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金瑞15
-
2 # 又上一點
人生本來就如戲,真真假假是演技,勸世向善為意義,鞭撻醜惡揚正氣。謅書捏戲求完美,構思精巧調人胃,大眾喜歡是戲劇,真人真事很難為。
-
3 # 老王侃武俠
不是,戲劇和歷史是不同的,不過好的戲劇和歷史緊密的聯絡在一起,就像金庸小說,幾乎可以以假亂真。讓小說充滿歷史的厚重感,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
4 # 知世達人
應該說,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後經人們不斷地根據各自的好惡取捨加工,逐漸與原來大相徑庭。我們都知道:但凡藝術作品,無不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戲劇更是這樣,首先它要考慮受眾率,即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觀眾的眼球,獲得最廣大的觀眾普遍喜愛與好評;同時更需要考慮該曲戲劇藝術生命力,為此,編劇者就必須得對現有的題材進行發掘、提煉、昇華。所以說,不可以簡單地答之曰:是或不是。誠如人們所云:人生原本一曲戲,真真假假全在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5 # 不止看戲
可以肯定的說:不是。
現在陳世美幾乎是“忘恩負義”的代名詞,大家都關心到底有沒有過這個人。
據《湖北歷史人物辭典》記載,陳世美,清代官員。原名年穀,又名熟美,均州人。均州就是現在的十堰。他不但不是忘恩負義,還是個大清官,據說他為官清正,為了杜絕前來賄賂他的人,把大門一關,誰也不見。1992年在丹江口市發現了有關陳熟美的碑文,根據碑文的記載,陳世美是位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體察民情的清官。
可是陳世美怎麼就成了忘恩負義的人?!
據說在前來跟陳熟美求官的人中間有兩個曾經在陳熟美科考的時候資助過他的人,後來陳熟美考取官員出人頭地了,兩個人就想來“蹭”個官做做,沒想到被陳世美拒絕了。然後就心生歹意,把宋代的一出《琵琶記》改成了《秦香蓮抱琵琶》,為了避人耳目,把原作中蔡改成了陳世美,而沒有直接叫做陳熟美。
之所以成為忘恩負義的代表,有一個故事,據說,有一個戲班在演出的時候是先演包公戲《陳州放糧》,後演《秦香蓮》,臺下的老百姓們看完秦香蓮覺得陳世美太忘恩負義,太可氣了,說絕對不能輕饒了這個傢伙,也有人義憤填膺的說,這樣的人就該斬了。但是故事沒有寫啊,於是戲班的班頭兒就臨時加了一出包拯斬陳世美的戲,這才算完。
這一來不要緊,大快人心的結果就這麼固定下來了,觀眾們才不管什麼宋代的包拯戰了清代的陳世美,大家只覺得只要正義戰勝邪惡,其他的都不重要。再演《秦香蓮》沒有這一斬,感覺就不痛快,戲就沒演完,於是這一場戲就這麼慢慢的固定下來,成了《鍘美案》。
不過,在我看來,這個故事的發展變化中有十分可貴的一點:觀眾參與了創作。這是非常好的創作——實踐——反饋——再創作的一個典型故事,我想也正是觀眾的積極參與才有了這出一直演出到現在的好戲,才有了現在膾炙人口的“包龍圖打打坐在開封府,遵一聲駙馬爺細聽端詳……”
戲,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它就是在不斷的演出中,在觀眾的回饋中,慢慢成長起來的,好的戲一定有觀眾的“創作”。
-
6 # 看書品戲
不是啊……秦香蓮故事原來是《秦香蓮抱琵琶》主要是為了說陳世美忘恩負義。
這個故事來源於《琵琶記》是宋代高明的作品,傳奇開篇之作。原作故事曲折流暢,我在讀原作的時候就覺得男主人蔡伯喈真是好慘,原本是要盡孝,又被迫去盡忠,儘管高中了狀元,但是老父親連兒子當大官的訊息都不知道就死了,兒子蔡伯喈呢,考官也是順從父親的意思,結果也父親人都不在了,還論什麼盡孝呢?再有一點,他高中之後要被招為相府女婿,可他有糟糠之妻啊,並不想背信棄義,但是呢又被逼著娶了相府小姐……
