻,其實應算是押韻的。

    應該是屬於"油求轍"。

    什麼叫“油求轍"

    即在漢語十三轍中,"ou,iu"屬於"油求轍"。

    油求轍,不僅用存在於宋詞裡,現在,許多歌曲的歌詞,為了唱上去比較合韻與詞意,也用到這些押韻。

    有的時候,詩中某句韻腳並不同韻,但讀驟起來有韻律,我們可以用到通押。

    按漢語十三撤,"驟","ou"應屬於“油求”轍。

    "酒"的讀音中,"iu"屬於油求轍。

    "驟"讀為“zhou”,而酒的讀音為“jiu”,讀起來有韻律。

    我個人認為應是用"油求轍"。

  • 2 # 石湖老土

    謝謝邀請回答,寫古體詩,格律詩用平水韻(或佩文詩韻),填詞(格律詞)用詞格正韻,寫元曲用中原韻,寫現代詩用普通話韻,這是懂得中國詩詞的讀者,作者的最基本的常識。為什麼?因為古詩詞的平仄,韻部是有講究入聲的。元曲,普通話是不講入聲了。古詩詞是不可平,仄,入混押,而現代詩詞是可平,仄混押甚至不講押韻的。

    明白了上面的講法,那麼普通話讀起來不押韻,去查平水韻,詞林正韻,則必定押韻(指古詩詞)特別是詞林正韻,韻部比普通話還寬,如果讀古格律詞,查對詞林正韻,不存在不押韻的。若格律詩,用韻嚴苛,(除第一句可用鄰韻)是不能用鄰韻混押。如果拿普通話韻去套古詩詞,就如叫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穿越到現代說普通話樣,有點可笑。古人未見過注音字母,拼音字母,用拼音字母去套韻部是生搬硬套。我想古人的韻部是按古詩詞的用韻總結的,其主要應是依諧音而成。或是象格律詩詞一樣,俗成約定,有些是當時同韻,隨著語言變遷,有些就不押韻,但當時是押韻的。所以用普通話讀音去評議古詩詞是否押韻,是無依據,不科學的。

  • 3 # 慕容ZHB

    合轍壓韻,不壓韻可以合轍,驟和酒在"十三轍"中同屬“流求轍” ,ou 和iu(iou),可以通壓。。。韻感相近的也可以通壓 ,比如"一七轍"和"姑蘇轍"。

    十三轍的名目是:發花、梭波、乜斜(miēxié)、一七、姑蘇、懷來、灰堆、遙條、流求、言前、人辰、江陽、中東。

  • 4 # 華中小隱

    驟字與酒字韻母相同,可為韻,但不押律詩或對聯的韻。什麼是韻呢?劉勰在《文心雕龍》裡說得很清楚:‘’異音即平仄,平仄交替方能產生節奏,音和諧而有節奏,方為對聯之韻。‘’凡是同韻母的字,都可以用來押韻腳,不能押在屁股上。

    僅僅說驟與酒押不押韻,恐怕很難說清楚什麼是韻。得弄清楚吟詩作對的基本格律,才能徹底解決問題。否則,曲學多辯,窮巷多怪。詩的三要素是句法、節奏和韻律,無論古風、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及自由體,都是有的。三者合一,相得益彰。但以唐詩,即近體詩最為規範,稱為律詩或近體詩。近體是相對於唐代人所說的古風漢賦而言。因唐代科舉,賦詩為必考科目,為使考試統一規範,不受方言影響,有《官韻》供學子研習參考,學子可依格律賦詩。

    近體詩還是有三要素。第一是句式,分五言八句和七言八句兩種,稱作五律和七律。絕句是擷取律詩的四句,故又分五絕和七絕。律詩分四聯,每兩句構成一聯,依次叫作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頷聯和頸聯是兩副對聯,對聯不單有平仄押韻,還得詞性對應。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虛詞、各種片語,都得對應才行。

    第二是節奏,七律分三節,讀詩的時候,分節處有延時,形成快慢輕重急緩。如七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又如五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但這兩句不應當以兩節分,而應分三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理由是其中的平仄變化。

