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鞏會計

    大家看我的介紹,“專欄作家”,其實現在說誰是作家,基本上就是9分笑話1分鄙夷了。可是沒辦法,即使如今要花很多時間精力在網上回答一些娛樂影視的問題,會計還是把作家兩個字看得很重,有人說自己是作家,還是會慚愧、誠惶誠恐,又覺得特別自豪。

    慚愧和惶恐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自豪是因為,我的新書《一種美味》《一覺睡到小時候》《把世界搞好啊,少年》和小說集《父親的黑魚》都要上市,而且這幾本書是我十幾年來最滿意的作品集合……

    好,扯遠了,在中國的作家裡,嚴歌苓是我最羨慕的作家。

    注意,不是我最喜歡,也不是最佩服,就是最羨慕的作家。她編劇出身,卻因為婚姻和愛情,跑遍了世界各地。注意,不是走馬觀花的旅行,而是非洲、德國、美國等地都是長住。因為,她有一個外交官愛人,她以生活為理由,以愛和家庭為理由,去了很多地方,有了很多經歷,這些對作家來說,是最大的財富。

    《小姨多鶴》

    而且嚴歌苓因此採用中英文雙語寫作,這避免了自己的小說在翻譯過程中的損失,而且讓她在國際上也因為英文小說的出版而取得不俗的口碑。

    而且作為作家,嚴歌苓簡直敏感、豐富到極點。她可以每年一到兩部長篇,每部都拿得出手,而且部部都在及格線以上,精品頻出。

    而且因為做過編劇,她的小說影視化起來特別容易,在寫文字的時候,她已經有意無意地把故事寫得更好讀,更容易影視化,小說畫面感也特別強。

    所以,前後有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拍了她的小說,而且分別力邀嚴歌苓親自操刀劇本。張藝謀拍了嚴歌苓小說改編且編劇的《金陵十三釵》 ↓

    陳凱歌拍了嚴歌苓編劇的《梅蘭芳》↓

    而且無論是她的小說改編,還是她的編劇,每部影視作品質量也都算上乘。

    即使嚴歌苓一度表示一定要寫一部無法影視化只能看文字的小說《陸犯焉識》,這也的確算是嚴歌苓最好的一部長篇,也是最難影視化的一本書。可是張藝謀導演依舊選取了最後的部分,高難度操作成為一部高分文藝片《歸來》,鞏俐在電影《歸來》裡奉獻了教科書級別的完美表演。

    從當初的非洲題材的短篇小說就讓我覺得驚豔,到後來一部接一部好得讓無數國內作家慚愧的長篇,雖然嚴歌苓的小說寫得太多太快導致部分小說稍顯粗糙,比如《第九個寡婦》,但是能在高產前提下幾乎沒有失手的作品,真的讓人不服不行。

    不僅羨慕,也希望嚴歌苓這樣的作家,能更多,那樣拯救的不止是作家圈,還有一隻在低水平徘徊的影視圈……

  • 2 # 影視口碑榜

    馮小剛、張藝謀其實並沒有特別喜歡拍嚴歌苓的作品,不過幾部罷了。但嚴歌苓的文學作品影視化程度真的非常高。反過來的意思也就是說,嚴歌苓的小說作品非常適合搬上熒幕。下面我來八一八她的作品為啥這麼受導演歡迎,作為好萊塢金牌編劇,她的作品沒出版甚至只是有點風聲就有導演過來排隊預定。這麼火一定是有原因的。

    1、戲劇性強,衝突激烈。

    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她的人生經歷還真不是一般的豐富。成長於文革期間,文工團生涯,又是華人移民,締結跨國婚姻,又隨著外交官丈夫前往非洲任職……從這個角度來看,她的靈感來源得天獨厚。作者豐富的人生經歷是小說的靈魂。文筆尚可以經過訓練得到提升,優質的內容題材卻是求也求不來的。大部分情況下,矛盾越大,衝突越激烈,越適合影視化。《雷雨》如此經典,無數次地搬上舞臺和熒幕,也是得益於它的衝突激烈和戲劇性。戲劇性這東西還真不好說,多一分顯得狗血,少一分索然無味,度很難把持。

    2、文字畫面感強,節奏流暢。

    從這個角度來看,她的作品跟張愛玲還是有點類似的。看她的小說就好像在看一部電視劇,畫面感極強,屋舍、粉牆黛瓦、平順的湖面……彷彿一軸畫卷在眼前展開。她寫人,這個人就從畫裡走出來了,她寫物,物體就出現在這幅畫上。這種一幀一幀的鏡頭感其實也是種節奏感,一幕一幕的鏡頭自然無鋒拼接。讓讀著很舒服,拍成影視作品後,鏡頭切換得也舒服。而且文筆相當感性,該渲染的地方鋪開來寫,拍成影視作品後鏡頭在景物中淌一淌,小說中的味道和氛圍馬上就出來了。你試試把魯迅的小說改成電影試試?光是編劇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3、政治正確

    她的故事背景富有時代的印記,弘揚時代的主旋律。這將得到政府的支援和主流社會的肯定。完全不用擔心因為建國後動物成精、穿越等奇怪的問題被停播。穩!

