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136170132
-
2 # 茂林的翠翠
《洛麗塔》是納博科夫的一篇長篇小說,小說內容簡單來說就是亨伯特因自己的初戀早夭而患上戀童癖,後臉上房東的女兒洛麗塔,為了接近洛麗塔與房東結婚,與洛麗塔發生亂倫的故事。
首先,我們先不論亨伯特對錯。說道其故事還是有些同情意味在裡面,愛得太深,傷的太深,無法自拔,患上精神病。
其次要說說亨伯特。他確實挺混蛋的,為了接近洛麗塔,而跟房東結婚,房東去世後,以父女的名義帶著洛麗塔到處遊玩,做著亂倫的勾當。
最後,洛麗塔受不了這種關係,結婚,但亨伯特還是不放過她,槍殺了其丈夫,後自己因血栓死於監獄中,而洛麗塔因難產而死。
讀罷整個故事,挺讓人不是滋味的。
-
3 # 緣起光影
亨伯特,這個40歲的男人在14歲時,所愛之人死於傷寒。痛苦如同毒藥滲入傷口,且永遠不能被治癒,他也永遠活在了26年前的那個夏天。他是洛麗塔的情人,是她用來反抗母親的工具,是她情感與生活的依靠,更是一個卑微的愛之祈求者。
洛麗塔,性感清純而又早熟的14歲少女,散發著天真的誘惑。她自幼喪父,父愛的缺失讓整日與母親爭吵的洛麗塔渴望著“父親”角色的迴歸。她是亨伯特的情人,是他年輕時夭折的慾望的成全者,是他的生命之光、慾望之火、靈魂所在,也是一切的罪惡之源。
40歲的亨伯特一生只愛過兩個少女,一個死於14歲,另一個死於他的14歲。一個在情感中永遠活在14歲的中年繼父和一個在現實中離經叛道的未成年少女,構成了一段畸形的不倫愛戀,在情色外殼的包裹下展現了作者對人類慾望的嚴肅探討。
電影想要展現的東西極為豐富,充滿青春活力的誘人胴體、情慾驅使下的逐步試探、倫理情慾間的矛盾掙扎、個人私慾的控制禁錮、處心積慮的欺騙叛逃,看似違背道德的故事,其實只是一場虛構的遊戲。《洛麗塔》充滿著憐憫,它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從最一開始便是錯的。
影片最後,亨伯特殺死了奎爾蒂,結束了這一切。 其實,他殺死的更是自己,那個以愛為名控制著洛麗塔的卑微者。亨伯特站在村子上的山坡上,望著遠方,一片薄薄的心,在柔軟的風裡遊過。 四周什麼也沒有,群山也寂寥。
亨伯特在1950年11月因心肌梗塞死在了獄中,而洛麗塔也在1950的聖誕節因難產離世。他們出生相差多年,可離去的時間卻如此相近。 他們同去天國,拋開一切世俗的觀念,去原諒這一切的不該。
-
4 # 航空世界
《洛麗塔》小說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種情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的騎士文學。
騎士文學中涉及愛情的個常見套路有兩個:一種是出身貧寒,一無所有的老兵回鄉,愛上了身價不菲非常有錢的貴族寡婦;另一種是出身高貴、百戰榮歸的騎士,回鄉愛上情竇初開的青春少女。這兩種審美在歐洲文學中都非常常見,也都有其對應的社會現實。
先說說前者,西方世界由於從很早就戰爭頻繁,而戰爭中死亡的多數是男性,所以歷史上長時間處於女多男少的狀態,所以一個常見的社會現象就是女性愁嫁,男性不愁娶。比如大多數歐洲國家語言中至今沒有“彩禮”的概念,但有很強的“嫁妝”的概念。從中世紀開始就有大量落魄貴族的女性因為沒有嫁妝無法出嫁。與之相對應的,已婚而又守寡的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特別搶手,因為手裡有第一次出嫁孃家的嫁妝,又有前夫留下的財產,所以一直是貴族爭搶的物件。這個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反映,比如《三個火槍手》裡波圖斯在巴黎混的夢想就是娶到一個有錢的寡婦。大航海是西班牙窮人的逆襲之路,就是去海外當兵打仗,立下軍功回家鄉娶寡婦。征服印加帝國的皮薩羅就是因為常年作戰敗多勝少,仕途不順,沒法走這條逆襲之路才發狠去南美洲冒險的。
後者的話,中世紀歐洲女性通常十四歲以上就視為成年,所以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朱麗葉年齡就是十四歲。出身良好,身價富裕,但身經百戰,保守戰爭創傷的中年騎士和剛剛成年的少女的愛情,在當時的歐洲人看來是非常浪漫的。這種審美從近代開始在歐洲隨著女性地位上升逐漸減少,但在俄羅斯和東歐的文學作品裡還有一定的表現。比如俄羅斯著名的政治驚險小說作家普羅哈諾夫,有一本著名的《黑炸藥先生》(強烈推薦,非常非常精彩的小說,有中譯本),主人公是年過五十的退休特工軍官別洛謝爾採夫。在多次和對手黑暗組織”斯瓦西里“較量失敗後,別洛謝爾採夫一度在絕望中隱居故鄉敖德薩,在那裡,一個十八歲的年輕女孩成為他的情人。在年輕的情人身上,別洛謝爾採夫重新找到了自信和戰鬥的勇氣,重返莫斯科與對手決一死戰。