一個好好的書生,就這麼被“道義、忠良”逼著做了不喜歡不願意的事情……也值得我們想一想,自己到底要什麼而不是被別人牽著走。
回來說秦香蓮和陳世美,他倆吧,本來就沒關係。因為陳世美就是蔡伯喈的“變形”,秦香蓮呢我覺得是在《琵琶記》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因為什麼需要而更名改姓或者乾脆是杜撰出來的人物。
陳世美倒也許有其人,清代廉官,陳熟美。這個在《均州志》裡有記載,就是現在的湖北十堰地區。
-
7 # 醉飲紅塵外
謝邀請,戲劇裡的陳世美高中狀元之後,被招為駙馬,當原配妻子和兩個孩子找過來的時候,陳世美為保住榮華富貴,竟對妻子和孩子痛下殺手,可惜他派的這個殺手韓褀不太冷,聽了秦香蓮的哭訴後竟寧願自殺也不願殺了這母子三人,撿了一條命的秦香蓮到開封府告陳世美,包拯在壓力之下,仍然斬了陳世美,為秦香蓮伸了冤,但這只是戲,並不是史實。真實的陳世美和秦香蓮是夫妻倒是真的,秦香蓮是陳世美的第二任妻子,但,他們是恩愛夫妻,而且歷史上真實的他們是清朝人,陳世美是一位好官,曾在康熙朝做到三品大員,陳世美為官之後當年資助過他的人曾向他求官,被她拒絕了,所以這人懷恨在心,就花錢請人編了這麼一齣戲,抹黑陳世美,偏偏觀眾都愛看這樣結局大快人心的戲,尤其是最後包拯不畏強權鍘陳世美那一段把整部戲推向了高潮,所以這部戲就流傳了下來,陳世美這個負心漢的形象就固定了下來,估計現在沒任何男人會用世美這兩個字做名字,但戲就是戲,清朝的陳世美是不會跑到宋朝被包拯鍘的,這齣戲只是廣大人民希望的結局。而陳是被冤枉的。
-
8 # 仁勇校尉
可以很肯定的說,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是假的。但說陳世美原型是清代官員的說法也是錯誤的。
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最早出自明代公案小說《包公案》,那時候故事的男主人公已經叫陳世美了,附會到清朝官員陳熟美身上顯然是錯誤的。
(陳世美)
說陳世美的故事肯定是假的,是因為它完全不符合宋代的客觀社會背景。可能在今天人看來,中狀元后成為駙馬,攀上了皇家高枝,皇帝老丈人還不大大提拔自己,對仕途非常有利。新科狀元或進士肯定求之不得做駙馬。
但是在宋朝,駙馬的仕途受到嚴重限制,基本沒啥發展空間,遠遠不如普通進士更別說狀元。一個駙馬和普通進士比,優勢也就是剛做官那幾年經濟上相對寬裕點,做官前景比普通進士差得遠。
進士去做駙馬,就等於完全放棄仕途。等同年們做了高官的時候自己只是個富貴閒官。
一個宋代進士,選擇去做駙馬,只有一個可能,腦子進水喪失神智了。皇帝也不會自找沒趣,去讓進士甚至狀元做駙馬。
明朝同樣也是如此。
面向社會下層的評書公案小說等,為了迎合讀者或作者水平有限,經常出現放到本時代也很荒謬的故事。但合理性不重要,受讀者喜歡影響力大就是成功作品,陳世美的故事就是典型。
-
9 # 好男人不是我我不是好男人
是假的,編這個故事的人一定是個女的,而且被男人傷的很深的那種才會想到這種故事來說明男人的壞,各位男同胞們是時候反擊啦拿起你手中的筆來寫出更好的故事。
-
10 # 軲轆島
陳世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千古渣男的代言人。這個人物出自《包公案》,在《三俠五義》中故事劇情得以完善,最終被改編為中國傳統戲曲《鍘美案》。包括京劇、秦腔、豫劇、海豐白字戲、海豐西秦戲還有潮劇都有涉及。是戲劇界的經典曲目。
這個劇情,男人看了會沉默,女人看了會流淚。曾幾何時陳世美和他的髮妻秦香蓮也是令人羨慕的一對神仙眷侶,夫妻二人感情和睦,相敬如賓。陳世美也是一個非常有上進心的男人,一心想要考取功名,給妻兒更好的生活。秦香蓮也在背後默默支援著陳世美,一家雖苦,卻快樂。