    4、題材新穎

    嚴歌苓尤其擅長講有點奇特另類甚至是較為優美的病態的故事,什麼寡婦啦,妓女啦,女同啦,倒追啦,性交易啦……一套一套的,跟普通影視劇裡的白蓮花女主角完全不一樣。而且都跟愛情有關,這些故事的閱讀快感很容易給到讀者的。(所以女性讀者比較多劃掉)

    綜上,嚴歌苓的作品深受導演的喜愛,非常有道理啊。張藝謀、馮小剛都是導演,好的導演很多,優秀的作品卻少,嚴歌苓當然會成為香餑餑。

  • 3 # 道和君

    嚴歌苓小說大部分的情節、語境、人物等非常適合改編成影視劇。還有個原因,其小說時代感強,貼近現實生活,能引起名導們的共鳴。

    我也喜歡看嚴歌苓的小說。

  • 4 # 蘭闍藝文

    嚴歌苓是海外華人作家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常被翻譯成法、荷、西、日等多國文字,代表作品有《小姨多鶴》、《第九個寡婦》、《赴宴者》、《扶桑》、《穗子物語》、《陸犯焉識》、《天浴》、《寄居者》、《金陵十三釵》《人寰》、《白蛇》等。嚴歌苓1957年出生於中國上海,自小生活在書香世家。嚴歌苓以中、英雙語創作小說,是中國少數多產、高質、涉獵度廣泛的作家。其作品無論是對於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還是對社會底層人物、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等。

    小說和劇本寫作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優秀的小說,因為畫面感不強,很難被改編成電影。也有的小說有太多心理描寫,抽掉這些小說就沒多少情節,也不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著名評論家雷達說:嚴歌苓的作品是近年來藝術性最講究的作品,她敘述的魅力在於“瞬間的容量和濃度”,小說有一種擴張力,充滿了嗅覺、聽覺、視覺和高度的敏感。所以寫小說的作家有很多,但是像嚴歌苓這樣,作品被多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的還真不多。加上嚴歌苓作品中對人性的多重挖掘,悲憫而多元的價值,使得改編後的電影和電視劇呈現一種深厚的人文底蘊,而不是通俗又沒有營養的肥皂劇,所以大導演喜歡找她,這樣作品的口碑會相對高一些。

  • 5 # Tim46131426

    因為她是1950年後的張愛玲,鴛鴦蝴蝶愛愛情情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有故事有點小味道有意淫,誰也不批判誰,誰也不思考,誰也不得罪,政治安全整治正確,最合2000年代後華人的胃口。

  • 6 # 韓松落

    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上映前後,看到一系列文章,和原著作者嚴歌苓有關,例如是《如果沒有嚴歌苓,張藝謀馮小剛只好去拍網文IP》《如果沒有嚴歌苓,中國電影將失色三分》,雖然為了標題黨,有點誇張,但仔細想想,似乎也很有道理,當代作家裡,作品適合電影改編的,其實並不多,嚴歌苓自然是這少數幾位中的一位。

    嚴歌苓生在一個文學家庭,祖父嚴恩春,是著名翻譯家,《德伯家的苔絲》的第一個中文譯本,就是出自他手,父親蕭馬,是著名作家和編劇,寫過長篇小說,也寫過劇本《巨瀾》和《柳暗花明》等。蕭馬的第二任妻子,也是嚴歌苓的繼母俞平,是著名的電影演員,演過《小二黑結婚》《南征北戰》《魂系藍天》等等,她也出演過蕭馬編劇的《巨瀾》,和嚴歌苓在二十二歲的時候編劇的《心絃》,從這些合作可以看出,這一家人的關係相當融洽。

    顯然,父親蕭馬對嚴歌苓的影響是很大的,例如寫作故事性很強的小說,例如要有電影意識。嚴歌苓接受採訪的時候,也曾說:“我的第一個作品是童話詩,父親就告訴我要先學會寫大白話;後來《人寰》得了大獎,父親說的確是寫得很好,但太理性了,所以我後來又寫了寫實的《誰家有女初長成》。”嚴歌苓的寫作紀律之一,就是“多聽爸爸的”。 現在看來,聽爸爸的沒錯。

    出身文藝世家,並不能為成為作家和編劇提供保證,必須還要有豐盈的感受力、強大的結構能力,強悍的素材挖掘能力,和豐富的閱歷,嚴歌苓具備所有這些特徵,尤其在閱歷的豐富上,超過很多作家。因為我們特有的文藝體制,很多作家,一旦展露才華,就會得到官方的扶持,進入文學院讀書,進入省作協和中國作協,以及文聯和各種文學雜誌編輯部,成為專業作家,這個體制的優點,是讓作家可以專心創作,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讓他們和現實生活割裂開來,逐漸喪失發現現實痛點的能力。

    嚴歌苓在十二歲就進入文工團,隨後一直在部隊工作,接觸到部隊各個層面的人物,而且,部隊的遊動的特徵,以及輻射性,讓她可以和更深廣的世界發生聯絡,體驗到各種形態的生活。 1990年代離開部隊之後,她去了美國,成了外交官夫人,跟隨丈夫駐守非洲,與此同時,她堅持寫作,並且持續地和影視界合作。在1980年代,她的小說《避難》就曾被改編成電影,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南京大屠殺,是比較早的以南京大屠殺為主題的電影作品。

    她的作品,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有形象感。這個特點,和她是女性,以及長期和電影界合作有關,電影要求的是形象,是結果,於是,她的小說語言,都有電影語言的特質,是用鏡頭的方式去看人物,看場景。電影也更注重人物,故事都要圍繞人物生髮,所以,每一篇出自嚴歌苓手中的小說,都會有一個鮮明的女性形象,少女小漁、小姨多鶴、扶桑、田蘇菲,都是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

    《芳華》集中了很多嚴歌苓常用的題材元素,部隊、文工團、南方、性格鮮明的女性,而且,這個女性通常有著特別的性格,處於社會的邊緣,美麗,但又被傷害著。兩個主角何小萍和蕭穗子,都是這樣的女性。

