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鏡頭讀名著
-
2 # 生活事兒真多
就是因為田曉霞死了,所以我們感覺很遺憾,作者寫的是平凡的世界,而不是完美的世界。人世間太多的分分合合了,
-
3 # 將心獨運
生活中哪有那麼多的圓滿!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寫的幾個角色的命運很貼合現實。從故事中,可以看出路遙是在用心寫,寫得很走心,否則這部小說也不會獲茅盾文學獎,更不會火這麼多年!
對於田曉霞的命運,路遙安排得很到位,也符合田曉霞的性格。
看了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後,個人感覺田曉霞跟孫少平很般配,三觀和追求都很合拍。
雖說兩個家庭有些門不當戶不對,但是二人絕對能在一起,因為他們的家庭不會阻止。而且,二人的愛情還是浪漫的那種。
-
4 # 亭子不聚賢
在一篇關於路遙先生的文章裡提到過《平凡的世界》他為什麼把田小霞最終寫死。
當時他的好友回憶說路遙先生哭著找到他說:小霞死了,一開始沒明白,後來才知道是小說裡的人物田曉霞。可見路遙先生對這個人物的喜愛,那他為什麼還把田曉霞和孫少平的愛情結局以小霞的死來收尾呢?
田曉霞是路遙先生在《平凡的世界》一書中塑造的一個幾盡完美的女性人物。她活潑開朗,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才貌雙全,又身高官家庭,卻一心愛上一個出身農村,家庭貧困,在外攬工的孫少平。就是最後孫少平去煤礦當煤礦工人,而她已經是省報記者也依然深愛著她的掏炭“男人”。
正是她這種跨越世俗偏見的愛,深深的吸引了廣大讀者。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物幾乎沒有,田曉霞也只能活在路遙先生的筆下,她和孫少平的愛也隨著她生命的終結印記在人們心中。
-
5 # 故紙匯
能把田曉霞寫死,我覺得這是必然的。
我覺得可能是和路遙的經歷有關。他從小經歷苦難和歧視,對女性,尤其是比自己地位高的女性有一種崇拜的心裡。這種心理導致他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太完美。有時候是一種不能得到的完美。
田曉霞和孫少平的地位實在是太懸殊了。
他們原來是同學和老鄉。可是,田曉霞後來讀了大學,孫少平落榜了。那個時代,大學生多金貴啊,畢業以後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孫少平是個農民。這在社會地位上差別就大了。
更讓他們拉開距離的是家庭。
孫少平的父母就是農民,田曉霞的父親卻是大幹部。當時已經做到了省部級,田曉霞是高幹子弟。
兩個人的社會地位讓他們的結合十分為難。
不能說生活中沒有這樣身份懸殊結合的例子,但是實在是太罕見了。路遙如果寫他們為了愛情,全然不顧這些差距,他自己都覺得假。
那怎麼辦?
路遙只能想辦法提高孫少平的成就。可是,《平凡的世界》不是勵志小說,路遙不是要寫孫少平的奮鬥史。如果,不斷的寫孫少平從成功走向成功,那這本書就走向了庸俗,這是路遙不願面對。也是不符合實際的。
所以,到最後的最後,只好安排田曉霞的死。
她的死,不但解決了問題,而且昇華了主題,深化了內涵。
-
6 # 鄭秦雲
這就是文學藝術的手法。作者設計了一種美景,但這種美景在即將實現的霎那被某種突然的變故敲擊得粉碎,令讀者極端遺憾,這樣做大大增加了文學藝術的魅力。有的作家做過嘗試,應讀者要求,最後讓英雄不死,以皆大歡喜結局,但作品的魅力卻大為減色。總之,作者要懂讀者,讀者要懂作者,這應當成為文學藝術永恆的追求。
咸陽人
回覆列表
儘管田曉霞是孫少平理想中的完美愛人,但是這種完美只是一種理想,一旦帶入現實,總會讓我們感覺到不真實。所以,田曉霞之死,看似殘酷,卻是最合情合理的寫法。讓我們仔細分析一下。
在《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是最為值得關注的一個人物。他的經歷基本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思想,在他的身上作者傾注了幾乎大部分的心血,他對對生活苦難的態度,他精神上的那種時刻繃緊了狀態,他對愛情的困惑和堅定,都是吸引我們的地方。在這個人物身上,我們也許看到了許多新的困惑,但更多的看到了我們民族的脊樑。在他的身上,交織了象路遙自己所說的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特性。
