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王子愛上狐狸
-
2 # 徐鵬遠
可以說就是這樣的。
粵語雖然被稱作“白話”,又發源於古代中原雅音,較完美地保留了古漢語特徵,但一點也不“白”,反倒是中國最難懂的幾種方言之一。而嶺南自秦漢開始就長期被中原視為南蠻,在宋以前長期是偏遠落後的瘴癘之鄉。從唐朝滅亡到南宋滅亡,數量龐大的中原漢人不斷地南下珠江三角洲,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差別。此後,中原漢語更多地與遊牧民族相結合,加大了與粵語的差別。至今現代粵語仍能對應宋朝《廣韻》的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古漢語發音。
從清末開始,粵語文化事實上形成了某種“北伐”。廣州作為清朝唯一保留的通商口岸,保持著一定的開放性,也更早地接觸到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近代以來的維新與革命都是從南方向北推進的,從康有為、梁啟超到孫中山都是廣東人。香港和澳門的半殖民地化,更是讓這兩方彈丸之地獲得了經濟騰飛的有利條件。
粵語文化的真正“北伐”是在當代。因為緊鄰港澳,廣東地區成為了改革開放的視窗,是最先富起來的區域。廣東文化伴著廣州的洋貨、深圳的創業一起席捲了整個中國。這其中“半土半洋”的香港文化更是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流行。在80後90後的記憶中,香港明星、香港電影、TVB、粵語金曲伴隨了整個成長過程。
正如易中天所說:“語言的變遷從來就是‘趨炎附勢’的,哪個地方財大氣粗,大家就跟著學哪個地方的話。”香港、廣東有錢,所以粵語就變得洋氣,成了時髦。想當初,大上海作為遠東第一大都會的時候,“阿拉”才是最摩登的語言。而再想當初,明清時嘉興話和蘇州話都比上海話高階,上海那麼窮,誰說上海話誰老土。
這十幾年,中國大陸經濟飛速崛起,早已超越港澳臺,於是電視劇和綜藝不再看港臺的了、小鮮肉的人氣甩了四大天王幾條街、香港電影北上合拍,粵語文化不再具有明顯優勢甚至處於弱勢,於是粵語也不再流行,反而模仿港臺腔還會被人嘲笑。
-
3 # Cleric2000
問這個問題是你沒經歷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香港迴歸,為了讓廣東地區和香港接軌,廣東就成為重點發展地區,那時候連上海也不得不為廣東發展服務,廣東為發展截流下稅收都有上海幫忙上交,所以那個年代上海長三角地區發展非常緩慢,珠三角發展迅速,再加上香港的影響力,廣東地區就是我們國家潮流的領先者,拉開和其他地方的差距,那時候說廣東話唱廣東歌就是時髦表現,很多很火的本土電視劇也不少是有關那個地區的。
-
4 # 量子金德
語言發展是與政策制度有關的。廣東省有三大語系,廣府語系,客家語系,閩南語系。廣東省電視臺和廣播電臺有廣府語臺,福建省有閩南語臺,香港是全廣府語臺,臺灣是百分之50是閩南語臺,而廣東的佛山,江門,珠海,中山,湛江,陽江,廣州,東莞都有地方廣府語臺,所以粵語的廣府語和閩南語火熱流傳。反而客家話慢慢衰落了,首選客家話沒有省一級電視臺和廣播電臺,只有地方梅州客家語臺,其二是客家人四海為家,落地生根,溝通以普通話為方便。所以,在梅州,惠州,河源,清遠,韶關等地講普通話越來越多。
-
5 # 文史鐸聲有心
粵語因為粵語歌曲和香港電影火起來過。
粵語在國外火,因為什麼?李小龍啊!kungfu、dimsum、yamcha這些源自粵語的詞語,就已經作為李小龍電影和嶺南早茶文化的附屬品,把粵語文化和中華文化帶向世界。
所以,美劇中的華人說的往往是粵語這就可以理解了。
粵語在內地火過,為什麼,因為香港電影。
97年以前,香港電影市場相當火爆,香港電影的影碟在內地十分搶手,香港電影成為一代華人的美好回憶。而香港電影多用粵語。
97以後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香港電影業開始凋零,而好萊塢大片趁勢而起,席捲香港電影票房,港片終於走到了窮途末路。
不僅粵語火過,臺灣腔也火過,臺灣偶像劇曾經不是也是霸屏的存在嗎?
但是,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做後盾,文化軟實力的輸出到底是沒有後勁的。
-
6 # 香港電影
世界上的所有物體都是相對而言,流行文化亦是如此,與其說是粵語歌曲和電影成就了粵語,不如說是雙方的相輔相成。
粵語作為一門地方語言,在廣東地區是極為普遍的一種溝通介質,而作為文化的附屬品,娛樂大眾譬如歌曲和影視劇,因其悅人耳目的音樂和視覺,更容易達到傳播的效果,誰不喜歡好聽好看的呢,於是粵語也藉由這種形式大肆傳播,尤其是從香港傳到大陸的粵語歌曲和港產片等。
但這絕對不是決定性的。
譬如,滬語也有滬語劇,四川話也有方言版的電影,為什麼就沒有粵語來得傳播度更廣呢,這很顯然是與傳播作品有著很密切的關係了。
優質的80、90年代,出產了極大部分的優秀粵語歌曲和粵語電影,也成為我們這一代人念念不忘的回憶。許多人即使不懂粵語,也會唱一兩首粵語,這正是那個時代的魅力。
而粵語,作為日常交流的一種工具,所承擔的魅力當然遠遠不止這些娛樂的烘托。粵語文化還有很多有趣好玩的相應作品,包括繁體字也是一樣。所以樓主的問題,回答應是二者互相促成的結果。
回覆列表
粵語也是一種語言文化,正是因為有了粵語,才會讓我們透過經典粵語金曲和香港影視劇對這種語言有了更多的瞭解。但是,粵語的火爆並非是透過這種方式帶動起來的。我記得以前看一個記錄片,有講過各地方言的形成,其中就講到了粵語。嶺南文化中,粵語是作為文化符號存在的。它的崛起主要是由於整個嶺南地區的迅速發展,使得很多人的目光聚焦到了這裡。小時候,老是聽大人們說,誰又去廣州上班了,誰又要去深圳了……當經濟帶動了文化,語言勢必會成為先行者讓更多的人嘗試去學習,期待能夠融入其中。
所以,說粵語的火爆是因為粵語歌曲和香港影視劇,這玩笑開得未免有點兒沒頭腦。