這種審美有兩個特點(無論他好還是不好):一是女性實際上是作為”成年“女性出現的,只不過特點在於年輕,富於生命活力。二是男主人公一定是飽經滄桑的老戰士,絕不是信佛盤串拿保溫杯喝功夫茶的中年男,更不是挺著大肚子一身金鍊子的爆發戶。
至此可以談《洛麗塔》小說了。小說之所以在西方流行,實際上是因為它把這兩種審美綜合了起來:主人公先是娶了個條件不錯的寡婦,然後又和寡婦的女兒戀愛。當然,這種東西說到底是一種腐朽的意識,必須加以批判。
順便說一句,塞萬提斯也熟悉這種審美,而且對此非常不屑,故意在小說《堂吉訶德》中反其道而行之。小說中堂吉訶德是六十多歲才想起來當騎士,他的夢中情人多爾西內婭是個胖胖牧羊姑娘,還和許多男人生了一大堆私生子。塞萬提斯用這種手法對這種騎士文學的庸俗套路加以嘲諷。
回覆列表
《洛麗塔》是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流傳最廣的作品,絕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敘述了一箇中年男子與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戀愛故事。小說最初未獲準在美國發行,於1955年首次被歐洲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1958年終於出版了美國版,作品一路躥升到《紐約時報》暢銷書單的第一位。《洛麗塔》已被改編成電影。
《洛麗塔》最令人歎服的成就之一就是,作為一個移民作家的納博科夫比絕大多數土生土長的美國作家更逼真地創造了美國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但這種“逼真感”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背景,並沒有給亨伯特的慾望世界賦予任何社會學意義上的現實感。納博科夫始終是一個醉心於操縱幻覺的魔術師。
和納博科夫筆下的許多人物一樣,亨伯特是一個化了裝的極端個人主義的藝術家。他稟然敏感,想象力豐富,但近於偏執。他在小說中曾引用一位詩人的話說,“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種義務,而我們則必須賦予靈魂以美感。”當然,在《洛麗塔》中,這種所謂的“美感”既有藝術華麗的詩意,也充滿了情墮落者陰惡的罪惡感。作為他的慾望物件,洛麗塔只不過是亨伯特意識的產物,是他異想天開地企圖從外部的現實和時間中搶奪出來的一個幻想。 小說《洛麗塔》(Lolita)故事梗概小說描述了一位從法國移民美國的中年男子杭柏特·H·杭柏特(Humbert Humbert)在少年時期,與一14歲的少女安娜貝兒發生了一段初戀,最後安娜貝兒因傷寒而早逝,造就了杭伯特的戀童癖(The child love),他將“小妖精”定義為“九到十四歲”。杭柏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婦拋棄,後來又迷戀上女房東Charlotte Haze的14歲女兒洛麗塔(Lolita),親呼她為小妖精。
洛麗塔恣意的挑逗杭伯特,使得杭伯特無法自拔,為了親近這位早熟、熱情的小女孩,杭柏特娶女房東為妻,成為洛麗塔的繼父,他利用零用錢、美麗的衣飾等小女孩會喜歡的東西來控制洛麗塔。小說中的女孩原名桃樂莉·海茲(Dolores Haze),西班牙文發音的小名為洛麗塔(Lolita)或羅(Lo),因此作為書名。後來女房東發現自己的丈夫與女兒的不倫之戀,一時氣瘋往外跑,被車子撞死。杭柏特將洛麗塔從夏令營接出來一起旅行,兩人盡情的纏綿。洛麗塔長大後,開始討厭繼父,她意識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這種亂倫狀況好”。於是她開始跟年紀相當的男孩子交往,並藉著一次旅行的機會脫離繼父的掌握,使得杭柏特一直無法尋獲。