    從嚴歌苓的寫作,和她對中國電影的貢獻,以及中國電影對她的期待,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那就是,在中國,“故事”這件東西,過去是,現在還是,非常重要的情感和生命體驗傳達媒介,中國電影對“故事”的要求,其實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很多純文學作品和網文IP同樣欠缺的,恰恰是這種“故事感”。

    但是,寫故事容易嗎?不容易,那需要寫作者對“故事”有深刻的瞭解,而嚴歌苓,顯然是少數幾個洞悉了故事本質的作家之一。

  • 7 # 壹條電影

    嚴歌苓不僅是中國當代文學中最為著名的旅美女作家,同時她的另一個重要身份就是專業編劇。她的小說翻拍的影視作品大多都是由她本人親自操刀進行劇本的改編和撰寫,而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比如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金陵十三釵》、《歸來》(小說名《陸犯焉識》)原作品都是出自她的筆下,而她本人也同時擔任編劇。

    同時當前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也正在院線進行點映,反響很好。

    不得不說,像馮小剛、張藝謀這樣的知名導演對於嚴歌苓的作品的確是偏愛的。但是,如果單純說這兩位導演更加青睞嚴歌苓的小說改編,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十分準確。

    就拿近幾年大家最為熟知的嚴歌苓影視改編作品來說,由她作品改編而成的電視劇也不在少數。2009年由孫儷姜武等人主演的《小姨多鶴》、2011年由蔣雯麗主演的《當幸福來敲門》、以及《鐵梨花》、《一個女人的史詩》等都在各大衛視有著不錯的收視率。

    一方面,在嚴歌苓的小說的情節設定當中往往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故事情節性強,衝突或者矛盾往往比較尖銳,畫面強,這些往往都是很多小說在影視改編兩種敘事模式轉換過程中的難度項,然而嚴歌苓的小說卻很好的完成了這一點。

    這可能也與其本人專業的編劇身份不無關係。就像她本人在一次採訪中也提及,作為編劇本身她在寫作過程中自然會考慮到以畫面感為基礎調動其他感覺的寫作思維。而她的小說在文學界也一直被稱為“視覺化小說”、“影視化小說”。

    這些都大大減弱了導演在進行文字與影視轉換之間的難度。

    而嚴歌苓本身的經歷也成就了她小說題材的廣泛和對現實的切合。她幼年時期在作協大院長大,青年時期在文工團內當過兵,後來去國外留學,又經歷了文革,之後旅居美國。而這些經歷也使得她的作品在生命體驗具有無與倫比的魅力。

    除此之外,國內這些導演心理都再清楚不過,一個好的劇本是一部電影能否成功的內在核心。而近幾年國內在劇本創作上少有精品,也使得不少導演開始逐漸將目光轉向經典的文學文字。

    嚴歌苓的小說的內在優勢與文字魅力,無疑讓這些導演對她青睞有加。

  • 8 # 後人娛樂

    第一次聽說嚴歌苓是劉若英拍攝的電影《少女小漁》,那個時候只是感嘆愛情的偉大和不可思議。劉若英的精彩表演,要感謝這個才女嚴歌苓,作為電影的原著和編劇,嚴歌苓在把握人物感情變化非常細膩,人物的情感變化習慣用細節展現,細膩而有畫面感。

    嚴歌苓是一位美籍華人,她是中國極少數受過西方創意寫作訓練的作家,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交融與闡釋,還是對社會底層人物、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複雜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如同李安導演的電影,折射出人性的思考與感悟。

    嚴歌苓曾說:“我到了國外之後,發現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寫的。我不想控訴某個人。我只想寫這樣一段不尋常帶有荒謬的歷史運動,讓讀者看到一種非凡的奇怪的人性。我對人性感興趣,而對展示人性的舞臺毫無興趣。” 她還說,“女人比男人有寫頭,因為她們更無定數,更直覺,更性情化。”所以,她可以創作出像《少女小漁》裡的小漁、《扶桑》裡的扶桑包括《金陵十三釵》裡的玉墨,到《芳華》裡的何小萍、林丁丁等。

    總之,嚴歌苓以她獨特的視角觀看世界,凝聚大眾、剛柔並濟,作品中的那些女性人物,在各種文化、政治、觀念的夾縫中磨礪輾轉,呈現出令人震撼的豐富深邃的“人性”,引起讀者深深的悲憫之情。引起人們對世界、人性、生活、愛情、自由的思考!

    最後推薦嚴歌苓的幾部作品:《扶桑》、《一個女人的史詩》、《天浴》,這三部應該是最受好評,並且獲獎很多的作品。

  • 9 # 吉祥薩奇

    嚴歌苓是一個比較實在的作家,從她的個性來說,她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來源於現實生活,有頗深的現實感和貼近自然。她寫作是從自身體驗而來,有樸素風格。個性特點鮮明,而作為電影需要的條件就是存在的形象感,小說稍加修飾就是一個很好的電影劇本,再說她小說裡的人物刻畫非常到位,給人留下北極深刻印象,馮導,張導也是基於此吧。當然,為什麼喜歡還是兩個導演自己清楚。

