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難道行善完要回報就不對了嗎?
19
回覆列表
  • 1 # 小哥當年五歲

    先看一個故事:

    從前,在魯國有一道律法:凡是有見到魯華人在他國淪為奴隸者,自己墊錢將其贖回,可從魯國領取賞金報酬。

    當時許多魯國奴隸被獲救。

    一天,子貢也贖回了一個魯華人,卻不接受賞金,魯華人聽說後紛紛稱讚他重情重義,不貪財。子貢也覺做了善事而不求回報是善舉。

    孔子聽到這個訊息後,非常生氣的對子貢說:“你真是愚蠢啊!”子貢很是疑惑,不懂孔子為什麼罵他。孔子說:“你仍然不明白。你只看到了眼前,卻看不清大局。魯華人被人贖回,贖人者領取應得的。奴隸獲救,救人者也被人稱讚,也能得到應得的報酬。你打破了這個規矩,以後人們贖回奴隸,若領取賞金會被別人嘲笑,如果不領,雖然會被稱讚,但自己的金錢就會損失,魯國許多平民是承擔不起這些損失的。照這樣下去,大家都會對奴隸視而不見,沒人會再願意去救人。

    子貢聽了之後,覺察到了自己的錯誤,很是慚愧。

    我覺得孔子是這麼想的:魯華人民都是願意救人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那麼,既然國家採取了合適的方法來發揚這份善心,我們就要遵守規則。如果人民立志做好人,如果人民做了好事,為什麼不誇獎他,對他進行獎賞,而要苛求他的一些小小的私心呢?而子貢的做法無疑是故作清高而陷他人於不義。我第一次看這個故事的時候,真的很有感觸。

    對於普通人來說,你不能要求一個人心中全是光明,比如說,做了好事還默默無聞,沒有人感謝還甘之如飴……如果真的被這樣對待,心裡都要嘔死了好嗎?有光的地方必有暗,極致的善良帶來的必然是極致的痛苦,不管是對自己還是他人。佛不求回報,但是佛也說因果,也求信仰呀!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人幫助別人而不求物質回報,那麼他所需要的有可能是心理上的滿足感,幫助他人讓他覺得快樂,這也是一種收穫,如果你作為被幫助的一方,對他表示感謝,那麼他一定會更高興,更願意去幫助他人,從而形成一種良性迴圈,你好我好大家好。人們也樂於看到這樣的故事,比如說,結草銜環的典故。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 2 # 覺世言

    問題過於單一,確切說“行善”,是內心付出,自願的,不求回報,是個人信仰也好,個人品質也罷,只為行善。“做善事”往往帶有某種目的性,如,得到個人內心寬容、得到某個宣傳、得到個人榮譽等等。這些說的都是個人行為,但,更重要是國家教育問題,人人互助互幫,共同進步,團結友愛。然而,當今已經是一種奢望!不求回報、低調等用詞,都是第三方強加之詞,自己不付出,強調別人付出。每個人能力有限,行善不在大小,攙扶不認識的老人小孩,施捨困難老人困難家庭,資助貧困生,資助希望工程小學等等善舉皆可為,行善不在大小,而在自己是否虔誠!

  • 3 # 柳暗花明又一村158392

    ♥♥為人行善本身就是很美的善舉,如果不圖回報那品德就更加高尚。人之常情,你有一點小善便沾沾自喜.自我炫耀,反會使人感覺此人動機不純;反之不求回報.不圖名利則會讓人感覺這人真好。《適應》社會對做人真的很重要。《低調做人》是做人的一種優良品德,人們喜歡,社會適合,所以還是《低調》點好。

  • 4 # 中孚鑑

    首先做善事,就是樂於助人,不求回報的。

    而做事求回報,雖然是幫助了別人,卻是要求回報,通俗點說,就是交易。

    比如,你如給別人做事,或者打工,,這些都是你情願去做的,也是他情願用你的。同是你是真正的幫到他了,給他帶來了利益,他也會給你回報,這就是交易。

    做善事則不同。他是在自己有能力的幫助別人,自己幫助之後,根本沒有回報,或者根本沒想到回報。這就是做事不留名。

    這就是一個心態的問題。你如果去幫助別人,心裡還想著,他會怎麼樣的報答我,我做了這好事,該如何讓大家都知道。想這些雖然也不是不可以,也是人情理之中的事。卻是帶著利益做事。試問一句,如果沒有利益,沒有回報,不能揚名你還會去做嗎?

    相反的,真正的做善事,是開始時就沒想到有回報,也沒想著如何讓他人知道自己在做好事。在他心裡。

    做事就是做事,不存在利益之事,也不存在這是件善事好事,這就是一件份內之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明與文化的定義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