一日杭柏特收到洛麗塔的來信,信上說她已經結婚,並懷孕了,需要繼父的金錢援助。杭柏特給了她400美元現金和2500美元的支票,還把屋子賣了,買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約。洛麗塔拒絕了杭柏特再續前緣的要求,杭柏特傷心欲絕,他槍殺了那個帶走洛麗塔的劇作家奎爾弟(作品中被女主角認為是東方天才哲學家),1950年杭柏特因血栓病死於獄中。十七歲的洛麗塔則因難產而死。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俄羅斯出生的美國小說家、詩人、文學批評家、翻譯家、文體家。曾被公認的二十世紀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納博科夫是弗拉季米爾-德米特里耶維奇和艾倫娜所生孩子中年齡最大的,是家中的長子。他出生在當時地位顯赫並且富有的家庭。他的孩童時代在聖彼得堡度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家庭使用著三種語言俄羅斯語、英語、法語,所以納博科夫在孩童時代就能講三種語言。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一家離開蘇聯,前往克里米亞,他們在那裡住了18個月。在克里米亞的白軍起義失敗之後,納博科夫一家離開蘇聯前往歐洲西部開始背井離鄉的生活。
1919年從俄國移民之後,納博科夫一家在英國定居,在英國,納博科夫成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一名學生,有計劃的學習斯拉夫語和羅曼語。他主要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18年的文學生涯。
1922年,納博科夫的父親在德國柏林被俄羅斯君主制主義份子刺殺,原因是他盡力掩護了他們真正的目標Pavel Milyukov,一位擁護憲法的在野黨領袖。這一關於錯誤認知而導致誤殺的情節, 反反覆覆出現於作者的尤其是當角色因為誤解而被暴力殺害時。例如,在《微暗的火》中,約翰-席德被錯認為是Zembla之王而被刺殺。6月,納博科夫接受劍橋法文與俄文學位,並遷往柏林與家人同住,以私人教授英語、法語、網球、拳擊等維生。在1923年,他從劍橋大學畢業前往柏林。在柏林用Vladimir Sirin寫作,獲得了一些詩人與作家應有的名譽。
1923年,納博科夫母親偕妹 Elena移居布拉格,以V.D.Nabokov孀婦身份接受政府撫卹金。5月8日,納博科夫於柏林一慈善化裝舞會上,初識猶太律師之女薇拉(Vera Slonim),兩人在1925年於柏林成婚。1929年,納博科夫偕妻赴巴黎;1934年他們的兒子Dmitri出世;1937年,納博科夫與薇拉移居巴黎,以避日漸蔓延的納粹禍亂。
在歐洲生活的這些年裡,納博科夫出版小說《國王、皇后、侍衛》、《聖誕故事》、《防守》、《眼》、《榮耀》、《黑暗中的笑聲》、《天賦》、《斬首的邀請》、《禮物》,並發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譯作品、詩集、詩劇和劇本。劇本《事件》與《華爾茲的發明》在巴黎以俄語上演。
1940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講授文學。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誌》、《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1941年在紐約博物館工作
1942年,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研究員,每週三日於威斯利學院教授俄文。
1945年,納博科夫與薇拉成為美國公民;
1948年,任康奈爾大學俄國與歐洲文學教授;
1952年,任哈佛大學斯拉夫語文客座教授。這期間,他出版了《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尼古拉-果戈裡》、《俄國三詩人》、《庶出的紋章》、《故事九則》、《確證》等書。
1955年9月15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並引發爭議。
1958年,《洛麗塔》在美國出版。這期間,他還出版了《菲雅爾塔的春天》、《普寧》、《納博科夫十三篇》,並與獨子Dmitri合譯出版萊蒙托夫小說《當代英雄》。
1961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
1973年因其終身成就被美國授予國家文學金獎。