  • 10 # 孤獨的大雁23

    影片《芳華》的情節可以改一下。1劉峰的上學指標不是自己讓出去的,而是被高幹子弟頂替了,他借酒消愁時林丁丁來找他,被他表白,而林丁丁不同意還拿高幹子弟的身份刺激劉峰,從而使劉峰犯了錯誤下放到伐木連。2戰前小萍和劉峰在車站不期而遇,小萍勇敢地向劉峰表白,而劉峰因為要上戰場沒有立刻答應,只說等我活著回來。小萍得知運輸隊遭遇襲擊傷亡慘重,從屍體堆中扒找劉峰。3戰後劉峰到醫院找小萍得知小萍精神失常,醫生建議用她最熟悉最熱愛的東西刺激一下或許就會好起來,劉峰立刻帶小萍去了文工團慰問演出的現場,小萍看見熟悉的沂蒙頌的旋律一下子就都想起來了,並和劉峰終於走到一起。4文工團撤編晚宴換成劉峰等傷殘軍人的退伍晚宴,晚宴上文工團出身的劉峰被要求表演節目,他就唱起送戰友。5劉峰和小萍每年都要坐幾天幾夜的火車到烈士陵園祭奠死去的戰友,並自責說是他把他們帶上戰場的卻沒有把他們帶下來。6回家路上,在火車站得知文工團撤編的訊息,兩人在長椅上回想起以前的芳華歲月。

  • 11 # 叄品姐姐的小幸福

    北京老炮兒馬未都說:嚴歌苓年輕時候太漂亮,漂亮得讓我不敢接近,她是那種美得,讓你覺得不敢有邪念的那種女人。

    會舞蹈,會寫作,愛過渣男離過婚,上過戰場做過保姆,有美有才又努力,征服了各路大導演李安、張藝謀、高曉松、馮小剛.....

    1. 嚴歌苓筆下的女人愛情離奇、優美又病態

    高曉松曾說過:她的文字顛覆了千百年來的套路。1958年出生於上海的嚴歌苓,祖父嚴恩春是個天才,16歲上大學,25歲在美國就獲得博士學位,是托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的首版中文譯者。父親則是著名作家蕭馬,母親是一名話劇演員。文化大家庭的薰陶,加之她的童年時期正值中國60年代,狂熱的運動、嗜血的飢餓,誰都難以逃脫時代的漩渦,從而激發了她對時代的敏銳觸角,加上天生的語言表達天賦,能夠將那個時代的人物描述的淋淋盡致。

    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張藝謀的電影《歸來》,趙薇主演的《一個女人的史詩》,

    還有最近大熱的馮小剛導演的新電影《芳華》,都出自嚴歌苓之手。

    嚴歌苓尤其擅長講有點奇特另類甚至是較為優美的病態的故事,什麼寡婦啦,妓女啦,女同啦,倒追啦,性交易啦……一套一套的,跟普通影視劇裡的白蓮花女主角完全不一樣。甚至有人稱其:“翻手為蒼涼,覆手為繁華”。

    2. 嚴歌苓本人就是馮小剛心中文工團女兵的原型

    讀書讓嚴歌苓得以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而真實的經歷才是嚴歌苓創作的源泉。馮小剛曾說拍攝《芳華》的初衷:“每個戰士心裡都住著一位文工團女兵,我當年不敢看她們,想跟她們打照面,沒碰到我就回去又走一遍,就是這種美好的印象讓我拍出了《芳華》。”而嚴歌苓恰好也是那個年代,在文工團長大的一名舞蹈女兵。

    15歲那年,嚴歌苓愛上了比自己大很多的軍官,雖然在部隊,這種感情是不道德不被認可的,但嚴歌苓卻還是一頭扎進了愛情裡,短短6個月,她給他寫了160多封情書,兩個人私下眉目紙信傳情,享受曖昧的美好。

    《芳華》裡有一段獨白就是形容當時的感情的:“那時候戀愛是件漫長的事,似乎滋味太好了,一下子吞嚥首先要膩死,其次是捨不得,必須慢慢咂摸,慢慢地品。”

    嚴歌苓一度以為自己找到真愛,然後當這份感情被發現時,男人卻毫不猶豫立刻將她舉報出來,並將情書全部上交上去。美好的感情頓時成為罪孽,嚴歌苓揹負上了“道德淪喪”的罪名,她被要求一遍一遍寫檢查,坦白各種細節,當眾朗讀。這和黃軒飾演的劉峰面對組織的細節盤問到作為負面榜樣被羞辱的場景一致,這完全是本位情節出演。

    《芳華》中,劉峰在戰場上默默等死的絕望以及最終失去一條胳膊變為殘疾,都是嚴歌苓在戰爭中的真實所見。馮小剛找到她寫文工團的劇本,恰是因為他們都經歷過封建的青春、年輕的曖昧、文工團的熱血、轉型後的人生。同樣的經歷,同樣的情懷,彼此感同身受,促使馮小剛、張藝謀都喜歡拍嚴歌苓的作品。

    3. 嚴歌苓美的不可方物,北京老炮兒們一生追逐的夢中情人

    有才華的女人裡最美的,美的女人裡最有才華的, 連北京這麼多文化圈,藝術圈的老炮兒,都對她,有一種可遠觀不可褻玩也的敬畏!

    1986年,她邂逅了知名作家李準的兒子李克威,因為共同的寫作愛好,兩人陷入熱戀,很快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因聚少離多而分手。在30歲的年齡,選擇將一切歸零,只懂ABC的她帶著一本牛津詞典就奔赴了美國。

    在那個年代裡面最流行的方式嫁人了,嫁給了外華人,嫁給了一個美華人,這讓不少屌絲又心生嫉妒,如同現代的網路噴子!

