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個問題有點大啊!參考法國史學家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
托克維爾關於法國大革命的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1.1789年法國革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最激烈的革命,它代表法國的“青春、熱情、自豪、慷慨、真誠的年代”。這是一場社會政治革命,符合全歐洲的需要,其效果是廢除若干世紀以來統治歐洲和法國的封建制度。它不僅要改變舊政府,而且要廢除舊的社會形式,因此就需要同時進攻所有現存的權力機構,毀滅所有公認的影響,祛除種種傳統,更新風尚與習慣。
2.法國革命是一件長期工作的最後完成,即使它沒有發生,古老的社會建築同樣也會倒塌,法國革命的業績是以突然方式完成了需要長時期才能一點一滴完成的事情。在革命來臨之前,政府已開始進行改革,而“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當封建制度的某些部分在法國已經廢除時,人們對剩下的部分常常抱有百倍的仇恨,更加不能忍受,農民和領主、第三等級和特權階級的矛盾越加尖銳。這就是為什麼革命在法國比在歐洲其他國家更早爆發的主要原因。
3.法國革命既呈現出決裂性,又呈現出連續性和反覆性。
托克維爾不同意中央集權制的確立和加強是法國革命和帝國的創造這個觀點,相反,他認為這是舊制度下王權和中央政府權力集中趨勢的繼續。同時,他注意到法國革命初期廢除的一些法律和習慣,包括舊制度下的思想感情,在若干年後重新出現。法國1789年革命後冒出一個第一帝國,1848年革命後又冒出一個第二帝國,難道專制主義是法國政治生活中不可擺脫的傳統嗎?
4.這裡涉及對於專制、自由、平等三者關係的理解問題。
在托克維爾看來,舊制度後期王權和中央政權的加強,侵犯了公民社會,剝奪了貴族的自由。而18世紀思想家幾乎無不推崇專制王權的中華帝國,把它當作開明君主制的模範;他們只要求改革,要求地位平等,並不要求自由,至少是把改革放在自由之前。大革命建立了人人平等的新社會,也建立了自由的政治制度,恢復了地方自治,但是不久人們就忘記了自由,甘當“世界霸主”拿破崙的“平等的奴隸”。這對托克維爾來說是一個慘痛的經驗——他寫的是第一帝國,想的則是親身經歷的第二帝國。如果這是法國曆史發展的規律,那麼大革命豈不只是一個短短的插曲?
托克維爾對於法國革命的原因和後果的分析固然精闢,但並非定論,這些問題至今仍在史學家中引起爭論。可以肯定地說,托克維爾開闢了研究舊制度的新途徑,他揭露了舊制度與大革命的內在聯絡,而且接觸到了法蘭西民族命運的根本問題。
托克維爾的成就應歸功於他的態度與方法。他十分注意在歐洲歷史的一般規律中抓住法國曆史的特殊規律加以分析,並努力尋找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他曾引用法國科學家居維葉的話說:“有機體的所有各部分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絡,以致人們只要接觸到從其中之一分解出來的一個部分,便能恢復整體。”他又說:“我像醫生一樣,試圖在每個壞死的器官內發現生命的規律。” 儘管他帶有貴族階級的偏見和激情,他仍試圖用社會學和階級分析的方法,對舊制度下各階級的狀況進行客觀的研究和描繪,特別是農民和貴族的狀況以及他們之間的矛盾。他曾說:“人們會拿單個人的例子來反駁我;我談的是階級,唯有階級才應占據歷史。”當然,托克維爾的階級分析法是片面的,例如,他不能區別舊制度下的中央集權、法國革命時期的中央集權與拿破崙帝國的中央集權的階級性質。馬克思在關於法國曆史的三部著作中對此有精闢的論述。
比較研究也是托克維爾史學方法的一個特點。他曾說:“為了幫助理解下文,有必要對法國以外情況作此概述;因為,我敢說,誰要是隻研究和考察法國,誰就永遠無法理解法國革命。”他經常把法國與美國、英國、德國曆史進行對比,特別指出它們之間的區別:美國沒有封建制度這個強大敵人;英國貴族並未因革命喪失權力,他們與資產階級實行聯合統治;德國(除萊茵地區外)的農奴制長期存在,農民不像法國那樣早已擁有土地……他甚至還批評18世紀法國思想家對中國專制王權的美化。
最後,托克維爾特別重視民族特徵和傳統對法國革命的影響。他在全書的結尾描繪了法國民族性的各種表現之後指出,唯有法蘭西民族“才能造就一場如此突然、如此徹底、如此迅猛,然而又如此充滿反覆、矛盾和對立的革命。沒有我所陳述的那些原因,法華人絕不會進行大革命;但是必須承認,所有這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釋法國以外類似的革命。”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托克維爾是如何看待普遍性與特殊性、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辯證關係的。