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葬於Clarens。墓碑鐫文:“弗拉季米爾-納博科夫,作家”(Vladimir Nabokov, ecrivan)。
創作評價
納博科夫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一生的創作極其豐富多樣,包括了詩歌、劇作、小說、傳記、翻譯、象棋與昆蟲學方面的論文等大量作品,但他主要是以小說聞名於世,如《洛麗塔》、《普寧》、《微暗的火》、《阿達》、《透明物體》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納博科夫前後期的創作在基本主題和結構手段上的連續性是很突出的一個特徵,從最初那部表現懷鄉愁恩和移民生活的《瑪麗》到他七十歲時所寫的那部大掉書袋的探索亂倫愛情之作《阿達》莫不如此。
納博科夫否認自己的創作有政治或道德的目的,對他來說,文學創作是運用語言進行的一種對現實的超越,因為“藝術的創造蘊含著比生活現實更多的真實”,他認為藝術最了不起的境界應具有異常的複雜性和迷惑性,所以他的作品致力於用語言製造撲朔迷離的時空迷宮,製造個人的有別於“早已界定”的生活與現實,顯示出一種華美玄奧新奇的風格;此外,納博科夫在昆蟲學方面具有的興趣和研究方式也使他的作品對事物的觀察與描述顯示出一種細緻入微和精巧的特色。
納博科夫作品的中心主題是以各種象徵手段表達藝術本身的問題。表面上,《防守》描寫下棋,《絕望》描寫謀殺,而《斬首的邀請》是個政治故事。實際上,這三部作品都在議論藝術,而這些論述才是理解全書的關鍵。納博科夫最優秀的俄文小說《才能》(1963)是他從模仿某類作品形式達到諷刺目的的創作手法的開始。
他用英文寫作的頭兩部作品成就不大,1954年,《洛麗塔》完稿後,“對幾個上了年紀閱讀能力差的人來說,是一部令人憎惡的小說”,於是先後遭到四家神經緊張的美國出版社的拒絕。此書在美國盡人皆知,是把它當做一本“黃書”來讀的。從1955到1982年間,此書先後在英國、阿根廷、南非等國家遭禁。
1955年9月,歷經挫折之後,《洛麗塔》終於在巴黎得到奧林匹亞出版社認可,並獲得出版。在寬容的法國出版後,屢屢被批評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說,也是由於這部小說一眼看去必定會產生的這種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況也是如此。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因特網上鍵入主題詞“洛麗塔”,所搜出的全部網頁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
面對不同的議論,納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確:“在現代,‘色情’這個術語意指品質二流、商業化以及某些嚴格的敘述規則,那也是千真萬確的。因此,在色情小說裡,必須有一個個性描寫場面。此外,書中描寫性的場面還必須遵循一條漸漸進入高潮的路線,不斷要有新變化、新結合、新的性內容,而且參與人數不斷增加(薩德那裡有一次花匠也被叫來了)。因此,在書的結尾,必須比頭幾章充斥更多的性內容。”納博科夫也說:“《洛麗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說。”
這部小說塑造了一個無英雄氣質的人物赫伯特。他對年輕少女有著不可抗拒的情慾。其實,這是納博科夫的又一篇寓言故事,從淫慾來檢驗愛情。小說《蒼白的火》(1962)是由一首長詩和對長詩的長篇議論組成。它發展並完善了納博科夫作品獨樹一幟的結構形式。《艾達》(1969)是他最費解的作品,採用世系家族小說的形式,同時運用俄、英、法三種文字,並概括應用了以往作品中的一切主題。
禁書
1954年,《洛麗塔》完稿後,“對幾個上了年紀閱讀能力差的人來說,是一部令人憎惡的小說”,於是先後遭到四家神經緊張的美國出版社的拒絕。此書在美國盡人皆知,是把它當做一本“黃書”來讀的。從1955到1982年間,此書先後在英國、阿根廷、南非等國家遭禁。 1955年9月,歷經挫折之後,《洛麗塔》終於在巴黎得到奧林匹亞出版社認可,並獲得出版。在寬容的法國出版後,屢屢被批評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說,也是由於這部小說一眼看去必定會產生的這種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況也是如此。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英特網上鍵入主題詞“洛麗塔”,所搜出的全部網頁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