    她可能也給很多女明星女藝人開啟了一個先河,以前就有中國女人嫁給外華人,但是作為一個這麼有才華,眾多人眼裡的女神,而且是文藝圈藝術圈的人,她應該算是做了一個帶頭作用。

  • 12 # 李藤新一new

    從《陸犯焉識》到《芳華》,嚴歌苓的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多達十幾部,近幾年更是炙手可熱。

    她對國內生活的描寫,大多集中在抗戰後改革開放之前,由於時代的特殊性,她的作品也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下面是小說被改編的情況

    雖然嚴歌苓長挑選特殊時期的故事作為題材,但她更側重於歷史事件背後小人物命運的表達,對人性的抒寫,而巧妙地避開了或者隱晦地表達歷史事件。

    對個體的關注提供了一個新的敘事視角,小說也斬獲了國際大獎,因而進入中國導演界的視野。

    嚴歌苓的小說之所以受到導演的青睞,也是由於其對題材選擇的特殊性,對男女情感體驗的關注和東西方文化差異的關注。使得小說在影像表達方面有著豐富的空間,動作、語言、人物神態、表情等方面的描寫也有明顯的銀幕思維。

    寫《小姨多鶴》,她 住進日本村子去;寫《媽閣是座城》,她去了澳門賭場;寫《陸犯焉識》,她去青海農場採訪。她 以一種新聞記者式的嚴謹與敏銳,探尋秘密,發現人物,收集細節,然後重新編織成一個個故事。 而在處理以《芳華》《穗子物語》等為代表的文工團題材時,面對最為切近真實的生命體驗,嚴歌苓恰如其分地保持了距離,個人記憶的原始形態得以儲存。

    在嚴歌苓小說《芳華》中,敘事者對於個人記憶與集體敘說的錯綜交織始終保持著清醒和警惕,並未急於讓“一個人”成為“一代人”,或者讓“一代人”代替“一個人”。

    嚴歌苓說:“我瞭解的他們,是多出許多層面的。”而集體敘說則是要在這許多層面中,找到高度凝練的那個惟一的層面,個體只得湮沒其中陷入失語境地。

  • 13 # guimu桂木

    拍電影《芳華》,可能是作者有過當文藝女兵的體驗。而導演馮小剛和作家幾乎是同時代當過兵。對那個時代發生的事情比較有感受。在那個崇拜英雄,崇拜女兵、崇拜軍人的時代,文藝女兵是一個讓很多人特別是女孩子心嚮往之的事情。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子當兵並且還是文藝女兵那就更加具有神奇色彩。女作家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寫出來。同樣有過當兵經歷,又有過對那個時代體驗的導演,好像圓夢似的要完成自己的一個青春夢想。於是導演選擇拍芳華。這個電影上映我去看了,很多鏡頭和情節令我非常感動。如果不是從那個時代過來,並對那個時代有所經歷和感悟就不可能有如此的感動。

    由此可見,無論是作家還是導演,創作都離不開自己的體驗。生活永遠是藝術創作的養料。

  • 14 # 風和日麗

    馮小剛、張藝謀為啥都喜歡拍嚴歌苓的作品?

    嚴歌苓,很多人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天浴》《小姨多鶴》一定掀起一小波的記憶殺。沒錯,嚴歌苓就是這些影視作品的小說作者。

    從張藝謀《金陵十三釵》《歸來》到馮小剛《芳華》,嚴歌苓的作品被這些男大導演搬上大熒幕,這是有預謀的。

    1、嚴歌苓作品的原因

    嚴歌苓是美籍華人,成長於70-80年代的中國。

    看過嚴歌苓的幾部作品,你就會發現,她的作品有明顯的時代感,要麼是戰爭年代,要麼是歷史敏感時期,因為女作者的視角,內容上比單純的歷史描述要豐富、細膩,讀者看到這樣的作品都會比較好奇,也比較適合搬上大熒幕,嚴歌苓的影視改編作品都會自帶熱點,話題性十足。

    2、馮小剛和張藝謀方面原因。

    嚴歌苓的改編電影看上去內容深邃,文藝感十足。

    考慮到電影市場中文藝片市場的存在,導演們都會想要分一杯羹,只要是文藝片,就會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不用太多的宣傳就會有一批文藝分子貢獻票房。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馮小剛和張藝謀的試圖轉型。二位大導演拍過的電影不少,且他們的風格在觀影人心中都都比較固定。如果一味地換湯不換藥,導演會感到疲憊,還會被觀眾說黔驢技窮。嚴歌苓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本身就具有挑戰性,也考驗了導演的功力。

    有傳言,嚴歌苓又有一部作品要被改編,看來“嚴歌苓”風,還會被吹一陣子。

  • 15 # 有書共讀

    嚴歌苓何許人也?

    嚴歌苓是享譽世界文壇的當代美籍華人女作家,又是好萊塢的專業編劇。她以中、英雙語創作,作品遠銷多個國家。很多國家還有專門研究嚴歌苓作品的工作室。

    嚴歌苓出身書香門第,文學世家。其祖父是留美博士,當時的著名翻譯家。父親是當代作家蕭馬,他創作的《鐵梨花》也曾被搬上熒幕。

    出身文藝世家,又有豐富的閱歷,加上自身豐盈的感受力,強大的結構能力,強悍的素材挖掘能力。

    嚴歌苓的作品無論是對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還是對底層、邊緣人物的關懷。或是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

    嚴歌苓作品的題材內容廣泛,時間空間跨度都很大。她作品的主題,多數從女性形象入手,探究人性,關懷人生。她宣傳的主題都是人性的“真、善、美”。

    《第九個寡婦》的王葡萄,質樸、本真。她做一切事情的出發點,都是尊從內心。按王陽明“心學”的概念來說,也就是“致良知”。所有的一切都是從“良知”出發,“良知”認為對的,她拼了命也會做;“良知”認為錯的,再大的利益她也不會去做。