你這個問題有點大啊!參考法國史學家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
托克維爾關於法國大革命的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1.1789年法國革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最激烈的革命,它代表法國的“青春、熱情、自豪、慷慨、真誠的年代”。這是一場社會政治革命,符合全歐洲的需要,其效果是廢除若干世紀以來統治歐洲和法國的封建制度。它不僅要改變舊政府,而且要廢除舊的社會形式,因此就需要同時進攻所有現存的權力機構,毀滅所有公認的影響,祛除種種傳統,更新風尚與習慣。
2.法國革命是一件長期工作的最後完成,即使它沒有發生,古老的社會建築同樣也會倒塌,法國革命的業績是以突然方式完成了需要長時期才能一點一滴完成的事情。在革命來臨之前,政府已開始進行改革,而“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當封建制度的某些部分在法國已經廢除時,人們對剩下的部分常常抱有百倍的仇恨,更加不能忍受,農民和領主、第三等級和特權階級的矛盾越加尖銳。這就是為什麼革命在法國比在歐洲其他國家更早爆發的主要原因。
3.法國革命既呈現出決裂性,又呈現出連續性和反覆性。
托克維爾不同意中央集權制的確立和加強是法國革命和帝國的創造這個觀點,相反,他認為這是舊制度下王權和中央政府權力集中趨勢的繼續。同時,他注意到法國革命初期廢除的一些法律和習慣,包括舊制度下的思想感情,在若干年後重新出現。法國1789年革命後冒出一個第一帝國,1848年革命後又冒出一個第二帝國,難道專制主義是法國政治生活中不可擺脫的傳統嗎?
4.這裡涉及對於專制、自由、平等三者關係的理解問題。
在托克維爾看來,舊制度後期王權和中央政權的加強,侵犯了公民社會,剝奪了貴族的自由。而18世紀思想家幾乎無不推崇專制王權的中華帝國,把它當作開明君主制的模範;他們只要求改革,要求地位平等,並不要求自由,至少是把改革放在自由之前。大革命建立了人人平等的新社會,也建立了自由的政治制度,恢復了地方自治,但是不久人們就忘記了自由,甘當“世界霸主”拿破崙的“平等的奴隸”。這對托克維爾來說是一個慘痛的經驗——他寫的是第一帝國,想的則是親身經歷的第二帝國。如果這是法國曆史發展的規律,那麼大革命豈不只是一個短短的插曲?
托克維爾對於法國革命的原因和後果的分析固然精闢,但並非定論,這些問題至今仍在史學家中引起爭論。可以肯定地說,托克維爾開闢了研究舊制度的新途徑,他揭露了舊制度與大革命的內在聯絡,而且接觸到了法蘭西民族命運的根本問題。
托克維爾的成就應歸功於他的態度與方法。他十分注意在歐洲歷史的一般規律中抓住法國曆史的特殊規律加以分析,並努力尋找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他曾引用法國科學家居維葉的話說:“有機體的所有各部分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絡,以致人們只要接觸到從其中之一分解出來的一個部分,便能恢復整體。”他又說:“我像醫生一樣,試圖在每個壞死的器官內發現生命的規律。” 儘管他帶有貴族階級的偏見和激情,他仍試圖用社會學和階級分析的方法,對舊制度下各階級的狀況進行客觀的研究和描繪,特別是農民和貴族的狀況以及他們之間的矛盾。他曾說:“人們會拿單個人的例子來反駁我;我談的是階級,唯有階級才應占據歷史。”當然,托克維爾的階級分析法是片面的,例如,他不能區別舊制度下的中央集權、法國革命時期的中央集權與拿破崙帝國的中央集權的階級性質。馬克思在關於法國曆史的三部著作中對此有精闢的論述。
比較研究也是托克維爾史學方法的一個特點。他曾說:“為了幫助理解下文,有必要對法國以外情況作此概述;因為,我敢說,誰要是隻研究和考察法國,誰就永遠無法理解法國革命。”他經常把法國與美國、英國、德國曆史進行對比,特別指出它們之間的區別:美國沒有封建制度這個強大敵人;英國貴族並未因革命喪失權力,他們與資產階級實行聯合統治;德國(除萊茵地區外)的農奴制長期存在,農民不像法國那樣早已擁有土地……他甚至還批評18世紀法國思想家對中國專制王權的美化。
最後,托克維爾特別重視民族特徵和傳統對法國革命的影響。他在全書的結尾描繪了法國民族性的各種表現之後指出,唯有法蘭西民族“才能造就一場如此突然、如此徹底、如此迅猛,然而又如此充滿反覆、矛盾和對立的革命。沒有我所陳述的那些原因,法華人絕不會進行大革命;但是必須承認,所有這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釋法國以外類似的革命。”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托克維爾是如何看待普遍性與特殊性、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辯證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