及至陳世美進京趕考,並高中狀元,正所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宋皇更是欽點他為駙馬爺。成功來得如此突然,眼前的榮華富貴一切是陳世美從來不敢想象的,誘惑矇蔽了他的雙眼。他選擇隱瞞自己已婚生子的事實,堂而皇之地做起了駙馬爺。
遠在家鄉秦香蓮還一廂情願地等著陳世美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她含辛茹苦,窮耕苦織,奉養公婆和撫育兒女,這一等就是三年。可家鄉連年的災荒還是壓垮了這個殘缺的家庭,公婆去世,秦香蓮無奈之下帶著一對兒女開始了千里尋夫之路。
接下來的就是陳世美喪盡天良的拋妻棄子表演,先是堅決不肯認妻兒,更是派下屬韓琪追殺秦香蓮,以絕後患。韓琪良心未泯,不忍痛下殺手,進退兩難的情況下,自刎取義。
陳世美這廝反倒誣陷秦香蓮為殺害韓棋的兇手,秦香蓮走投無路,只能請開封府青天大老爺包青天做主。包公弄清原委,力保秦香蓮,不畏權貴,蒐集陳世美的犯罪證據。
隨著這句“駙馬爺近前看端詳 秦香蓮三十二歲 狀告當朝駙馬郎 欺君王瞞皇上 悔婚男兒招東床 殺妻滅嗣良心喪 逼死韓琦在廟堂 將狀紙押至在了爺的大堂上 咬定了牙關你為哪樁?”經典唱腔響起,饒是太后公主親自來求情,可包拯不為所動,法不容情,終將陳世美送上可鍘皇親國戚、鳳子龍孫的龍頭鍘。
包青天怒鍘陳世美確實讓人看著大快人心,不過據相關考證,拋開戲劇不談,陳世美這個人物卻是被冤枉的。
陳世美的歷史原型為清順治年間的進士陳年穀,又名陳熟美,是個清正廉明的好官,更沒有拋妻棄子一事了。據傳陳熟美是因為不願意給自己當年的同窗仇、胡二人進入仕途開後門,這兩人懷恨於心,為了報復他們將劇情類似的《琵琶記》中的主人公改頭換面成了陳熟美,這兩人還留了個心眼,不敢直呼其名,所以改成陳世美。
不得不說仇、胡二人其實真不適合走仕途,幹編劇這一行挺有天賦的,他們改編出的戲劇引起人民群眾廣泛共鳴,一步步完善之後成了《鍘美案》,紅遍大江南北。
只是有點可憐陳熟美了,莫名其妙成了渣男的代名詞,也算是千古奇冤了吧。
-
11 # 寒雨寒葉
謝謝邀請。據《湖北歷史人物辭典》記載,陳世美,清代官員。原名年穀、又名熟美,均洲(即湖北均縣,現丹江口市)人,出身於仕官之家。清初遊學北京,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進士。初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因康熙賞識,升為貴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
在貴州為官時,因謝絕好友(家住均洲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夢蝶)投靠,胡夢蝶便心存報復之心,遂將一些升官發財、忘恩負義而拋妻滅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編成戲劇《秦香蓮》,在陝西、河南等地演出,均縣也就有了“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的俗話。因此,戲劇裡的“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是假的。
-
12 # 大海146149161
可以很肯定的說,歷史上並沒有“陳世美”和“秦香蓮”其人,陳世美和秦香蓮最為人熟知的故事是在包公案裡,最後陳世美被用龍頭鍘給鍘了,就是著名的“鍘美案”,據說陳世美是宋仁宗時期的狀元,最後做了駙馬,但是實際上宋仁宗時期壓根就沒有姓陳的駙馬。
回覆列表
戲劇就是戲劇,戲劇不是史記。戲劇裡的人物是不能和歷史上的人物相提並論的。戲劇裡的故事往往都是歌頌大眾所愛的人物和事件,鞭撻壞人、敵人,懲惡揚善,弘揚正氣。這是戲劇的本意,戲劇裡的人物大都在原故事的基礎上做了再加工、創作。故而戲劇裡的人物是不可能與原故事完全一至的。戲劇裡所出現的人物,不一定是這個人,但一定有這種人。這就是戲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