    第三是韻律,韻律稍有點複雜,但也不難。天下事難乎?難也,為則易。韻律分聲和韻。聲就是平聲和仄聲,漢語有四聲,媽麻馬罵。一聲和二聲是平聲,三聲和四聲是仄聲。平仄在詩句中交替出現,就象音樂裡的嘣嘣嚓嚓、嘣嚓嚓、嘣嚓嘣嚓。最理想和最嚴格的是馬蹄韻,就象馬的後兩蹄踩著前兩蹄的蹄印前進一樣:平平/仄仄/平平/仄……但用馬蹄韻賦詩,大大限制了選詞擇句,必需允許變通才行。在對句的時候,不必非得與上句完全相對:仄仄/平平/仄仄/平。只要在節奏處相對就行了。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兩句的第一字都是平聲,沒關係。只要第二第五字處對仗就可以了,這就叫作粘對。如果每個字都對上了,當然更好,叫作工對。粘對工對都合格律。今人多有不知此理者,或雲:唐詩多有失律的。大謬也。試想唐代詩人,如杜審言、杜甫一家三代,還有白居易尚書等眾多詩家,皆高考學霸,寫首詩還出律,豈不是要名落孫山?押韻很容易,一三五七不論,二四六八分明。也就是在第二四六八句的句末,有四個韻腳,必需用同韻母,同平或同仄的字。要麼都是平聲,要麼都是仄聲。而且與之相對的一三五七句末字還得用相對的仄或平。另外,第一句末字可用同韻字,也可不用,但一定要與第二句的平或仄對應為仄或平。唐詩平聲韻的多,但也有仄聲韻的。也都合格律,參加科舉考試,一樣得分。

    今人多有糾結古聲古韻與今日之聲韻不同者,其尷尬囧態煞是可憐可笑。中國地方廣大,方言成千上萬。東周列國時,諸侯國皆各有官話,南腔北調,彼此不讓,分庭抗禮。秦始皇也犯不著全國統一音韻。可是,唐代高考考律詩,就不能失了規範,於是就有《官韻》,以及相關《平仄二十八韻》等典章,以為楷模,參加考試計程車子,必須遵守。不參加考試的,您家隨意。白尚書初至京,以行卷謁顧著作況。顧睹姓名,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及見卷首咸陽原上草詩,又曰:道得個語,居即易也。因為之延譽,名聲大振。白居易是投在著作郎顧況門下的,豈能不恪守律詩格律?‘’詩是吾家事‘’的杜甫,其祖父乃初唐名家杜審言,唐律定然爛熟於心。至於從中亞碎葉城遠道而來的詩仙李白,並不太在乎唐律,沒喝酒時,寫點律詩玩玩,喝高了時,詩性大發,啥律都不用管了,咦噓兮危乎高哉。唐人以《官韻》為韻之本,今人也以之為本亦可,以《辭海》和《漢語大詞典》為本,也未嘗不可。試想,今有飛機大炮、坦克軍艦、火箭飛船、量子鐳射、美利堅法蘭西英吉利、諾貝爾弗洛伊德奧特曼……到哪裡去找韻呢。音韻學家儘管去做大學問,可別管太多詩人寫詩作對聯的事。眼目下詩人寫詩,也不必冠以七律五律字樣,好詩自然欣賞的人多。但掛了律詩名號,就一定得恪守清規戒律。否則,豈不是掛羊頭,賣狗肉?

    依格律寫詩,就一定能寫出好詩來麼?想歪了不是!詩的好壞還得看意境、志趣等等內蘊。黑格爾在《美學》裡說:最高原則是意蘊,成功的秘訣是美。寫詩屬文,所述無非天理、道理、事理、情理。又有起承轉合意識流之法。其法亦多,應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後回答提問。若以律詩和對聯的規範評判。驟和酒同韻母,又都為仄聲,若是放在仄聲韻律詩的二四六八句之末,正好是韻腳的地方,當然就押韻了。但在一二或二四或五六或七八句的句末,兩者並非平仄對仗關係,便說不得押字了。押韻的意思很明白,是指多個字的平仄及韻母位置上的對比,所形成的呼應關係。前邊的第二字夜和睡都是仄聲,也失格犯規了。若是唐代高考寫這兩句,考官會怒斥:滾出去!當初梵高考美術學院,油畫顏料往下流,汙了地板,監考老師也是這麼怒斥的。但此二句是六言句,非律詩而為詞賦之屬,可不受律詩格律約束,享有治外法權。就象美式足球,即橄欖球,規則不同於國際足球,可抱可踢可滾可撞。宋人不再賦詩,或因唐代律詩太好太高,再難企及,故創新格,有詞牌二千餘,隨創隨賦,隨賦隨創,是為詩餘。其句式、節奏、聲韻,當依詞牌所定格式索句,謂之填詞。詩詞格律,各隨時代,古風、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各有千秋。其格律規則之流變,今人觀之,不亦樂乎?

  • 5 # 吳言27

    ·誰說這二句中的驟和酒不押韻?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二句是李清照的詞《如夢令》中的前二句。詞是按《詞林正韻》來押韻的,驟和酒在《詞林正韻》中第十二部,當然押韻。李清照是大才女,著名的女詞人,豈會犯這種不押韻的低階錯誤。提這問題的人大概不懂詞與詩押韻的區別吧。如果驟和酒這二個字用在近體詩中則不押韻,因為近體詩是按《平水韻》來押韻的。驟和酒在《平水韻》中分別屬二十六宥、二十五有。它們不在一個韻部,所以不押韻。

    下面是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全文: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瓶車電池出廠3個月後售賣質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