爭議
關於小說,爭議的焦點自然是有關藝術的社會責任問題。《紐約時報》的一篇書評稱:“《洛麗塔》無疑已是圖書世界的一樁新聞……”《洛麗塔》爭議的關鍵和最令人難解的是,納博科夫對道德問題顯得很沒興趣。許多人的閱讀動機可能確實出於要看一看《洛麗塔》到底有多“不道德”,好奇的讀者總是由它聯想到因為色情描寫而引起世界性爭議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一位論者自覺找到了被這種含混性掩埋了的真義,稱《洛麗塔》是“衰老的歐洲誘姦年少的美國”的象徵,但另一位論者卻發現:《洛麗塔》是“年少的美國誘姦衰老的歐洲”的寓言。
面對不同的議論,納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確:“在現代,‘色情’這個術語意指品質二流、商業化以及某些嚴格的敘述規則,那也是千真萬確的。因此,在色情小說裡,必須有一個個性描寫場面。此外,書中描寫性的場面還必須遵循一條漸漸進入高潮的路線,不斷要有新變化、新結合、新的性內容,而且參與人數不斷增加(薩德那裡有一次花匠也被叫來了)。因此,在書的結尾,必須比頭幾章充斥更多的性內容。”納博科夫也說:“《洛麗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說。”
國內首位譯介納博科夫作品的人
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洛麗塔》,但或許正因為如此,到現在為止,納博科夫也沒有在中中國產生真正的重大影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對第一個譯介納博科夫的梅紹武來說更是如此—— “我是第一個介紹納博科夫進入中國的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譯文出版社要出一套書介紹美國文學,找到我的時候,我就選擇了納博科夫,因為他當時是西方很重要的一個作家,被稱為‘小說之王’。
他們本來要我翻譯《洛麗塔》,但我拒絕了,這個小說講的是一個老頭和一個小姑娘談戀愛,我不太喜歡,覺得它和我們中國的道德不太相符。但後來我看到評論,說它諷刺了美國社會,還是有積極意義的,所以不要把它當做一部黃色小說。現在它在美國也得到很高的評價,我想,它還是一部好作品吧。
1985年,一位美國作家到我家裡來聊天,聽說我翻譯了《普寧》,就建議我翻譯《微暗的火》,說它是納博科夫最好的作品。我看了之後覺得這部書太難翻譯了,李文俊建議我選譯。我花了半年的時間翻譯了其中幾章刊登在《世界文學》上。1999年的時候,我才又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把它全部翻譯了出來。
納博科夫好用生僻的古典字,翻譯他的書得備一本《韋伯斯特國際大詞典》。他的文筆晦澀,頭一遍讓你雲裡霧裡,第二遍理出些頭緒,第三遍才能茅塞頓開。所以,翻譯自有翻譯的樂趣。像納博科夫就盡製造謎語,有時我怎麼也想不明白,等到豁然開朗就會很高興。
納博科夫的作品在世界上很有名,但在中國知道他的人不多,大約是因為他沒有象米蘭·昆德拉那樣被宣傳得厲害。” 洛麗塔的經歷
《洛麗塔》當時的風行一時就是因為讀者們的這類雙重興趣。內容的奇特與寫作的精妙使它成為一本雅俗共賞的書。
《洛麗塔》的成功,立即把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昇華為一位國際知名人物。在一個訪問記中,納博科夫告記者道:“出名的是洛麗塔,不是我。”這是他的謙虛。納博科夫的名字不但在國際文壇上響亮,而且也成為出版界的暢銷商標,他出生於一八九九年,到了一九五八年才在西方享受盛名,當時已六十歲。他的成功可以作為對那些年近花甲而尚在苦苦耕作的未成名作家們的鼓勵。
格林與威爾避及書局編輯的見解不同點是在,前者所看到的是文學與文字,後者卻只看到了浮面的淫意淫詞。《洛麗塔》的最後在文壇的勝利可以說全是格林的功勞。格林予以佳評後,美國的小型文學雜誌《鐵錨評論(AncIIor Review)也予注意,節錄登載,這家雜誌當時的年輕編輯即是目前主持《紐約書評》雙週刊編務的傑遜。埃浦斯坦。不久美國與英國的書局也改變原意,陸續在英、美、加拿大出版了《洛麗塔》。