    她以童養媳的身份拯救,掩護公爹。因為在她的心裡,公爹善良、勤勞、能幹,怎麼也攤不上“地主、惡霸”。

    “再怎麼階級,我總得有個爹。爹是好是賴,那也是爹。沒這個爹,啥也沒了。”

    語言樸素,卻蘊含著真理。

    而她的作品,又從來不把主人公當作聖人來寫,她們又都是有血有肉的。

    作為年輕守寡的王葡萄,她又充滿著強烈的情慾,和不同男人的偷歡。為了生活,她也會撒潑,偷盜生產隊的玉米等。

    但這些不但沒有損害她作品人物的形象,反而讓讀者感受到的是活生生的人站在了我們的面前。

    嚴歌苓作品中的人物有一個共性,就是她們都有點遲純,有點缺心眼。她們都無視身邊的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運動,始終如一的堅守著心中的“聖地”。

    王葡萄如此,《陸犯焉識》中的馮婉瑜如此,《一個女人的史詩》中的田蘇菲也如此,還有少女小漁……

    嚴歌苓的內心是安靜自由的。這些可以從她的作品中看出來。在面對苦難時,她沒有去寫人們如何被苦難壓倒,而是描寫為苦難所磨礪出來的韌性。

    這些都是嚴歌苓的作品打動人的地方,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嚴歌苓作品幾乎每部都能獲獎。

    嚴歌苓的作品另外一個特點,她的小說語言帶有濃重的色彩和極強的畫面感。就算沒有拍成電影,讀起來卻也像在看電影一樣,腦海中盡是一幕幕的場景閃過。這點應該和她的編劇身份有關。

    她善於應用被她自己稱為“凸顯”的技法。就是把情緒的特別敘述肢解下來,再用電影的特寫鏡頭,把這段情緒若干倍放大、誇張。使不斷向前發展的故事帶給讀者一些驚心動魂的停頓。這些停頓使讀者的眼睛和感覺受到比故事本身更強烈的刺激。

    這個特色又為作品搬上熒幕創造了很大的便利。

    嚴歌苓還是一個多產的作家。很多作家終其一生,也就一到二部作品。嚴歌苓卻幾乎年年有新作,而且作品的質量都不差,幾乎每一部多獲獎。這又讓作品搬上螢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她的作品早期被搬上熒幕的《天浴》、《一個女人的史詩》都創下了不菲的票房。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優秀的導演需要優秀的作品。

    嚴歌苓的作品無論從深度、廣度,還是畫面感和多產,包括她本身自帶的流量,對任何一個優秀的導演來說,都是不二的選擇。

    兩大導演又怎麼會不喜歡拍嚴歌苓的作品呢?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 16 # 雪兒的文字

    在嚴歌苓的作品中,總有一些東西能撥動心絃。讀過《芳華》的人都會記住這樣的文字:“多少芳華灼灼,多少落英繽紛。殘酷的從來不止是青春,還有人性,時代之殤。”正是這種坦蕩的情懷,令人嚮往,讓大導演馮小剛、張藝謀等著迷。

    喜歡讀嚴歌苓的文字,她的每字都帶著她的真情實感。不做作,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毫不掩飾自己對世間、事物的觀點看法,字裡行間都充滿了一種悲憫的大愛;每一個字又是那麼血肉豐滿,細膩、親切、生動又接地氣,好像筆下的人物就是她自己的經歷。這樣的故事,誰人不愛看?有句話說,如果沒有嚴歌苓,中國電影要失色三分。

  • 17 # 梅雪風

    其實不僅是馮小剛和張藝謀,很多華語電影導演都喜歡拍嚴歌芩的作品。

    比如張艾嘉的《少女小漁》,比如陳沖的《天浴》,比如曹保平還沒上映的《他殺》,比如李少紅的《媽閣是座城》。

    縱觀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基本共性,就是戲劇化的大時代,與戲劇化的人物,以及戲劇化的人物處境,這三種戲劇化賦予她作品一種華麗一種壯闊和一種獵奇的感覺。

    它滿足了很多導演的內在需求,也就是一個足夠打眼的故事,一個可供開掘的主題,還有一個適合這個故事和主題展開的複雜社會背景。

    無論是《天浴》和《歸來》的文革,還是《金陵十三釵》的南京大屠殺,嚴歌芩很擅長將觀眾的獵奇需求和知識分子的反省反思結合在一起,這讓她的作品門檻很低,卻又從某種程度觸碰到人性和藝術層面的某些東西。也讓她的作品總是少了一種真正的尖銳和坦率,而更多的是一種極盡機巧的敘事炫技,和一種揮之不去的廉價煽情。

  • 18 # 新氣象94

    各位帥哥 美女 有證書要掛可以找 證書專業不限 另外 急需 八大員 市政 有證書的朋友 趕緊聯絡 182-7533-3752 微信一樣的

  • 19 # 男神女神深度八卦

    像驚豔海內外的《金陵十三釵》,令李小璐登上人生巔峰的《天浴》,好評如潮的《歸來》、《芳華》,流芳百世的《梅蘭芳》……皆是她的作品。

    她用一支筆,震驚整個江湖,僅是一支筆,打下了現代女性作家在海內外崇高的地位。

    她筆下的女性,有血有肉有骨氣有信仰。是多情的、固執的、鮮活的蓬髮著野蠻的生命力。

    也是兩極分化,痴顛張揚的。

    嚴歌苓說:“有缺陷的人,才值得別人放心地去愛。”