從那個時代的農村走出來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如果不是孫少平曾經在城市中讀過書,見識過所謂的大世面,沒有遇到過田曉霞並和她談天論地,他的思想上也許不會有很大的波動,他當時的思維還沒有達到要自己脫離家庭走出家庭進入城市的程度,畢竟在那個無論物質和精神都極度貧乏的時代,填飽肚子才是首要的問題。但是,主要的就出在這個方面,孫少平不但到過縣城,一次偶然的機遇還去過省城,這次看似平常的經歷卻第一次對他的精神進行了撞擊,而後的和田曉霞的交往,更給他很大震驚,這些使他逐漸的認識到,人除了追求物質的享受外,精神上的滿足同樣的重要,這種精神上的變化是他人格上的第一次甦醒和張揚。
在小說中的第25章,作者詳細的描述了這種精神上的變化:“所有這些都給孫少平精神上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滿足。他現在可以用比較廣闊一些的目光來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因而對生活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審視的能力,並且開始用各種角度從不同的側面來觀察某種情況和某種現象了。當然,從表面上看,他目前和以前沒有什麼不同,但他實際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原來的他了。他本質上仍然是農民的兒子,但他竭力想掙脫和超越他出身的階層。”對孫少平來說,正是這種物質與精神上的分裂促使他向更高的地方追求。我們也許注意到了,孫少平的精神上的滿足和物質上的貧乏是永遠無法統一的,於他自己而言,對物質的追求永遠是對精神的彌補,他精神上的一次次的超越使他一次次的意識到如果不改變自己現在生活的處境,他將永遠痛苦,回到農村作一個老實的農民娶妻生子面對著土地每天不便的生活,想到這些他的精神上就不寒而慄。
為了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為了是自己的物質和精神上達到最大程度的統一,他開始有意識的反抗被安置好的生活,反抗壓制到自己身上的苦難。這種反抗並追求自己人格統一的過程成為了本書中最吸引人的情節。孫少平一次次的進城打工的經歷都是對抗自己對抗苦難的奮鬥史。也許,對很多人來說,這種追求是純粹物質上的追求,但對於一個思想上躁動不安的年輕人來講,他鄙棄那種追求,他的打工經歷到不如說是為了自己精神上大滿足感。換句話說,追求物質過程中的艱辛,豐富了他的精神,提高了他的精神境界,完善了他的人格,並最終成為了他精神上最寶貴的財富。
對苦難的正視和直面,現當代的現實主義寫作中其實並不多見。值得注意的是,在直麵人生苦難的過程中,作者特意安排了田曉霞這樣一個美麗善良幹練近乎完美的人物,在田曉霞的身上幾乎集聚了作者在以前的小說中所有女性的優點,在她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劉巧珍的善良和黃亞萍的幹練開朗,也許我們在潛意識中已經默許了作者的這樣的重複,畢竟在完美的人是我們一向所希望看到的,如果在《人生》中我們對高加林對巧珍的遺棄和對黃亞萍的最後的因為現實的無情而離開高加林感到鬱悶和不滿,那麼這種不滿的情緒在田曉霞身上得到了象徵性的滿足。有評論者認為,在《平凡的世界》中,“隱現著一種寡婦情節”,田潤生和郝紅梅,孫少平和惠英嫂的結合若隱若現的反映出了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的一種自卑情節,這種自卑情節發展到極至就是對女性有一種深深的恐懼感,“在這種情況之下,在這種心理情景之下,他們很容易就會轉向於生活狀況不如自己的女人身上獲取滿足感(潛在的內心感受導引他們這麼做),體驗自己骨子裡的男子漢氣概。而生活當中適時出現的兩個寡婦恰恰迎合了他們的這種需要——悲憫別人以獲得滿足的需要”。
這種論述一方面真實的反映了作者寫作時的心態,同時也證明了田曉霞存在的可貴——她是一個完美的存在,也是一個理想的存在。她整個存在的過程中,對於孫少平的成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她最後無意中的死亡不但對孫少平是一個大的打擊,對我們讀者而言也同樣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也許在沉湎於她的死亡的悲痛中的時候,我們也和孫少平一樣絕望無法想象將來還有什麼可以存在的,但是孫少平從田曉霞的死亡陰影中,那麼堅定的走出來的時候,我們馬上意識到,這是對孫少平最嚴重的一次考驗,也是對他在生活中直面苦難的一次最好的證明,儘管對我們來說,仍然覺得作者安排這樣的一個情節來證明孫少平承受苦難的能力是太殘酷了一些。但是現實總是殘酷的,總比讓他們生活在一起,逐漸成為階級壁壘的犧牲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