當《洛麗塔》初版在巴黎由奧林比亞書局出書時,英國政府當局曾要求法國政府查禁。
在英美問世後,英國內閣也曾開會辯論,但是沒有禁售。紐西蘭則後來一度禁售。
《洛麗塔》在美國由普特南書局於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版,立即成為暢銷書,於一九五九年一月爬升《紐約時報》暢銷書目單第一位!(最終被另一個俄籍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擠出寶座。)當時多半的書評都把評論集中於所謂“洛麗塔事件”的糾紛,而不是書的文學價值。
同名電影《洛麗塔》 Lolita (1997) 中文片名:一樹梨花壓海棠
故事講述了一箇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不倫之戀。在大學裡靠教授法文為生的亨勃特年過中年洛麗塔 Lolita 君紫隆,自從年幼時的初戀女孩死去後,心中總藏著一個溫柔而猥褻的夢魘。那些十幾歲的青春少女們對他有著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著這個隱秘的慾望,只是用顫抖的靈魂呼喚著那些膚淺狂燥的精靈們。
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他成為了夏洛特(洛麗塔的媽媽)的房客。他瘋狂地愛上了夏洛特年僅14歲的女兒——洛麗塔。而與此同時,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為自己和洛麗塔找個靠山。為了能夠繼續跟心中的精靈——洛麗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違心地娶了夏洛特為妻。但最終夏洛特還是發現了亨勃特對自己女兒的迷戀。激憤的夏洛特衝出家門,卻遇車禍身亡。亨勃特於是帶著洛麗塔開始了一段美國高速公路上到處逃竄的亂倫愛情……直到狂燥的洛麗塔開始厭倦最終離開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靈的亨勃特在絕望與悲哀中殺死了當初拐走洛麗塔的男人——克拉爾·昆寧。
這部電影讓人或者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也許是男主角對洛麗塔朦朧悲壯的愛,
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洛麗塔和拐走的他的男人走了,男主角瘋狂的尋找,然而一無所獲。
他的內心是怎樣的,無人知曉,也許我們能看見的只是悲傷,痛苦,撕心裂肺,他對洛麗塔的愛到底是怎樣的。
是迷戀曾經的影子,還是另一種不為人知的悸動。
當三年後,他落寞的守在曾經和洛麗塔生活的房子裡時,
收到了洛麗塔的一封信,洛麗塔和另一個男人結婚了,懷孕了,需要錢,他開著車,去那個愛的人生活的小鎮,
他站在門口,內心複雜,她開門,四目相對,整部影片最讓我難忘的就是男主角看洛麗塔的眼神,
喜悅,悲傷,無法理解,驚訝,等等等,
他給洛麗塔四千塊錢時候, 她驚喜, 卻並不願意和他走。
這是讓我落淚的地方,顫抖的手,白色的信封,洛麗塔驚訝的聲音,你給了我們四千塊錢。
“是的,即使你拒絕和我走,你依然可以得到它”
“那是唯一一個讓我著迷的人”挺著肚子的洛麗塔似乎回憶的說著那個老男人,帶著狗,喜歡所有的少女。
強迫她們與男孩做愛,拍照是他的愛好。
“那我呢?”
得到的是沉默,她也並沒有和他走。
他流著眼淚開門,她送他,對著自己的小狗說:“ 和我爸爸說拜拜”
也許從這裡就能看出來,洛麗塔沒有愛過,至始至終。
他開車離開的時候看見遠處站著的孕婦,安詳,或許已經褪色。
一瞬間他出現錯覺,看見她還是當年妖豔的少女,穿著藍色的裙子,活潑,美麗。
最後的結局是槍響, 鮮血, 絕望。
他殺死了那個讓洛麗塔魂牽夢縈的變態男人,獨自開著當年和洛麗塔一起旅行的老爺車。
漫無目的,眼神空曠。
後面是很多的警車,追逐著,撕響著。
他停下車,站在能望見她城鎮的地方,“我聽見孩童的笑聲,我難過的不是身邊沒有洛麗塔,是笑聲裡沒有洛麗塔”
1950年他死於心肌梗塞,在監獄裡。
1950年聖誕節,洛麗塔死於難產。
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或許沉悶的些。
他延伸了小說沒有的地方,細節,或許有人會落淚,比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