    她的文筆,自帶靈魂。既對人性冰冷冷的鞭辟入裡,同時又對生活熱烘烘的去熱愛。

    如小姨多鶴、護士萬紅、蕭惠子、 馮婉瑜……都是澄澈清透,抵死在和生活掙扎。

    在她作品裡,你會看到絕望,體味到悲慟,讀完後又猛然驚醒:原來人性是這麼參差不齊,眼前的生活並非不堪一擊。

  • 20 # 一往文學

    我以為中國文壇要非常認真地對待嚴歌苓的寫作,這是漢語寫作難得的精彩。她的小說藝術實在爐火純青,那種內在節奏感控制得如此精湛。她的作品思想豐厚,她筆下的二戰,寫出戰爭暴力對人的傷害,生命經歷的磨礪被她寫得如此深切而又純淨。——北京大學文學系教授 陳曉明

    筆者對於嚴歌苓的瞭解大概就是從張藝謀《金陵十三釵》開始的,後來嚴歌苓的作品開始被頻繁的改編。《小姨多鶴》、《歸來》、《芳華》這些作品影視作品都在告訴我們嚴歌苓作品伸手電視劇、電影導演的喜愛。《少女小漁》、《天裕》、《一個女人的史詩》、《扶桑》、《繼母》、《第九個寡婦》還有開始提到的幾部作品。我們發現嚴歌苓的改編的影視劇作品在國內外電影、電視市場上都獲得了藝術和市場的多方面肯定。張艾嘉《少女小漁》獲得四十屆"亞太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等五項大獎;《天浴》獲得了三十五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獎;《誰家有女》也獲得了多個法國電影獎項。

    20世紀90年代開始純文學向影視轉型風潮之中,很多作家都開始向編劇行業轉型。"王朔、劉震雲等都注意根據形勢大眾文化時尚潮流的流向而選擇或者調整自己的寫作方式"《與影視共舞的20世紀90年代的北京文學》"我覺得用發展的眼光看,文字的作用恐怕會越來越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最強者,影視就是目前時代的最強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由史鐵生、莫言、餘華、蘇童、賈平凹共同作為編劇而完成的一部電視連續劇叫《中國模特》,這些作家有意識開始了組織大眾文化生產的行為,標誌著中國作家開始集體性改變影視劇為代表的大眾文化形態批判態度。《嚴歌苓小說及影視作品研究》

    "近20年來,世界電影改編自文學作品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中國電影電視改編自文學作品的比例也是百分之四十,其中優秀電影和電視劇越有百分之七十來自文學作品的改編。"《新時期的影像闡釋與小說傳播》

    嚴歌苓

    嚴歌苓是一位美籍華人作家,美國21世紀著名中文、英文作家,好萊塢專業編劇。嚴歌苓生於上海,父母離異,她和弟弟嚴歌平留在安徽。嚴歌苓走上了創作之路後,進入魯迅文學院作家研究生班,與莫言、餘華、遲子建成為同學。後又進入哥倫比亞藝術學院文學(位於芝加哥,非哥倫比亞大學) 就讀,獲藝術碩士學位及寫作最高MFA學位,成為哥倫比亞藝術學院百年建校史上的首位華人校友。

    嚴歌苓的作品是近年來藝術性最講究的作品,她敘述的魅力在於"瞬間的容量和濃度",小說有一種擴張力,充滿了嗅覺、聽覺、視覺和高度的敏感。

    "嚴歌苓"為什麼被大導演們偏愛

    1、 中國書寫

    東方總之神秘的,外華人窺探中國的方式最好的一種就是透過文學或者影視作品來看這個中國:

    羅鵬(Rojas Carlos)是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這是他對於外華人對於中國文學作品的喜好的一個總結。其實簡而言之,就是要麼反映中國苦難的,要麼反映華人愚昧的作品都是外華人喜愛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蛙》這些反映了中國有些瑕疵的作品都是深受國外讀者喜愛的。當然,外華人以一種文化本位和居高臨下的態度審視我們的文化,審視我們的民族不一定是正確的。但是,這些作品確實讓外華人深深迷戀。

    嚴歌苓成長於文革時代,文革時代也算是中國一個特殊的時期,也算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時間。"但是和創作同類題材小說的大陸作家不同的是,作家留學、定居美國多年後遠離故土和母語環境,時空與心理的距離讓她審視自己的民族歷史和自我體驗時多了幾分客觀與冷靜"《嚴歌苓小說及影視作品研究》嚴歌苓也說過:"若沒有移民生活給我的敘事角度和那種近乎局外人的情緒基調,我不可能寫出《天浴》這類故事"《呆下去、活下去》——嚴歌苓。

    《天浴》說的是文化大革命晚期的知青文秀,被選中跟隨藏民老金學習牧馬,文秀為了返回原籍而自甘墮落,在供銷員的甜蜜利誘下對他獻上貞操。文秀變成場部那些有辦法的男人輪流玩弄的物件。文秀獻出自己的身體並未得到回城的機會。當文秀在醫院得知有人自斷腳趾換來回城機會,也想人為製造工傷的假象回城,但是自己下不了手。她讓老金開槍,最後老金在絕望之下射殺了文秀再與她殉葬。

    我想當年陳沖選擇這個故事就是因為這裡的"中國特色"吧。我們可以看到這場運動讓一個本來的大好女青年為了回城不擇手段。我們看到人性和道德面前的一敗塗地。西方人看到這樣的作品,我想只會留下幾聲不懷好意的笑容。但是,我可以肯定的就是這一個故事一定是相對客觀地展示了那個時代的。這是中國特有的時代,中國前所未有的時代,就像那個《許三觀賣血記》中一去不復返的"賣血時代"一樣不會回來了。可是,這些東西卻留在了大家的心裡,時時刻刻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2、 女性為主寫作

    嚴歌苓的作品很多都是以女性角色為主角的,大家看到我列舉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都是以女性為中心的作品。這樣的寫作當然離不開西方女權主義的浸染。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權辯護》(1792),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的《婦女的屈從地位》(1869) ,奧古斯特·倍倍爾的《婦女與社會主義》(1879)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 這些都是西方女性呼喚平等地位的期許。"在發展的母權制下,宗教是沿著自然崇拜的路線發展的,……自然力和自然因素被賦予以婦女的形象"柯斯文著,張錫彤譯,《原始文化》。

    對於"地母"的崇拜這是每個民族都有的情節。好比希臘神話中大地的主宰"蓋亞"是宙斯的母親,中國有"女媧造人"的故事,這些都可以反映所謂的"母性崇拜"一說。張藝謀、陳沖這些導演的目標應該是國外的大家,迎合西方主流價值觀來說,選擇嚴歌苓的作品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

    嚴歌苓的女性作品《小姨多鶴》經歷了日本親人和同胞的死亡,被賣給張家作為生育工具的時候受到了張儉的欺辱,但是她依然保有那份女性的尊嚴甚至以自殺來捍衛。這裡我們不再去考慮她是一個"日本人"感受到她的罪有應得,而是以"人道主義"的關懷而感受到對她的同情。"嚴歌苓的小說人物是樹立起無法複製、包含生命原力的女(性)形象"《嚴歌苓小說及影視作品研究》

    3、 跨文化視角審視中國

    上文中筆者說過探索某一歷史事件(像南京大屠殺)或者反映當代中國社會一些荒唐現象的作品也會受歡迎。所以,對於這樣的一個歷史題材嚴歌苓當然不會錯過。最著名的就是那部《金陵十三釵》。張藝謀當時改編這部作品是要全力衝擊奧斯卡的,所以他選擇了符合外華人視角的來審視這場南京城的災難。南京大屠殺是西方人鍾愛的故事情節,但是還要在這個故事裡加入西方人物。十三個妓女為了躲避戰亂進入了教堂,英格曼神父雖然具有宗教人士的慈悲心,但是為了那些女學生們的安全拒絕了她們。在這部電影了,西方人的帶著悲憫和仁慈解救了這些少女和妓女。妓女們翻牆而入、拉拉扯扯的以一種不光彩的方式進入教堂。整個《金陵十三釵》劇本都是以克里斯蒂安 貝爾扮演的假神父的視角展開的。這就讓西方觀眾在看這部作品的時候,有種帶入感和具有可以直觀理解的價值觀。在用一個西方人視角來敘述整個故事的時候,西方觀眾會有一種自豪感,畢竟我們拯救這些女學生。雖然,這部作品的主角是是那十三個妓女,但是這些妓女們崇高的靈魂是克里斯蒂安 貝爾發現的。作為具有平等觀念的西方人,這個偽裝神父一點都沒有嫌棄這十三個人的身份,反而一種平等的態度來對待他們。他的態度和身為華人的女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反差。在她們還沒有帶著民族勇氣去對抗日本人之前,也只有這些西方人一種平等的眼光審視妓女。筆者看到張藝謀、嚴歌苓在變相誇讚西方人,迎合西方人。所以,這樣的作品當然會引起西方人的好感。

    4、 色彩與蒙太奇手法

    色彩無形無象,它可以在人的視覺上呈現出色感,必須依託於客觀物質世界中與色彩相關的素來實現,色彩與"物"密不可分,進入人的大腦而成為"象"。同時,色彩也具有"意",心理色彩著重體現在主體對色彩的主觀判斷中,是主體內心對視覺能感受到色彩現象的審美價值的判斷和表達。色彩作為視覺符號的一種,其象徵意義源於人們內心對色彩的認識、理解而產生不同的寄託和表達。

    張藝謀的《黃土地》中,主要表現了黃土地、窯洞、黃河、紅嫁衣、紅蓋頭、黑粗布棉襖、白羊肚毛巾這些物象,而與之搭配的色彩則是飽滿凝重、溫暖沉穩,對比強烈,大面積黃色塊,土黃為主色調,黑、白、紅等為輔。大紅燈籠高高掛》更有民族氣息,紅轎子、紅燈籠、黑布套、服飾、院牆、雪都被納入色彩建構的範圍內,濃郁飽滿,豔麗,大色塊單色運用,以紅色為主,黑白藍灰為輔。《活著》是一部很沉重的電影,以暗紅色為主,表現了紅手印、紅燈籠、紅燭、紅袖章等。嚴歌苓也如此,比如小姨多鶴第一次和張儉外出時候穿的素淨連衣裙還有遮陽帽;雨墨和其他姑娘的紅粉黃綠的綢緞蓋被和五彩的發繩與絲襪,都和張藝謀的色彩美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就是嚴歌苓作品中電影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好比《小姨多鶴》中多鶴和張儉的相的一個事情被分成三個鏡頭,三個不同章節,三個不同時間背景交代給讀者。正史這些典型的電影手法運用,所以導致了她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難度減少,以為可能這部作品本身就是以一種電影或者影視手法進行敘述的。

    以上就是筆者淺淺地談了一下嚴歌苓作品的對於電影和電視劇的意義:

    中國式倫理文化中的"恕"與"親",被創作慣性遮蔽了近百年,卻被《小姨多鶴》這部作品藝術地啟用,並賦予恤暖與柔情的光暈,帶有我們久違了的經典文品。

    嚴歌苓有如此意蘊豐盛迷人、襟懷爽朗闊氣的長篇小說,是我們今天對漢語文學持有堅定信心的理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悅詩風吟的產品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